1986年3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反映现实 歌颂新人
《新星》和《寻找回来的世界》受到热烈欢迎
反映现实生活,歌颂时代新人的电视连续剧《新星》和《寻找回来的世界》播出后,全国广大观众反应十分强烈。在二月二十七日中宣部文艺局和中央电视台为这两部电视连续剧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同志交流了一些激动人心的信息:《新星》播映后,人民文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门口,每天排着长队,争相购买柯云路的原著;许多观众来信,希望电视台接着拍摄《新星》的续篇。有位农民对太原电视台的同志说:“李向南的名字在我们那里已经家喻户晓了,大家都想往下看。你们如果拍下集,我愿出钱赞助。”演员周里京也收到不少来信,有些信封直接写“李向南收”,呼吁“李书记”不要离开古陵,一定要把改革搞下去。《寻找回来的世界》在教育界、家长们、青少年中反响十分强烈。有的老师表示要到工读学校去,做一名象黄树林、于倩倩这样的教师,为特殊教育战线的工作而献身。这些感人的事例,激起与会者的共鸣。据悉,中央电视台和太原电视台,已经收到近六千封群众来信,称赞两部电视剧拍得及时,拍得好。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最权威的评论者,一部电视连续剧能牵动千家万户,受到千百万观众的热烈欢迎,创作者们受到极大的鼓舞,感到自己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对社会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与会同志普遍称赞这两部电视剧编、导和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回答了群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人民的意愿,喊出了人民的心声。这两部电视剧题材不同,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尽管还不是尽善尽美,但都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艺术力量。希望今后在屏幕上能出现更多更好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为改革擂战鼓,为四化奏凯歌。
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艾知生、副部长谢文清以及首都新闻、文艺界部分知名人士出席座谈会并发了言。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梁光弟主持了会议。 (闻通)


第8版()
专栏:影评

心灵的力量
——影片《姑娘,望着我》观后
李德润
听片名,原以为是一部爱情片,其实不然。论题材,又涉及法制,可以拍成一部侦破片,但恰恰不是如此。
故事很简单:青年眼科医生徐彦文,向双目失明前来求医的农村姑娘蔡兰芝询问病史时,得知其父亲就是自己八年前造成的驾船事故的受害者。兰芝的双眼治愈与否,与徐本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深深地陷入了现实的矛盾和感情的纠葛之中……
影片以人物的心理发展为线索,随着矛盾的层层推进,真实可信地展现了徐彦文和他周围的人们的心灵世界。
作为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徐彦文在人生的道路上面临着两种抉择:一是忠实自己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竭尽全力将蔡兰芝的眼睛治好。这将使她认出自己就是当年撞船的肇事者,从而受到法律制裁;二是保住自己的荣誉、职位和幸福的家庭,不让兰芝的眼睛复明,从而逃避与隐匿自己的罪责。在变革现实的洪流中,在道德、良心的驱使下,徐彦文毅然选择了前者。他以诚实的态度,怀着赎罪的心情,带着和昨天告别的勇气,向时代和人民敞开心扉。他冒着政治和医学上的双重风险,终于精心地完成了兰芝的手术。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今天要和昨天彻底告别,需要勇气,需要付出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部影片给予人们的启示和教益是深刻的。
影片有些情节是动人心弦的。夜深人静,身为护士长的妻子丁若仪了解事情真相后,呜咽着恳求丈夫放弃手术,来保全自己小家庭的幸福……。和徐彦文一起插过队、共同闯下这场祸的朋友肖义雄认为,当年将渔民误撞致死的事件,会随着那恶梦般的年代一起埋葬,劝他不要自己毁掉前途。面对无辜而真情的妻子的呼喊,患难与共的朋友的祈求,他的心里矛盾在激化,痛苦在加深。然而,他最后做出的正确的抉择,更使人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共鸣。
影片结尾部分是耐人寻味的,它集中地体现了创作者的用心和追求:兰芝的眼睛复明了,当她凝望着徐彦文那苍白、清秀而又带着无限宽慰的脸,她认出了他,但却坚持说从未见过他。戏的调子是淡淡的,没有夸张,没有渲染,却是淡中有味。徐彦文和肖义雄去投案了,在蒙蒙的细雨中,他们步履沉重而又坚定地走着,仿佛是在开始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新的历程。忽然,义雄的未婚妻从一旁走来,递给他一把美丽的雨伞。他们的命运究竟怎样?影片没有交代,而让观众自己去思索。
道德是心灵的力量。《姑娘,望着我》谱写了一曲心灵力量的歌。(附图片)
蔡兰芝在叙说自己失明的原因


第8版()
专栏:

赣南老区群众的“文化乐园”
——江西文化建设见闻之四
本报记者 缪俊杰 李彤
在省城时就听说,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赣南老区,最近几年在振兴经济的同时,也大力抓文化建设,特别是城镇和工矿文化搞得很有特色。我们离开萍乡,经吉安前往赣南。到的第一站,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于都。
经过崎岖的山道,汽车进入盘古山矿时正好雨后放晴,很远就看见矿区门口树立的大标语牌:“建设城市化、公园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型矿山!”两行大字令人耳目一新。盘古山是个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钨矿,也是革命老区,所产钨砂当年曾是苏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里交通十分不便,尽管解放以后,生产和生活条件大有改善,但职工文化生活极为贫乏,群众说:“盘古山呀盘古山,开门就是山。下班工余后,没有地方玩,不是打扑克,就是扯乱谈。”最近几年却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啦。
矿党委和矿工会的负责人带领我们去参观他们自筹资金、义务劳动建设起来的“盘山公园”和“盘古西湖”。我们通过杨柳依依的小道,一路走过盘古亭、双喜亭、四兔亭、龙凤亭、蝶花亭、船舫、旭亭霞桥等建筑。登上这些亭台,环视苍茫山色,倍觉清心悦目。主人告诉我们:在“盘古西湖”,可以春闻柳岸莺啭,夏赏碧水荷花,秋登长堤远眺,冬访岁寒三友。去年夏天,曾有一些青年从一百多公里外的赣州市慕名而来,自费旅游。走出“西湖”,我们又参观了“体育中心”。在用鹅卵石垒砌的象古罗马城堡一样的万人看台中间,设有四百米标准跑道和足球场,周围还有游泳池、网球场、旱冰场等。除此之外,矿上还建有供青年活动的规模颇大的文娱图书中心,供老年人活动的“寿星楼”;而幼儿园是一座设计新颖的花瓣形建筑,被命名为“花朵水晶宫”。矿党委的同志说,丰富的文化生活,改变了社会风气,使职工“上班有安全感,下班有舒适感,回家有和睦感”,因而留住了人才,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坐在盘古山,我们又想起几天前刚参观过的九江市德安县“共青垦殖场”。现在,这个有名的企业中的职工们,工余时可以在自己亲手建起来的占地一万平方米、活动形式多样的小公园——“青年之家”中游憩,可以坐在那座在大城市中也要算作高标准的“南湖影剧院”的软席上欣赏演出。“共青城”原是荒凉的湖滩,盘古山地处偏僻的山沟,这两处文化建设的巨变是极富有典型意义的。
告别于都,我们来到了赣州。赣州是赣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是这个拥有三十三万人口的城市仅有七个专业影剧院,群众看戏难,看电影难。赣州市党政领导近年来把文化建设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1982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利用市中心的旧体育场,创办了一个集文化、教育、科技、体育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内设有文艺演出、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滑旱冰、汽枪射击、象棋比赛、碰碰车、哈哈镜、音乐茶座、武术等项目,同时可容纳二三万人。群众戏称它为赣州的“大世界”。这里订了一条有益的规矩: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凭“尊老证”免费入场。现在,这个“文化广场”已经成了全市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经济发展结伴而行,文化建设总是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我们在于都、龙南、定南这些被称为“老少边”的县作了短暂的采访,高兴地看到,那里的干部群众,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在作出自己的努力,把文化馆、站办得更有地方特色。于都县文化馆就是一个在艰苦的条件下靠“以文补文”开展多种活动的先进单位。目前,赣南地区的党政和文化方面的领导,在办好群众文化的同时,正在集中人力财力“攻关”,准备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时候,拿出有份量、有家乡特色的戏剧节目上北京,慰问那些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红军,以飨革命前辈们的思乡之情。(附图片)
“盘古西湖”一景 李彤摄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沈伐和《零点七》
本报记者 张世英
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沈伐表演的讽刺某些演员“一切向钱看”丑恶思想的谐剧《零点七》,颇受观众的欢迎。
沈伐是四川省曲艺团的演员,我访问了他以后,才知他原来是舞蹈演员,后来才改行搞谐剧的。
谐剧是四川独有的曲种,是著名艺术家王永梭从四十年代开始创造的,经不断实践、提高,现在已发展成为四川一个很有影响的曲种。它只有一个演员,辅以简单的化妆和小型道具,是“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表演艺术。沈伐看了王永梭的表演后,喜欢上了这种说、演并重,通过讽刺、幽默、夸张、对比的手法,鞭挞落后、丑恶思想的艺术。于是他成为观看王永梭的表演的常客,把王永梭的一招一式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并且为同伴模仿表演。
事有凑巧。有次歌舞团到峨眉县演出,临到开演,有的演员病了,节目不能照常上演。正当大家急得不知所措时,有人提议让沈伐演谐剧。沈伐连说“要不得”、“要不得”,但又无法推辞,只好硬着头皮上场了。没有料到,他学演王永梭创作的谐剧《卖膏药》,受到了观众热烈的欢迎。
表演谐剧使沈伐崭露头角,也坚定了他从事曲艺事业的决心。于是1974年,他从专业舞蹈演员转为专业的曲艺演员,并正式向王永梭老师学习谐剧。由于老师的认真指导,沈伐又努力钻研,很快成为曲苑中的后起之秀。在这期间,沈伐也由对曲艺有兴趣变为热爱。而这种酷爱,激励他产生了对事业执著的追求精神。他阅读了不少文艺理论和文艺作品,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同时注意生活积累,观察、体验生活,熟悉各种人物,苦练基本功,研究如何使自己所表演的人物形象、生动。他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沈伐的表演,节奏感强,有时代特点,注意运用四川特有的方言、富有特征的动作和复杂的面部表情,突出人物的个性。他不只表演讽刺性的作品,也表演了一些歌颂性的作品。在1982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调演中,他表演的谐剧《这孩子象谁》获表演一等奖。去年四月,四川省曲艺团进京演出,他表演的谐剧《三上成都》、《监督岗》等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在全国第三次曲代会上,他被选为曲艺家协会理事。但他并没有在掌声、赞扬声中停步。沈伐表示,要努力争取表演更多格调高、情趣美的谐剧,让人在笑声中受到启迪。


第8版()
专栏:艺文短波

“女性之歌”征歌评选揭晓
“三·八”节前夕,全国首届“女性之歌”征歌评选揭晓。这一活动是由中国妇女报、中央电视台、全国妇联宣教部三单位于一九八五年元旦联合发起的。一年来,全国各地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寄来了五、六百首录音磁带与歌片。连远在广西前线深入生活的音乐工作者也寄来了八首新创作歌曲。还有一位白发老者颤巍巍来到报社,非要把录音带亲自交到编辑手里不可。
这次评选有十二首歌曲获奖,其中包括《我们,中国的女性》、《想给边防军写封信》、《拾稻穗的小姑娘》、《杨梅甜》、《宝宝快快睡》、《哩罗哩》等。
评选活动受到了全国妇联领导的重视。音乐界知名人士瞿希贤、李群、刘薇、谷建芬、刘虹等担任了评委。
获奖歌曲中的绝大部分,将于“三·八”节上午,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演出,中央电视台也将于同日播出。
(项丽华)


第8版()
专栏:

泉源〔雕塑〕 张得蒂(女) 张润恺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