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纵横集

忙些什么?
乐秀良
“红白喜事,送往迎来,文山会海,扯皮官司。”这是一位领导同志谈到工作时念的一本苦经。
“忙啊!已经有年把没写文章了,看书的时间也没有了。”这是又一位领导同志念的一本苦经。
我还曾在两次会议上,看到因一位领导同志要求提前讲话而打乱了发言的次序。因为他们还要去参加另一个重要的会议。
如此等等。
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知识分子,科学家、理论家、工程师……被提到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岗位。这对现代化和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是很有利的。但是,他们当了领导以后又在忙些什么,这是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
如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本文头上的四句话,忙于在大会的主席台上“陪会”,喝茶、发奖、念讲稿;忙于从一个会场赶到另一个会场;忙于在机场、车站、码头、宾馆,握手、碰杯、剪彩、鼓掌;忙于在办公室批文件、画圈圈,听汇报、作指示;忙于纠缠在无穷无尽的扯皮中,那末,他们还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又怎能做到不务虚名,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又怎能为反对文山会海,减少废止礼仪性的迎来送往作出表率?
当然,不能说这些领导人只干了这些事,也不能说这些事统统不需要、不重要,有些送往迎来,外事活动,交际应酬,还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太多了不好。而且,既然中央有指示,群众有意见,本人又念苦经,为什么老解决不了呢?是不是需要认真的找找原因,想想办法。
例如,改变那种认为只有领导同志到会了、讲话了、迎送了、甚至“陪宴”了,才算党委重视了的错误观念;摒弃那种讲排场、摆阔气的旧官场习气;严格依法办事,执行责任制和各种合同,等等。要求新上来的领导同志在名位和荣誉面前保持革命者本色,对一些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会议和无谓的应酬,予以婉辞、谢绝和抵制,更不要乐此不疲,自以为“能适应新的环境”而高兴。也希望今后广播、电视少播一些领导同志“陪会”的报道,多播一些领导同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报道。
虎年谈虎劲,虎劲使何处?试作打油诗一首,求正于各位领导。
红白喜事费张罗,迎来送往亦蹉跎。
扯皮官司催白发,文山会海苦沉浮。
我有一言劝同志,莫将时光付东流。
虎劲使在刀口上,建功立业写春秋。
(刊头篆刻:马光兆)


第8版()
专栏:

小路的艺术
张克
贵州有一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红枫湖,红枫湖有一个景色特别秀丽的将军湾,将军湾有一个钟乳石千姿百态的打渔洞,我们乘船在红枫湖上,去游将军湾,去看打渔洞,想不到在意料之外多得了一种美的享受。这是在从将军湾登陆到打渔洞口那条小路上获得的。
船向将军湾驶去时,我就很注意打渔洞那片山坡,可是并没有看到路。船靠岸了,抬脚上岸,踏上石阶,一条小路在脚前出现了。这时,也并没有引起注意,风景区嘛,前面又是好景点,路总是有的,何足为怪?多走几步,我才发现这条小路有些异样了。青一色的石板铺就顺着山势,婉曲延伸,自自然然。每一道石阶的高度不超过十五厘米,只消缓缓地抬步,登着挺舒服。走着走着,面前突然横着一块自然山石,路从一侧绕过去,或分成两股,把山石完整地包在中间。过了一段,又两片山石对出,成为峡道。又走着走着,路中间立着一株小灌木,有时还不是一株,而是丛生的两三株,或疏疏朗朗的三五株。有时路上留下的是一个老树桩,老树桩上长着生机勃勃的小树。有的大树桩是真的枯了,也被有意地留下来,截得和石阶一样平,成为石阶的一部分,象特意嵌在中间似的。我一边走一边想,太妙了!这岂不就是一个个山石盆景和树桩盆景么?
我在这条小路上来回走了几遍,越走脚步放得越慢,越走越发觉得这哪里是在走路!这是在展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每读一遍都有新意;这是在吟咏一首抒情诗,每一句都韵味无穷;这是在展示一幅山石园林长卷,每一卷都变化多样。
“你走得太慢了,大家在洞口等你呢。”红枫湖管理处的老谢追回来喊了我几次。
我这才从一种意境中走出来,重新明白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
“老谢,你的这条小路修得真好!这不是修路,这是艺术创作。”
“你也这样认为呀。前些时,从北京来了一位建筑学教授,他在小路上拍了许多照片,他一边拍一边说:什么叫园林艺术?这就叫园林艺术!我要拿这些照片回去给学生们作教材。”
从打渔洞参观出来,我又把老谢请到这条小路上,要他现场讲讲,他们是怎么创作出这小路上的艺术的。
老谢说:“我这路是旅游区的步行小路,不能当作一般的路来修。既要有使用功能,又要有观赏功能。要看起来美,走起来舒服。要含蓄,路面要低,藏在自然地形之中,别暴露在地形之上,这样就不能有坎,所以刚才你在远处就看不见路。要依山就势,尽量保留路旁和路中间的自然山石和灌木丛,形成一个个山石盆景和树桩盆景。顺乎自然,蜿蜒曲折。大路是直中有曲,小路相反,要曲中有直,曲中求直,不作之字拐。要选用乡土材料,料石、石板都是本地取之不尽、为民间建筑大量采用的石材。”
原来这小路上的艺术还不是一般的艺术,而是一篇乡土艺术,一篇贵州特有的乡土艺术,它和贵州的自然风光结合得是那么默契、和谐。


第8版()
专栏:文坛风景线

从《上元灯》到词学研究
史彦
已故女词人沈祖棻《涉江诗》有《岁暮怀人》若干首,作于一九七四年。其怀施蛰存一首云:“冲波破浪寄双鱼,念旧情深愧不如。一自上元灯冷落,断碑残帖闭门居。”
《上元灯》是施蛰存早年所写小说集名,此外还有《将军的头》和《善女人行品》两种,据他自己说,生平在文学工作上开了四扇窗口,其一即是早期接受现代派影响,在创作上所作的尝试,指的就是这些小说。
施蛰存晚年兴趣集中在古典文学上。研究碑帖则是五十年代以后的事。本来早期致力于新文学创作,后来仍旧回到古典上来的例子并不少见,但他的“黑老虎”研究的起因却别有所在。反正这些都是陈死人的老帐,和现实的距离是遥远的,应该也是没有风浪的平安天地吧。这和今天有些人主张文学离现实越远越好的观点看似相同,其出发点则是完全两样的。
蛰存病后很少出门。我见他无论是在病房里还是家中,总还辛勤地在工作着,小桌上总放着一叠稿纸。他目前的兴趣仍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则是编辑《词学》,这是一本严肃的不定期刊,是少数学术性颇高的专刊之一。
此外他还为《文史知识》写“词学名词解释”的连载。这是一组启蒙文字,但中间却不少创见。他还在写历代诗余总集的提要,将近完工,在写作中间千方百计地找各种词总集的原刻本来对比勘定,花的功夫不少。
前些时他当年主编的《现代》重印出版了,他十分高兴,还写出了编辑过程的回忆录,可见虽然隔了几十年,对此依旧不能忘情。


第8版()
专栏:

辐射的节奏(二首)
韩作荣
山野之晨
雾霭溟蒙。
一条云带缓缓地飘浮,
游移于岑寂的深谷,
山石因雾浸而潮润。
黎明于晦暗中破壳,
晨露濡湿的翅膀垂着疲惫在软雾中筑巢。
酥松的岩骨安于静谧,
睡眼惺忪间黎明有如黄昏。
柴扉,一只雄鸡引颈颤栗的啼鸣撕碎了迷蒙;
肉冠,那跃动的火苗烧红远天的霞云。
哦,子夜在鸡瞳间燃尽,
旋转着,幻化成翻滚而来的日轮……
兴城一条街
钟声已被墙围的垛齿割碎,
古城仍锁着秦时的月轮,
野草青青,虫声不老,
牌楼下,石狮守着历史的残缺。
让年代倒退,沿着新铺的石板回到落满尘埃的岁月,
锦衣衩裙,让旅游者买笑,
明知虚假却愿将它当真。
街市,在补缀一件陈旧的衣饰,
可思绪却陷入比尧舜更远的沉思,
小帽青衣裹着今人的微笑,
抗皱美容霜,要抹去时间的擦痕。
一个认认真真的玩笑,
一个赏心悦目的错误,
夜,层楼的灯火如迷途的彩蝶,
用光之翼,飞向久远而现实的比邻!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快慢之间
北京市内的公共汽车有慢车和快车两种,两种车我都坐过,车速并无快慢的差别,区别只是在于快车少停几站,慢车多停几站。
火车也有快慢之分,快车也是比慢车少靠站。想到此,于是联想起一句俗话:“不怕慢,只怕站”。
地面的交通工具,显得最快的似乎要数火车了。但是,内行的人告诉我,单就速度而论,吉普、摩托跑起来不比火车慢,甚至还可能快些。火车之所以比其他车辆省时间,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走的路好。两条铁轨,锃亮锃亮,平直无障,一往直前,跑起来多惬意呀!
由此联想到人才成长的快慢与车速的快慢不无相似之处。为了快出人才,在人才成长的路上,还是少一些障碍,少一些坎坷为好。逆境,固然可以锻炼人,但也可能耽误人,压抑人,甚至摧残人。我们不应把宝贵的精力无价值地内耗了。 周溯源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秤的传说
相传,旧制十六两一斤的杆秤的镶制,匠人是很费了一番脑筋的:每一两代表一颗星。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计一十六颗。将这十六颗星嵌于秤杆,须用银白或金黄之色,隐喻心地纯正,买卖公平。倘若缺斤短两,就会受到报应:缺一两“损福”,缺二两“伤禄”,缺三两“折寿”。这虽系民间传说,但却反映了人们对于“缺斤短两”的人的咒恨。受害的人们,是多么盼望那些贪财骗人之徒得到报应啊!今天的人,自然不必相信什么星宿命运,但应该重视其中反映出来的顾客的情绪,怕是更胜于昔日的。在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如果仍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实在比旧社会的奸商更为可恨。
桂毅


第8版()
专栏:

且说冲击波来去
——新武侠小说启示录
郑锽
怎么看待广大读者对文学的新渴求呢?
光是开会,于治本未必奏效。因为这涉及几亿人的文化需求(现实的和潜在的),是一个社会问题。清末维新提倡新文体和小说革命,意在所谓开通民智,五四新文学运动主张用白话,追求平民化,后来关于通俗化、大众化的探讨,以至四十年代五十年代“旧瓶装新酒”、喜闻乐见的议论、探求,理论指导和具体实践,它们各有不同的性质、历史意义和实际价值,但就其贯串线而言,无不与解决这个社会文化问题有关,可见问题由来已久。
时代条件不同,历史遗留的问题不会原封不动地再提出。它的出现会有新形态。人们对它也应有新认识。我们处在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四化”的八十年代,物质文明的建设有所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一起抓。几亿人的文学渴求,作为社会文化问题,只有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视角去看待和认识,才能着手根本解决。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文学具备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多机制的结构,来适应社会上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欣赏类型、不同精神需求的读者。三中全会以来,为这样的结构的构成,创造了不少有利条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结构还缺乏健全的均衡的整体性。或者说文学的生态需要平衡。对应普通文化水平的,文学的通俗工作以及通俗文学尚未生成整体结构的有机部分。它的薄弱状态不仅表现在相当一部分作品的质量和倾向上有缺陷,更突出的是队伍的自发性、散兵游勇的现象比较普遍,缺少严整的专业的组织归属,或者若有若无;专门的经常性的评论研究工作没有相应地开展;严肃文学与它应有的有机联系迄未成为议事内容。文学的通俗与通俗的文学作为文学系统工程的一个子系统,它还只是一个体质虚弱的孩子,亟待滋补和扶养。
出版界对第三次冲击波在采取严正措施的同时,正密切注视第四次冲击波的来向,要提出有所防范的问题,无疑这是必要的。不过,透过冲击波,我们的频率应该收听到读者大众要求消解文学饥渴的呼喊,从而把文学的通俗和通俗的文学两方面的出版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上,有计划地进行强化。实力雄厚了,心里踏实,转守为攻,岂不更主动。 (下)


第8版()
专栏:

《范曾吟草》
《范曾吟草》,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作者诗、词、曲二百首,画三十幅。我国自古有诗、书、画三者不可分家的传统,作者学过历史,又是书家,长于诗词,他在绘画中则追求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当非偶然。《范曾吟草》中有题画诗,但题材又不限于文苑画廊,如1976年清明节书于天安门玉碑上的大联,即见画家的悲愤和呐喊。不论诗人与画家,离开了时代与人民,他的笔墨必然是苍白无力的。 (辛风)


第8版()
专栏:

山长绿·水长流〔工笔绢画〕 徐启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