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迎春接福
舒平
春节前夕,有位擅长书法的朋友被请到附近农村去写春联。一连写了许多成套的对联、横额后,每家还要求写个大红“福”字,预备贴在正门上,以示“迎春接福”。
年近七旬的老爷爷说,从孩童时起年年迎春接福,“福”总是同我们不大有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靠着勤劳的双手,这“福”却真给我们接来了。经过一点考证,发现“福”这个概念常常比较含糊。有的说“福”是祸的对立面,即幸福、福利、福气等,这当然不错,但它的内涵却并未明朗起来。有的讲“福禄寿”,好象三者是并立的,相斥的;而《韩非子》却有“全寿富贵之谓福”的说法,把“寿禄”都包含在“福”之中,但内容也不清晰。在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能够把“福”的内涵加以展开并给我们以思索和启示的,大概要算《书经》上的“五福”之说了。
《书·洪范》论“九畴”(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在第九类中提出要用“五福”鼓励人民,并且说明:“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谓所好者德),五曰考终命(死有善终)。”这个“五福”说可析为三个层次:“富”、“德”是第一层次,是一般幸福生活的先决条件,是人人要通过主观努力去做的;“康宁”,包括健康的体魄和安宁的社会生活,是第二层次;长寿和“终命”是第三层次。二、三两个层次是有赖于第一层次的。
这个“五福”之说,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富”和“福”的和谐结合,是“福”的根子。无论个人或社会,“福”必有赖于财富的增加,要“富”起来,否则,就连农民常说的“布衣得暖”、“草舍平安”也不可能,极“左”时期所鼓吹的社会主义,更早已为万众所不齿。但“富”必与“德”结合,才是真正的“福”。贪污诈骗的“横财”,以权谋私者所得的“贿赂”,出卖国格、人格者发的“洋财”,都是不义之财,缺德之富,终究逃不过恢恢法网和道德法庭的制裁。此实祸根,决非福源。
第二,把“德”包含在“福”的概念之中,并非从现时始,实为我们民族久远的传统见解。几千年来的剥削阶级虽然攫取了巨额的社会财富,但“为富不仁”,总是要受到万人唾骂。即使以此而求得个人的“康宁寿考”,也因其富而缺德只能贻害子孙,终究要受到历史的裁判。只有社会主义,“富”和“德”才能和谐结合起来,广大人民才有“五福”可言。
在我们“四化”和改革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先富起来就把致富之道传给别人,带动周围的人富起来。乡镇工业兴旺了,就转过来“以工补农”,促进农业更上一层楼。经济发达地区富了,就主动帮助那些尚贫困的地区治穷。这不都是“富”、“德”和谐结合的成果吗?俚语云,“福如东海水长流”,东海之大,无所不包;长流之水,永不枯竭。我们“迎春接福”,就是要去迎接这种“富”、“德”结合的“福”;就是要去迎接这种广大人民群众的、千年万世永不枯竭的“福”。
梅花早报春消息。迎春的人们,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坚持改革,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五福”临门。


第8版()
专栏:

陕北民歌
鲍昌
从绥德到米脂的公路,是沿着无定河行驶的。河川地时宽时窄,两侧的黄土山在十冬腊月里冻得硬梆梆的。峭壁上垂下一片又一片冰帘子,那是冻结的瀑布,悬在半空中,耀眼得很。河川里有许多树:杨树、柳树、槐树……夏天,这地方一定很美,我想。
于是我联想起一首陕北民歌:“提起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问同行的延安地区文联副主席曹谷溪同志:三十里铺在哪里?他说不在这条川上,我憾然。但是当暮色将临时,眺望到两侧山坡上的窑洞灯火,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民歌:“东山上点灯哟西山上明,四十里平川哟瞭不见人……”
这回不管曹谷溪怎么说,反正我断定:民歌唱的正是这条川。看,它在黄昏中多么安谧,一个人影也瞭不见。
陕北民歌就是这样悠远,这样动人。它正象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高亢、激越、质朴而又宽广。它那以征、角、羽三种调式为主的七声音阶,那些五度、八度乃至九度、十度大跳的旋律,能把人托上黄土塬头,呼啸出“念天地之悠悠”的大地的悲壮。我年轻时,利用行军战斗的间隙,在草纸上抄录过不少陕北民歌。栉风沐雨的揽工人、涉水跋山的赶牲汉、骑马挎枪的三哥哥、垴畔相送的四妹子……都在民歌中鲜活起来。它们构成陕北地区往昔岁月的一套映画,苦难与欢欣,苍凉与红火,一齐在民歌中“定格”。
因此,我觉得民歌应当象山间潺潺的流水,不应当象那冻结的瀑布,它从人民的心田里流出,应当流得很远、很远。
可谁知道,这次我来到陕北,发现会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的娃娃们不会唱,后生和姑娘们也不会唱;只有六七十岁的老大娘和少数文化馆干部,才会唱上几句。他们很难得,凤毛麟角。
但是我又了解到:陕北民歌还是有人听的。延安歌舞团以民歌《蓝花花》为题材改编的歌剧《蓝花花》,在延安市演出了一百三十余场,场场满座。后来下乡演出,也获得了成功。为此,延安歌舞团又改编了《王贵与李香香》、《三十里铺》等剧。这就使我纳了个闷:为什么不会唱民歌的人却喜欢民歌?或者反过来说:为什么喜欢民歌的人又不会唱民歌呢?
我知道,这当中有着奥妙的历史辩证法。本来是黄土高原的子孙,如今要执著地追求“当代意识”;但也许在他们深沉地反思时,民族文化意识又复萌了。生活、思想、社会都是这样的,都是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多维几何体。我不相信生活的力学只有一个点,因为人们并不喜欢单调的生活。
我有了这样的解悟,便对陕北民歌(当然也扩及所有民歌)有了信心。我相信,下次再来陕北,再来到佳、吴、绥、米那一带时,会听到那有心人保存下来的歌声:“青线线呀蓝线线,蓝格英英的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哟,实实的爱死人……”哦,也许能听到那更高亢的呢:“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


第8版()
专栏:文坛风景线

小屋连着小屋
碧森
第一次见到萧复兴,在北京南郊永定门外洋桥地铁宿舍,一间十平米多的小屋里。与城内的高楼大厦比,这地区是另一个世界,一排排低矮的平房,无规则地拥挤着,烂铁丝,碎木片,搭成左一道右一墙的篱笆,与四周空旷的田野隔开来。
那时,他已在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住在小屋的人最知小屋的苦乐,他的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写天津一位女会计数次让房的家庭琐事,揭示了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在全国获了奖。他有了名声,却依旧离不开这小屋。直到去年,为了有个较好的写作环境,他调了新单位,分了新房子,仍然每星期要回老地方一次。住在那里的朴实的地铁工人令他难舍,而且别人给他的信件还要往那里寄,因为他的新居不在闹市,是在北郊至今无法通邮的一个僻静处。
他与一位文友曾戏谑地称自己为“平民作家”。在文学的道路上摸索了一段时间,他醒悟到,自己拥有的长处是与普通人容易接近,心灵容易沟通。为普通人立传成了创作的动力,他从一间小屋走进另一间小屋,和一位位小屋的主人——煤矿工人、石油工人,汽车司机,店小二,邮递员……交上了朋友。他接连写的《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作人杰》三个集子,都已出版,浸透着他对小人物的深情。一位大学生给他写信:“看了你写的一些普通人的生活,联想到我自己……使我萌生了一种作为中国普通人的自豪感!”普通读者的评价坚定了他的信心。
在写一个个小屋里平凡而动人的故事时,一定有他插队北大荒时住过的棚屋的影子闪动,一定会浮现起度过童年时光的前门外那座大杂院,那些熟悉的小职员、售货员、中小学教师的面孔。他正在写的一部近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便是对童年那座大杂院的回顾和思索。那里原来是一个会馆。以它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展示一系列小人物的群像,他们的血泪、喜悦——这是他积蓄已久的愿望,而这愿望就要实现了。


第8版()
专栏:

北方的太阳(外一章)
张长
北方的太阳是一个红脸膛的关东汉子,他是北方万物的司阍者。
他住在天边那黑呼呼的大森林里。早晨四点钟,他从森林里探出脑袋,然后,一甩头发,抖开了缕缕飘逸的云霓,用双臂支撑着高大的烟囱,升起在城市的上空。
他起来了,无言地走向田野,断然地掀掉大地盖着的冰雪被子。于是麦苗舒展双臂,花朵张开花瓣,甚至那蛰伏一冬的青蛙也从地底跳了出来,田野霎时一片生机。
他起来了,以他温柔而又严厉的目光注视着城市,注视着每一个人。于是工人走向车间,学生走进课堂,职工走进办公室……城市也因之苏醒并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北方,在这个红脸膛的关东汉子威严的目光注视下,哪怕是一个客人,你都不敢睡懒觉,你都得学会在四点钟就和他一道起床。
北方的太阳是一个性格率直的人。我喜欢这个红脸膛的关东大汉。是他,教会我和露珠、和鲜花、和早起的万物,在早晨工作,在早晨贡献。
你好,北方的太阳,你红脸膛的关东汉子啊!
无名花
我记住你,但并不知道你的名字。那是在汽车开过一片林中草地的时候,我看见你和众多的花朵开在一起。和紫蓝紫蓝的马兰;和鹅黄鹅黄的萱草;和星星般的矢车菊,小喇叭似的野百合、还有蒲公英、龙胆花……
你开放,以你全部的热诚,全部的力,迸出一朵朵如火焰般灼人眼目的花朵,并送出一阵细细的悠香。
绿绿的草地因你的点缀而更美丽了。而森林、蓝天、白云……整个目力所及的大自然,又因这花的原野而生辉了。
汽车一闪而过。人们一一赞美着各种花朵并喊出它们的名字:马兰、萱草、野百合、矢车菊……以至那朵不起眼的蒲公英。唯独没有人叫得出你的名字,你只是默默开放,无须别人知道我的名字。


第8版()
专栏:

美国来的信
於梨华
第八封信:生——在美国
小青、小李等,你们好。
上次小青来信说看到一个美国育幼院老师带到中国的关于她们院里幼儿们的生活电影,对于他们的设备、照拂、及多面性的生活(你用了多采多姿这四个字),十分钦羡。相比之下,你告诉我你姐姐的三岁女儿如何单调的、在年老耳聋的祖母照拂下整日关在小胡同里的生活。平时我听到在国内的年轻朋友对美国的物质享受表示钦羡时,我多不能完全同意,因为他们所得的资料不符合实际情形。它们来自从引进的美国电视剧或新闻报道,或来自国外亲友们的报喜不报优的家信,两者都不可靠。但是你说到孩子们在美国很幸福,我是可以同意的。
当然你们已听到美国社会上一句流行的话:美国是儿童的乐园,青壮年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的确如此。一般到过中国的美国人,回来之后,总爱带着惊叹号夸赞中国孩童的听话驯服,中国父母的疼爱孩子。事实上,他们疼爱子女,绝不下于中国人,而且,因为他们的物质条件好,儿童在美国,尤其是中上家庭的,可以拥有一切他们小脑瓜里可以想象到的奢求的东西。
一般家庭,都有生育计划的,丈夫毕业,找到事,有固定收入时,才开始有孩子。普通两到三个,教育水平愈高,环境愈好的,愈不肯多生孩子,除了天主教徒之外。六十年代的年轻母亲们,是不作兴出去谋事的,一心一意地在家带孩子。婴孩还没有出生,怀孕的母亲即小心翼翼地为他打算了:少吃淀粉,多做运动,喝足够的牛奶,吃够量的牛排。每月看一次医生和不少孕妇需知书籍外,还参加孕妇班,而且怂恿丈夫随行,学习如何换尿片、洗奶瓶,最卫生的喂奶方法,最安全的睡眠姿势,种种关于婴孩生活的细节。
孩子快出生前,孕妇的亲戚或朋友会为她举行送礼会,俗称淋浴,意思是礼物如莲蓬头的水一般向她射来,都是送给将出生的婴孩的。在孩子还没有出现前,她已成为家人及家人以外关注的中心。当然是在医院出生的,而且呱呱坠地,她的小儿科医生已在等待了,是父母预先为他定好的。
有一件事,小青,说来你不会相信,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对初生的婴孩可以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他们的母亲们可不。不是她们存心疏忽,而是社会习惯如此。怎么讲呢?我记得我当年做产妇的情形:从麻药作用下回醒过来,第一个感觉是极端的口渴,护士过来,灌了我一大杯冰水。那时正值严冬,病房里的热气开得极高,邻床的病人抱怨太热,护士进来,把正对我床的窗子打开,到了夜里,也没来关。我身体实在太虚弱,连叫护士的力气都没有,只好任冷风吹了一夜。第二天一早,第一件事,就是护士叫我下床,由她扶着在床前来回走动。我说不行,寸步难移。她说,可以,坚强一点。我哀求她,明天吧!她回答说,愈早下床,愈容易恢复。勉强走了几圈,我才能躺下。忽然想起小时,母亲生弟弟后,在她卧室养息,厚厚的棉被盖着,软软的枕头垫着,她斜靠着,有人喂她热热的鸡汤,童子鸡。汤里面有着极细的面,由外婆缓慢有条地送进她嘴里。我忽然呜咽起来,既想念远在台湾的母亲,更向往那样妥贴地受照顾的机会。护士进来问,你为什么难过?要不要扶你到婴孩室窗口去看看?你的孩子真可爱,浓浓的一头黑发哩。(二十)


第8版()
专栏:

迁场
王忠范
一个家庭是一片彩云
勒勒车的木轮没有遮拦地行进
吱吱呀呀地读着重复的绿茵
阳光和鲜花都在颠簸
马蹄的印花开放着白天和黑夜
牧场无休止的旋转便是一切
力量延伸智慧延伸兴盛延伸
吵吵嚷嚷的情绪是陷不进泥泞的
去采集新嫩的日子喂饱欢欣
牧笛和鞭声演奏得都很热烈
使草原年轻富有神韵
过几天该给马匹打火印了
阿妈说迁场的路会飘成彩带
去唱丰收节那胖乎乎的早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