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追求
——记共产党员李国桥
新华社记者 汪振华 刘卓安 本报记者 王天铎
人,活着,总有追求。有人追求享受,有人追求刺激,有人追求安逸,有人追求虚荣,有人追求奉献。
“一个共产党员,总得对人民有所贡献”。这是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兼疟疾研究室主任李国桥副教授的追求。
十八年坚守“前沿阵地”
李国桥在治疟的前沿阵地已经度过了十八个春秋。
疟疾,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仍然是发病率最高的寄生虫病之一,全世界每年至少有两亿人受着它的折磨、摧残。
六十年代,李国桥带着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把广州中医学院的抗疟研究搬到了五指山区和云南边陲。那里湿热多雨,历史上被视为“瘴疠之区”。而且山高,坡陡,路隘,林密,时有凶兽出没。李国桥和他的伙伴把一切艰难都置之度外,抱定一个行动准则:哪里有病人,就到那里去,什么时候有病人,就什么时候出诊。
在云南,一天深夜,他们接到阿瓦山上的报告,说有一位孕妇患脑型疟疾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李国桥和助手立即出发。汽车在山道上颠簸了三个小时,天亮的时候,来到阿瓦山脚下。路没有了,面前是熊豹出没的高山老林。时间就是生命。他们迎着危险往上爬。傍晚,疲劳、饥饿一起袭来。喝了一点糖水充饥解渴,又继续赶路。直到晚上九点,才到达目的地。他们终于争取了时间,从死神手里夺回了孕妇和胎儿两条生命。
在海南岛五指山区,积年累月的艰苦奔波,使李国桥一年年消瘦下去。1983年夏天,他患了肾结石,剧痛折磨着他。当时正逢雨季,是疟疾发病的高峰期,他没有让更多的同伴知道,继续坚持工作。一天晚上九点钟,当他处理完最后一批病人,正准备休息的时候,从深山黎寨又送来一个重病人。肾痛正在发作的李国桥,一声没哼,又投入了紧张的抢救。两小时后,病人险情缓解了,人们才注意到,李国桥额上冒着豆大的汗珠,脸色苍白。他被肾绞痛折腾了一整夜,天将亮才迷迷糊糊地入睡。可是,早上七点,人们又看见李国桥在忙着诊治病人了。一位黎族病人的家属,望着李国桥忙碌的身影,惊奇地问护理人员:“他就是白求恩吧?!”
在疟区工作的日日夜夜,在大量的抢救工作中,不时遇到一些病人需要输血。荒僻的山区没有血库。紧急时刻,只要血型合适,李国桥总是第一个伸出手臂。几年来,他先后五次给病人献了血。他的同伴们,凡符合献血条件的,也都给病人献过血。
许多重病号需要日夜护理。李国桥和他的同伴,总是既做医生,又当护士,夜以继日地守候在病人的身边。
得救的病人往往送些营养品给医生,以表达感激之情。李国桥和他的同伴们总是婉言谢辞,或是转送给还在治疗的病人。多少年来,这已经成了他们的常规。一次,在东方县金波农场,为了抢救垂危生命,李国桥给病人输了血。一位目睹李国桥献血情景的农垦工人,把留给刚分娩的爱人补养身体的母鸡宰了,炖好鸡汤送给李国桥,李国桥却端给了病人。病人接过鸡汤,热泪夺眶而出……
事业重于生命
李国桥执著的追求,受到同志们的赞扬。同时,也有不同的议论:“这是自讨苦吃。”
李国桥不受舆论的干扰,坚持走自己的路。
寄生在人体血液红细胞的疟原虫是疟疾致病的病原体。它在四十八小时的发育周期内,以几倍、十几倍的速度繁殖。恶性疟原虫可以在数天内使人处于昏迷甚至致命。国际医学文献记载:疟疾患者中大部分患的是恶性疟疾。其中脑型疟疾死亡率高达20%至40%。最佳医疗效果的纪录,死亡率也仍然高达17%。
李国桥认为,要降服恶性疟疾,就必须彻底认识疟原虫发育繁殖的规律,从中去寻找制服疟原虫的奥秘。
多少个日夜,李国桥在竹楼、茅舍里,聚精会神地监视着显微镜下疟原虫一丝一毫的变化;他经手的多少个病例,都准确地记录下每一个病人体温的细微波动,记录着病人血检片上疟原虫繁殖过程的数据。
一叠叠原始病案记录,无数的记录曲线,在李国桥眼前流动着,恶性疟疾病例体温变化曲线,和体内疟原虫发育过程的曲线重叠起来了:恶性疟原虫每一个裂殖周期,引起病人的体温热峰不是一次,而是两次。所有曲线图都记录着这个规律!
“这是可能的吗?”李国桥几乎不敢相信这一发现。在权威的医学文献上,在医药科学的百科全书里,在大学的专业教科书上,都明确地写着这样的结论:疟原虫每一次裂殖,引起病人一次发烧的过程。
这是一个需要修改权威定论的发现啊!李国桥决定,全部试验从头再来一次。
病例,记录,化验,数据,曲线,积累着,积累着。
三年的功夫,九十三个典型病例,记下了多少数据,灌注着李国桥多少心血。结论仍然无可置疑。
但李国桥仍然提出疑问:“两次热峰,会不会是两批疟原虫重复感染引起的扭曲现象呢?”
要排除这种可能,就需要将一批恶性疟原虫注入健康人体内进行试验。这种试验要冒风险。谁来试验呢?李国桥首先想到了自己。
几年前,李国桥为了探索针灸治疗疟疾的效果,就曾经进行过两次试验。一次进行间日疟自身感染。当时,大家不同意,他就瞒着大家,要护士小杨给他注入病人带有疟原虫的血液。自身感染发病后,要求同伴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多项新的针灸治疗方案的试验,甚至在一些被人们视为禁区的穴位上,进行深针探刺。高烧使他口唇干裂,肝脾肿大,血液红细胞大量下降,护士小杨看到他忍受这么大的痛苦,哭了:“不该给你打这一针。”
这一回,要感染的却是恶性疟原虫,对于缺乏免疫力的人,很可能病情一发作就处于昏迷状态,发展为可能致命的脑型疟疾。
李国桥做好了自我感染的各种准备。可是,医生、护士一再拒绝,不忍下手。
盛夏的一个夜晚。他找来长期共事的郭兴伯医生,促膝深谈。谈业务,谈人生,谈到深夜,谈得最深的还是李国桥内心世界的一句话:“一个人总得对人民有点贡献。”李国桥为事业,不惜舍身的精神,又一次深深地感动了郭兴伯,终于为他注入了带有恶性疟原虫的血液。为了确保试验安全,李国桥和郭兴伯共同商定了完整的试验方案。郭兴伯也把自己的名字列入了自身感染志愿者的名单。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李国桥忙着安排研究室的工作。第四天李国桥体温开始上升。按照预定方案,郭兴伯陪他离开基地,登上飞往广州的客机。这一天,李国桥家里正在忙着搬家。妻子和两个女儿见他忽然回来了,多高兴啊!但是,他一进家就哆嗦着躺下了。当晚,李国桥住进了医院。郭兴伯和同伴们急忙搬来了显微镜和各种仪器、设备。病房成了独特的探索疟原虫奥秘的研究室。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案记录上记下了一系列体温、疟原虫发育进程的数据。李国桥也切身体验到了恶性疟原虫一个裂殖周期引起两次发烧的症状。
病情在加重。郭兴伯觉得试验应该终止了。他拿来抗疟药,要李国桥赶快服用。但是,这时的李国桥,想到的不是自身的痛苦和危险,他需要的是这一现象在自己身上再一次验证。他忍受着,坚持着。
郭兴伯仍然放心不下,担心再次发烧,很可能引起昏迷,转为凶险的脑型疟疾。李国桥看到郭兴伯坐立不安就宽慰他说:“没有关系,不会有事的!”接着,他拿起笔,伏在枕边写下了一段话:“自身感染,是我要郭兴伯替我做的;如果出现昏迷,暂时不用抗疟药治疗,也是我叫他这样做的,这是我们研究计划的需要,请领导和珍秀不要责怪他。”
李国桥顽强地坚持下来了,终于用自己的身体,完成了试验的全过程。
经过九十三个病例和包括李国桥在内的十一个自身感染志愿者系统、缜密、精确的验证、再验证,生物科学上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得到了科学的确证。
这一新发现,应用于临床,对于正确诊断凶险型疟疾,预测病程进展,对症下药,提高医疗效果,对于加速抗疟新药试验,抗疟药物效果测定,都有直接的意义。这一新发现,对恶性疟原虫在人体内生长发育规律及其机理,作了新的补充。
基于对恶性疟原虫发育规律的新认识,李国桥的研究室通过各项有效的医疗措施,把脑型疟疾这一凶险疾病的死亡率有效地控制在10%以下,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李国桥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发明奖。不少专家、学者对于如此深入的研究,如此独特的见解,表示极大的惊讶和钦佩!
十八年来,他和研究室的同伴们一起,攻克了一个个医学科学的难题,先后在国内外医学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六篇有价值的学术论著;完成了八种抗疟新药的临床验证研究。
讲贡献而不求索取
李国桥在抗疟战线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国外专家评论,李国桥的研究成果是世界第一流的。有如此卓越成就的专家,应该得到第一流的享受和待遇。李国桥却认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工作上应有特殊的高标准,但在生活待遇上不能闹特殊。出差途中,无论是住房、乘车、坐船,他从来不接受特殊的照顾。偶尔因为私事需用公车,也自动交费。探家并不难,但十八年来,十八个中秋佳节,他只有两次和家人团聚。
在十八个寒暑中,他不度节假日,日日夜夜,不知加了多少班,却从来没有领取过一次加班费。每次为病人输血的营养费,他也统统不要。
李国桥还认为,对事业的忠诚,应当高于个人的荣誉。去年夏天,李国桥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研制复方青蒿素单剂这一重要课题。这一成果,可使恶性疟疾患者一次用药的治愈率高达95%。广东省卫生厅准备为他们安排这一重要科研成果的最后鉴定。但李国桥发现,这95%的治愈率,是个平均数,而对于首次感染的病例,治愈率还未达到90%,这不是他所希望达到的最终目标。他断然决定推迟鉴定。有些同志想不通,可他说,我们不能为了荣誉,降低成果的质量。
李国桥从不关心自己。对同伴,他却关怀备至。一位青年化验员,是个女同志,每年春节前夕回家乡探亲,李国桥和郭兴伯总是骑着自行车,护送她从驻地去火车站。这成为他们这个集体的佳话。有一次,郭兴伯病倒了,李国桥马上赶到他的身边,无微不至地护理他。在研究室搞化验的小刘说:“这里工作很辛苦,但象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来了就不想回去。这里生活很充实,并不比别人差。”
李国桥他们的研究室设在五指山区,他给研究室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来者自愿,去者自由。
几年来,要求到这个深山基地来工作的人愈来愈多。因工作需要调出的,总觉得依依不舍。他们从李国桥身上领悟到:什么才是生活的乐趣,一个人应当追求的是什么。(附图片)
新华社记者 潘家珉摄


第3版()
专栏: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老教师梁戈慕功不可没 解囊助学 学子之幸
副市长洪源栋罪有应得 带头违法 法纪无情
《河北日报》乐亭县汤家河中学教师梁戈慕从教四十余年,先后拿出积攒的二千五百多元,帮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困难
《大连日报》副市长洪源栋等十一名党员干部,因看淫秽录像、贪污受贿等,分别受到党纪、政纪和法律的处置
《中国地质报》江西地矿局挂钩支援三十八个重点老区县
《内蒙古日报》包钢1月份的工业总产值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广西日报》岑溪县出现八千五百户山区农民办小水电的景象
《湖北日报》蒲圻县县直机关四百多名干部参加县城市政建设义务劳动
《云南日报》凤庆县去年度财政超收后优先用于教育,教育经费比上年增加42%
《新疆日报》新疆盐湖化工厂以质取胜,年平均利润以37.6%的速度递增
《山西日报》吕梁地区民政局用扶贫款办起二百零四个由贫困户参加的扶贫企业
《福建日报》泉州市鲤城区领导到违法占地盖房现象严重的东湖村现场办公,制止这股歪风
《宁夏日报》吴忠市初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社会化科技服务网络,一批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贵州日报》遵义县平正民族乡农民牟连正、王光永和牟光勇业余观测天象,写出近十万字的论文
《中国妇女报》上海市百所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
《新华日报》江苏江阴县十八个企业实行厂长任期目标管理,改变等上级定调子安排工作的传统计划观念
《文汇报》上海四十五所全日制普通高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协作,完成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
《中国科技报》中国科学院今年增加青年科学基金
《吉林日报》长春市郊区科协同各乡镇政府合作,去年帮助二百五十九个贫困户成为专业户或科技示范户
《辽宁日报》抚顺县章党乡领导采取变卖固定资产、占用救灾款等手段为自己盖现代化住宅
《甘肃日报》华亭县南川乡实行党员干部包户扶贫责任制,已帮助八十多个困难户解决温饱问题


第3版()
专栏:体育

广州“足球热” 深入广泛持续
小型比赛越来越热火
据新华社广州2月16日电 (记者张家昌)为期五天的广州“好彩贺岁盾”小型足球赛昨晚结束。广州白云一队、广州华南一队和广东万宝一队分获第一、第二和第三名。广州上万名观众观看了这次精彩的小型足球比赛。这次比赛设七人大场足球赛和室内五人足球赛两项。
小型足球赛是在广州“足球热”中涌现的新事物。从去年1月开始,广州就掀起了广泛、深入的群众性足球热潮,工农商学兵利用课余、工余和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足球比赛活动。其中“万队足球赛”最为火热。在这样广泛的群众性足球热潮中,广州市仅有的几个足球场的租用难于应暇。于是参赛队员少、比赛时间短和室内的小型足球赛首先被广大群众所采纳。


第3版()
专栏:体育

辽宁男篮获伊朗国际邀请赛冠军
新华社德黑兰2月15日电 中国辽宁男子篮球队今天在这里以93∶72战胜伊朗国家队后,赢得1986年伊朗国际男子篮球邀请赛冠军。伊朗队获得亚军。叙利亚队名列第三。
参加这次比赛的有中国、伊朗、叙利亚和巴基斯坦的共六个队。其中,伊朗派出三个队参赛。


第3版()
专栏:体育

法国队赢得世界男子手球C组锦标赛第一名
据新华社里斯本2月15日电(记者殷永健)世界男子手球C组锦标赛15日晚在这里结束。法国队夺得冠军,并将晋升B组参加明年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男子手球B组锦标赛。


第3版()
专栏:体育

亚洲大洋洲青年冰球赛揭幕
中国青年队旗开得胜
据新华社堪培拉2月16日电(记者熊明山)中国青年冰球队今天下午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举行的第三届亚洲—大洋洲青年冰球锦标赛的第一场比赛中以5∶3战胜前两届冠军日本队。参加这届锦标赛的还有南朝鲜和澳大利亚两个队。比赛采用双循环制方法进行。


第3版()
专栏:体育

中国奥委会电谢萨马兰奇授予万里等奥林匹克勋章
据新华社北京二月十六日电 中国奥委会十五日致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感谢国际奥委会最近作出的分别授予万里、黄中和中国奥委会金、银质奥林匹克勋章和“奥林匹克杯”的决定。电报说:“这不仅是中国奥委会的光荣,同时也是中国体育界和全体教练员、运动员的光荣。中国奥委会将与国际奥委会密切合作,为宣传奥林匹克理想和为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3版()
专栏:体育

布勃卡和科赫当选最佳田径选手
苏联撑竿跳高运动员谢尔盖·布勃卡和民主德国短跑选手玛丽塔·科赫在国际田径年会上分别被评为一九八五年度世界最佳男、女田径选手。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台《中华杂志》发表文章希望国民党三中全会
拟定可行办法允许海峡两岸亲人会面
本报讯 台湾《中华杂志》一月号发表文章,希望将于3月29日举行的国民党三中全会,能“体念中国人”“思乡念亲”这一“伦理之情”,“确实讨论拟定”一套海峡两岸“亲人会面的可行办法”,以解决在台大陆籍退役老兵的思乡之苦。
文章说,不管当局怎样三令五申禁止,“近几年来每年仍有不少人,通过各种管道前往大陆”。他们回台后虽然分别受到“不同的待遇”,但“说实在的”,被“援引戒严法办理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未尝不是当局顺应形势,改采张只眼闭只眼的态度,只是张只眼闭只眼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在张只眼闭只眼的政策下,今天,海峡两边跑,在报章杂志写文章的华人比比皆是,早上还在北京,下午就到了台北,两岸的距离好象近在眼前”。但这对“大部分没有成家、至今仍孤老一身”的大陆籍退役老兵来说,“却仍然是那么远在天边”。
文章说,这些大陆籍退役老兵“靠着微薄的一点终身俸,一部分散在各地讨生活,一部分则集中于全省几个‘荣民之家’,很少人过问他们”。“现在要想出境都非易事”。然而“他们也是亲娘所生,也有兄弟亲戚在海峡彼岸,思乡念亲之情,年纪越大也越深重”。今天,禁止这些人“回乡探亲”,“不让睽隔三十余年的父母兄弟子女见面”,“用什么理由都是说不通的”。在这个问题上,“不知道”当局“为什么对自己如此没有信心”。
文章最后说,大陆籍退役老兵中的“好多人已思乡成病——成为神经病了!”在国民党即将举行三中全会之际,“希望衮衮诸公体念中国人这一点伦理之情”,或允许人民互访,或安排亲友公开会面,“确实讨论拟定一套双边亲人会面的可行办法,莫让这些年老无依的退伍军人徒叹‘日暮乡关何处是’。” (达生)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台北拟建一“盲人资料中心”
本报讯 据《中国时报》报道:台北市立图书馆将建立一个“盲人资料中心”,为盲人提供手读、听书服务。这是台北市第一所为盲人设置的公共图书阅览室。
台北市立图书馆馆长郑吉男介绍说,计划中的盲人资料中心包括盲人点字书籍和有声书籍录音带两类,该馆还将聘请专业人员对报章杂志及书籍进行录音,为盲人读者提供。该中心建成之后,除了提供盲人到馆借阅资料之外,还将为许多行路不便的盲人提供邮寄借书或借录音带的服务。
这个盲人资料中心以藏书一万二千本为目标,预计每年收集一千二百本书。如果一切正常,该中心将在6月开馆。 (尔直)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台湾同胞欢度春节
刑事案件接二连三大煞风景
本报讯 据台湾报纸报道:一千九百万台湾同胞,在欢快气氛和爆竹声中度过了虎年春节。
农历大年初一这天,台湾全省风和日丽,天气晴朗。许多民众一清早就纷纷外出访友探亲,相互拜年。“恭喜!”“恭喜!”“祝虎年行大运!”“祝虎年万事如意!”
城市近郊的风景名胜和各游乐场所,是人们的主要去处。人们一改过去只呆在家里叙天伦的旧习,而采取举家出游的方式庆团圆,这是今年台湾出现的新观念。
初一到初三,台北的圆山动物园,高雄的寿山、春秋阁、澄清湖等处,从早到晚,处处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成了人的海洋。
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台湾经济从去年上半年起也亮起了红灯。大多数台湾同胞希望借此除旧迎新之际,送走不景气的牛年,迎来好运的虎年。因此,各地的寺庙,今年香火特别鼎盛。
然而,春节期间台湾各地相继发生的刑事犯罪案件,使许多人都觉得不是一个好兆头。大年初一,到基隆一家珠宝行光顾的不是“财神爷”,而是几名盗贼,结果损失金饰二百多两、现金九万。初二上午,“竹联帮”分子在台北一餐厅大打出手。更有甚者,台南警察局一辆巡逻车初二深夜遭到枪击,枪战持续二十分钟。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台湾繁殖“国宝鱼”——樱花钩吻鲑成功
本报讯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明令保护的“国宝鱼”——樱花钩吻鲑,经省水产试验所鹿港分所多年实验,终于人工繁殖成功。目前育成的五百尾鱼苗,为濒临绝迹的“国宝鱼”带来生机。
冰河时代的产物樱花钩吻鲑因环境的演变,成为陆封性寒带鲑鱼,台湾地区仅台中县和平乡大甲溪上游支流的七家湾、武陵、合欢溪等处可见。中横公路通车后,滥捕现象严重,以致濒临绝种。
为保护这种鱼类,有关单位花了一千万元新台币,在樱花钩吻鲑栖息地武陵农场附近的七家湾溪畔兴建一座繁殖场,委由省水产试验所鹿港分所进行繁殖,已获成功。
(憬舜)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一周动态
二月五日——十一日
台湾“大学入学考试试务委员会”二月五日通过决议,大考期间将洽请警方加强电子侦防,以防考生用现代化手段作弊。
因长期戴用隐型眼镜容易损伤角膜,台“卫生署”通知取缔某些厂商夸大过誉的广告宣传。
“行政院”五日核定,由陈癸淼出任历史博物馆馆长。
台湾省“文献会”与“救国团”联合举办“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各大专院校学生一百四十余人参加。此项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地缘、血缘关系。
“行政院”政务委员李国鼎在一次会议上强调,科技发展也给台湾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匡正风气”。
台湾计划投资新台币一亿元,在高速公路全线装设箱形电脑测速自动照相器,日夜监视行车超速行为。
“行政院”提出的一九八七年度施政方针,重申与大陆“不接触、不妥协”。


第3版()
专栏:科技简讯

科技简讯
鲎试剂检验白血病
高雄医学院药理科主任陈英俊教授,利用鲎的血液制成鲎试剂,经临床检验白血病,只需两三个小时即可获得结果,仅为传统方法用时的十分之一。
辐射法防治害虫
台湾用辐射法消灭果蝇防治菊花害虫的试验获得成功。将果蝇的蛹辐射处理,使成虫时丧失生殖能力,然后释放到果园菜地,即可大量减少果蝇数量。辐射法还能杀死玉米穗虫的幼虫及蓟马、蚜虫等害虫。
“光波遥测系统”研制成功
台湾大学教授陈俊雄等,最近研制出台湾第一套“光波遥测系统”,适用于天文、气象、军事及灾害防治的侦测。这套系统以激光作为光源,在数十公里外依然可测得风速或乱流强度。 一丁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台《经济日报》社论哀叹
台湾旅游业江河日下
本报讯 台湾《经济日报》最近发表社论,哀叹台旅游业“江河日下”。社论说,“交通部”观光局最近发表统计资料,去年上半年来台外籍旅客,较前年同期减少了3%,而在此期间,香港、新加坡、日本、南朝鲜、泰国的增加率都在10%以上,甚至于连动荡不安的菲律宾也增加了4%;负成长的只有台湾。
社论说,不但来台旅游的人数连续两年减少,平均停留的日数和花费的金额,也都在缩短和降低。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诸端:
一是不方便。由于与台湾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少,签证手续需经“远东贸易中心”、“孙逸仙中心”、“亚东关系协会”、“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等非外交机构代办,外国人多数甚难了解,对华裔旅客有诸多限制。
二是有疑虑。许多国家对台湾的认识有限,外国观光客有人以为台湾目前正处于战争状态,有人以为会对入境旅客采取监视行动,行动不自由;更有许多人介意台湾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甚至于有对旅客发的《指南》上说,进入台湾不打肝炎疫苗,吃东西会得肝病;都市交通秩序紊乱,公路上开快车常有追撞,处处都是危险等。
三是价格高。西德税务机关,把台湾和许多非洲国家及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列为生活费最贵的第四级。“监察院”日前所提出的调查报告也认为,交通事业和观光旅馆的餐饮价格过分高昂,超过市价三倍是常事,超过七倍的也有;而且新台币盯住美元,当美元居于强势时,更是令人望而却步。
四是没什么可看。观光客来了以后看什么?都市嘈杂脏乱,景观与文化活动全盘西化,早已失去了传统面貌;仅有国剧一项尚有特色,观光客难得碰上一次高水准演出,即使碰上了也不得其门而入。
五是留不住。台湾的风景区也好,观光活动也好,都是即兴的、短浅的,一眼望尽,没有办法把旅客留下来;也缺少特色,甚至于连纪念设施好象都是统一制造,让人看一处就够了。由于以上诸种原因,台湾的观光事业怎能不江河日下?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唐僧:西天路怎么这等难行?
悟空:你该看看台北的交通,那才叫难行呢!
(原载台《中国时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