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胡子昂在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开幕式上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
围绕四化建设祖国统一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 各级政协出现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子昂今天下午在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开幕式上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一年里我国各级政协围绕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事业,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胡子昂在报告中回顾了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以来一年里,全国政协继续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和人才聚集的优势,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和开展人民外交等方面进行的新探索,取得的新进展。
胡子昂说,过去一年里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接着具体阐述了1985年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国防和外交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他说,我们国家的经济欣欣向荣,政治安定团结,这样好的形势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表明改革是必要的,是得到全国各族人民拥护的,表明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取得了新的胜利。他说,与此同时,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与1984年比较,人民政协的地方组织增加了一百五十五个,委员增加了七万多人。
胡子昂在报告中着重介绍了全国政协一年来的主要工作:
——积极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讨论。1985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代表会议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就会议的主要议题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全国政协在京副主席、常务委员五十多人应邀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对中共中央进一步调整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问题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进行了讨论,一致表示热烈拥护,并对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同年10月,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举行第十次会议,听取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李鹏所作的关于制定“七五”计划建议和中共中央进一步调整中央领导机构成员问题的报告。1985年3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工作会议,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分别邀请全国政协科技组、教育组部分委员和有关人士,就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应邀的委员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围绕改革和建设做出新的贡献。一年来,政协组织委员紧紧围绕改革和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十四个项目的专题调查,到九个省、市、地区进行了参观考察,举办了七十一次专题座谈,内容主要有经济体制改革中职工关心的问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科技体制改革问题、粮食生产问题、减轻农民负担问题、发展第三产业问题、货币管理问题、发展邮电通信问题、能源问题等。对委员们提出的专题调查报告和许多意见、建议、批评,有关部门总的反映是好的,认为既有理论,又符合实际,有的有参考价值,有的有实用价值。许多建议还被有关部门采纳。一年来,政协还有三个参观考察团分别到山东省临沂地区、山西省太行地区和陕西省延安地区,参观考察老根据地的生产建设情况和人民生活情况,听取老区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并对改变老区面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还在智力支边、咨询服务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
——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去年一年,全国政协除对文化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向有关方面提出积极建议外,着重地在思想建设方面开展了工作,如加强对形势政策的学习;开展学习和宣传先进典型活动;召开了自1978年政协恢复工作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政协学习工作会议等。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政协还进行了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如《人民政协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开辟的《抗战一事》专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的《纵横》,文章的作者大多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将亲身经历的中国现代史告诉人们,启迪人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加强对地方政协的联系和指导。为了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协工作的开展,1985年下半年,全国政协先后派出五个调查组,到九个省、市对地方政协工作进行调查,并于今年2月下旬,召开了全国地方政协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对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加强地方政协领导班子、政协机关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以及改善工作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建议。
——促进祖国统一工作有了新的发展。过去一年中,全国政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进一步扩大了同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增进了他们对祖国的了解,加深了他们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的认识,收到较好的效果。
——人民外交活动,在同一些国家的对口组织进行友好往来的同时,开始向多渠道、多种形式方向发展。一年来,政协全国委员会分别组织代表团出访四个国家,接待了三个来访的代表团。政协科技组还应英国“议会和科学委员会”邀请,组织代表团去英国访问,同英国议会中科技决策人士和科技界的代表人物交换了意见,了解了英国的科技政策,同他们建立了友好关系。政协医药卫生组与卫生部联合发起召开了1985年北京国际消毒会议。这次会议对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等方面,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胡子昂说,八十年代的后四年人民政协的任务是继续为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三大任务服务,工作重点是在协助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继续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好。
他提出,全国政协今年要着重抓好四项工作:进一步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和人才集聚的优势,为“七五”计划的实施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献计献策;在继续推动文化教育建设的同时,要在推动思想建设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充分调动委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长和有利条件,为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服务,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和开展人民外交做出贡献;全国政协机关要做全国各级政协机关的表率。
胡子昂在报告的最后说,过去一年中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进一步发扬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愚公精神和勤俭建国的精神,团结一致,扎实奋斗,为实现“七五”计划,搞好经济体制改革,为实现党风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做出更多的贡献。(附图片)
胡子昂副主席向大会作政协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王新庆摄


第4版()
专栏:

彭友今在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说
全国政协提案工作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全国政协提案工作委员会主任彭友今在今天开幕的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说,全国政协的提案工作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彭友今代表提案工作委员会就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以来的提案工作情况向大会作了报告。
他说,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以来的一年,是我国开始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向前发展的一年。广大委员表现了高度政治热情和社会主义积极性,提出了大量提案,不少委员通过提案积极为“七五”计划的制定献计献策,到1986年1月31日,政协共收到委员提案一千五百件,提出提案的委员共有一千一百人,占全体委员人数的54%。
彭友今说,委员提案内容十分广泛,有关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提案五百一十二件,占提案总数的34%;有关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提案四百八十七件,占33%;有关统一战线、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的提案一百七十六件,占11%;有关政法、劳动人事、其他等方面的提案三百二十五件,占22%。这些提案已陆续分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等一百五十个单位研究办理。到1986年3月18日,已收到办理提案复文一千四百七十一件,占全部提案数的98%。总的说,六届三次会议以来的委员提案,在各承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大多数得到了认真处理,有些提案所提的建议和意见,发挥了积极作用。
彭友今说,为了更好地落实委员提案,充分发挥委员提案的作用,提案工作委员会在六届三次会议以来,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一、对委员提案进行了收集整理、交办、催办、转发办理提案复文等项经常的大量的工作。二、促进有关承办单位和提案人直接见面,开座谈会,沟通情况,推动提案的办理。三、约请有关单位举行协调会,协助处理难度较大的提案。四、选择重点提案,与政协工作组一道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向承办单位提出建议,协助改进工作。五、调查了解一些地方政协提案工作情况。
彭友今说,实践证明,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协调会和与工作组结合进行的专题调查等活动,是适合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特点的,是推动承办单位落实提案的好的工作形式。通过这些活动,既促使委员提案得到妥善处理,发挥积极作用;又加强了政协同承办单位的联系协作,密切了承办单位同委员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沟通了党政部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丰富了政协活动内容,更好地发挥了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作用。
彭友今说,为使提案工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今后拟做好以下工作:一、1986年提案工作要为“七五”计划、体制改革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欢迎委员们在这方面提出更多更好的提案。六届四次会后,我们将选择这方面的提案作为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努力促使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探索开展提案工作的新路子,协助和推动承办单位做好落实提案的工作。三、在六届四次会议以后的适当时候,与有关地方政府配合,分片邀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办理提案的同志举行座谈会,总结和交流经验,协助地方政府办理好委员提案。四、在总结近年来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提案工作的有关制度。


第4版()
专栏:

冷水江铁厂党委带头做端正党风的表率
好党风带出好厂风,企业由后进变先进
新华社长沙3月22日电 (记者曹光晖)湖南省冷水江铁厂党委带头做端正党风的表率,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促进了党风、厂风的好转,企业由后进变为全省的先进企业,最近中共湖南省委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并号召全省向他们学习。
拥有三千多名职工的冷水江铁厂,曾经是歪风邪气盛行的亏损单位。1980年新组建的党委经过认真剖析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厂领导班子思想作风不过硬,致使全厂党风不正,歪风四起。于是,他们决定从党委自身做起,并对党委成员“约法三章”:秉公办事,不徇私情;若有失职,从严处罚;多想群众,不搞特殊。从此以后,党委成员坚持严于律己,带头做端正党风的表率。厂长雷动寿等同志,在住房、晋级、奖金面前不伸手,不搞以权谋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被群众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对全厂党风的好转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冷水江铁厂党委为了端正党风,带出好厂风,还自觉地抵制不正之风。他们针对“不送礼就办不成事”等现象,在职工大会上宣布:如果职工给厂领导送礼,第一次批评教育,第二次要给予罚款,第三次要受降级降薪处分。有一次,宁乡县一位供销人员来厂求购生铁,找到副厂长温茂顺家里,进门就递上一条开了封的香烟,里面藏着一迭现金。温茂顺发现后,当即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采购员,并拒绝同他洽谈业务。近两年来,全厂车间以上干部共拒收各种礼物和贿赂达八十多人次。这个厂还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使全厂职工自觉地按照党纪、厂规办事。
如今,这个厂的党风、厂风已有明显好转。据统计,全厂先后任职的二十五名厂级干部,近五年来没有发现以权谋私的;六百四十多名党员连续三年没有违反党纪的;一千六百多名青工,连续五年没有受刑事处分的;经省、地、市各级纪检会、物价、财政部门多次检查,近几年来未发现有逾越政策轨道的行为。全厂上下到处呈现出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可喜景象。
党风、厂风的好转,给工厂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继1983年全厂摘掉了连续二十多年亏损的帽子后,1985年实现利润突破五百万元。工厂先后获省、地、市授予的“先进党委”、“六好企业”和“文明工厂”等光荣称号。


第4版()
专栏:

警钟长鸣 防微杜渐
铜陵市委“一班人”严于律己
据新华社合肥3月22日电 (记者蒋志敏)安徽省铜陵市委一班人处处严于律己,在端正党风上为全市党员、干部做出了好样子。
铜陵市委的领导班子在1983年经过调整。新班子一上任,就订了这样两条规矩:市委领导干部到市内厂矿或附近乡村调查和检查工作,一律不留下吃饭;上级领导同志来了,市里一律不迎送、不宴请。几年来,市委一班人一直严守这个规定。
在生活待遇上,铜陵市委一班人总是就低不就高。九名常委住的都是旧房,而且大多分散在居民住宅区里,有的住房紧靠马路,环境嘈杂,有的住房离市委机关较远,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要求为自己换好房或建新房。
对待子女的升学、就业问题和配偶调动工作等问题,铜陵市委一班人也是严格按规定办事,没有一个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铜陵市委一班人为什么能自觉端正党风?关键在于他们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他们坚持每周半天的学习制度,结合学习内容不断认识端正党风的重要,因此能够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赶“浪头”。市委常委们每年至少召开两次民主生活会,每次会都把对照检查自身的党风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还坚持参加所在机关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第4版()
专栏:

朗伊总理到达桂林参观访问
新华社桂林3月23日电 新西兰总理戴维·朗伊和夫人一行今天上午乘飞机从广州到达桂林参观访问。
今天,朗伊总理等贵宾乘船观赏了漓江两岸风光,还游览了芦笛岩。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兼桂林市市长郑义举行宴会欢迎新西兰贵宾。
明天上午,朗伊总理将离开桂林前往贵阳访问。


第4版()
专栏:

刚果劳动党中央书记处书记戈马·富图举行答谢宴会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刚果劳动党中央书记处书记、意识形态和政治培训部部长戈马·富图为他率领的代表团访华今晚在刚果驻华大使馆举行答谢宴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中联部部长朱良、中宣部部长朱厚泽等应邀出席了宴会。
代表团已于今晚离京回国。


第4版()
专栏:

中国妇联代表团访问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妇女组织的邀请,全国妇联书记王立威一行二人于18日至22日对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进行了友好访问。
访问期间,圣普总统夫人、妇女组织全国书记玛·阿·平·达科斯塔会见了代表团,她表示,希望圣中两国人民和妇女组织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第4版()
专栏:

《长征》幕后*
(美)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
每个革命都在自己的传奇的鼓舞下进行。美国人奋战过的福奇谷深深铭刻在爱国者心中,经历过那场严酷的考验,千锤百炼,乔治·华盛顿和他的士兵走向了胜利。
法国人冲进巴士底狱,而1917年在彼得堡则是冬宫。巴士底狱只有七个犯人;布尔什维克们进入的冬宫,只有几个少年和妇女守卫。没有关系。这些都构成了革命的象征。
中国1934年的长征却是无以象征的。它是人类的一首伟大史诗,一首考验了中国红军男女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史诗。
长征不是通常概念的“进军”,不是一次军事战役,也不是打了一个胜仗。它是人类谋求生存的胜利,是一次生死攸关,没有尽头,为了挣脱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撤退;是一次又一次距离失败和灾难间不容发的战斗。战斗没有预定计划。毛泽东被排除在准备工作之外,只是在最后时刻才被告知。但,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如此深刻地影响世界的未来。它象牵了一条直线,从中国红军1934年10月16日渡过南方水浅的于都河,联结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是说,在居住着地球上四分之一人类的国土上,共产主义得胜了。
这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清皇朝的衰落是缓慢的、痛楚的,它被内部的虚弱和外来的西方军事、技术和经济的强暴力量所腐蚀。革命经过一百年才成功。先是太平军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神秘的、假基督教的起义。之后,是1900年的义和拳,又是神秘莫测、宗教狂热、仇视外国。最后,1911年孙逸仙博士的民主主义的、组织松散的革命者推翻了旧皇朝,中国陷入了自从公元前四百年战国时期以来未曾有过的混乱。
从1934年10月16日到1949年10月1日,中国这个舞台充满着英雄主义、悲剧、阴谋、流血、背叛、低劣表演、军事天才、政治诈骗、道德目标、精神追求以及人间怨仇。莎士比亚也难以写出这样的戏剧,戏剧尚未终场。也许永不会终场。
向全世界报告这个杰出戏剧的最初消息的是埃德加·斯诺,他于1936年在陕北黄土高原小山上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的住处访问了他们。他们是前一年到达的,经历了六千英里行军、打仗、忍饥挨冻,在地球褶皱最粗深的部分——中国的穷乡僻壤——渡过了二十四条江河,据毛计算,爬过了一千座山。
据说,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出发时约有男女八万六千人,一年以后,1935年10月19日,可能有四千人同毛泽东一起到达陕北。
我最早从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译注)一书读到长征。大部分中国人也是从此书的中译本得知的。它抓住了我的想象,犹如其他成千上万人的想象一样。那时斯诺写道:“有朝一日,有人会写出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的全部史诗。”他一度曾希望自己去写,由于许多原因未能如愿。
经过数年的努力,我于1972年首次去到中国。过了些时,我向已故的周恩来提出建议,让我追寻毛泽东的红军的路程,写一本关于长征的书。杰克·谢伟思,那位老中国专家,也加入了这个建议。十几年中,我们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申请。
没有回音。那正是毛泽东晚年的动乱岁月,“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年代,参加过毛泽东的长征的同志们,那些曾由艰苦和献身精神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的战友,正处于散乱之中。许多人故去了,许多被“文化大革命”的恐怖压倒了。有些被杀害了。不少还在狱中受着折磨。在那些年月,是长征的英雄就意味着被正在争夺继承毛的权位的人戴上了大坏蛋的帽子。
在那样的情况下,没有多少写历史的机会。1976年毛逝世,他的遗孀江青及其同伙被逮捕审判,但长征之路仍未迅速地重新开通。直到邓小平逐渐掌权,老一辈英雄恢复了名誉并在政府中重居要职,而最重要的是,对待历史有了一种新的(比较而言)实事求是的态度,才使重寻长征之路看来可行了。
岁月流逝,变化诸多,但我欲尽人事之所能及记下长征历史的决心却始终未渝。1983年8月,终于从北京传来信息:通向长征之路的门打开了!人力物力、文献档案、历史资料可以向我提供。我可以作长征旅行了,二万五千里的旅行,一里也不少。后来我得知,作出这个决定的主要是两个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杨尚昆将军和前外交部长黄华。
1984年3月1日,我的妻子夏洛特和我飞往北京,着手旋风式的一系列访问。我们访问了尚健在的高级将领、党的领导人(其中有些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难)的遗孀、文献工作者和历史学者。不久,杰克·谢伟思也来参加了。在北京工作一个月后,我们踏上了长征的征途。陪同我们的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秦兴汉将军和外交部的高级翻译张援远。
我们飞往长征起点的江西省的省城南昌。我们探访了共产党人最初扎根的偏僻山区,访问了几十位长征的幸存者,有男有女。这使我们的脑海沉浸到当年很可能酿成一次“致命退却”的灾难和冲突之中。
这是开端。接着,我们跟踪红军走过的路线,但不是一里不差。这里或那里,我们略过一些地方,特别是在贵州,略去了一些曲折迂回的路程,选择了非中央红军走的侧面地带。我们爬上了陡峭的通向金沙江的小路,经过离西藏不远的火焰山和狮子山,饱尝了红军行军的极端疲惫。我们骑驴、骑马出了群山,又攀上了大雪山,在5月末的季节仍在雪野里穿行,然后是过那可怕的草地,在这里,当年红军士兵有些曾滑进无底的泥淖,谁前去伸手拉一把,便会被拖入没顶之灾。
我们在道路和小径上走了七千四百英里,乘吉普车、小公共汽车、军用指挥车,共花了两个半月。然后又是访问接着访问。1984年秋天,再到中国去了一次。
只有实地经历过沿长征之路的旅行,才具有真情实感来传达毛和他的男女战士们所经受的一切。途中仍然是穷乡僻壤。没有城市。没有外国人。一个乡镇接一个乡镇,没有人记得任何时候有外国人来过。
没有一个人,中国人或外国人,曾作过这样的旅行。恐怕近期也不会有人重复我们的经历。
这样,就有了这部五十年前长征的记录,由数以百计的访问、文件和文献编织而成。我向中国人提出所有我能想到的难以解答的问题。他们尽最大努力予以回答,有时一遍又一遍地查找材料,直到发掘出漏掉的事实。
长征的故事是一部史诗。这不仅是由于参加长征的普通士兵和他们的指挥员的英雄主义气概,也是因为实际上长征变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它锤炼出打败蒋介石并在毛领导下掌握了政权的一支情同手足的队伍。
这种兄弟情谊在毛最后年月的暴乱中被破坏,使英雄史绩蒙上了一点悲剧色彩。但是现在,令人惊异的是依然健在的长征幸存者再度身居高位。在邓小平领导下,他们正推动中国进行着被称作“新的长征”的事业,一桩象五十年前的长征一样艰巨的事业,一桩可能成为标志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社会政治实验的事业。不过,这场“新的长征”,还有“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惨败,又是另一个故事。这里讲的是长征的故事——在中国史学家和长征幸存者的帮助下我能汇集写出的全部故事。
这里或那里,或许还会有一些插曲浮现出来。但是本书已有充足的叙述证明这件人类的壮举是无与伦比的。或许,它有一点象古代犹太人的奔离埃及,有一点象汉尼拔(公元前247—183年迦太基大将,曾对抗罗马,侵入意大利——译注)挥师跨越阿尔卑斯山,有一点象拿破仑进军莫斯科。同时,使我有些惊奇的是它也有着美国征服西部,横跨大山和草原的伟大进军的回响。
但是,任何比喻都不确切。长征是独特的。它的英雄主义点燃了有十一亿人口的大国的梦想,使中国走向迄今尚无人能以预窥的前程。
(一觉译)   
 *  *  *
(*此文是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索尔兹伯里去年新出版的《长征:未透露的故事》一书中未称为前言的前言。)


第4版()
专栏:

立志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安徽省岳西县黄尾乡严家村党支部书记杨似虎(中),自1983年任职以来,带领支部成员先后在本村办起了粮食加工、藤竹编织、运输等十几个企业,帮助乡亲们共同致富。现在,全村人均收入已由1983年的一百元,增加到四百元。
新华社记者 于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