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让瘫痪者站起来
——记榆次市瘫痪病研究所所长高锡朋
本报记者 王艾生

秋天的哥本哈根,分外美丽迷人。1985年6月,国际多学科交叉医学研究会正在这里举行会议。丹麦皇家饭店坐满了来自九十多个国家的专家。我国驻丹麦大使宋之光也坐在主席台上。
应邀前来的中国学者、山西省榆次市瘫痪病研究所所长高锡朋在会上宣读了《针灸治疗外伤性截瘫》的论文,他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实:“脊髓受损可以再生”,瘫痪者可以站立起来,推翻了国际医学界关于“脊髓损伤只能坏死,不能再生”的定论。会场被震惊,静得连呼吸声都可听到。过了不久,有人窃窃私语,有人连连点头,有人射出怀疑的目光。
连珠炮式的提问,规定只有五分钟的答辩时间,高锡朋整整回答了四十分钟的问题。
国际多学科交叉医学研究会的理事们,一致同意授予高锡朋“国际理学医学博士”称号。他是我国中医师中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得最高学位的人。
各国学者纷纷前来祝贺。华裔学者特为高锡朋举行酒会。华裔加拿大中医药学会会长张金达博士,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说:“高博士,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炎黄子孙的光荣!”有的人眼里含着泪花,紧握住高锡朋的双手……

癌症、冠心病和截瘫被称为世界三大疑难病症。因脊髓损伤,导致下肢感觉运动丧失,二便障碍,叫截瘫。患这种病的往往成为终身残疾,死亡率很高。我国中医医典上,虽有针刺治疗瘫痪的记载,但对针刺治疗外伤性截瘫却没有更详细的论述。高锡朋历经三十余载的实践,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他用针刺不仅可治疗单瘫、偏瘫、全瘫,还可治愈截瘫,为发扬光大祖国针灸医学做出了贡献。
1984年和1985年,高锡朋两次应邀到美国旧金山、洛杉矶讲学。他精辟地阐述“截瘫者可以站立起来”的科学道理,使洛杉矶中国医科大学、中西医科大学的学子们为之倾倒。他为美国截瘫患者针灸三百八十多人次,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一些人减轻了痛苦,一些人坐稳了,一些人站立起来,一时被传为“奇迹”。他在洛杉矶《美洲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论文《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这本杂志一再重印也满足不了要求。美国多家报纸报道了“有高超针灸医术”的高锡朋,法国、斯里兰卡、联邦德国、日本……等四十多个国家请他去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高锡朋来到法国蒙博利安瘫痪病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集中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治瘫专家、教授和学者,设备、技术、人才都是第一流的。法国不惜高昂的代价,向瘫痪进行搏斗。当中国中医专家高锡朋作学术报告时,研究中心的一位主任认为不屑一顾,他带着怀疑的语气说:“请您给治治……”接着,向高锡朋推荐了十四个疑难病人。
第一位,是一个震颤病患者,全身抽搐,不能入睡,连话都说不清。高锡朋神态自若,给他针灸四次,患者便安然入睡了。
第二位,是一个坐骨神经痛患者。法国医生为减轻他的痛苦,采用当今最先进的治疗方法,在患者体内镶进两块电磁板。据说,通上电流,患者可减轻痛苦。但高锡朋看见,通上电流后,患者还痛苦地呻吟。高锡朋想:人怎么能当“机器”治?他用针灸治神经痛已有三十余年实践,一看病人,就觉得有把握。只针灸四次,病人就不疼了。但那位主任还说是“电磁板的作用”。高锡朋哑然失笑。
第三位,是一位七十多岁的截瘫患者,褥疮溃烂,危在旦夕。高锡朋针灸七次,他就可以翻身了。老人哭着比划,不让高锡朋走,要求继续给他针灸,救他一命。
第四位,是正在抢救室的一位青年,因骑摩托车撞伤,全瘫。上肢不让接触,一摸,就高呼救命。高锡朋给他扎了六次针,疼痛基本消失。
研究中心的那位主任,眼看着十四个疑难病人,经高锡朋针灸后,个个都大有好转,也连连说:“中国,了不起!我到中国向您学习!”

当高锡朋在洛杉矶一所学院作学术报告走下讲台时,一位美国教授问他:“‘文化大革命’,中国知识分子都在受难,你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是凭聪明的头脑,还是机遇的青睐?”高锡朋说:“都不是。”
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高锡朋走向成功之路呢?是一个医生的良知,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毅力和骨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品德。
鲁迅说过,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高锡朋的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漫长的路。
他出身中医世家,父亲是乡间名医,从小,高锡朋没有从医,后来当上了教师。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是榆次二中的模范教师。1958年,突然,祸从天降,说他有“隐瞒参加三青团”的历史问题,宣布“开除公职”。他既没有参加三青团,更不是“骨干”,蒙受不白之冤,解释也没有用处,只有闭上嘴巴。他离开了教育岗位。
生活无着,彳亍乡间,已经是名中医的大哥对他说:“人生千条路,行行可成才。不让咱教书,你就学医吧。”从此,高锡朋走进了中医、针灸的世界。默默地痛苦地探索着针灸治瘫的奥秘。
高锡朋生在煤乡,每年因煤矿事故,总有外伤截瘫患者在痛苦中挣扎。高锡朋不信它是“绝症”,不信中医针灸就治不了截瘫。
“大炼钢铁”时,只要有截伤的人,他就抢着去义务处置、观察、治疗。
公社成立卫生院,他又建议开设治瘫门诊。眼斜、嘴歪、神经痛、抖颤……所有这类病症,他都争先去观察、针灸。一个个病人,冲击着他,激励着他奋进。
然而,好景不长,绿化时,他负责刨坑,不管栽树,但有人诬告他“把树栽倒了”,给他扣上“破坏绿化”帽子,斗争会开了四十天,以“现行反革命分子”的罪名,武装押解回老家榆次县鸣谦村监督改造。
乡亲们并没有把他当成“敌人”,说:“高大夫回来就好了。我们正需要他。”当天,村干部和老乡安顿好他的住处,东家送来家具,西家送来米面。这种温暖再次激起他寻求治瘫的门径。他说:“我还得干下去!”
1963年,公社书记对高锡朋说:“高大夫,有七个病人,全交给你了!”这七个人全部是公社煤矿“冒顶”外伤截瘫患者。高锡朋用尽了他所有的方法,还是没有疗效。不到一年,七人中先后死去六人,只剩一人在死亡边缘挣扎。高锡朋痛苦万分,越感到自己担子的沉重。他彻夜不眠,面对着一包银针,说:“治不住瘫,我高锡朋死不瞑目!”
山西纺织厂工人遗孤王文光,十五岁,因患脑膜炎全瘫。厂工会从山西省公安厅开来介绍信,允许高锡朋这个“阶级敌人”外出看病。“这下可好了,可以出去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王文光从死神手中夺回来。
鸣谦村离山西纺织厂五十多公里,高锡朋每天骑自行车去给王文光针灸。他一登上车子,就默诵《内经》、《脉诀》,完全沉醉在自己追求医术的天地。一次,他从山西纺织厂返回,路遇大雪,双手冻僵,下一个大坡时,连人带车滚到一个深沟里,顿时失去知觉。要不是过路的两个农民赶车把他送回家,早就冻死了。他给王文光坚持针灸四年,患者逐渐恢复了活动能力,奇妙地从床上站起来了。王文光看看自己的双腿,抱住高锡朋痛哭不止:“高大夫……你救活了我!”高锡朋也落了泪。
高锡朋抑压不住内心的兴奋,对老伴、中医师刘镶喊起来:“他……他站起来了!”王文光站起来,标志着高锡朋探索的一个突破。脑和脊髓同是神经中枢,如果坏死的脑组织可以通过治疗恢复,受损的脊髓就有再生的可能。他着实太兴奋了。他跑到医院,逐个研究那六名矿工的死因,他发现,四人死于“尿毒症”,一人死于心脏病,都不是“脊髓不能再生”所致。他终于弄清,治截瘫,必须攻克“死亡关”,为脊髓再生争取时间。高锡朋由单纯研究中医、针灸使中枢神经恢复,转向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病毒性疾病,为治瘫开辟蹊径。

在十年动乱的岁月,高锡朋手里捏着省公安厅的介绍信,就有了“护身符”,就有了“黑五类”们得不到的自由。他可以不必三天请示、两天汇报,可以走村串乡看病,小心翼翼探求“治瘫”方法。太原市晋西机械厂工人赵锁江,在一次事故中,因抢救别人,腰部砸伤,下肢瘫了,泌尿系统感染,高烧、褥疮……生命垂危。高锡朋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尽快给他消炎。他先在自己身上试扎,精选穴位,坚持给赵锁江治疗。果然,获得奇效。他的脊髓再生了!整整治疗三年,赵锁江站起来了,康复了。高锡朋破例喝了几杯酒庆贺。
赵锁江站起来,表明脊髓可以再生!
喜事接踵而来。1978年,榆次市给高锡朋彻底平反,恢复公职。他说:“晚年逢盛世,非豁上老命干一场不可!”
高锡朋申请办一个瘫痪病研究所,以扩大对这种疑难病的治疗,并对瘫痪进行科学的研究。但左等右等批不下来。他急坏了,说:“我只要一个允许成立的图章,不要投资,不要设备,不要房子,不要工资……什么也不要,只要快点允许!”他把自己家的院子腾出几间房,又租了几间房办起临时门诊部,在榆次市租了一个小院,仅用了五天时间,研究所和门诊部就同时开业。高锡朋任研究所所长,他的曾在北京当中医师的三儿子高晨明、大同医专毕业的四儿子高跃进、妻子刘镶(中医师)等为骨干医务人员,每天接纳三四十个患者。小小门面,简陋房舍,却温暖如家。几百里以外的患者都抬进这低矮的房舍,说:“高大夫,就信着你啦!”仅仅几年,高锡朋他们治疗来自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的瘫痪者,共七万余人次。其中,绝大部分的人有了好转。他收到四千封求方求治的来信,也都一一作答。
这个中医世家的老老少少,共同在开拓着治瘫的新路径。
阳泉市一位秀眉大眼的姑娘叫喜凤的,在一次挖铝矾土时被砸伤,截瘫。经过高锡朋针灸,仅三个多月,就站起来,可以扶拐走了。
大同市一位姑娘叫小燕的,在一次车祸中截瘫了。高锡朋治疗五个月,也站起来了。
还有一个矿工叫倪连生,被砸截瘫,治了三年,现在可以拄双拐走四五公里。记者看见倪连生时,他红光满面,好象马上就可以跑起来似的。我问高锡朋大夫:“小倪的预后怎样?”高锡朋果断地说:“结婚,成家,过好日子,没问题。”
一个一个瘫痪人站起来。高锡朋捏住手里银针,说:“我总算为人民办了一点事呵!”
一个一个瘫痪的病人站起来,高锡朋也更加受到党和人民的尊敬。他被选为榆次市政协常委,被评为山西省和晋中地区劳动模范。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给他记了特等功。(附图片)
高锡明在他办的瘫痪病诊所病房门前拿着博士证书留影。
             本报记者 王艾生摄


第3版()
专栏:

李鹏到北京师范大学向教师们祝贺春节
搞好教育工作要先搞好师范教育
本报讯 2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向教师们祝贺节日并与部分中青年教师进行了座谈。
李鹏对教师们说,我们国家目前总的形势是蒸蒸日上,尽管还有许多困难,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兴旺发达,教师们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一定会越来越好。教师是教育行业的“工作母机”,而师范大学正是生产这种“工作母机”的。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师资、教材乃至教学经验都是要从这里产生。所以,北京师范大学在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中肩负着比其他学校更为重要的任务,希望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干部、职工能够增强信心,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李鹏一再强调,要搞好教育工作必须先搞好师范教育,从国家教委来讲,应该在师范教育方面多下一些力量。
座谈会后,李鹏和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彭珮云等专程去教工宿舍看望了几位七十多岁高龄的老教授。
在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家里,李鹏关切地询问了白先生的工作和身体情况,白先生高兴地将自己近几年的主要著作送给李鹏。李鹏称赞白先生正在主持编撰四十卷本《中国通史》的工作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
著名生物学家汪堃仁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物细胞的研究,对人类癌细胞的生成、发展和癌症的防治有很深的研究。李鹏在看望汪先生时称赞他正在从事一项为人类造福的工作,向他详细了解了我国防治癌症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世界上攻克癌症的前景。
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文献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启功教授家里,李鹏谦虚地向启先生请教书法艺术,启先生从书法入门谈起,兴致勃勃地在小茶几上为李鹏同志画起了“九宫格”。
李鹏告诉北师大负责人,请他们要尽量为这些老先生创造好一些的条件,使他们在晚年工作学习得更好。
(高新 傅占武)


第3版()
专栏:

孤本蒋毓英修《台湾府志》影印出版
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肖家保)海内外仅存的一部蒋毓英编修的《台湾府志》,与其它两种台湾府志合为一书,近日已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中华书局的专家说,清代康熙二十二年台湾与大陆统一后,曾六次修纂《台湾府志》。由首任台治知府蒋毓英编修的《台湾府志》是第一部。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书稿由蒋毓英带回大陆后私家刻印刊行,印数很少。多年来,研究台湾历史的学者只闻其事,未见其书。现在知道的,只有解放后在上海图书馆发现的一部。中华书局将这一孤本影印出版,必将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和欢迎。蒋毓英编修的《台湾府志》分十卷二十五目,记录了台湾的沿革、物产、风土、户口、田土、官制等情况。据介绍,其中有关清康熙年间台湾郑氏政权回归祖国前后的人口资料,是其它史籍所没有的。


第3版()
专栏:

改革使北京市科技工作出现生机
去年完成科研课题二千四百多项
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 (记者黄威)科技体制的改革使北京市的科技工作出现了蓬勃生机,去年全市共完成科研课题二千四百多项,是历史上取得科技成果最多的一年。
北京市八十个市属独立的科研机构于去年初全部步入改革轨道,区、县、公司所属的许多研究所也开始试行承包责任制和技术合同制。实践证明,改革增强了科研单位面向经济的活力,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据统计,去年全市各级科研机构共安排了六千多项科研课题,其中的一千八百多项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后,即获得纯利二亿多元。北京市化工研究院去年开题的科研项目中,有80%是生产急需的课题。他们研制成功的PBT工程塑料,为市化工总公司增添了一个拳头产品。北京市农机研究所在过去的二十四年中,只出了六十多项成果,而去年一年就取得了三十多项成果,增加收益四十多万元。
改革密切了科研与生产的关系。目前,北京市的科研单位和工厂企业共建立了五百多个不同形式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在应用计算机管理城市方面,通过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协作攻关,进展较快。现在,北京前三门大街的十三个路口的红绿灯已用微机控制;有三个银行分理处、五个储蓄所实现了用计算机通存通兑;北京西苑、友谊等八个大饭店正在实行电脑化管理;北京永定门粮库和西郊粮库已用微机管理粮食帐卡和自动检测粮仓温度。北京通县微电机厂和清华大学等单位建立联合关系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很快。通过改革,北京市还加快了引进技术的吸收和配套工作。北京东方化工厂研究所加强对引进的丙烯酸脂生产装置的应用开发研究,已开发出十多个新品种。


第3版()
专栏:

春节期间,安徽省文化厅组成七支文艺服务队,分赴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金寨、太湖、岳西等十一个县、市进行慰问演出,受到老区人民热烈欢迎。 新华社记者 于杰摄


第3版()
专栏:体育

第三届“陈毅杯”围棋赛闭幕
中国围棋协会向老同志授予名誉段位证书
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 (记者李晴扬)从有关方面获悉:第三届“陈毅杯”围棋赛经过二十四天友好而激烈的比赛已经全部结束。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闭幕式。
国务委员方毅、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出席了闭幕式并向比赛的优胜者金明、胡昌荣和许纯儒各授予“陈毅杯”流动奖杯一座。
会上,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李梦华向方毅、阿沛·阿旺晋美、叶飞、王首道颁发了围棋名誉七段证书。李梦华还向张劲夫等七位老人颁发了中国围棋协会顾问聘书,以感谢这些老同志为发展我国的围棋事业所做的贡献。
另悉,日本政府高级官员围棋代表团将于今年3月1日至4日访华并进行友谊比赛。为此,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今天的闭幕式上宣布,由十八名成员组成的中国政府官员围棋集训队正式成立,召集人是金明和廖井丹,教练由陈祖德九段和华以刚八段担任,经过集训最后确定代表队的正式人选。


第3版()
专栏:体育

回顾首都春节环城赛跑三十年
北京市体委主任 魏明
1956年春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等首都七家新闻单位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扩大体育宣传,联合发起举办胜利杯环城赛跑(以后改称春节环城赛跑)。这是当时我国最大规模的群众性长跑竞赛。三十年来,春节环城赛跑已成为深受首都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性体育活动。
1956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的首届比赛,有一千四百多名选手参加,全程一万三千米。第一任北京市体委主任柴泽民鸣枪发令,“二七”机车车辆厂教师张威夺得第一只奖杯。以后,比赛规模逐年扩大,人数增多,成绩提高。1961—1963年自然灾害时期,一度停办,1964年恢复比赛。次年,七千多人踊跃报名。组委会临时决定划分三个赛区进行。春节环城赛的盛况,反映着首都人民为建设祖国努力锻炼身体的高昂热情。
“文革”期间,环城赛跑再度被迫停办。然而,即使是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长跑爱好者自发地组织起来,按照传统的日期和路线进行纪念性长跑。这种热情,成了后来恢复环城赛跑的群众基础。1972年,春节环城赛跑恢复举行。以后又陆续增设了少年组和女子组,春节环城赛越办越兴旺。从1980年开始,不少外国朋友和港澳同胞纷纷来北京参加比赛。日本、美国、加拿大、比利时、英国、瑞典、法国、墨西哥和尼泊尔等国的长跑爱好者和港澳同胞与首都人民一起环城赛跑,欢度佳节,使环城赛成为增进友谊的桥梁。
随着首都城市建设的发展,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从1982年的第十九届起,比赛使用了新的路线,并将赛程延长。1983年男子赛程又延长到二万五千三百二十米,女子赛程加大到九千八百八十一米,开始向马拉松化迈进了一步。
环城赛是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好方式,它有力地推动了群众性长跑活动。在多年环城赛奠定的良好基础上,去年又举办了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长跑竞赛——北京万人国际马拉松赛跑。春节环城赛跑三十年的历史充分体现出首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和意志,广大群众为四化而锻炼身体的热潮正在形成。愿首都春节环城赛跑这朵灿烂的群体之花长盛不衰!


第3版()
专栏:体育

首都春节环城赛跑花絮
母女上阵 父亲助威
在女子五公里起跑线上,有位四十多岁的妇女带着十一岁的女儿正抓紧时间做着准备活动,旁边还有一位拄着拐杖的中年男子,他们就是被人们誉为“京郊体育一枝花”的朝阳区孙河乡体育教师郭辉一家。郭老师全家人都喜爱体育锻炼,从1982年起,郭老师每天清晨带领全家人坚持长跑八至十公里。别看他女儿才十一岁,可参加环城赛却已经是第四次了。今年郭老师因腿伤不能参加比赛,但他表示:明年我们一家人都要上阵。
春节环城赛跑的“常客”
北京市第一建筑构件厂的韩载尧师傅今年五十五岁,从1956年开始长跑锻炼到现在已整整三十年了。老韩师傅年年参加北京市春节环城赛。1982年他还参加了东京第十五届老年人马拉松二十公里比赛,取得了第六名。长跑运动炼就了他一副好体格,三十年来,老韩师傅从没请过病假。厂里医务室的大夫开玩笑说:“老韩师傅,如果大家都象你一样,我们医务室可就要关门了。”
超龄的老队员
男子十公里比赛中有几位两鬓斑白的老同志,细心的人注意到他们身上号码布的姓名已被涂掉了。当记者询问时,他们互相看了看,神秘地笑着低声说:“男子成年组的比赛规定是五十五岁以下才能报名参加,可我们都超龄了,所以我们的号码布是……”“哈哈”,说着,他们笑起来。
这些老同志中有几位是北京工业大学的讲师和教授,他们自从参加了长跑队以后,不但摘掉了老病号的帽子,而且还是学校里出勤率最高的教师呢!      翟 颇


第3版()
专栏: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新春佳节 新人新事新作风 大连市领导两天解决三个老难题
改革之年 改天改地改思想 石咀山瓷厂多少建议一心为生产
《大连日报》2月7日,市长办公会决定两天解决三个久悬未决的难题,已全部兑现:迅速解决了港口夜间下船旅客没车坐、没地方住的问题;2月8日和9日,金南路居民区安上公用电话,医疗站正式开业
《宁夏日报》改革使石咀山瓷厂职工普遍关心企业效益,去年职代会收到提案大部分是有关生活福利的,今年收到的提案都是对生产经营管理的建议
《长江日报》武汉青山供电分局五位领导三次放弃浮动晋级机会,将指标让给第一线的工人
《中国科技报》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化工研究院帮助企业掌握新技术,将人才培训作为技术转让的重要内容之一订入合同
《四川日报》自贡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加强对退休职工服务管理,全市万余老盐工安度幸福晚年
《哈尔滨日报》哈尔滨市塑料化学工业公司去年下半年以来,从大批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向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转移,使引进项目迅速收到经济效益,去年实现利润比上年提高16.7%
《重庆日报》全市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开始上路,实施地方行政性法规九十三件,各级律师事务所(顾问处)、经济法庭和六百多家企业法律顾问努力为经济改革服务
《甘肃日报》全省各地七万多名干部参加脱产或业余学习,其中三万多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
《沈阳日报》沈阳市节日市场出现不少新鲜货,尤其是新城子区农民用速冻法保存的鲜玉米颇受欢迎
《河北日报》新乐县水泥厂职工主动把去年应得的二万九千五百元奖金用于设备更新改造
《湖北日报》地处江汉平原的荆州地区粮食专业户逐年增多,1985年全区有八万多农户卖万斤粮
《辽宁日报》鞍山市委大张旗鼓地树立厂风、院风、店风、校风、警风、街风、村风、家风等好的典型七百多个,有力地推动社会风气好转
《广西日报》浦北县北通乡组织多渠道开拓香蕉销路,做好收购推销工作,目前已推销香蕉六百一十多万斤
《广州日报》台湾爱国志士丘逢甲嫡孙丘应枢和嫡孙女丘兰茞在有关单位优先照顾下,新春双双侨迁新居
《南方日报》广东梅县市扶大区农民庄和方在华南植物研究所专家指导下投资十万元,创办植物研究所,试种成功彩色水仙等二百多个品种的花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