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开五个口子,使教育经费有了固定来源
  湖南省教育委员会主任 王向天
编者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首先碰到的就是如何解决教育经费的问题。今天本报发表了湖南省教育委员会主任王向天同志的文章。湖南省委与省政府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下决心开了五个口子来增加教育投资,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划有了可靠的保证。希望这篇文章能使大家受到启发。“要振兴经济,必先振兴教育”,“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一种投资。”这几年我们已经反复讲过不少,其中的道理亦早已众所周知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不是光讲几句“很重要”、“要重视”、“应该重视”诸如此类的话,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各级党政领导认真调查研究,下决心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行。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为此,我们省委、省政府于去年9月作出了增加教育经费的五项政策性规定:(一)增加国家投资,提高教育经费的增长比例。省级的教育拨款的增长率要高于省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的5%以上,州、市、县的教育拨款的增长率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的2%以上;(二)各级地方机动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乡、镇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三)城市维护建设税应有15%—20%用于教育;(四)开征教育费附加;(五)增加教育基建投资,1986年先增加一千万元,以后再逐年增加,达到占省基建投资总额的20%以上。
我们开这样五个口子,是为了把中央《决定》要求的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发展教育的精神具体化。坚持这样做,“七·五”期间,全省教育经费将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而使各项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特别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的实施,有了一定的经费保证。它的作用还在于:从此确定了比较固定的教育经费来源,改变了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来源不稳定的状况。这样一来,教育部门的同志心里踏实多了。
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增加教育经费,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反复酝酿,才下决心的。去年六至八月,省委、省政府的同志和教育部门的同志在学习中央《决定》的基础上,深入下去,从乡村到县、市,从小学到大学,开展了调查研究。省委书记毛致用和省委、省政府的其他领导同志,集中八天时间看了一些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通过调查研究,大家都比较自觉地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了。
首先是进一步统一了对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过去,我们对教育的发展受经济制约的一面看得多,而对教育不发达,劳动者的素质不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一面看得不够;或者虽然也感觉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有了吸引人才的积极性,但对人才的大量涌现必须以发达的教育为基础这一点却缺乏认识。湖南自然资源丰富,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之称,但由于我们教育落后,人才缺乏,使得这种资源优势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前几年,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曾经分析对山地和水面利用不好,叫“失误在山,失误在水”。今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根本的还是缺乏治山治水的人才,失误于教育。振兴湖南经济,必先振兴湖南教育,这就是结论。在联系实际中,还破除了教育周期长,“可以慢慢来”的思想,认识到正因为教育周期长,就更要早下决心,再也耽误不起了,越犹豫越被动。只有在改革和发展教育上下一番真功夫,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湖南的经济腾飞才有希望。
通过调查,统一的第二个认识是:重视教育就一定要增加教育投资,增加教育投资就一定要调整财政支出和基建投资的比例。近几年教育经费的总数虽然增加了不少,但由于人员经费支出比例不断扩大,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支付教育业务方面的开支还是很困难的;历年来,教育基建投资太少,致使全省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舍的每生平均数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不少学校还有危房。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但要偿还这些历史陈帐,尽快改善现有学校的办学条件,而且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按照中央《决定》的要求和我省提出的初步规划,“七·五”期间全省教育经费也必须有一个大的增加。能不能采取切实措施增加教育经费,是对我们真正重视教育还是只在口头上重视教育的一个检验。当然,增加教育投资是要加重财政负担的,但正如农民在集资办学时所说的:“拿钱办学,眼前是加重了一点负担,但如果子女学不到文化,成不了才,这个负担就是一辈子的了!”实际上,现在有不少的普通家庭,紧缩开支,舍得花钱送子女上学。老百姓尚且有这种远见,作为省一级的党委和政府当然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一些。毛致用同志在全省教育工作会上提出: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一种投资,各级各部门都必须舍得拿出一定的财力来发展教育,并表示
“省委、省政府这个决心是下定了的”。省委副书记、省长熊清泉多次找有关方面研究增加教育经费的办法。
需要增加的教育经费,从哪里来呢?通过摸底、算帐、比较,我们决心提高教育投资比例,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教育经费来源。如果在财政支出和基建安排的比例上不作适当调整,各项事业齐头并进,教育这个战略重点就难以突出。
但是,这件事落实起来比较复杂。财力有限,“僧多粥少”,要调整投资比例,各有关部门在工作中确有不少难处。从省财政看,历年财政支出中教育占五分之一多,提高预算中教育投资增长的比例,财政部门很自然地感到数额大、压力大,怕其他方面的开支不好安排,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是国家控制的,教育基建投资比例增大,其他方面就要压缩,计划基建部门也很自然地担心工作难做;至于城市建设维护税,规定开支达十一个项目,城建部门也怕顾此失彼。对各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的困难,省委、省政府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明确规定在经费安排上总的原则是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但必须是在保证重点的原则下兼顾各方,而不能在统筹兼顾的名义下挤掉重点。省财政支出,除确保能源、交通外,教育也必须提到“确保”的位置。各有关方面都按这个精神办理,矛盾就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在这个工作中,计划、财政、税务、城建及劳动人事等部门的同志与教育方面配合得比较好,发挥了很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央《决定》精神正在深入人心。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1986年基本建设经费预安排的会议上,给教育增加一千万元基建投资已经落实,这是从省直单位行政基建经费中压出来的。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较好地体现了我们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
关于乡、镇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和在全县城乡开征教育费附加,我们正在拟订有关具体实施办法和进行试点;在全面开征教育费附加前,继续搞好群众集资办学。这样,通过各种渠道来保证“七·五”期间所必须增加的教育投资。
教育经费增加了,如何用好管好这来之不易的有限资金,是特别应当引起注意的。要最大限度地把钱用到教育第一线去,用在提高教育质量上。要坚决反对分散主义,重复建设,乱铺新摊子。每个时期要有重点地办好几件事,迅速发挥投资效益,切忌撒胡椒面。
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有赖于生产的不断增长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在这里,教育如何更好地面向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教育越办越好,各方面拿钱办教育的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我们决心为此而不断努力。


第5版()
专栏:

  高校招生的新渠道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张达
李鹏副总理最近提出,电视大学要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社会知识青年。这个意见符合广大青年要求读书的强烈愿望,符合电大事业的发展需要。它使高校招生增加了一条新的渠道,也使电大的学生有了一个新的来源。这样做有如下几点好处:
一、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电大培养一个学员平均一次性投资为普通高校的十分之一,每个学员一年的经费平均比普通高校节省三分之二。普通高等学校由于受校舍、经费、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发展速度不能太快。电视大学则可以利用远距离教育的优势,利用社会力量,以较少的投资和人力,解决相当数量的学生的求学问题。
二、可以广开学路,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过去,成人教育是招收在职职工,普通高校基本上是招收中学应届毕业的学生。社会上有相当数量的高中毕业生和社会知识青年得不到深造的机会,而一些边远地区、县和乡办企业,急需各种短缺人才却得不到补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旧的教育模式限制了教育的发展。现在,电大也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社会知识青年后,这个框框就被冲破了,可以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可以扩大电视大学的学生来源,提高生源的质量。过去电大只招在职职工,要受到工学矛盾和专业对口要求的限制。改为同时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社会知识青年,学生的来源就大大增加了。这部分生源是一种“再生”资源,随着人口的再生产可以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这部分学生相对成人来说,基础知识好,接受能力强,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电视大学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社会知识青年是有相当难度的,这是对电视大学教学能力的一种检验。李鹏副总理说,1986年这项工作不是要求普遍铺开,而是先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后再逐步推广,逐步扩大招生规模。
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同招收在职职工有很大的差别,要根据这种差别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招生的准备工作,以便电大工作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
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比较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少,又缺少自学的习惯,对远距离教育要有一段适应的时间。电大对他们的学习组织辅导、生活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要照顾到这些特点,要采取同成年人不同的管理办法。
另外,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知识青年同在职职工还有个突出的差别,即前者毕业后有个就业问题。因此,电大在招生时,对招生人数、招生专业、培养目标等都要很好地考虑将来的出路,也就是说要更多地考虑社会需要,避免盲目性。国家将制定招生的具体办法和有关政策。
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对象的改革,使电大工作赋有新的内容和新的生命力。电大的办学思想、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创新和提高,以利于促进电大的建设,把广播电视大学真正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远距离教育的新型大学。


第5版()
专栏:在教改第一线

  全面负责认真打好基础
  ——初中学生教育特点初探之一
  北京七中校长 刘凤梧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从1980年开始以办好初中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的改革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招收的学生,入学水平并不高,但1982、1983连续两年我校中考升学率达到100%。1984年的升学率为96.4%。1985年,应届初中六个毕业班,三年前入学分数,在西城区排第十六名,当年中考及格率100%,优秀率99.25%,名列前茅。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萌芽奠基的重要时期。对待初中生,必须倍加关心和爱护。因此,我们抓初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负责,着眼基础,严格要求,循序渐进。
就整个初中时期来讲,初一学生比较老实稳定;初二容易动荡分化;初三则又开始趋于稳定。刚刚跨入中学大门的初一新生感到的生疏困惑、不安和苦恼,大半出自中小学的衔接。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一年级阶段,妥善处理好有关中小学衔接的若干问题。从教材内容的衔接来看基本适当,但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在小学听惯了教师详尽、细致与反复的讲解,刚进中学,一听教师讲得稍微粗略一点,就会感到不适应。
在生活管理与思想教育上,小学照顾得多,管理得严;中学则相对地照顾得少,管理得松。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本是应该的。不过要防止急转弯。
在心理情绪上,初一新生来自不同小学。有的对升入的中学比较满意、比较安心;有的就不大满意、不大安心,以致产生抵触情绪。那些不满意、不安心的,往往就不守纪律、不肯用功。对于后者,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发展下去,就可能出现大批的差生,甚至形成乱班。
在处理这些衔接问题上,我们既反对不闻不问、听其自然,也反对揠苗助长,急于求成。而是从新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积极引导,使学生逐步适应、提高。
到了初二年级,学生从少年期开始向青年期过渡,思想感情、生理心理变化剧烈。所以这是动荡分化最严重、最需要帮助教育的一年。对一个初中生来说确是一大关口,若教育得法,闯过去了,就可能步入人生的坦途;若教育失误,就可能毁坏一生。因此,要引导学生顺利度过这一关口,防止两极分化。主要做法有三:
(一)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法:减少门数、分散难点。为了克服几何、物理同时开课给初二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我们晚开半年物理,只用一年半讲完物理。用晚开物理半年的课时,加强几何课的教学。结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比较顺利地学好了几何,而物理课的成绩也并未降低。
(二)组织《当我十四岁时候》的主题队会,引导学生迈好青春第一步:十四岁,人从少年期踏入青年期。我们应很好地引导学生不仅在生理、心理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感情上茁壮成长,迈好青春第一步;教育学生明确认识到十四岁以后的我,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队会请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和高年级共青团员代表参加,象过盛大的节日一样,会场充满热情欢快的气氛。不少家长当场宣读给孩子生日的贺信,在信中介绍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经历,讲述英雄人物成长的故事,使孩子立志成才。
(三)正面进行青春萌动期教育,以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必须解决好青春萌动期的教育问题。一是每到初二上学期,我校都由生物教师分别对男女生讲解第二性征的基本内容和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自然规律,教给怎样保持青春期生理卫生、心理卫生的常识,以及怎样正确对待和处理青春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所引起的各种矛盾。二是进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树立高尚的理想,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鄙视唾弃一切丑恶的东西,庸俗的言行,和不健康的情调。三是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集体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四是对个别学生发生的问题,个别对待,不声张,不宣扬,因势利导,悄悄解决,以免伤害他们稚嫩、脆弱的心灵。


第5版()
专栏:园丁新事

  刘树贤不图文凭求本领
  为育人业余苦读十四年
吉林省浑江市林业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刘树贤,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三十四年中,用十四年的业余时间,参加四所大专院校函授学习,先后取得四张大学专科和本科毕业证书。
刘树贤今年五十二岁。1951年3月在通化师范毕业后,分配做小学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1953年他考入辽东中等师范函授学院。经过三年的业余学习,获得了第一张大专毕业证书。由于他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组织上把他从小学调到中学教初中语文。但一接触中学课程,他感到自己的功底不行,还需要进修。1963年他又考入了吉林函授学院中文系,经过三年的函授学习,获得了第二张大专文凭。经过这三年的学习,他的中文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组织上又从初中把他调到高中任语文教师。经过一段教学实践,他感到过去的知识有许多需要更新。于是,1973年他又报考了吉林师大中文系函授班,并得到了第三张大学专科毕业证书。九年的业余进修,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业务水平及其工作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1981年组织上提拔他为浑江市第六中学副教导主任。一上任,他又觉得自己缺乏教学管理方面的知识,对教育理论也不精通,不能管理和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他又考入了东北师大,经过函授学习,获得了大学本科的毕业证书。
刘树贤函授学习的目的明确:不为文凭为本领。在六十年代进修时,家里七口人,月收入七十多元钱,面授旅差费自理,他住大车店,自带玉米面干粮。七十年代初期,正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帽子满天飞的时候,他冒着种种危险,把学习从公开转入“地下”……很多人不理解地问:“文凭对于你来说,一不能长工资,二不能提干,何必冒那份险,遭那份罪呢?”他说:“教师的职业需要我学习,我不能误人子弟。”一份劳动,一份收获。他十四年利用业余时间不间断地学习,业务水平不断提高。1977年以来,他连年被评为单位或市、地的先进工作者。去年第一个教师节时,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浑江市教育局 杨振英


第5版()
专栏:

山东省济阳县崔寨乡二十二所学校中,已有十八所重建了校舍,并添置课桌椅、教学仪器,改变了一些农村校舍“黑屋子、土台子”的落后面貌。现在全乡学龄儿童已全部入学。图为崔寨乡孙大小学的新校舍。 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