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谈谈树立职工的主人翁思想的问题
蒋一苇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层单位,又是工人阶级的集聚地。通过对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搞好经济体制改革,使广大职工树立起主人翁的思想,激发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培养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这对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激发职工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归根到底就是要使他们树立起主人翁思想。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处于主人翁地位,又在思想认识上真正理解到这是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的时候,他们就必然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企业,对待社会,对待国家,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如何培养和树立这种主人翁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要采取不同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方法。
建国初期处于革命与建设的交替时期,绝大多数职工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他们即使在旧社会没有亲身经受过被压迫被剥削的生活,至少也看到听到过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新社会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在生活上得到改善和保障。由于有了这些重大的变化,只要采取新旧对比、忆苦思甜等阶级教育,就很容易激起职工群众的主人翁的责任感。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革命斗争的历史早已过去,四化建设成为全国的中心任务;职工队伍大大扩大了,绝大多数职工是在新社会成长起来的,对旧社会缺乏感性认识;职工的文化程度提高了,思想复杂了;由于对外开放,他们看到听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也与旧中国的旧社会有些不同。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要启发职工群众的主人翁思想,靠新旧对比的阶级教育已经不够了。
但是,树立职工群众的主人翁思想,仍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只是要根据历史新时期的特点,提出新的内容。
首先,要对职工进行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发展史的教育,使广大职工群众正确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不仅仅是要打破旧世界,更重要的是还要用自己的双手建设新世界。中国的工人阶级应当有志气也有能力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远大理想固然是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摆在我们当前的具体的理想,就是通过改革,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
第二,要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情况,对职工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广大职工群众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什么是资本主义。既不能把资本主义国家说得百孔千疮,一无是处,要承认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管理上都存在着先进的一面;又要认识它的基本矛盾和腐朽没落的一面。要从本质上分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也不回避社会主义在建设中由于缺乏经验等原因而走的弯路和面临的困难,使职工既认识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又清醒地看到它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需要用创新的精神去实现它。
第三,在以上基本教育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职工来说,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培育。从思想体系来说,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思想基础,集体主义则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老一代的职工可以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来接受社会主义,新一代的职工则需要通过集体主义的实践和认识而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谓主人翁思想正是立足于集体主义的思想。一个人如果是个人主义者,就不可能对集体有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思想;一个人如果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不热爱自己所在的集体,也不可能关心社会、热爱祖国。因此,在职工群众中树立社会主义的主人翁思想,必须从培养集体意识入手。把个人和集体联结在一起,从关心小集体,到关心整个企业,关心整个社会和国家,是集体主义和主人翁思想的自然形成过程。也许有人会担心,培养集体意识会不会形成小团体思想而闹本位主义呢?这种偏向也可能发生。但是正确的集体主义思想,正是要引导职工认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正确关系。认识的局限性要在教育与实践过程中去逐步解决。
第四,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还要加强对职工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要进行国际主义教育,防止狭隘民族主义和盲目排外的倾向。外国一切对我国有用的先进经验,我们都要认真学习、占有,同时又要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把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
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当然不限于以上四个方面,但是从历史新时期的特点看,这四个方面将是必要的内容,是树立职工群众的社会主义主人翁思想所不可缺少的内容。
职工群众的主人翁思想的树立,依靠思想政治工作来提高认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现实生活确实保证职工群众处在主人翁的地位上,这就要靠经济体制的改革来实现。人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来源于现实。一打宣言不如一步行动。如果职工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自己确实处于主人翁地位,进行树立主人翁思想的教育就会成为空话。正因为这样,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反复强调了依靠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保障职工群众在企业中主人翁地位的必要性。
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如何在涉及职工权益的具体制度方面很好地贯彻落实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这一原则,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探讨。例如:
在企业的领导制度方面,为了贯彻依靠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原则,就应当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在职工民主管理基础上的厂长负责制,赋予职工代表大会以一定的民主决策的权力。如果职工在企业的重大决策方面无权过问,就很难说明职工在企业里具有主人翁的地位,也就很难要求职工发扬集体主义思想,以高度主人翁的责任感承担对企业生产经营好坏的责任。企业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除了少数企业(如铁路、邮电等)应该由国家直接经营外,绝大多数应当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由国家委托企业职工承担生产经营的责任。所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两个“自”,应当指的是全体职工,由全体职工作为法人主体,这样才能符合职工当家作主的原则。
在企业的分配制度方面,必须改变过去分配体制所形成的观念:似乎职工是国家的“雇工”,由国家向职工支付工资和奖金。这种由国家直接分配的体制,既形成“铁饭碗”和“大锅饭”的弊端,也不利于职工彻底摆脱传统的雇佣观念,是阻碍职工主人翁思想树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当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企业的各项制度中得到切实的保障,他们的劳动又与自身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的时候,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果由全体职工行使经营决策权,同时承担盈亏责任,就会使职工利益和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联系起来,从而改变旧的分配观念。职工的收入不是取决于国家的给予,而是依靠企业集体的努力去创造。劳动成果大,经济效益高,企业的收益就多,按照国家规定的比率从中提取的职工工资总额也就大,否则就相反。工资总额应当是企业集体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体现,然后再用这个工资总额在企业内部按个人劳动贡献大小分配。实行这样的分配体制,就会形成一个明确的观念,即职工的收入多少是靠自身努力得来的,不是国家或别人给予的。这就有利于彻底打破传统的雇佣观念,体现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充分考虑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问题。只有在现实生活中使职工亲身感受到自己确实处于主人翁地位,再辅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广大职工群众真正成为自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担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第5版()
专栏:书刊评介

介绍薛暮桥同志的两本新著
吴凯秦
薛暮桥同志新著《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管理经济》与《我国物价和货币问题研究》,已由人民出版社和红旗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继1980年出版《当前我国经济若干问题》、1982年出版《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以来两本新的论文集。
《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管理经济》一书,汇集了作者在1983年到1985年初撰写的论文和报告,这些文章对这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和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者对这两年经济调整的进程作了精辟的分析。他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防止形势好一点就走高速度高积累的回头路”。在1982年基建规模重新出现膨胀势头的时候,作者多次“拉警报”,要求防止“从信心不足转向由于形势好转而头脑发热”。在研究二十年翻两番目标时,作者认为二十年翻两番是就全国范围来讲的,决不是每一个地区、每一个行业都要翻两番。必须在全国范围进行统筹规划,不能每一个省甚至每一个县都各自追求翻两番以至盲目加码,否则,肯定会破坏全国的综合平衡。在这个论文集中,作者还专门分析了这几年“计划低、实绩高”的原因和对策,以防止急于求成情绪的滋长。作者指出,这几年生产资料实际上已存在两个分配渠道(计划分配和议购议销),而国家指令性计划主要是根据计划分配的物资资源来编制,因此,计划和实绩必然发生很大差距。只有在国家计划(包括指导性计划)不仅包括计划内而且包括计划外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外的物资交换也包括到国家计划之中时,才能制订出真正留有余地的全面的国家计划,从而消灭计划与实绩差距很大的不正常状况。但是,短期内还难于做到这一点,因此作者主张目前编制计划仍然不要急于提高速度,以免走得太快了摔跤。
经济体制改革是作者这几年研究的中心问题,论文集中三分之二的篇幅是研究改革问题的文章,对计划、财政、金融、商业、外贸、物价、工资等方面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问题,都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改革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就是为了使整个经济管理体制逐步走上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道路。按照客观规律来改革管理体制,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我们既要抓住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又要抓紧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改革的配套措施。国民经济各部门是互相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一个重要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部门,并要求其他部门相应的改革来配合。因此我们既要研究整个改革的方向目标,又要全面研究各个部门改革的措施。论文集对各部门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其相互配合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作者很重视经济管理上从行政手段为主到经济手段为主的过渡,因而对计划、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方面的改革,给予更多的注意。他主张尽快健全宏观管理急需的经济杠杆,学会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计划管理。他不仅研究计划和财政,而且多次研究金融体制的改革,指出银行对国民经济宏观控制的作用,正随着改革的发展而日益超过财政部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已是当务之急。他强调
“现代化经济要有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并对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几年中,作者最关心的还是价格体系和物价管理体制的改革。我们要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又要使企业朝着国家计划所要求的方向发展,主要办法是靠正确利用经济杠杆,而价格是最重要的经济杠杆。在目前情况下,调整物价是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本书收集了好几篇关于价格改革的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价格改革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说明当前理顺价格关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对价格改革的政策、方针和步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85年春,作者感到自己原先几篇文章不足以消除一些同志对价格改革的疑虑,因此决心编写《我国物价和货币问题研究》一书。这本书从总结历史实践经验入手,探索物价运动的客观规律,研究价格政策的理论问题,以此为当前调整价格和改革物价管理体制的实践服务。本书第一部分,系统论述了我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以及六十年代初期的物价工作和历史经验,并具体分析了1979年以来新时期调整物价的任务,阐明了当前价格改革中几个重要认识问题。第二部分是物价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这是长期来在经济理论界一直有争论的。作者为了促进讨论,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有的问题上重新考虑了自己过去的观点。
在《我国物价和货币问题研究》一书中,作者特别强调指出:第一,价格改革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不理顺价格关系并建立正确的物价管理体制,就不可能建立同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体制。不要因为害怕影响人民生活而不敢改革。只要我们慎重地有计划地推行这项改革,可以做到使价格改革促进生产更好地发展,从而不仅不降低而且是改善人民生活;第二,防止通货膨胀,是价格体系和物价管理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必须下决心压缩基建规模,使它同生产资料的供应相适应,同时要下决心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速度,使它同消费资料的供应相适应,这样就可以保持货币流通同货币需求量之间的总平衡、总需求同总供给的平衡。坚决排斥通货膨胀,是保持物价相对稳定、使价格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这两本著作,由于是论文选集,若干论文之间某些内容难免有局部的重复。作者在研究中提出的某些看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是,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两本书对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经济理论研究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第5版()
专栏:

简评《中国工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唐丰义
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难度。周叔莲、裴叔平主编的《中国工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一书(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把研究战略同总结历史经验和我国国情结合起来。战略研究要有科学的预见,这种预见不是凭主观臆断,而是立足于对现实情况和历史材料的切实研究。该书每章都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国内外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对比研究,有的重点章节还对不同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在对重工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中,为了强调采取综合型战略的重要性,对各国历史上曾经采取的各种战略,如重点部门发展战略,结构保持型战略等,做了具体的分析比较。作者在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时,没有采用简单化的作法,而是作历史的科学的分析。
二、把工业发展战略的总体研究同具体工业部门发展战略的研究结合起来。本书对工业发展战略的总体问题,包括战略任务、战略目标、主要对策等等,作了全面的论述。在总结论证的基础上,还对一些主要工业部门的战略、地区布局战略、工业技术进步战略等作了具体阐述。在研究各部门的发展战略时,特别注意阐明该部门的特殊问题。如在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强调了市场需求对轻工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在能源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中,突出了能源使用的对策。
三、对工业发展战略的若干关键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例如本书突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强调了工业要走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本书专门讨论了速度和效益的辩证关系。作者认为,没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没有效益,但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的速度才是真实的、持续的高速度”。因此,确切地说,我们要否定的是没有效益的速度,而应该强调效益好的速度。又如,本书把正确处理新兴产业部门同传统产业部门的关系放在重要地位。正确处理发展新兴部门与改造传统部门的关系,不仅对当前,而且对未来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作者指出,主张我国当务之急仍是努力发展传统产业,或者认为传统产业在我国也是“夕阳产业”,或者认为当前我国可以不分轻重地发展所有的新兴产业,这些观点都是有片面性的。积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应是“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同时又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有重点地发展新兴产业”。作者根据这个认识,具体分析了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和条件,提出了“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发展新兴工业部门的方针。作者论述了发展新技术要积极为改造传统产业服务,否则,传统工业得不到新技术的武装,新兴产业也难以顺利发展。再如,本书专门探讨了如何正确处理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的关系。作者分析了加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迫切性及重要性,说明必须增加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并运用数学模型,对技术改造投资的需求量和可供量进行了预测,提出了今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模式。
四、重视战略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书中还运用了定量分析、系统观点和数学模型等新的科学方法,开始突破那种只依据逻辑推理、偏重定性分析的传统方法。
本书也有不足之处。在内容上,没有研究交通运输和邮电信息等部门的发展战略。这不仅使工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缺少完整性,在论述深度也嫌不足。书中有些提法,如产品结构深度化、部门结构高度化的提法,不能确切地表述它所要反映的内容。有的观点失之简单或笼统,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5版()
专栏:

建议设立语言学系
朱德熙在一篇文章里建议,及早在我国少数有条件的高等学校里设立语言学系。
作者说,现在世界各国的大学里几乎都设有语言学系,只有我国是例外。把语言学科附属在中文系里,不但在学科系统上说不过去,而且还在实际上限制了语言学的发展与语言学人才的培养。
近几十年语言科学的发展很快。目前语言已经成为人文科学里发展最快的学科。语言学的方法已被引入其它人文科学(例如文学)的领域中去。现代语言学范围之广泛,不仅超越了中文系的范围,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文科的范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研究我国境内兄弟民族的语言,不仅是我国语言工作者当仁不让的职责,而且这一方面的研究对于发展语言学理论,建立我国自己的语言学派都有重大意义。国外一些有识之士指出:中国是一个语言学的宝库,对于中国境内各种语言的研究,必将引起语言学的革命。可惜的是我国高等学校内只有北大有语言学专业,因为这个专业附设在中文系里,所以只能是一个只研究汉语的汉语专业;而把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与研究都归到几所民族学院里去。这对于我国语言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这种偏向应该及时纠正。语言学独立成系是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5版()
专栏:

陶行知表扬武训有积极意义
刘季平在《〈武训传〉批判对教育的影响》一文中指出:那次批判电影《武训传》,事实上是向陶行知开刀的,用提问的口气责问“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积极意义吗?”以后,越批武训,越批《武训传》,越批某些共产党员,就越是完全否定了陶行知。
在那以前,特别是在陶行知先生去世前后的十多年间,我们党和民主党派中的许多同志,对陶行知的评价都非常高,对他在我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中可能作出的贡献,更抱有很大期望,而且在新解放区的教育工作中,除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理论与老区教育工作经验外,还相当重视并介绍了陶行知的一些好思想、好经验。可是在那以后,陶行知却忽然变得一无是处了。
陶行知先生是在反共顽固派百般刁难、压迫与摧残下,为了坚持抗日民主斗争、坚持革命的教育阵地、维持众多师生的最低生活,而又不肯向反动派低头屈服,才搬出武训来,作为一种武器,用以鼓舞大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对抗反动派的压迫的。这怎么能说没有“积极意义”呢?怎么能加上“向反动思想投降”的罪名呢?
(以上两篇摘自《群言》杂志)


第5版()
专栏:

有必要实行“弹劾”制
罗世英在一篇文章中说,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邓小平文选》第二九一页),其中弹劾制是人事和干部制度中重要的一环,但长期以来却始终没有得到我们的重视。现在,有必要提出单独制定对国家工作人员中违法失职和渎职分子实施弹劾的单行法规。
“弹劾”的对象包括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实行行政处分,如: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和开除。另一种是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如利用国家职务犯了刑法的“渎职罪”,则予以刑事惩罚。实行“弹劾”制,对于督促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提高国家机关工作效率,乃至纯洁干部队伍,都是非常必要的。
(摘自《福建社联通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