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如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把握不平衡是解决经费问题的重要原则
中共山东省委研究室 王杰恩
前不久,我们就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有关问题,对部分县、乡(镇)进行了调查,发现各地特别是各乡(镇)之间的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由于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义务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应该因地制宜,有所不同。”各乡(镇)是义务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充分认识各乡(镇)之间的不平衡,对于科学地制订义务教育的规划,切实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教育经费的来源除国家财政拨款外,主要依靠社会集资(据调查,山东各地的社会集资约占总经费的45%左右),而集资的多少又直接取决于各乡(镇)企业的赢利水平和农民人均收入的高低。以海阳县为例:该县共有二十三个乡(镇),1984年企业税前利润相差极为悬殊。最高的行村镇为五十八万元,最低的郭城镇只七千元,相差八十多倍!农民人均收入,全县平均为五百七十一元,最高的徐家店镇为七百元,最低的朱吴乡是四百五十二元,相差二百多元。根据国务院和山东省政府有关筹措农村办学经费的规定,按乡(镇)企业利润的5%、农民人均收入上限2%的比例征收教育费附加,那么,该县各乡(镇)的承受能力显然大不一样。而且各地经济条件虽然不尽相同,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标准及其对于教育经费的需求原则却是一致的。因此,对各乡(镇)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如果实行统一的比例,不考虑乡(镇)企业赢利和农民收入的差别,那么,对于乡(镇)企业收入甚少或亏损、农民人均收入较低的乡(镇)来说,按比例征收的教育附加必然满足不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经费的需求;加大比例又会使农民负担加重。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首先各级领导要对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有清醒的认识。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包括县一级领导,对这一不平衡或者视而不见,或者根本不认识。表现在制订本地区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划上,或者照搬中央、省、市(地)的文件,脱离本地实际;或者制订的规划笼而统之,搞一刀切。因此,眼前的当务之急是各级领导应改变作风,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对待不平衡。二是对于贫困乡(镇),各县要尽量增拨教育经费,以扶持贫困乡(镇)的基础教育。这是百年大计,应当从眼前做起。
二、教育基础不平衡。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农村公办学校多设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而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则极少或没有公办学校。公办学校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带来了各乡(镇)教育费负担的不平衡。公办学校多的乡镇,公办教师多、民办教师少,因而国拨经费多,自筹经费少,负担相对较轻;而那些公办学校少的乡(镇),由于公办教师少、民办教师多,因而国拨经费少、自筹经费多,负担反而较重。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负担轻的乡(镇)一般是经济比较富裕的,负担重的乡(镇)一般是经济比较贫困的。二者相比,不平衡性尤为突出。例如文登县天福山乡,乡(镇)企业税前利润及农民人均收入都达不到该县平均水平,但由于没有公办学校,所以该乡1984年仅民办教师工资一项就需筹资四千二百元;而人口和学生数相仿的晒字乡,由于有公办中学,1985年民办教师工资只需筹集二千二百元,人均少负担近二元。
由上可见,公办中学设置不合理的状况,对于一个人口和学生并不很少而普及义务教育的标准却不降低的贫困乡(镇)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们调查过的四个市(地)中,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教育基础不平衡造成教育费负担不平衡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往往那些经济条件好、公办学校多的乡(镇),其校舍、实验设备及教学仪器等也都相应地优厚些;而那些经济条件较差、公办学校少的乡(镇),其校舍、实验设备及教学仪器等则相应较差。即使在经济较发达的烟台市,那些条件较差的乡(镇),也仍有黑屋子、危房子、土台子存在。有些地方,甚至没有一间象样的实验室、一套完整的实验设备。按照中央《决定》关于校舍配套的要求,这些乡(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经费的需求显然比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要大得多。
党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各地的公办学校设置的调整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两条措施:第一,在不调整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实行公办教师的教学任期制,即在一个县的范围内,依据教学业务的实际需要,对公办教师实行重新分配,在每所学校的任期不超过三年,到期与民办教师轮换。这样做的好处,既可使公办学校不因国拨经费的骤减而降低教学质量,又可充分兼顾到贫困乡(镇)教育费负担重的实际情况,把由公办学校设置不合理带来的负担不平衡减轻到最低限度。第二,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国拨经费包干制。即不分公办、民办教师,根据各乡(镇)经济情况、师生数量等情况进行综合平衡,按其结果分类别定额包干。这样做,可以逐步达到使国拨经费的数额与实际需求相吻合。
当前各地正抓紧制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划,充分认识实行义务教育对经费需求的各种不平衡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施义务教育的时间、内容及方法、步骤上,分别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划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第5版()
专栏:

从实际出发制订普及义务教育规划
湖南长沙市教育局 黎奇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办教育的热情很高。教育部门如何协助各级党政部门实事求是地制定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划,就成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科学地规划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年限。近几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好转,大家希望早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好现象。但是,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规划普及年限。如长沙市宁乡县1977年以前,人口出生率比较高。1990年前,每年约有二万五千名小学毕业生;1990年也还有二万三千五百名;而到1993年则下降到一万八千名左右,并进入人口稳定时期。若以1993年为普及年限,就比1990年少五千五百名学生,少办一百多个班,可节约教育投资五百余万元和初中教师四百多个。因此,我们建议各县、乡在制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时注意避开小学毕业生的高峰期,选定根据人口出生率而出现的小学毕业生稳定期为普及年限。
二,正确处理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关系。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普及初中教育的前提。所以,普及初中教育必须在巩固和提高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县虽已普及了小学教育,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基础还很薄弱。因此,各县、乡制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时,我们建议近两三年内,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按质按量地巩固和提高小学教育。不要把小学的经费、设备、师资拔到初中。同时,积极准备师资,积累经费,为普及初中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三,妥善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我们这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但我们还必须想到学生受完九年制教育后怎么办。目前,我们农村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很小。普及初中后,初中毕业生增多,若按目前的高中办学规模不变,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比例就会下降。因此,各县、乡在制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时,我们建议他们考虑在适当的时期,适当扩大高中办学规模,使之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相适应。同时,普及初中后,许多初中毕业生从学校出来,如无一技之长,怎么能振兴农村经济,适应社会需要呢?因此,在县、乡制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时,我们又提请他们考虑,适当增加校舍和设备等,让这些初中毕业生再接受一年的职业技术教育。乡办中学采用三加一的学制,即三年普通初中教育,一年职业技术教育。这样,这些毕业生既有知识,又有技术,走向社会就能发挥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制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必须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切实可行。


第5版()
专栏:在教改第一线

不能让一个初三学生掉队
——初中学生教育特点初探之二
北京七中校长 刘凤梧
升入初三,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出路,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普遍有所提高;政治上渴求进步、争取入团的日益增多;连一向自由散漫的后进生,迫于形势,也不得不重视学习、遵守纪律、听从老师教导了。这些变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做好初三毕业班工作的良好契机。
这几年来,针对着初三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教育学生把个人志愿与革命理想结合起来,从小立志献身四化,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当初三学生确定个人志愿的时候,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几方面应互相配合,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爱好兴趣、身体条件、学习潜力、意志性格、家庭环境、家庭负担,进行个别指导,具体帮助。通过辅导学生确定个人志愿,促使每个初三学生胸怀大志,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跟祖国的前途命运密切结合起来,把个人志愿的实现跟远大的革命理想很好结合起来,立志做一名有志气、有抱负、有理想、有所作为的一代新人。
(二)要对学生负责到底,坚持德、智、体、美、劳一齐抓。
学生升入初三了,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哪里?是升学率,还是打基础?是功课至上,还是德、智、体全面提高?这是一个关系指导思想的大问题。办学不能不讲升学率,但不是我们办学追求的唯一目的。高的升学率只能是德、智、体、美、劳诸育质量全面提高的自然成果。为此,一到初三,我们就向年级组长、班主任和各科教师郑重提出初三学生一个不能掉队,要达到100%合格率的奋斗目标。即便在复习紧张的初三下学期,我校照样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村,参加公益劳动和建校劳动,定期检查评比学生的家务劳动。
(三)面向全体初三学生,分类排队,区别对待,狠抓差生。
按照德、智、体一齐抓的原则,以学习成绩好坏为主,在初三上学期的初、中、末各进行一次分类排队;下学期于期初、期中和中考前,再进行三至四次分类排队。每次排队,都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做些调整。对那些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放手让他们多学、多练;对那些德、智、体基本上得到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我们加强督促检查,要求他们必须认真学好课本上的知识;面对那些差生,即估计比较难通过中考关的学生,我们则全力以赴,狠抓不放。从这几年来的实际情况看,这类差生每届大约占10%左右。实践证明:对待这类差生,如果狠抓不放,就可能过关;若稍一放松就必然掉队。初三毕业考不上学,一个年仅十五六岁,对人生社会似懂非懂的青少年,蹲在家里,飘向社会,这该是一件令父母感到多么烦恼的大事啊!为了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四化建设负责,我们必须办好初中,尽一切努力不叫一个初三毕业生失学。


第5版()
专栏:建议

中学语文教材应增添新闻内容
河北省南皮县凤翔中学 张长起
我很早就想提这个建议:中学语文教材增添新闻内容并加强新闻教学。看了去年高考作文题及其要求后,越发坚定了这个想法。
首先,应该增添中学语文教材的新闻内容。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新闻体裁的文章很少。以初中为例,六册语文课本共一百八十课,二百三十五篇文章,其中新闻体裁的只有一课两篇文章。以如此少的新闻内容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学会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较之其他文体的写作用途更广。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许许多多新人新事、新的经验需要写成新闻进行宣传,也有一些问题或弊端需要披露和探讨。新闻写作是人们工作中经常用得着的。可是,由于学生很少学习新闻文体和新闻写作,致使许多中学毕业生不会写新闻。群众有事找他们给新闻单位写稿,他们无能为力,不能为人民代言。鉴于上述情况,我建议适当增添中学语文教材的新闻内容。
第二,要加强新闻教学,引导学生多写一些真实的文章。目前不少中学生(还有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胡编滥造。有这样两股风:一是“抄风”,东抄西摘,没有自己的东西,二是“编风”,不接触实际,不写真人真事,凭空想象,编文章。
培养学生能力,——包括写作能力,发展智力和想象力,这是不能违背的教学指导思想。然而,这并不排除写真实的文章。相反,写任何体裁的文章,都离不开事实这个基础。讲写作能力,首先要讲准确表述事实的能力;讲发展智力,首先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深化思维。一些学生一提作文,似乎就以为可以无中生有,随心所欲。某些教师甚至也在鼓励说假话,以为这类文章水平高,这样的学生富于想象力。这样下去,学生究竟会养成一种什么样的学风和文风呢?因此,我建议:加强新闻教学,尤其要加强新闻真实性的写作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和文风。


第5版()
专栏:园丁新事

李爱梅不论寒暑 坚持背学生上学 爱生如儿女
屈爱华家遭不幸 师生齐伸援助手 情谊胜亲人
狂风呼啸,暴雨倾盆。树枝被狂风摧折,鲜花被暴雨打得狼藉遍地。一位身躯瘦弱的老大娘,背着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裹着一张塑料布,弓着腰,吃力地一步一步地在风雨中前进……
她就是南宁市肉联加工厂子弟学校的教师李爱梅,正背着下肢瘫痪的学生钟燕玲,按时去上学。
聪慧伶俐的钟燕玲,自幼死了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父亲一人要照料五个孩子,顾不了她。一天,李老师在工厂宿舍区逐户进行适龄儿童入学登记,钟燕玲爬到门槛边,一把抓住李老师的裤脚哭喊:“老师,我也要念书!”李老师心疼地抱起她,感到很难过。她想:总不能让这孩子当文盲啊!就马上给她报了名。从此,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李老师每天都背钟燕玲上学、回家。李老师的身体并不硬实,常常闹病,尽管这样,她依然克服种种困难坚持背送燕玲上学,从不间断。
新华社记者 朱明
河南省睢县孙寨中学初一(三)班十二岁的女生屈爱华,平时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秀。但是,去年她的家庭连遭不幸:父亲病逝,母亲改嫁,祖父、祖母年迈多病。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小爱华上学连伙食费也拿不出,她不得不忍痛辍学。班主任张老师知道这种情况后,接连到她家家访四次,做了大量工作。
爱华复学后,张老师拿出二十斤饭票、一元菜金给她;李静同学给她拿来御寒的衣服。消息传开后,全校同学们视爱华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视她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有的将准备买文具的钱几分、几角的捐献出来,有的将准备买袜子、帽子的几角、一元钱捐献出来。十几天时间,为爱华捐款一百三十多元、饭票一百六十多斤、菜金二十多元和一些学习用具。为了使屈爱华能够安心学习,乡政府给她发了照顾款十五元,学校特地发给她“艰苦求学奖”十元。
小爱华面对老师同学的热心帮助,以及政府、学校的亲切关怀,流下了感激的热泪。她说:“我永远不忘同学和老师的关怀,我一定要勤奋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
睢县孙寨乡 孙贵民


第5版()
专栏:国外教育动态

苏联高等教育的“新三化”
一、实现高校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的现代化
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是保证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改进高等院校的技术装备,保障在现代化科技革命要求的水平上,培养专门人才和研究生,这是在高等院校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
苏联学者主张: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高等院校的技术装备程度,按其水平应当超过工业企业的装备程度。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积极改善教学设备。近年来苏联修建了许多新教学楼,同时高等院校获得了大量现代化教学实验和科研设备、仪器和资料。大学除采用闭路电视装置外,正在试制建立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化教学系统。另外,正试验采用控制论方法进行教学,这是新的自动化快速教学方法,叫提示性控制论教学法,它的作用就是充分启用大脑的储备能力。
二、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
为了保证大学毕业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学同生产、科研的联系,高等学校同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教学——科研——生产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可以促使教学、科研与生产之间相互影响,冲破各自的界限,在科学领域里获得新知识,在教学领域里传授新知识,在生产领域里运用新知识。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三、实现高校协作的国际化
随着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有些项目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单凭一个国家来开展研究已力不从心,因而需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研究,采取国际规模的研究方式。近年来,苏联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专门人才方面,同东欧各国以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甚至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例如,1978至1979学年,在国立莫斯科大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系学习的学生有来自世界七十九个国家的一千八百多名外国大学生、研究生和长期见习生。(原载《高教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