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赣西农村“迷人的乐队”
——江西文化建设见闻之三
本报记者 缪俊杰 李彤
到南昌以后,就听说萍乡市的农民铜管乐队在全省农民戏剧节上声威大震。因为刚看过影片《迷人的乐队》,所以这支诞生在赣西革命老区的“迷人的乐队”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于是,我们从宜春驱车来到了萍乡市,果然大开眼界。真没想到,这里的农民铜管乐队阵容之强大,会超过已经上了电影的北方农民兄弟。萍乡市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现在,萍乡市拥有三十三支农民铜管乐队,乐手近五百名,其中,与湖南毗邻的湘东区就占了二十七支,乐手三百五十余人。去年7月1日,全市农民铜管乐队齐集会演,四百多支号角合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雄壮的场面,使群众为之振奋!
第一支农民铜管乐队产生于僻处深山的东桥乡五峰村。这里原属革命老区。过去,老表们这样形容文化生活的贫乏:“只有死了人才能听到锣鼓声。”1982年秋,高中毕业回乡的青年汤贵成从报纸上看到湖南某县出现了农民铜管乐队,和村里几个青年一合计,就跑到长沙买回了小号、长号、圆号,练了起来。市群艺馆的音乐干部小袁三次进山,辅导了两个月,他们便能吹奏一些曲子了。1983年,这支乐队在湘东区文化工作会议上亮相,引来各乡农民群起效法。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乐队中,演奏水平较高而后来居上的是湘东区道田村和下埠乡瓷厂等几支铜管乐队。
我们在市里听过情况介绍,随即冒雨赶到道田村。车到村口远远就听到《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悠扬旋律。走进村俱乐部大院,只见身着银灰色西装的农民乐手们队列整齐,手持锃明耀眼的乐器,好一派动人景象。他们先后高奏了《社会主义好》、《海军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青春的旋律》等乐曲。身兼乐队队长的党总支书记吴光明同志介绍说:1980年以前,村里每人每年平均收入在二百元以下,后来村里办起了两个水泥厂,去年人平均收入达到六百元左右。他们在1984年冬天组建乐队时,社员自筹二千多元,村里补助四千多元购置乐器,又训练了半年。有一个青年要求参加,村里认为他演奏水平不合格,他恳求说:“让我参加吧,参加了乐队就是有了一个集体呀!”一年来,他们每月有两三次较大的活动,为节日、选举和会议助兴。“五四”青年节时,与歌舞等文艺形式结合起来,还为学校的歌咏比赛伴奏。他们也为农民家庭的婚嫁喜事服务,本村的分文不取,外村来请则少量收费。
农民乐手们充满了自豪感。他们自己创作了《道田村歌》:“狮形山下绿水畔,是我可爱的家乡,五里河堤和风暖,肥田沃土滚金浪,村民们勤劳勇敢有智慧,装点家园不惜洒汗,努力吧,奋斗吧,携手干,要叫我道田繁荣兴旺!”唱出了他们的喜悦和追求。这首村歌,成了鼓舞他们前进的力量。
他们对乐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开始感到铜管乐“太硬梆”,不丰富,准备增加小提琴等弦乐器。他们不仅喜爱音乐,今年还准备拿出七千元钱办农民运动会呢!
下埠乡瓷厂乐队的水平与道田村旗鼓相当。这个队由副厂长李友明兼任队长,在工余排练演出。在一个乡的文化站成立时,他们曾与湖南醴陵的一支农民乐队对台演奏,展开了友好而激烈的竞争。
萍乡市文化工作的成绩当然不只农民铜管乐队一端。他们的戏剧、电影和农民画创作的成果都很可观。该市作者编剧的电影《月光下的小屋》在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奖。农民画也曾在全国获奖并出国展出。有的自编剧目,演出盛况经久不衰。一批群众文化馆、站活跃在各个乡镇,高坑区文化中心站以文补文,改进了设施,各种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开展得生气勃勃。我们看到,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萍乡,文化工作已经摆开了整齐的阵容,迈开了扎实的步伐。(附图片)
萍乡市道田村农民铜管乐队在演奏
本报记者 李彤摄


第8版()
专栏:

开在沙丘上的山丹丹
——内蒙古漫瀚剧诞生记
本报记者 易凯
春节刚过,瑞雪初降,包头市地方戏实验剧团在京公演了漫瀚剧《丰州滩传奇》,将这朵刚刚绽开的山丹丹献给了首都观众。
漫瀚,蒙古语意即沙丘。用它来命名这个刚从“二人台”母体脱胎而出的新剧种,寓意深长。漫延无际,浩瀚似海的沙丘,不仅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场所,也是蒙古文化发祥的渊源。同时,它还是生活在塞北莽原上的蒙汉两族人民勤劳勇敢精神风貌的形象写照。
从二人台到漫瀚剧,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百多年前,生活在阴山脚下、土默川上的蒙汉两族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造了二人台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那高亢炽热、委婉深沉的歌声,那风趣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那活泼粗犷、花样繁多的舞姿,曾抒发了土默川人多少欢乐和悲伤,寄托了他们多少希望和理想。人们用美好的口碑来赞誉它:“卖上车,卖上牛,也要看××唱的《走西口》。”然而在反动势力摧残下,这朵塞外奇葩奄奄一息,濒临灭绝。
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二人台恢复了生机。1964年,自治区集中二人台优秀艺人组团进京汇报演出,震动京华,风靡长城内外。人们开始酝酿如何从二人台中发展出新剧种。然而,“十年动乱”却将这美好的愿望撕成泡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蒙古大草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随着经济大发展,人们开始将目光投注到文化事业上来。特别是当吉林省成功地完成了二人转到吉剧的转变后,土默川人再也不能平静下来了,一个创建新剧种的课题就历史地提了出来。
1980年,包头市率先打响了攻关的前哨战,一场围绕着二人台是走地方戏曲还是民间歌舞剧道路的讨论,在《包头日报》上开展起来。人们各抒己见,在热烈、民主的气氛中,创建新剧种的蓝图逐渐清晰起来了。
1982年,自治区和包头市先后召开了二人台艺术改革座谈会。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自治区文化厅明确提出“振兴二人台,创建新剧种”的口号。一支专事新剧种试验工作的艺术团体——包头市地方戏实验剧团成立了。他们本着“博采众家之长,化为自身血肉,保持发扬个性,开拓自家道路”的原则,对新剧种的音乐、剧目、表演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工作。
音乐是一个剧种得以存在的根本标志。为了解决唱腔问题,他们一连四十天不分昼夜地泡在二人台九十多首曲子里分析综合,终于创造出以板式变化为主,兼用专曲的一套初步完整的声腔体系。
为了迎接新剧种,剧目工作者把目光投向了土默川历史上的风风雨雨。经过五载时光,十二易其稿,完成了以描写明代为蒙汉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蒙古族女英雄三娘子形象的大型剧本《丰州滩传奇》。
为了提高新剧种演出质量,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集中了一批艺术骨干,其中不少人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自己在其他剧种中已取得的成就,一切从零开始,从头训练。
在戏曲不景气的挑战面前,在社会上一些艺术团体“向钱看”的浪潮冲击面前,他们的这种不打个人名利小算盘,全心全意,竭诚尽智地为发扬民族文化而拚搏的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催化下,漫瀚剧破土出芽了。它虽然还显得幼小稚嫩,需要改进提高,但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已经显示出勃勃生机。这朵扎根在沙丘中的山丹丹,将开放出绚丽多姿的花朵来。(附图片)
漫瀚剧《丰州滩传奇》剧照
果然摄


第8版()
专栏:随笔

请别忘了他们
张海峰
最近几年,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其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也在逐步提高,这无疑是件十分令人欣慰的事。但是,在观看、阅读之后,不免生出一个疑点,那就是:适合十四岁到二十岁这个年龄层次的人们阅读的作品,又是何等少啊!
凭心而论,八岁以下的低幼读物,小猫小狗什么的,还有一些。九岁到十三岁属于小学层次的少年读物也并非罕见。再大一些,二十一岁至二十八岁的青年作品,又出现了高峰。遗憾的是,适合十四到二十岁这个年龄的青年读物,却不多见。这个年龄的读者,是处在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关口,世界观、人生观都未定型,而又特别善于模仿,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什么都想去看看,都想去学学。他们特别需要理想、友谊、意志、信仰,需要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见解,对做人的方法和对怎样成才的启示。而有着广泛影响的文艺作品却很少注意到他们。象《红衣少女》、《少年犯》就写了他们,但毕竟太少了。
人们不会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当前社会上的犯罪者中,这个年龄层次的人占相当大的比例。在外国,对这个年龄层次的青年人也是很伤脑筋的。据报道,在美国十五岁到十九岁的青年犯罪者高达二百五十万!这个年龄仿佛一条河,尽管低幼时代天真烂漫,当要过这条必经之河时,也不免失足落水;而当过了这条河之后,“开始懂事了”,就往往可以自持、自理、自立起来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已故老作家张天翼在三十年前曾发出的十分肯切的呼声:“作家们不要再沉默了。”他说,尤其为十五岁至二十五岁的青年为对象的作品目前是那么需要,又是那么少,我们就该特别把它放在心上。在现在,这是一个急不容缓的任务。


第8版()
专栏:

一束山花迎新春
苏光
剪纸在山西,历来与过年有着密切的联系。新春佳节,在农村的院落、窗纸、门楣、食盒、供品上,正是这枝山花盛开,争芳斗妍的天地。例如闻喜的《鹿头花》便是一种“物候历法”的装饰纹样;当地老乡至今仍习惯把它作为节日的礼花。山西剪纸的历史,可以远溯到西周时成王次子的“剪相封侯”,即唐叔虞以剪纸授封的凭据;现在唐叔虞祠中的记述,就是这个美丽传说的佐证。
剪纸艺术如何推陈出新?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延安文艺座谈会算起,至今已有四十余年。这期间,有当时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美术专门家搜集、整理和剪刻的新作,也有解放后全国剪纸新秀的尝试探索,内容早已突破过去一些迷信色彩的框框,而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体裁、风格、形式多样,其实用性也远远超出节日装饰的范围。但综观这些年来和各方面的革新成就,就其质朴之优美,泥土之芳香,刀剪“笔触”之雅拙和大胆有力,还是出自道地民间艺人之手的为上乘。例如汾阳县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张庆英,就是一位革新能手。“画”如其人,她现在的剪纸,完全是感情奔放时喷发出来的作品。她剪纸没有谁委她以任务,创作目的不为名不为利,不管是否节日需要,想起来就剪,剪好了先发表在自己的屋里自我欣赏,简直是“大智若愚”。象这样的“愚人”我们何不拜她为师,从她那里,取一点养料,来充实我们美术创作呢?
从年龄看来,精品多出在六十岁以上至八十岁开外的老婆婆手里,足见艺术造诣绝非一日之功,这些作品的特点,差不多都是由繁而简,由纤细而粗犷。凡技艺越老练的作者,越不动用木刻刀具,剪纸作品中如有圆形的洞孔,修饰和没有修饰过的(如用木刻圆刀刻下和用剪刀剪下的),其艺术效果迥然不同,这是实践出成果,久炼见功夫的明证。


第8版()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汾城的小屋》即将播出。继《新星》之后,柯云路另一部中篇小说《一个系统工程学家的遭遇》由山东电视台李德顺改编为三集电视剧《汾城的小屋》。剧中通过一位知识分子的遭遇,揭露了汾城市委书记以及市委机关在体制与作风上的种种弊端,使人看到改革势在必行。
 (朗)
△“张派艺术展览演出周”在天津举行。3月1日至10日,《天津日报》在天津市举办“张派艺术展览演出周”活动。张君秋的部分学生将演出近十台张派剧目,张君秋亦将作示范演出。 (伊平)
△大型丛刊《中外电影》今年起改为双月刊。改刊后的第一期将发表陈漫远同志剧作《灵山花猫》。《中外电影》是以全部篇幅发表中、外电影文学作品的刊物。
(亦文)


第8版()
专栏:雨丝集

报幕也是艺术
继增
最近,听了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的中国弹拨乐音乐会,我感到报幕很有特色,做到了表演者和听众之间的感情沟通与交流。
这次音乐会由琵琶演奏家、音乐会的艺术指导、演奏者刘德海兼任报幕。他从演奏乐器的产生到乐曲的内容,以个人的深切感受,时而侃侃而谈,时而表露心迹。在这浓缩着丰富内容的简短报幕词里,既缩短了听众和演出的距离,又让我们了解到当前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的艰辛和奋勇拚搏的精神风貌。看来报幕也是一种艺术,同样给人以美的教育和享受。
在除旧布新的改革时代,有许多不合情理的陈规旧俗需要改进和革新。报幕即是一例。我不是主张所有音乐会都效法刘德海,由演奏者自己报幕。但是,有些演出者可否从这场音乐会得到一点启示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