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达卡散记
于殿周
今年1月16日,我们中国书展代表团乘飞机离开寒风凛冽的北京,17日中午即抵达暖如初夏的孟加拉国首都达卡。
汽车在达卡市区宽阔的柏油路上疾驶,柏油路两旁绿树成荫,虬根盘结。我们看见树身上挂有丝罗的古菩提树,风姿婆娑的棕榈树,果实累累的椰子树、香蕉树,还有芒果树、荔枝树……,高大的树木密密麻麻,枝繁叶茂,相互交织,象一幅幅帷幕,既抑制尘土,又遮掩骄阳,净化着日益污染的空气。树下则植满各种花草,不仅有常见的夹竹桃、鸡冠花、芍药和金钟花,还有南亚各国特有的一种属于叶子花科的九重葛花。该花久开不凋,每当新花吐蕾怒放时,老花才纷纷落掉,一年四季,往复循环。此花在夏季或雨季开白花,冬季则有两种,一是洁白如玉,一是一片火红。九重葛花把达卡的一些街道打扮成一条条花的长廊,到处散溢着馥郁的芳香。独立后的孟加拉国政府如此重视绿化美化环境,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把达卡装扮得如此秀丽迷人,出乎我们意料。
坐在汽车上游览市容,可谓走马观花,但达卡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区内现代化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国家银行大楼、原子能研究中心、航空大楼及豪华的旅馆、设备齐全的各类专门医院大楼拔地而起。耗资巨大、富丽堂皇的议会建筑群别具一格、引人注目。市区内的商业区又增添了好几个,除了遐迩闻名的“新市场”和“古里斯坦市场”是整修一新外,达卡新体育场四周也全变成商业区了。商店橱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既有日本、西德的电器,又有中国的五金、瓷器和各种文具等。穿着方面,虽然男人仍着花色各异的龙吉——一种类似中国傣族人穿的筒裙;妇女仍披带色泽艳丽的纱丽——一种南亚次大陆妇女特有的服装,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西服的男女已不乏其人。大街上不时从商店门前传出悠扬的孟加拉民歌和欢快的迪斯科歌曲。
达卡市内尽管新的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但那些和高层建筑比肩而立的高耸的望楼和尖塔、穹隆式的圆屋顶、拱形门窗的清真寺,对我们却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孟加拉朋友告诉我们说:艾尔沙德总统执政以来,将每周的休息日从星期天改成星期五(穆斯林的主麻日),要求人们每天晨、晌、晡、昏、宵五次礼拜不得有误。每个清真寺都装有高音喇叭,时间一到,整个城市喇叭齐鸣,顿时,诵读古兰经之声不绝于耳。
听着朋友的介绍,不禁使我们想起达卡被人们誉为清真寺之城的原由。如果从1456年由孟加拉苏丹那赛尔·乌丁·马哈默德修建的名为比那德·比比第一座清真寺算起的话,至今共建造了五百多座清真寺。在达卡,到处可见到外表素洁、凝重端庄的清真寺,有的镂刻几何图案,有的绘上花卉图形,显得华丽壮观。从建筑风格上看,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有叙利亚式的,有土耳其式的,近几十年建造的清真寺则具有浓厚的次大陆色彩。
我们在市中心体育场北侧的巴伊杜尔·穆喀拉姆清真寺前停下车来,观赏这座雄伟建筑。它建于1960年,是目前达卡最大的清真寺,远看象一座洁白如玉的小山丘,全部由大理石建成,寺庙高七层,从第一层到第七层都是虔诚的穆斯林祈祷的场所,寺内面积六万平方英尺,可同时容纳数万穆斯林祈祷。站在高大壮观的清真寺前,我们对创造这个建筑奇迹的孟加拉国人民肃然起敬。
达卡,这座古老的城市,今天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它的发展变化正是孟加拉国的一个缩影。我们衷心祝愿孟加拉人民在建设新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祝愿达卡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焕发出更加灿烂的青春。


第7版()
专栏:

爱鸟与“国鸟”
仁杰
鸟类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宝贵的资源。保护鸟类对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爱鸟已在许多国家或地区形成风尚。有些国家的爱鸟措施之一,是选出一种鸟作为法定的“国鸟”。现在,全世界约有二十多个国家选出了自己的“国鸟”。
近代最早选出国鸟的国家是美国,早在1872年国会就通过一项议案,决定把白头海雕作为国鸟,并把这种鸟作为国徽图案的主体。有的国家选本国特产鸟作为国鸟,并引为骄傲,如澳大利亚选的是琴鸟,斯里兰卡选的是原鸡,日本则在1947年选出绿雉为国鸟。白天鹅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主角之一,丹麦人以此为骄傲,因而白天鹅成为丹麦国鸟。有的国家把本国所产的一种雄健的鸟选为国鸟,以象征民族精神,如阿尔巴尼亚选的是山鹰,比利时选的是白隼,而冰岛则选了红隼。有的国家则选本国珍贵的、受到绝大多数人民喜爱的一种鸟作为国鸟,以倍加爱护,如印度的蓝孔雀、爱尔兰的蛎鹬、瑞典的鸟?、卢森堡的戴胜、荷兰的琵鹭、挪威的河鸟、西德的白鹳、危地马拉的彩咬鹃(被称为“自由之鸟”)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天堂鸟”。还有的国家把本国常见的能除虫害,对农林业生产作出贡献的一种益鸟选为国鸟,以表彰它们的功绩,如奥地利选了食虫益鸟家燕,英国选的红尾鸲也是一种食虫益鸟。
在这些国家里,“国鸟”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本国人民的自觉爱护和国家法律的保护。爱护国鸟被视为一种爱国的表现。反之,滥捕乱杀,则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第7版()
专栏:

独特的悬挂列车
方祥生
离开莱茵河畔的名城科隆,乘车南行约一小时,就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故乡——伍佩尔塔尔市。
这是一个座落在山头之间、沿着伍佩尔河发展起来的城市,现有三十九万居民,伍佩尔河在市内蜿蜒而过,把两个最重要的市区埃贝尔费尔德和巴尔门连接在一起。
伍佩尔河旁的恩格斯纪念馆原是恩格斯的曾祖父于一七七五年建造的一幢小楼。修缮一新的外表,仍保留着当年的建筑风格。
走出恩格斯纪念馆,只见一辆载着乘客的悬挂列车游龙戏水般地迎面驶来。陪同我们参观的诺尔特夫人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们,这就是欧洲唯一的、举世闻名的悬挂列车。它从一九○○年十月二十四日正式通车起,八十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人员伤亡事故,赢得了“世界上最安全交通工具”的美称。经主人安排,数分钟后,我们稳稳地坐在离地面八米高的悬挂列车里。
悬挂列车外形与北京的地铁列车颇象,每列挂两、三节车厢。但它与地铁列车又不尽相同,一是铁轨在车厢顶上,而不是在车厢下,车厢被大臂挂钩挂在轨上,一幅“倒挂金钟”的模样;二是它在单轨上运行。列车的车轨用钢骨呈
“八”字形凌空架起,车轮装在顶篷上。运行时,车轮在上,车厢在下,以二十五公里至四十公里的时速,沿着弯弯曲曲的伍佩尔河道,穿行在两岸建筑物之间。脚下,潺潺流水和碧绿的青草,戏水觅食的海鸥和野鸭,时而还可见那熙熙攘攘的人群。
忽然,岸边墙上出现一头小象的图案。诺尔特夫人说,这头小象叫托菲,一九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它随阿尔特霍夫马戏团来到了伍佩尔塔尔,主人把它带上悬挂列车,想以此扩大马戏团的影响。起初,托菲还挺好奇。可是,没想到车刚启动,它就被记者和摄影师围住了,闪光灯刺得它眼花缭乱,什么也看不清。一怒之下,托菲把车厢撞了个大窟窿,纵身一跳,下了车。后来,一位画家在托菲跳车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象,以纪念它不畏险阻,争取自由的勇气。
据介绍,悬挂列车的运行总长为十三公里,除三公里外,列车一直在离水面十二米的上空运行。客流高峰时,悬挂列车每三分钟发一辆车,每天可运送五万人次。这种独特的悬挂列车承担了全市客运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为缓和该市的交通状况作出了贡献。(附图片)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蜚声美国的企业界巨子——艾柯卡
周谦
去年11月的一天上午,密执安州的克莱斯勒公司的组装车间大厅里,两千名职工济济一堂,正为新型跑车首展举行揭幕式。突然间,人群沸腾了。原来,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艾柯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顿时喊声大作:“李!李!李!李!”节奏如此强烈,反映了这位企业界巨子在职工中的非凡影响。
年届六旬的艾柯卡已成为许多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一股“艾柯卡热”正席卷美国。据统计,91%的美国家庭收听收看艾柯卡的讲话。他写的回忆录一时高居畅销书之首,印数达一百五十万册。数万名读者写信要他竞选下届美国总统。美国副总统布什1985年秋访华时在广州对一批美国实业界人士说,他将参加下届总统竞选,而艾柯卡是他“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艾柯卡的一生,曾屡经挫折,成功路上不尽是郁金香,有时荆棘满途。他通过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出人头地,这正是美国人赞美的结局。有人这样评论说,“艾柯卡在政治上得人心,象艾森豪威尔一样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象杜鲁门一样态度坦率,讨人喜欢;还象汉弗莱和里根一样充满了活力。”
他毕业于美国利哈伊大学,专修工程技术和商业学,后来还学过心理学。1946年8月,二十岁的艾柯卡开始在福特公司当见习工程师。最终却选择了汽车推销员的工作。
1956年,福特汽车的销路在美国各地普遍疲软,尤其在费城地区,竟屈居末位。艾柯卡想出了一个主意:谁要是买一辆1956年型的福特汽车,只需先付20%的货款,其余部分每月付五十六美元。艾柯卡把这个办法叫做“花五十六元钱买56型福特”。
这一办法立即见效。仅在三个月时间里,费城地区的销售势头扶摇直上,从原来的末位一跃而夺冠军。
1960年,已身兼卡车和小车两个销售部门经理的艾柯卡,同公司的一帮年轻人一起,把全付精力投入到为公司推出一种新型小汽车——“野马”号上。
“野马”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最乐观的估计,头一年销售量就超过四十万辆,打破了福特公司有史以来的销售纪录。一时间在美国出现了“野马热”:许多商品使用“野马”标号;人们以戴“野马”太阳镜为时髦,而艾柯卡则成了闻名遐迩的“野马之父”。
公司老板亨利·福特终于在1970年任命这位能人为总经理。
1978年,正当艾柯卡雄心勃勃、大展宏图时,亨利却怕他抢占了自己的宝座,宣布把他解雇了。突然间,他象是从珠穆朗玛峰跌入了深渊。公司里的朋友怕受牵连而远远避开了他,妻子气得心脏病发作,女儿骂他无能。他苦恼、彷徨,甚至想自寻短见。
然而,他没有向命运投降。他决心还在汽车业里重振雄风。
他冒着风险,毅然进入了美国一家行将倒闭的公司——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使这家公司起死回生:扩大了销路,发展了生产。召回了几万名已被公司解雇的蓝领工人,夺取了原先属于福特公司的一些市场。1984年一年,克莱斯勒公司赢利二十四亿美元,比这家公司前六十年的利润总和还多。艾柯卡因此名声大振,成为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的企业家。
如今,艾柯卡的名字已深入到千家万户,美国各地成千单位、团体邀请他去讲演。他走到哪里,就被那里的人们包围,许多人争着和他打招呼,要他签名。有一次他在纽约政坛显要云集的一个大会上发表演说,著名的喜剧演员鲍勃·霍普很不明智地选择了在艾柯卡演讲之后登台表演。由于人们几乎已经把全部热情倾注在艾柯卡身上,对霍普的表演自然就反应冷淡了。霍普表示,他将永远不再在这位汽车业巨子之后登台。(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再见”先生轶事
梁丽
最近,法国出版了一本引人注目的新书《克格勃在法国》,一位被称作“再见”先生的当代最大间谍的惊人轶事首次披露于世了。政府对这本书未加评论。但是知情人说,书中大部分内容是真实可靠的。
人们不知道这位大间谍的真名实姓,只知道法国情报部门给他的代号叫做“再见”。1981年初,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法国人来到法国反间谍组织领土监护局的巴黎总部,递交了一封他从莫斯科偷带出来的法文信。写信人是个克格勃的高级官员。这个苏联间谍在信中表示,愿意为法国工作,条件是准许他在法国定居。
法国情报部门起初怀疑这个自愿来报效的人可能是苏联方面布置的陷阱。不久后,他们的疑虑就消释了,因为两个法国工程师从苏联偷带出这个人提供的第一批绝密文件。由于这个人不断将克格勃最有价值的情报材料提供给西方,终于获得法国情报部门的信任。
这位“再见”先生是克格勃西方技术部的负责官员,在十八个月内从克格勃档案中为法国偷出了四千份绝密文件,有的文件上估计还有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的批注。“再见”提供的情报透露了苏联自从七十年代以来通过收买、租借、盗窃等手段共搞到了四十多万份西方的重要技术文件和三万件技术设备。“再见”还交出了几乎全部克格勃派到西方的高级技术特务的名单和地址以及他们从各国公司低级雇员中征募到的人员名单。为此,法国在1983年4月驱逐了四十七名从事间谍活动的苏联外交人员,同一年其他西方国家也驱逐了一百零一名苏联外交人员。
西方驱逐大批苏联间谍,自然引起了苏联方面的震动。不久,在克格勃的大清查中,“再见”先生终于暴露,从此消失了。
前不久,法国和苏联又以从事间谍活动为由互相驱逐外交官了,这是“再见”事件的余波,还是又一轮新的间谍战呢?也许将来在《克格勃在法国》新版本的补遗里才能找到答案。


第7版()
专栏:

痴呆症起因的探索
陈封 文并图
全世界现有一千七百万痴呆症患者。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可是人们却很少了解和关心这种疾病。
究竟什么是痴呆症?它的病因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治疗?有无痊愈的可能?对于这些问题,医学界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并有过热烈争论,但迄今未得到明确答案。
最初,痴呆症被认为是必须用药物治疗的生理性疾病。约三十年前,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根据弗洛伊德理论认为它纯属精神上的病症,是由于婴儿时期和近亲(尤其是母亲)关系发生矛盾而引起的,因此药物不起作用,只能靠精神分析法治疗。这种看法曾流行一时,但到了六十年代,一批社会学家不同意痴呆症是一种精神病症的观点,认为它是家庭和社会压力所造成的,患者并未疯癫,而是社会的受害者,因此不能把他们关在医院里,而应由社会负责照顾他们的生活,然后他们就能恢复正常。
在这种舆论影响下,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成千上万在医院里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痴呆症患者便被“解放”出来,在欧洲和美国许多大城市和街道上徜徉,反而成为令人不安的社会问题。现在,社会压力学说受到了批评,事实证明它已不能充分解释痴呆病的起因,更不能对治疗这种疾病产生积极效果。
从1977年起,联合国的世界卫生组织便专门指派了一批医学专家和心理学家对痴呆症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这些专家挑选了十个国家,建立了十二个研究中心。这十个国家是哥伦比亚,捷克斯洛伐克,丹麦,印度,爱尔兰,日本,尼日利亚,英国,美国和苏联。
八年来,专家们对上述十国的一千三百五十二名有代表性的痴呆症患者作了详细观察和研究,已经初步找到了病症的起因。他们利用电脑器械和先进的诊断方法对每个患者进行一至五年的系统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报告将在6月发表。
世界卫生组织的医生们发现,许多痴呆症患者所处的家庭和社会以及经济条件虽然差异很大,但他们的病情却基本上相同。这就说明痴呆症不是受家庭和文化影响的结果,而是生理上的原因。生活在成员较多的大家庭中的痴呆症患者,由于受到照顾多而别人对他则无所求,痊愈率就较高。世界卫生组织作了一项调查,他们发现,在尼日利亚逐渐恢复常态的痴呆症患者中,有58%出生于大家庭,印度的数字是51%,而丹麦(患者都出生于小家庭)的数字是6%。在工业发达国家中,由于小家庭很多,痴呆症患者的痊愈率就普遍较低。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如尼日利亚和丹麦的痴呆症患者都诉说,他们听到一种幻觉声音在讨论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似乎他们所想的事都被一个看不见的“第三者”在大肆传播着。他们说到各自的感觉时,甚至于所用的字句都是相同的。医生说,这种病象的一致性说明痴呆症有共同的生物化学根源,亦即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遗传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的著名精神病理学家雅布伦斯基说,痴呆症起因复杂,包含多种综合症。他说,痴呆症的发作和发展与癫痫症有相似之处,可能是生命的早期脑组织发育不健全之故,所以应该在患者出生时是否受伤或其早期发育情况中去探求原因。痴呆症患者的颅腔比较大,雅布伦斯基医生说:“如果我们能够找出神经系统在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那个关键毛病,也许我们就会弄清楚为什么一个人后来变得痴呆的问题了。”(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这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西奥多·卢梭的一幅作品。画家冲破古典主义的约束,直接将田园风光以简洁的手法描绘出来。寥廓的天空,静谧的田园,包孕着画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