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饱尝离乱者酷爱和平
——今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伊利·威塞尔
任毓骏
今年是国际和平年,诺贝尔和平奖桂冠谁属,分外引人关注。据统计,今年共有八十多个候选人竞争这项举世瞩目的大奖。挪威议会诺贝尔奖委员会经过多次筛选、投票,终于在10月14日宣布,198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将授予美籍犹太作家伊利·威塞尔。委员会对他的评价是:“在这个继续以暴力、压迫和种族主义为特征的时代”,伊利·威塞尔“是人类的信使,他传递给人类的信息是:和平与人的尊严。他坚信,世界上正在同邪恶作斗争的力量终将胜利。”
同日凌晨五时,威塞尔在他纽约曼哈顿的寓所里接到将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的电话通知。乍听之下,他们全家欣喜若狂,但欢乐气氛并未持续太久,他就陷入伤感的回忆之中。
纳粹监狱劫后余生
1928年,威塞尔出生于罗马尼亚北部小城西亚特。他的家庭属小康犹太书香门第,从小他就深受人道主义文学的熏陶。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他家平静的生活被粉碎了。1944年春天,纳粹德国兵占领了这个边远小城,把这里的犹太人驱往集中营。威塞尔一家背井离乡,被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母亲和妹妹受尽折磨而死,父亲和他被转移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不久,父亲也含恨离开人世。十六岁的威塞尔住的是集中营鸽笼般的牢房,干着成人也难以忍受的苦役,饥寒交迫,瘦得皮包骨头。就象后来他所写的那样:“那时候,我是一个挣扎于战火中的孩子,只剩下一个看来象我的外形。黑暗的烈焰侵入我的灵魂,吞噬了我的灵魂。”
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威塞尔的牢狱生活随之告终。十七岁的威塞尔移居巴黎,进入巴黎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他当了一名新闻记者。由于职业的方便,他曾到美国采访,1958年终于在美国定居。
刚出狱时,他曾发誓至少十年之内对他亲眼所见的大屠杀一言不发,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回忆和思考。他一直沉默了十多年。1958年,他写出了第一部小说《黑夜》,此后就一发而不可遏止,陆续出版了小说、散文、笔记等达三十部之多。他还到处演讲、谈话,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大屠杀,以及如何避免那些灾难重演,以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他的成名之作《黑夜》一书,描写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所目睹的纳粹暴行。作者用独具风格的语言,记述了地狱般的死亡营生活:“我绝不会忘记那夜,我被投入集中营的第一夜。从此,我在暗无天日中度过长夜……我决不会忘记那烟,我决不会忘记那些孩子们的瘦脸。我好象看到他们的躯体化成烟圈,在沉寂的蓝天下飘动。”
奔走呼吁维护正义
威塞尔赴美后,先后在纽约市立大学和波士顿大学教哲学和文学,1972年被提升为教授。七十年代以来,他的声誉日高。1979年,他被任命为一个总统调查团的主席,专门搜集二次大战中纳粹迫害欧洲犹太人的资料。他除了著书立说,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昔日希特勒的暴行和当今世界的种种灾难外,还身体力行,为仍在受苦受难的人们奔走呼吁。他曾参与援救柬埔寨和阿富汗的难民,为非洲受饥饿威胁的儿童发起募捐。
然而,威塞尔最为人们称道之举,是他毅然一再“教训”苏联和美国领导人。他多次谴责美苏两国搞军备竞赛。他还亲赴莫斯科,组织一次纪念纳粹铁蹄下的牺牲者的大会。
去年4月,威塞尔听说美国总统里根将要去联邦德国访问,并向比特堡的军人公墓献花圈。他极力反对里根此举,因为那座公墓里也葬有纳粹党卫军的士兵。4月19日,白宫举行一次授奖仪式,威塞尔被授予国会成就奖。趁此机会,他在领奖台上大声呼吁里根取消这次访问。他说:
“总统先生,那里不该是你站立的地方,你应该和党卫军屠刀下的牺牲者站在一起。”他的讲话震动朝野,不少人起来响应。虽然里根最终并未取消这次访问,但威塞尔的名声大振。
虽获殊荣初衷不变
十多年来,威塞尔一直是诺贝尔和平奖和文学奖的双重候选人,不少人估计他去年可能当奖。近年来,数以千计的信件涌向诺贝尔奖评委会,推荐威塞尔。有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他竞选,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西欧一些其他知名人士也纷纷写信推荐。由于众多的支持者努力,威塞尔终于当选。
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奖人名单公布后,威塞尔对评委会和他的支持者非常感激。关于他自己,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它属于所有经历劫难后的幸存者。他们用自己的痛苦、记忆、沉默,甚至生命,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自己是一个胆小怕羞的人,并不会因获得诺贝尔奖而改变谈话腔调或内容。但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获奖,我讲话时,听众可能会多些,理解我的人也可能多起来——这才是对我最大的奖赏。”(附图片)
上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集中营惨状,箭头所指者为伊利·威塞尔。


第7版()
专栏:

  图拉巨人阅古今
  郭伟成
图拉和图拉的石头巨人一起,屹立在墨西哥高原的山间谷地里。
出墨西哥城,北行九十余公里,便是图拉。高大的金字塔(上图)台基上,屹立着一排图拉的石头巨人。站在巨人跟前,我感觉到了人类创造力的伟大。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这些巨人仍巍然屹立,注视着面前这片曾由托尔特加—奇奇梅克时代的阿兹台克人创造出辉煌业绩的土地。
从金字塔基座的东南角到西边,耸立着数百个残断的石柱;北面,则是一片保护起来的颓垣断壁,那是印第安人神殿的遗址。我辨认着上面的图案、花纹,追寻着它昔日的荣光。
早在公元十世纪末,印第安托尔特加人就已经开发了图拉。在印第安土语中,图拉一词是“盛产香蒲的地方”。西班牙征服前盛极一时的阿兹台克部落则把图拉看作是自己文化的发祥地。在托尔特加—奇奇梅克时代,图拉开始进入它的黄金时期。根据现代考古学的研究,当时居住在图拉盆地里的印第安人已经进入了发达的农业社会。他们修建了水渠,利用水利设施控制河水的灌溉,在坡地上建设了种植庄稼的梯田。
到公元十二世纪,图拉的人口达到八万五千人,城市面积发展到十七平方公里。城里建成了四个建筑物环绕的广场;广场上有宏伟的神殿以及进行富有宗教色彩的“投球游乐场”。图拉成为墨西哥谷地中最发达的地区。印第安人传统中的“羽蛇神”就是图拉人的祭司。在年长日久的宗教纷争中,“羽蛇神”出走了。奇怪的是,图拉从此衰落。直到公元十三世纪,强大起来的阿兹台克人在向墨西哥谷地迁徙中,占领了图拉,并复兴了图拉。阿兹台克人没有在图拉停步,他们又“按照部落神的旨意”,继续南进。公元十四世纪初,他们终于在现今墨西哥城这一带看到神灵昭示的奇景:雄鹰立在仙人掌上啄食长蛇。在这儿,他们建立了比图拉更为辉煌的特诺奇蒂特兰,开创了墨西哥印第安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我仰望着高高的石头巨人,它们象几个世纪以前那样,凝视着阿兹台克人南征的方向。是的,阿兹台克人的后代象他们的祖先一样,没有停止在图拉这个小小的盆地里。他们走出了盆地,走进了更广阔的天地,开创着新的生活和民族的未来。
图拉和图拉的巨石人,就是墨西哥民族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见证。(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日本奶奶及其家人
  黄晴
由东京浅草乘电车北上,约莫一小时即可到达琦玉县加须市。这里是日本最发达的关东地区不多见的田园式小城镇,地势平坦,土肥水美,精致的二三层小楼点缀在绿色的田园中,颇具特色。早就听说,加须市民对中国抱有深厚的情谊,那里的友好活动丰富多彩。近五年来,“日中友好加须市民会议”每年都要组织中国留日学生去市民家里作客,并安排各种参观、游览和联欢活动,帮助中国留学生更多地熟悉日本社会。作为记者,我今年曾两次前往加须市采访,感受至深。
“日中友好加须市民会议”会长梅泽三保被一些中国留学生称为“日本奶奶”。她如今已是做曾祖母的人了,但仍象年轻人一样活跃和热诚。每逢留学生前往加须访问,她总要亲自去东京接迎,并在整个活动中全程陪伴,跑前跑后料理各种具体事务。她精力健旺,工作认真,待人赤诚,把每个中国留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子女儿孙。
几十年来,梅泽夫人一直为日本的和平民主事业和中日友好事业奋斗。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更多学生相继来到日本后,她从1982年起,每年都组织中国留学生来加须市作客。她全家人,女儿、女婿、外孙女等都被“总动员”起来,参加接待工作。对居住在当地的中国留学生,她更是无微不至地为这些远离祖国的年轻人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祖国的重托。梅泽夫人说,近年她访问中国时,有四五十名从日本学成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去机场欢迎她,使她深为感动。
梅泽夫人兴奋地告诉我,她已经多次访问中国,足迹遍及中国二十几个省市,但仍觉得自己对中国还了解不深。今后只要有机会,一定还要去中国探亲访友、学习知识。从她朴实无华的交谈中,深感这位日本老人已把增进中日友好视作自己生活的目标,在这种不懈的追求中,她每一天都过得非常愉快、充实。
尤其令人高兴的是,梅泽夫人已经培养了日中友好事业的“接班人”。记者应邀去她小女儿石井夫人家中,只见墙上挂着中国的字画,室内摆着中国的工艺品。石井先生曾参加过1984年中日青年联欢活动,后来又曾作为专家被聘请到中国任职,现在的职业是电影配音演员。他为人极随和风趣,妙语连珠,常常让客人捧腹倾倒。石井太太同她母亲一样热情干练,为日中友好做了许多事情。她指着三岁的小女儿,风趣地说:“我们都受妈妈的影响,同中国结成了不解之缘。连我同石井建立的这个家庭,也是中国式的,不但晚婚,而且只有一个孩子。”


第7版()
专栏:

  科学商店方兴未艾
  曹聪
一种新颖的商店——科学商店,正雨后春笋般在欧洲兴起。这种商店的货架上陈列的并不是糖果百货,而是科研成果。
科学商店的种类五花八门,但它们的经营宗旨基本都是:把科研成果纳入社会发展计划中去。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科学商店,已经成为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一部分,今年它获得了这所大学科研预算的15%。这里成了大学生们大显身手的场所。他们的研究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翻译、法律等领域,并且由于在公共卫生、运输政策、劳动安全、能源系统、通讯、再生材料和农业等项课题取得成果而声誉鹊起。
在荷兰的另一座城市乌德勒支,科学商店的主人要求“顾客”直接参与研究。在他们看来,仅仅简单地提供答案,并不会自动揭去蒙在科学上的面纱。的确,科学商店能使专家的作用得以加强。
在美国,并没有诸如此类的科学商店,但是,它的变种——一百五十个信息技术中心也起着这样的作用,所研究的问题更深刻。伦敦的技术网络并不仅仅依托一所大学,而是建立在众多技术的基础之上,研究和展出的成果包罗万象,既有高技术的微电子学、机器人学,也有低技术的成功产品,比如电动自行车。
目前,科学商店已不限于欧洲大陆,澳大利亚的科学工作者也在积极筹建社区科学技术网络。可以相信,科学商店将使科学进一步走向社会,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关注。


第7版()
专栏:


第7版()
专栏:

  “王之酒,酒之王”
——访匈牙利名酒产地托卡伊
  宋红岗
中秋时节,来自十八个国家的经济记者采访了匈牙利名酒产地托卡伊。据说,早在公元五世纪,凯尔特人就开始在这里栽培葡萄并学会了酿酒。
车子在一个古老的雕花木门前停下,我们随着主人一级级地往下走了三十多米。啊!大酒窖,一个神话般的处所!这数公里的曲径迷宫,没有任何支撑物而牢固地存在了多少世纪。人们在这里感受不到地面四季温度的变化,水银柱终年停在11℃。酒窖的壁上覆盖着灰绿色长毛状的细软菌类,主人称这些小小的生物体为“高贵的苔仙子”,哪里的苔仙长得茂盛,那里酒桶里酒的质量就特别好。奥秘现在已被揭穿,这些苔仙是生物空调器,它们能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再均匀地释放。它们自身还带有一种芳香的气味,年深日久就溶进了酒中,使托卡伊酒具有独特的香味。
在酒窖中漫游,看不到一般酒厂那种庞大的酒罐,只有沿壁排列着半人高的木制小酒桶,为的是增加酒的表面积,加快酿熟的过程。这个酒窖里静静地睡着六千多个酒桶,有些要沉睡十年以上。托卡伊葡萄酒公司有二百个大小不同的酒窖,在山脚下绵延盘绕,总长竟有六十公里。
主人带我们来到品酒厅,这里亮着幽幽的烛光,摆着古朴的原木制做的方椅和长条桌,远离了地面,听不到风声雨声车马声。主人高举起酒杯:“尊敬的记者们,今晚你们将在这品尝到八种托卡伊,希望这闪光的液体能变成你们笔下美丽的文章。”
每斟上一种酒,主人都热情洋溢地介绍一番。在美酒飘香之中,托卡伊如同美人揭去了面纱。我们知道了她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特殊的气候、土壤、葡萄栽培方法和酒窖中的技术,造就了这里的美酒。
古代的一位诗人说:“托卡伊的火山就在葡萄酒之中。”这已经得到了现代科学的验证。专家们说,托卡伊山脉是火山活动形成的,这个地区的土壤中含有火山岩成分。它提供了制葡萄酒的理想的矿物质。
托卡伊酒的酿制也很特别,每年都要让葡萄留在藤上过熟并干缩,然后极准确地把握时机将干甜葡萄一个个摘下装桶,这都需要园艺工人认真的工作。
在国外,托卡伊首先驰名于波兰,中世纪有一句波兰民谚说:“除了托卡伊,没有真正的葡萄酒。”到了十六世纪,满载托卡伊酒桶的车,不仅驶向克拉科夫,还到了布拉格、维也纳、伦敦,甚至遥远的斯堪的纳维亚。俄国沙皇如此厚爱托卡伊,以至在产地租用葡萄园,驻扎军队,派哥萨克帮助制酒并由军队一路护送到圣彼得堡。法王路易十四则盛赞托卡伊为“王之酒,酒之王”。时至今日,英王伊丽莎白二世每年仍要定购托卡伊酒。


第7版()
专栏:

  名城雅号
  应朝辑
▲剧都是爱尔兰的都柏林。大文豪、戏剧家肖伯纳诞生于此。一年一度的都柏林戏剧节、敦达尔克五月戏剧节等都是欧美各国剧团的盛会。
▲歌咏城是苏联爱沙尼亚首府塔林,建有世界最大露天歌咏场,可容纳三万人同台演唱、二十万人观赏。爱沙尼亚人年年在此举行歌咏节,风雨无阻,盛况不衰。
▲乐器城特罗辛根是联邦德国小镇,人口一万多,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手风琴产自此地,居民大都以乐器制造或乐师歌手为业。
▲音乐城维也纳全城有钢琴三十万架,一年有一千多场音乐会。任何餐厅、饭馆都起码有一支乐队,全城计有近五十处音乐大师故居或遗址。
▲电话城美国首都华盛顿,人口七十五万,但有电话机一百零九万部,平均每人有一台半电话,为世界上电话普及率最高的城市。
▲大学城美国波士顿是世界上大学最密集的城市,市区六十四万人,有高等学校六十八所。大学师生员工及其家属占全市人数之半,著名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都在该市。
▲花都巴黎不仅盛种鲜花,更以服装花色品种闻名于世,全城二千多家时装店每年约推出三千五百种新装。
▲雪茄城哈瓦那,古巴首都,人口二百万,生产雪茄的百年老厂比比皆是,最盛时每年出口二点五八亿支有
“红色金子”之称的雪茄,最长可达七十厘米,以“皇冠”名牌为极品。
▲大理石都卡拉拉在意大利西北距海五公里处,人口七万,约半数从事大理石开采与雕刻,全城有二百二十五个采石场,年产一千万吨。
▲电器城埃因霍温在荷兰南部,全市二十万人几乎全为“菲利浦”电器行业服务的职工与家属。
▲宝石城拉特纳普拉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东南,人口四万,街道上宝石商店鳞次栉比,宝石商云集此地。
▲汽车城丰田,一九三七年日本“发明大王”丰田佐吉在爱知县举母镇建厂,发展至今已成名城。丰田市人口二十八万,私车有十八万辆,丰田职工大都有一辆汽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