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欧佩克特别会议讨论维护油价问题
会议主席说成员国希望有个合理油价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日内瓦消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第七十七届部长级特别会议昨天在日内瓦开幕。
这次会议是在今年1月中旬以来油价大幅度下跌的严重形势下召开的,因此引起世界舆论与石油界的普遍关注。
目前油价仅相当于去年12月的一半,从一桶三十美元降到十五美元。
据欧佩克通讯社报道,本届会议将根据一些成员国的要求,重点讨论如何维护油价的问题。
这家通讯社说,昨天上、下午举行了两次秘密会议,听取了以阿联酋石油部长为首的市场监督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当前世界石油形势的报告和以委内瑞拉能源和矿业部长格里桑蒂为首的特别委员会提出的有关保卫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公平份额”的报告。这两个报告的内容都没有透露。
另据报道,昨天会议结束后,会议主席格里桑蒂对记者发表谈话说,会议将于18日讨论“公平份额”的具体细节,19日欧佩克代表将与到达日内瓦的一些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代表进行磋商。
格里桑蒂还说,欧佩克所有成员国都对最近油价暴跌感到担忧,都希望有一个“合理的油价”。但是他又说,到目前为止,大家尚未就这个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附图片)
十六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部长级特别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

油价下跌 收入锐减
欧佩克成员国每日损失两亿美元
本报讯 据有关方面估计,石油价格下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收入锐减,每天少收两亿多美元。
自三个月前欧佩克放弃“减产保价”政策后,这个组织所属产油国的收入就开始下降。石油价格从去年12月大约二十八美元一桶,跌到不久前的十二美元左右一桶,即下跌了57%。按照目前油价,欧佩克成员国每月要减少六十四亿美元收入,每天减少收入两亿多美元,或者说每小时损失八百六十万美元。


第7版()
专栏:

伊斯兰会议组织两会议通过决议
加强合作促进伊斯兰世界共同繁荣
据新华社伊斯坦布尔3月16日电 (记者李贤德)伊斯兰会议组织经济和贸易合作常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和第二次伊斯兰会议组织食品安全与农业发展部长会议今天在这里闭幕,大会通过一系列决议,进一步加强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在经济、贸易、技术、通讯和农业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以便促进伊斯兰世界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这两个会议的主席、土耳其总统凯南·埃夫伦致闭幕词时指出:“这次会议表达了伊斯兰国家要求发展彼此间经济、贸易合作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同时,作出一系列对未来具有转折意义的决定。”
这两个会议决定,在伊斯兰发展银行中设立专门机构,向伊斯兰国家发放贸易贷款;伊斯兰国家间相互给予贸易优惠待遇,鼓励优先在伊斯兰国家间进行贸易;在该组织成员国之间建立贸易信息网;建立教育中心,为各成员国培训农业人才;建立农业科研中心和科研网,并共同制订农业战略和计划。
会议还决定每年5月和9月分别召开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部长级会议和该组织经贸合作常设委员会会议。
这两个会议于3月14日开幕。


第7版()
专栏:专论

日本的“高储蓄率”
周斌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速度迅猛,有多种原因。而它长期形成的高储蓄率,对促进经济的繁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据统计,日本的私人储蓄率(实际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经常保持在20%上下。以1975年为例,日本为22.1%,美国为8.8%,英国为9.1%,联邦德国为15.2%,法国为15.3%。1985年,日本家庭平均每户存款额超过七百万日元(约合四万美元),以每户三点七人计算,人均存款额已突破一万美元,相当于每个就业人员平均二十九个月的实际收入。
高储蓄率表明,日本成功地把大量民间零散资金,转化为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建设资金,把消费需求中的相当一部分,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实际上,日本国内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就一直高于其它发达国家。六十年代,日本为14.6%,美国为5%,英国为5.1%,联邦德国为4.1%,法国为7.7%。七十年代,日本为3.3%,其它国家依次为1.3%、0.3%、1.1%和1.3%。
显而易见,正是日本的高储蓄率,为高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高投资又为扩大再生产、实现高速度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不论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相对顺利的六十年代,还是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困难的七十年代,日本的发展速度都能稳稳地高于其它发达国家。
日本究竟是怎样实现并保持高储蓄率的呢?
首先,战后日本财政金融政策的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即主要依靠筹集国内资金来进行经济建设。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间实行资本自由化前的1950至1966年,日本使用外资总额不到五十一亿美元,而且多数用来购买能够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出口创汇能力的先进设备与尖端技术,纯外债才七亿美元。1967年资本自由化后,日本一面不断增加资本输出,但依然严格控制任何形式的外资进入国内,防止自己的一些重要产业落入外资手中,更不因为盲目借债而背上日后不得不支付高额利息的包袱。
其次,日本人民在历史上深受以节俭为美德的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加上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积谷防饥”、“以丰补歉”的思想颇有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日本战后初期曾极度贫困,六十年代才开始富裕起来,生老病死等社会福利事业不如欧美完备,住宅、教育费用尤为昂贵,许多人都把储蓄作为维持和改善生计的一种“自卫手段”。
再次,日本众多的中小企业者和大量的自由职业者,在激烈的竞争中经济地位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迫切需要有所储备,以防万一;日本独特的奖金、分红制度,即每年夏冬两季各支付一次相当于二至三个月工资的现金,往往被人们视作一种“份外收入”而转入储蓄。
最后,应当归功于日本政府与有关部门的积极倡导和得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门类俱全,形式多样。日本承办储蓄业务的机构,除各类银行(国家银行、城市银行、地方银行、信托银行等)、邮局、生命保险公司、有价证券公司外,不少行业和群众团体也大都设有自己的信用金库(农协信用金库、中小企业信用金库等)和互助性信用组织。它们按照政府有关法律、法令规定,开展不同领域和各有侧重面的金融活动,但在争取私人储蓄这点上,是“自由”的,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时,日本储蓄形式灵活多样,既有一般的定期、活期、普通储蓄,又有特定目的的有奖储蓄、住宅储蓄、购物储蓄,还有购买国债、地方债、有价证券等,供人们随意选择。
利率合理,信用可靠。这是日本实现和维持高储蓄率的决定性条件。利率过低,人们得不到实惠,谁愿意储蓄?利率过高,金融机构负担不起,谁愿意赔本?日本确定利率的主要依据,是利率必须稍高于物价上涨幅度,尽量做到不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而使储蓄者吃亏。政府为鼓励储蓄,还对一定限度内的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税。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倒闭时有发生,但金融机构倒闭者极少,即使发生,政府也有义务保证储蓄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存取方便,服务周到。金融机构间的激烈竞争,促使它们竞相为顾客提供各种方便。日本储蓄网点稠密,工作人员态度热情亲切。许多金融机构都配有一批训练有素的外勤“储蓄员”。他们在自己分管的地段内,挨家挨户拜访居民,劝诱储蓄(完成定额状况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和地位)。近年来,许多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电脑系统,存取款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银行在繁华街道、商业中心、车站码头相继设置了完全自动化的营业网点,即自动存取款机,不分昼夜地为顾客服务。一些金融机构已经逐步替代不少机关、企业分发工资、奖金,即由电脑记入每个职工的储蓄卡,职工用钱时再去取出现金(某些大笔支出还可以用信用证,或把储蓄卡号码告诉对方而不付现金)。


第7版()
专栏:

美中央银行理事认为油价下跌损害美经济
据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华盛顿消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一位理事说,世界石油价格下跌损害了美国的能源工业,而且还可能在短期内抑制经济的增长。
最近被任命为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会理事的韦恩·安吉尔说,在美国经济中,能源工业是一个重要部分,因此,石油价格下跌将会对那些为石油部门服务的行业产生“滚雪球式”的影响。
安吉尔的展望与其他一些人的预测截然相反。里根政府预计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达到4%。同时,许多民间经济学家尽管承认油价下跌会损害石油部门,但也认为油价下跌使生产成本下降,将刺激经济增长,因此美国经济将在今年好转。
安吉尔说,油价下跌还将对其他石油生产国的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他认为,象西德、日本与法国这样一些石油进口国将会出现收入顺差,但由于这些国家的储蓄率高,消费者可能不会把他们的购买水平提高到足以抵消由于石油生产国削减开支而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地步。


第7版()
专栏:

日元对美元汇率破历史纪录
据新华社东京3月17日电 在今天的东京外汇市场上,日元对美元的汇率继续上升,一度升至一百七十四点八日元兑换一美元,突破了1978年10月31日一百七十五点五日元兑换一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今天的收盘价格为一百七十五点四五日元兑换一美元。
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对日元升值过快表示担心。竹下登藏相今天上午会见记者时说:“今后要密切注视外汇市场的动向”。他暗示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将再次采取措施。


第7版()
专栏:经济札记

有喜亦有忧
张德真
世界油价下跌究竟对西方经济带来何种影响,西方经济界正在作各种各样的估计,说法颇不一致。
有些人把油价下跌看成是1986年西方经济最大的“福音”,大谈什么随着油价下跌,西欧经济将“重新迈步”,前景一派乐观。巴黎一位经济学家更形象地把西欧经济比喻为“停在跑道上等待起飞的一架飞机”,说这架飞机借助油价跌势的“推动力”将能“腾空而起”。还有人掰着手指头计算:如果油价下跌到每桶二十美元以下,西欧各国经济将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但是有人持不同看法,《芝加哥论坛报》一篇文章指出,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根据油价下跌而得出“欧洲正在走向经济繁荣的任何看法”都是“不妥当的”。
不可否认,西方工业国家(不包括英国、挪威等少数石油生产国)作为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在短期内将从石油跌价中得到不少好处:可节省大量石油开支,降低制造业成本,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也可随之下降。3月7日,美国中央银行决定将贴现率从7.5%降至7%,各大私人银行也将优惠利率从9.5%降至9%。西德、日本、法国、荷兰的中央银行也分别降低了贴现率。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下降同油价下跌不无相关,同步发生,对西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
然而,事情远非如此简单。油价下跌对西方经济增长究竟起多大作用,需要具体分析。
有的西欧经济学家认为:“欧洲因石油价格降低获得的利益将不会很大”,因为“石油仅仅是能源消费中的一部分”,而且,由于自1974年以来实行了节能措施和采取了能源替代措施,“它不再具有1974年时那样的重要性了。”因此,石油跌价是否象一些人所想象的,会对西方经济带来那么大好处,实属疑问。
而且,还要看到,在当前这场油价暴跌风潮的袭击下,大批石油企业关停倒闭,石油产量大幅度下降,新油田的勘探和开发缺乏动力,替代性能源的研究和利用更不景气。西方某些部门已感受到那逼人的寒气。何况物极必反,目前的油价暴跌孕育着未来的油价上涨。因此,从长远来看,西方从石油跌价中捞取利益的那种好日子不会长久。
再者,油价下跌有利于降低美元汇价,最近美元汇价也大大下跌,这对西欧来说,意味着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使西欧商品“在重要的美国市场上不那么有吸引力”。日本经济界也大叫日元对美元升值打乱了日本经济原有的格局,使制造业利润下降,出口困难增加,“形势不妙”。
此外,石油跌价也将使西方国家对石油生产国的贸易趋于恶化。目前一些阿拉伯国家由于石油收入减少而削减建筑工程,取消钢产品进口等,使一些西欧国家在中东承包的建筑工程和对中东出口的机器设备明显减少。这对于西方国家日趋激化的贸易摩擦只会起到火上加油的作用。
当然,除此之外,国际债务危机的巨大阴影会随着石油跌价而日益严重。第三世界一些产油国已经债台高筑,石油跌价无异于雪上加霜,使它们再度面临无力偿债的困境。这对于向它们提供大量贷款的西方银行机构是一个严重威胁。
总之,石油跌价对西方经济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西方来说,有喜亦有忧。那种为石油跌价一味叫好的人,恐怕有点过份乐观了。


第7版()
专栏:资料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油价变化
千红
二次大战后初期,西方石油垄断财团几乎全部控制了世界石油的生产、运输、冶炼和销售系统,操纵着产油国的经济命脉。国际石油卡特尔以垄断原油市场和压低原油价格等手段,使西方发达国家获得超额利润。仅1959年2月和1960年8月两次强行压价,就使中东主要产油国在1961—1970年间损失四十亿美元石油收入。
1960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以下简称欧佩克)在反对西方石油公司压低石油标价的斗争中诞生,成为第三世界产油国维护自己石油权益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十年代,欧佩克为了使油价保持在1960年8月的每桶一点八美元的水平上不再下降,努力协调各产油国的产量,实行了“定额生产计划”,并提出要把原油价格与这些国家进口的工业品价格联系起来。
在整个六十年代,尽管每桶油的标价没有下降,但由于美元贬值、通货膨胀以及工业产品价格的上涨,使产油国实际石油收益受到损失。
七十年代初期,欧佩克利用西方国家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基本形成、对第三世界石油依赖加深的有利形势,迫使西方石油公司于1971年2月和4月先后签订了提高原油标价的德黑兰协议和的黎波里协议。这两个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西方国家单方面决定原油标价时代的结束。与此同时,欧佩克成员国还以参股和国有化的形式,掀起了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的高潮,动摇了西方石油垄断财团掠夺第三世界石油资源的基础。
在1973年10月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使用原油提价、减产、禁运、增股和国有化等方式,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侵略扩张。1973年10月16日,欧佩克在科威特召开的部长级会议决定单方面把海湾原油标价提高70%,使阿拉伯标准轻油标价从每桶三点零一一美元提高到五点一一九美元。在此同时,北非产油国的原油标价也提高了一倍以上。这是第三世界产油国第一次单方面大幅度提高原油标价,标志着西方石油公司垄断石油标价时代的结束。1974年1月1日欧佩克又把阿拉伯标准轻油价格从每桶五点一一九美元提高到十一点六五一美元。以后,为抵销美元贬值和西方国家工业品价格的上涨,欧佩克又于1975、1977和1979年三次提高了原油价格。1979年1月伊朗政局动荡,全面停止石油出口,致使石油供应短缺。欧佩克在1979年又大幅度地提高了油价,到1980年1月,已将原油价格提高到每桶二十六美元。在此之后,油价继续上涨。在1980年12月的欧佩克印尼巴厘岛会议上,沙特提出将每桶原油标价定为三十二美元,有些成员国则要求把油价提高到三十六至四十一美元。会议最后决定允许“最大限度的价格可达四十一美元”,并规定每桶原油的平均价格在1981年1月为三十五美元。1981年5月,沙特将它的原油价格提高了二美元,达到每桶三十四美元。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节约能源和采取替代性能源等措施,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1983年3月,在英国、挪威削减油价,尼日利亚也大幅度降低油价后,欧佩克在伦敦举行会议,被迫将原油价格从每桶三十四美元降至二十九美元,并把其成员国的石油日产量限定为一千七百五十万桶,正式开始实行“减产保价”的政策。1984年,欧佩克又两次限制产量,以维持每桶原油二十九美元的官价。1985年世界石油市场空前不景气。欧佩克1月和7月两次降低油价,从而使阿拉伯轻油价格降至每桶二十八美元,并使该组织的平均油价降到每桶二十七点八二美元。
欧佩克成员国之间在生产限额的分配,原油品质差价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为了维护欧佩克的整体利益,沙特阿拉伯曾率先大幅度削减其原油日产量。但由于世界石油供过于求的总趋势,以及该组织成员国未能严格实施限产定额,最终导致了欧佩克在去年12月日内瓦会议上放弃“减产保价”政策,转为“减价保产”。此后,在英国、挪威等非该组织产油国拒绝与其合作的情况下,油价从1986年1月起出现大幅度下跌。(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