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随笔

文艺的主旋律
毕胜
最近,电影《咱们的退伍兵》、《迷人的乐队》和电视连续剧《新星》、《寻找回来的世界》等,深受观众的热烈欢迎。反映当前现实生活的电影、电视剧引起这么广泛的反响,是近来文艺创作中不多见的。
《咱们的退伍兵》和《新星》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改革题材的作品。方二虎复员回农村以后顶着各种困难和压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动人事迹;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进行改革,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错综复杂的矛盾,都激起了不同层次的人们的感情共鸣。这反映了群众对文艺的深切关注,以及他们在美学上的新追求。
积极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从当前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汲取创作素材,是文艺同人民紧密相联的重要途径。这些作品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它们之所以受到热烈欢迎,就在于及时地反映了与人民群众投身四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这些作品把人物的活动放在时代的历史背景上去表现,反映了时代的心声,表现了人民至为关心的问题,才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响。
前些时,有人认为反映当代生活尤其是改革题材价值不大,写改革生活这样近距离的“速朽”题材没有多少读者。当不少作者努力反映历史变革期的矛盾和斗争时,也出现了某些热衷于表现远离尘世的蛮荒古朴、旧习陋俗,追求空灵晦涩、新奇怪异的东西。一些作者一味强调所谓“淡化”、“空灵”,而对当今城乡经济改革后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示冷漠。
不可否认,纷纭复杂的当代生活需要丰富多采的文艺。人们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和发展也要求艺术上有创新和发展。但是,社会生活有它的主旋律,文艺也应该有主旋律。我们固然不要排斥健康的“浅斟低唱”,但更需要那些大风高歌、铁板铜琶,抒阳刚之气的作品。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作家理应为那些在历史进程中奋斗前行的人们高奏时代进行曲。
《咱们的退伍兵》、《新星》等受到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的观众喜爱,可以说是“曲高和众”的佳作。这除了它们深刻表现了历史变革时期人们关心的内容外,还在于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描绘了广阔的生活场景,艺术地表现改革的历史浪潮中各种人物的行为和心态。事实证明,表现当代生活,反映改革者的斗争,并非就流于表面化和浅薄。
同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相比,象《咱们的退伍兵》、《新星》这样的优秀作品实在太少了。它们的问世,令人欣喜,也给文艺表现当代生活带来了新生气。它的成功昭示了一个显明的道理:艺术,不要冷淡了现实;艺术家们莫要忘了人民的期待。


第8版()
专栏:

许雷和他的“诗”
——漫谈《寻找回来的世界》导演特色
谷文娟
《寻找回来的世界》是一部优秀的电视连续剧,它富于诗意,洋溢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激情。它受到社会上不同层次观众的欢迎,是可以理解的。
在一次关于《寻》剧的座谈会上,有位评论家说:许雷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导演。这个评价相当中肯。在处女作影片《陌生的朋友》中,许雷已显露了他的才华,一种在叙事中透露诗意的导演才华。在《寻》剧中,这一可贵的创作素质显示得更为明晰,更为充分了。
柯岩的原著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文学基础,而许雷善于运用这一基础。比如:他善于透过生活的龌龊看到生活的美,生活的诗情,并在故事的编排、场景的选择、演员的表演、音乐的烘托上表现这种美;再如:善于在叙事之中透露出人物行动中所蕴涵的诗情,并调动所有的创作手段,不但把于倩倩、宋小丽、谢悦、向秀等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安排得错落有致、虚实得体,突出一个“情”字,特别强调演员眼神的变化、自然景物的变化,通过抒情的旁白,具体地体现了这种诗情。
这部电视剧的开头,别具一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它定下了整部电视剧的调子。作者写了这样一段对话:
女孩:“我为什么那么爱笑呢?爸爸,人家都说我爱笑。”
爸爸:“那是因为你在这个世界上,并且爱它……”
女孩:“那为什么有的人不笑?”
爸爸:“那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这个世界。”
女孩:“爸爸,世界还会失去吗?”
爸爸:“会的,孩子,会的,有时一切都会失去的。”
女孩:“那我们怎么办呢?”
爸爸:“去找,倩倩,帮助他们找回来,去找回那失去的世界。”
这段富有诗意的对话怎样表现为屏幕形象?同时出现爸爸和女孩?应当是怎么样的特定环境呢?能不能改一改?可是作者十分喜爱这段对话,执著地希望保留。导演许雷先想到用雾,雾中的对话能表现一种朦胧感,但是不满意;又想到用晶莹的“树挂”来表现于倩倩献身于工读教育事业的纯结心灵,然而“树挂”是在一定的气温条件下形成的。可是,当剧组赶到哈尔滨时,已经过了季节,怎么办?想改用白粉喷树干,人造个雪景,又不免虚假;最后在伊春发现了一片白桦林,挺拔、笔直的树干,给人一种崇高、向往的感觉。于是,导演决定在此拍序幕:高高的白桦林中,围着红围巾的倩倩时隐时现,红围巾象火焰,象征着一种理想和希望;白白的雪地上,传出童话般回响的、又是现实的关于寻回世界的对话,象征着追求和向往。伴随着流畅玲珑的口哨音乐,一种诗的意境油然而生,观众一下子得到了美的享受。这种声象的有机联系,时空的合一,虚虚实实,虚实联成一片波流,倾注入观众的心头,于倩倩的灵魂在家庭教育的精神营养中净化了。有些人可能觉得编导过于理想化了,我认为生活中确实有许多青年对生活和时代的使命抱有热烈的向往。而这样的一个开头,通过于倩倩走向生活,献身工读教育事业,帮助工读学生去寻回失去的世界,也找到了自己的世界,不管生活有多少磨难和曲折。许雷就是这样反复推敲,把真实性、诗意和戏剧性很好地溶合在一起,达到了预期的艺术效果。
电视剧需要风格样式的千姿万态,也需要“诗”,需要有诗人气质的导演。但愿许雷能够把一首首动人的“诗”不断地奉献给广大电视观众。(附图片)
工读学校女教师于倩倩(马静饰)和她的学生


第8版()
专栏:音乐与舞蹈

南派横笛三十秋
谢天吉
年逾花甲的陆春龄,于元宵节在上海举办了笛子独奏音乐会。观众庆喜他功力不减当年,艺术上更趋于炉火纯青。
整个音乐会着力体现了演奏家南方笛派的风韵。在演奏的《鹧鸪飞》、《小放牛》、《欢乐歌》等曲目中,洋溢着江南山水与民间风情。陆春龄的气息运用,润腔饰调的打音、长颤音、倚音、赠音运用,以及音色上的纯净秀美、醇厚圆润,使演奏风格保存着他“江南丝竹”一派独特个性。另一方面,他通过几十年漫迹天涯的采风所得,除掌握了曲笛、梆笛之外,还掌握了民间巴乌、古乐洞箫、法国三孔笛、挪威一孔笛、印度苇笛、日本尺八、罗马尼亚牧笛、印尼沙林笛、捷克风笛等不同类型乐器的演奏,又进一步丰富了他笛声的表现力。这些乐器以不同民族的音乐语言,经陆春龄的再创造,编织成斑斓多彩的画面,沟通着民族文化的交流。他把印度的《渔夫曲》、印尼的《踏竹舞曲》、缅甸的《瓦城的花朵》与我国的《小放牛》、《关山月》同样演奏得引人进入美的境界。他拿手的《鹧鸪飞》,突出乐曲中鹧鸪翱翔太空象征自由的立意。他自编的《友谊赞歌》,一手击鼓,一手在三孔笛上用超吹技法变异出三度至八度各种音程组合。气氛欢快,几乎能让人闻之而起舞。
陆春龄不只是演奏家,他还创作了不少曲目。这些曲目表达了他的心声。如《今昔》中那段断肠碎心、如泣如诉的慢乐章,使人自然地联想到艺术家旧日踩三轮车、在风雨飘摇的都市受苦受难的形象。由于作品写作与再现熔于一人之手,艺术形象也更趋统一、完美。
然而,使艺术家永葆艺术青春的关键,在于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个横笛春秋中,他努力拓展着生活与艺术视野。有一次在横沙岛,仅仅为一个哨兵演出,陆春龄也演得那么进入“角色”。现在他虽当了副教授,仍远涉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实地考察了七千年前笛祖“骨哨”的源流。甚至在出国访问演出的间隙,他一有空就跑到当地民间艺人之中找他的爱物。


第8版()
专栏:

杨淑蕊的“争强好胜”
安志强
去年春天,荣获1984年《戏剧报》第二届梅花奖的优秀演员杨淑蕊为首都京剧观众演出了一次折子戏专场,剧目是《别姬》、《望江亭》(第一场)、《穆柯寨》、《祭塔》。这四出戏各有其独特的表演,如《别姬》的剑舞、《望江亭》的大段南梆子、《穆柯寨》的刀马旦开打工架、《祭塔》的回肠荡气的反二黄等,难度都很大。况且是四折戏连在一起由一个人演到底,难度就更大了。然而,杨淑蕊却游刃有余地完成了演出任务,而且演得很精彩。
若要获得艺术的更高成就,需要演员去拚搏,而拚搏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演员的“资本”——唱、做、念、打的功底——是否雄厚。杨淑蕊的本工是青衣。青衣这个行当早年是“抱着肚子死唱”,自从梅兰芳打破了这个藩篱,集青衣、刀马旦、花衫于一身,青衣这个行当的难度就被加大了。后来一些成名者也大都走这条路。
早年,杨淑蕊学戏就有一股争强好胜之心,认为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当时,北京市戏校确定了“文的也要学武的”这样一个教学方针,这正中杨淑蕊的心意。老师要求学生订练功计划,杨淑蕊总把自己的指标订得很高。她除了学好自己的本工青衣戏之外,还要练前后桥、抢背、扑虎、出手,甚至还练从两张桌上的台幔翻下。压腿时,杠子同墙挨得很近,杨淑蕊嫌把腿放搁在杠子上不够劲,索性把腿放在墙上,两腿成一条线,用杠子挤住。正是凭着这股好胜心,凭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杨淑蕊练就了较扎实的腰腿功,为自己艺术的起飞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最近,杨淑蕊赴天津参加“张派艺术展览演出”。这次演出活动的十台剧目中有一台是《金山寺、断桥、雷峰塔》三个折子戏。前面是开打,中间是西皮唱腔的演唱、表演,后面则以大段反二黄唱腔演唱压轴,难度很大。但要一个人连演,演员需要有文武昆乱不挡的全面功夫,并体现出张派的鲜明特色。参加演出的十几名张派弟子中,唯一能胜任此剧的就是杨淑蕊。她敢不敢接这个活,张君秋向杨淑蕊提出了这个问题。杨淑蕊却毫无怯阵的表示,高兴地说:“老师,我一定要好好演这出戏。”她还是这样的争强好胜!(附图片)
杨淑蕊在“霸王别姬”中饰虞姬
夏小希摄


第8版()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神农架之寻》拍摄完成武汉电视台最近摄制完成了以湖北神农架为背景,反映老林学家印雪舟教授将毕生精力献给森林保护事业的电视剧《神农架之寻》(上下集)。该片通过印教授的妻子、女儿和研究生,在寻找途中的回忆,展现了一位老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
(乔)
△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队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队与中央乐团合唱团合作,在北京音乐厅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乐队由管弦系学生和部分青年教师组成。(西)
△我国首次上演《俄狄浦斯王》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专修班和进修班师生,最近排演了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将于本月下旬在京首次公演。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是二千四百余年前戏剧起源时期最著名的戏剧家索福克勒斯(公元前四九六?—四○六)的作品。它描写了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阿波罗神示,俄狄浦斯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他便竭力逃避这不幸的命运,但终于受到命运的摧残。这次演出吸取了古希腊悲剧的表演手法,又适应了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采用歌队贯串全场,起到烘托气氛、渲染情感、转换场景的作用。整个演出突出了悲剧特色,体现了古希腊戏剧高度的艺术美。该剧文学顾问罗念生,导演罗锦鳞、杜海鸥,舞美设计刘元声。(洪彬)


第8版()
专栏:

安阳市东郊乡南漳涧村,最近举办了首届“南漳涧农民书展”,展出作品六十多幅。图为农民书法家们在书展期间挥毫献艺。
 靳长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