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域外散记

  民歌之乡
陈岳年
语言的不同,往往造成思想、感情交流的障碍。然而,有一种语言却能在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民众之间沟通心灵,架起友谊的桥梁,激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这就是民歌。
“手把着锄头锄野草呀,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呀,
依呀嗨,呀嗬嗨,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呀……
五千年古国要出头呀,锄头底下有自由呀,
依呀嗨,呀嗬嗨,锄头底下有自由呀……”
在离抗日战争近半个世纪的今天,在距祖国有半个地球的牙买加,我忽然听到牙买加人唱起这首中国民歌《锄头舞歌》,惊喜交加之情油然而生。
原来,牙买加有许多华人,他们的祖先大多是中国南方的劳动人民。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为生计所迫,来到这个加勒比海岛垦殖,被称为“契约华工”。他们世代流落异乡,思念故土。当这首《锄头舞歌》辗转传到牙买加时,很快就在华工中传开。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哼着它,抒发它们渴望祖国独立和自由的感情。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牙买加早在1962年赢得独立,华工的后裔们,连同他们的文化,都已成为统一的牙买加民族和文化的一部分。这首歌也就成了牙买加各民族的共同财富。
那天晚上,当牙买加民歌合唱团满怀激情地演唱《锄头舞歌》时,我不知不觉地也加入了台下牙买加听众和唱的队伍。我亲切地感到了这是牙中两国人民的心声。
人说牙买加是个“泉水之岛”,我说她还是个“民歌之乡”。
当你在这个热带岛国旅行时,常常可以见到一处处潺潺而流的山泉,听到一首首响彻城乡的山歌。两者都是那样地清新甘醇,又是那样地源远流长。
由于历史原因,牙买加全国二百多万人口中,有来自非洲、亚洲和欧洲的许多民族的后裔。牙买加的民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吸收了这些民族民歌的丰富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
六十年代后期,这个国家出现了一个名叫鲍勃·马尔莱的民间歌王。他把牙买加的传统民乐“曼托”同北美的民乐“芦德鲍伊”结合起来,创造了黑人音乐的独特流派——“雷基”音乐。他和他的乐队在国内外巡回演唱用“雷基”音乐填词的民歌,在听众中掀起了如痴似狂的激情。1981年5月,马尔莱去世,牙买加政府为他举行国葬,自发参加葬礼者竟达十万人之多,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人民群众对民歌的执着追求和狂热迷恋,可想而知。
在牙买加访问期间,我们拜访了牙买加民歌合唱团团长奥莉芙·芦英女士。
这位棕色皮肤的妇女看上去约摸五十岁光景,出身在一个音乐世家。五十年代初,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英国皇家学院的钢琴、小提琴和作曲专业,先后在英国、牙买加、圭亚那和美国担任音乐教师,并举行过个人音乐会。
我向她提问,她精通欧洲音乐,怎么会献身于民歌事业?
“因为我爱我的人民。”她回答说:“学习和推广民歌可以提高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继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同时搜集和演唱各种族的民歌,可以把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
第二天傍晚,我们应邀到芦英的寓所去参加一个家庭音乐会,一踏进金斯敦山顶街八号的院子,就听见客厅里传来一阵阵急风骤雨般的钢琴声和歌声:
“你践踏咱非洲的历史,毁了咱黑人的文化,
你割去咱奴隶的舌头,挑动咱自由人分家,
为什么?为的是永远统治咱牙买加……”
我们来到客厅,看见她坐在钢琴前指导十几名合唱团团员练唱。她告诉我们,牙买加民歌合唱团就是在这间三十多平方米的客厅里发展起来的。
1967年,芦英不顾某些人的反对,开始组建民歌合唱团。在人员、器材和经费都很缺乏的情况下,她邀请部分朋友组成一个业余的民歌歌唱小组,每星期到她家里来练唱四、五个小时。两年以后,这个小组逐渐扩大成合唱团,开始正式演出。现在,演员中有黑人、印度族人、欧洲血统的人,也有华裔;有教员、学生、工人、士兵、商人、律师、公职人员,还有家庭妇女。他们不仅在剧院演,而且经常到工厂、矿区、农村、学校、医院和城市的露天广场上去为群众演唱。
芦英不仅亲自参加演出,而且常常深入偏僻的农村,走访群众,把他们世代相传的古老的民谣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加工,充实合唱团的节目。现在,牙买加民歌合唱团经常演出的民歌近三百首:有的描写早已绝迹的本地土著阿拉瓦克人劳动的情景,有的讴歌抗击殖民军的英雄业绩,有的控诉奴隶主的暴戾恣睢,有的讥讽种植园主的贪婪无知,有的叙述印度和中国“契约劳工”的悲惨境遇,也有的反映现代的劳动、爱情和社会生活。
十几年来,牙买加民族合唱团除了在国内巡回演出以外,还应邀到美洲、欧洲和非洲的十几个国家去演出,参加过多次国际比赛。通过这些演出和比赛,牙买加人民的歌声飞越千山万水,振动广大听众的心弦,激起了五洲四海的共鸣。
啊,迷人的“民歌之乡”,可敬的民间歌手,祝愿你唱出更新更美的歌,架设更长更宽的友谊之桥。(附图片)
李建华 插图


第7版()
专栏:人物专访

  中医域外有知音
  罗希文
去年3月,笔者在美国访问期间,与久已闻名的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满晰驳教授不期而遇。当时他应邀在一所针灸学院做短期访问讲学,讲演的题目是《中医诊断学》。怀着极大的兴趣,我坐在学生中间,聆听着这位洋教授的中医诊断课。他从中医舌诊,讲到脉诊,又讲到望诊、听诊,而且还不时在黑板上用中文写下一些专业词汇。颇为动人的是,讲座之后他当堂进行临床诊断,请来了几位病人,按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进行望、闻、切、问,其神态之专注,技巧之娴熟,使在座学员叹为观止。
讲座结束后,校方把我介绍给满晰驳教授。同道相见,似有谈不完的话。不觉之间,已是华灯初上。于是我们驱车前往闹市区的一家餐馆,边吃边谈。
满晰驳教授是西德著名学者,专攻中国医学理论和方法论,在欧美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的名著《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不仅风靡欧美医学界,而且由于深刻的理论探讨,赢得了西方哲学界和自然科学界的注目。
满教授1933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早年就读于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东方语言和汉学。东方神话般的世界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他来到西欧文人荟萃之地巴黎,继续在法兰西学院攻读汉学。他撰写了研究中国道教的题为《紫阳真人内传》的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在撰写论文时,他发现道学与中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于是他决定学习医学,继而立志研究中国医学。现在,他已发表过三百多篇学术论文和多部学术著作,已经是联邦德国赫赫有名的中医学权威了。
我对满晰驳教授说:“在国内时,我就拜读过您写的一篇题为《中国和西方科学结合的艰巨任务——如何用现代科学对中医学做出解释》的论文。”谈起这篇论文,满晰驳教授不无感慨地回忆起他1978年的中国之行。当时,中国大地经过十年浩劫之后,又出现了生机。应中国科学院之请,他随西德医学代表团访问中国。他们参观了一些医院和科研机构。当他来到我国最大的中医研究学府——中医研究院时,他对科研大楼的庞大规模印象颇深。但是,这位热爱中医学的西德学者认为,就中国的幅员和人口来说,大楼还不够大,老中医也不够多。
谈到这里,他关切地向我询问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近况。当他听到近几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时,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位欧洲学者对中医如此关心,使我深为感动,而他在事业上壮心不已的开拓精神,更令人赞叹。目前,他正准备在北美地区筹建一所有一定规模的中医研究机构,为此,近年来他每年仆仆风尘,往返于欧洲、北美之间。他说,为了扩大中医在世界的影响,他希望和中国加强联系,更愿与中国学者合作共事。
谈到中医学在世界的发展时,这位教授语重心长地说:“目前,欧美对中医药进入了踏踏实实的研究时期。日本和南朝鲜在中医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颇有取中国而代之,成为世界中医研究中心之势。中医在西方被称之为“东方医学”。顾名思义,东方就不专指中国。你们中国学者要加紧努力呀!”
当晚,我很久不能入睡。中医在异域有知音,令人兴奋,而面对世界研究中医的热潮,我们中国学者怎能无动于衷?中国医学这颗明珠,与祖国母亲同呼吸、共命运。在祖国朝着现代化迅猛腾飞之时,这颗明珠再次发出了熠熠光彩。中国医学必将走向世界,必将造福于全人类。


第7版()
专栏:

  高尚的献血者
  杨成明
在南斯拉夫波斯尼亚地区萨瓦河畔的布尔奇科镇,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战士,几十年来义务献血二百多次,总献血量已达六万三千多毫升。
1943年,十八岁的拉希德·特拉科舍维奇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当过游击队排长。在战场上,他目睹许多战友因流血过多而不幸死去,曾经强烈地希望用自己的鲜血去救活他们,可是,当时没有输血条件。
1947年,拉希德为一个生命有危险的年轻战士第一次献出了自己的血。从此,他平均每年献血五次以上。
如今,在南斯拉夫各地有二百多人的血管里流动着他的血。许多人为报答救命之恩,经常给他送来礼物,但都被他拒绝了。四十年来,他从没有因献血收过别人一分钱和一支烟。他说:“血是没有价格的,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能够用自己的鲜血去救活别人,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战后,拉希德在工厂里当电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直到退休。现在他靠退休金过着普通的生活。他精神饱满,心情愉快。他说:“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强多了。我第一次献血时,体重才六十一公斤。现在体重九十八公斤,而且体壮如牛。”
拉希德表示,只要健康允许,他打算再献出几千毫升的血,直到七万毫升为止。


第7版()
专栏:

  电脑棋王
  唐若水
设计并制作会下棋、甚至可以同世界棋坛上的大师们较量一番的机器人已不稀奇了,然而专门为“机器人棋手”举办国际间的象棋大赛,却是前所未闻的新鲜事哩!
最近,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北美机器人国际象棋锦标赛吸引了许多观众。由各国电脑专家设计的五花八门的棋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厮杀得难解难分。最后,美国卡纳杰—曼伦大学的著名电脑专家汉斯·勃林纳设计的取名为“希特克”的机器人所向披靡,力克群机,终于夺得了冠军。
有趣的是,“希特克”的“主人”勃林纳自己也是个业余象棋高手,并曾在全国性的国际象棋比赛中进入前十二名棋王之列。这位电脑专家声称:正是由于他集电脑专家和棋王于一身,他的“希特克”才“有勇有谋”,棋艺赛过了一般电脑专家设计的“机器人棋手”。
据介绍,“希特克”是由两架电脑组成的。第一架电脑为棋盘上的每个棋格配备有六十四块硅片,第二架电脑专门将第一架电脑送来的“情报”进行归纳分析,并对每一步可走的棋权衡利弊,最后决定走哪一步棋。勃林纳还解释说,当今世界最优秀的棋手一次最多只能考虑二十步棋,但他的“希特克”却能在一秒钟内考虑二十万步棋。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苏联的嘉列·科斯帕洛夫对这位“机器人棋王”十分关注,并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希特克”决一雌雄。而勃林纳却满怀信心地认为:虽然“希特克”尚需“不断改进”,但它无疑能在“不远的将来”使世界冠军甘拜下风。到那时,他自信能赢得价值十万美元的弗兰特金奖——国际棋坛为第一个有能力战胜世界冠军的机器人的设计者颁发的大奖。


第7版()
专栏:

  快餐业生意兴隆
  孟宪谟
在许多工业化国家,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希望把较少的时间用在饮食上,快餐业便应运而生,并且日益兴旺。近年来,国外的快餐和方便食品花样越来越多,不少快餐食品既可口,又富于营养,受到顾客的普遍欢迎。
联邦德国的快餐业正想方设法,同市场上的美国巨头进行竞争。去年夏天,法兰克福和杜塞尔多夫又有两家新的快餐店开业,并计划超过美国商店的产品。还有一些快餐店将继之而起。
长期垄断联邦德国食品市场的美国巨头麦克唐纳对此尚未感到不安,因为该公司的营业额仍在增长。在去年下半年,每天到麦克唐纳在联邦德国开设的二百多家餐馆用餐的顾客高达四十万人。麦克唐纳型的快餐是许多快餐经营者努力仿效的。它把三明治和意大利肉饼合在一起,又增添长形松糕、鱼、牛排,甚至海味。
英国的快餐业在继续扩展。快餐馆的营业时间从早上七时一直到夜半。在英国快餐业工作的人年龄一般在三十五岁以下。由于工资待遇较高,许多年轻人愿意干这一行业。
在日本,快餐业发展十分迅速。方便食品花样繁多,仅面条就有数百个品种。供应快餐食品的午餐店已增加到一万多家,营业额高达三千亿日元。(附图片)
  “对不起,先生,您的汤里有一只苍蝇。”(原载卢森堡《洛林共和主义者报》)


第7版()
专栏:

  电视广告别出心裁
  陈封
绝大多数电视观众都不喜欢看节目中间插入的广告。美国的电视广告多半是在某一节目精采处横插进来,所以更使观众不耐烦。
美国有八千五百万电视观众,电视广告费是相当贵的。例如全国广播公司今年规定,如在大球赛之类的“黄金时间”放映广告录相片,每三十秒钟收费高达五十五万美元。
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尽可能多的电视观众看到某公司推荐的某种产品,并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象,是需要精妙设计和不惜工本来制作广告录相片的。
“泰迈克斯”钟表公司今年将推出一种“亚特兰蒂斯”牌的运动员电子手表,每只售价三十五美元,但已花费一百万美元制作电视广告片。这家公司去年夏天便开始制作别出心裁的广告。用大量木材、铝块和纤维玻璃制造了一个宽十八米(连表带)、高六米七的巨大手表模型,镶嵌在一块人造的粉红色“珊瑚礁”上。这只巨型“亚特兰蒂斯”牌手表及底座(见右图)被运到红海的亚喀巴湾(靠近沙特阿拉伯王国西北部),同时一支五十人的摄影工作队也到达。他们先将巨大的手表模型推入海中五十英尺深处。亚喀巴湾长年风平浪静,海水清澈。三名潜水员潜入海水中在手表模型周围游来游去,摄影师则在水下和空中从各种角度拍摄这个世界上首次出现的景物。再配上美妙的音乐和精练的词句,形成一部超短型的电影杰作。
拍摄这个电视广告片共用了三个星期。经过剪辑,制成了一卷可在电视台播放六十秒钟的“海底奇观”影片。最近,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电视网在播放足球大赛的黄金时间插进了“亚特兰蒂斯”手表的广告。放映广告片的时间是一分钟,付费一百一十万美元。“泰迈克斯”公司希望不但能把广告费捞回来,还要大赚一笔。


第7版()
专栏:海外胜迹

  访“沙漠中的新娘”
  王信强
来到叙利亚后,听朋友说:“到叙利亚而不游巴尔米拉,无异于临中国而不登长城。”巴尔米拉,是叙利亚最著名的古迹,位于大马士革东北二百多公里处,被誉为“沙漠中的新娘”。
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我们乘汽车离开大马士革向东北疾驶,一路景象颇觉荒凉:天空不见飞鸟,地上不见绿荫,车窗外闪过的除了沙漠,还是沙漠。我们正昏昏欲睡……蓦然间,眼前一亮,前方闪出一片绿洲,大家的精神立刻为之一振。巴尔米拉宛如一位浓装艳抹的新嫁娘,背倚罗马式古建筑,侧卧在这片茵茵绿地上。
长两公里、宽十米的中央大街,从南向北将巴城一分为二,两侧矗立着四百多根圆柱。驱车前行,一座由大块方石垒成的凯旋门迎面扑来。它高约十五米,呈山字形,位于城市中心,拔地而起,十分壮观,巨大的大理石石壁上装饰着象征胜利的花环和古代统治者的人像浮雕。这些雕刻虽经数千年的雨蚀风化,却仍能使人领略到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神态。
过凯旋门,大街左侧是一座罗马式露天剧场,据说可容近千观众。如今廊柱虽已倒塌,但当年风采依稀可辨。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距此不远便是奴隶拍卖台。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这里一直是中东奴隶贸易的一个中心。统治者从被拍卖奴隶中获得巨额收入,而奴隶的价格据说是用皮鞭来估量的:奴隶能经受住的鞭打数越多,售价便越高。面对衰草残垣,我们似乎能听到一边是反动统治者的狞笑,另一边却是奴隶们的痛苦呻吟。
离开奴隶拍卖台向西行约十五分钟便到了太阳神庙。祭台位于庭院正中,四周的大理石圆柱和殿墙上方,雕饰着各种图案:有雄伟刚健的武士,有并驾飞驰的战车,有张弓纵犬的猎手,也有秀美丰盈的少女,还有各种光怪陆离无以名状的奇禽异兽。
巴城古迹甚多:气势宏伟的奥托曼城堡耸立于高山之巅,形如地宫的古陵墓则卧于山脚之下……真是一座迷人的、神秘的古城。
在古代,这座城市叫塔德木尔,它扼东西方商路之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那时,它曾拥有自己的骆驼部队,以保护来往客商的安全。漫步在中央大街上,我仿佛看到满载中国丝绸和瓷器的商队正沿丝绸之路,悠然而来,而载着各种玻璃器皿的驼队响着铃声向东方缓缓而去……(附图片)
  巴尔米拉古城遗址一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