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音乐舞蹈

重现民族瑰宝的光辉
——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观后
阿斯
  虽是岁末隆冬,但北京的文艺舞台却是一派盎然春意。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的参加者们——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业余艺术工作者,对艺术圣殿门扉的执著叩击,让我们看到了群众文化潜质的萌动,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勃勃生机。他们精湛的表演、创造性的劳动,重现了民间艺术这一民族瑰宝的灿烂光辉。
质朴、健美、散发着袭人的泥土芳香的民间音乐舞蹈比赛,首先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淳厚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扣动了观众的心弦,激起了情感共鸣和心灵谐振。如吹打乐合奏《花鼓灯锣鼓》、《毕兹卡的节日》分别表现了淮北人民和土家人民粗犷、奔放、豪迈的性格;唢呐独奏《醉园林》、迪里塔尔独奏《艾介木姆木卡姆》选段技巧娴熟、风格浓郁,使人沉醉;杨爱珍、白音查干、金英淑的独唱,纪卓媛、韩显伟的民歌对唱音色圆润、声情并茂,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较高的音乐素养;集体舞《安塞腰鼓》欢快炽烈,龙腾虎跃,一派火红;集体舞《打歌》用新的形式、新的结构把土家族民间传统节日舞蹈带到了舞台。正是这种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纯情的自然流露,使民间艺术发出了奇特的光芒。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安塞腰鼓》、《打歌》、《七星灯》等作品,在反映民族意识形态和心理素质的同时,还不断为时代的特定风范所潜移默化,加工、改编过程中自觉甚至不自觉地协调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寻觅历史与当代的契合,使固有的素材和表现方式在新的寻求和主题思维中得到某种超越和升腾,从而使作品在素朴的原色中闪现出新的晶莹之光。
对于民间艺术,保持原色,保持民间特点,保持朴素的本来面目自然是传统方向。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人类文明的递进,民间艺术向现代文化的靠近,也已成为势所必行。舞蹈《元宵夜》,采用山西民间舞蹈“二人台”、“永济对秧歌”、“踢鼓子”的风格、动律,进行加工、创造、夸张、变异,融入现代意识,既保持原有动作的特殊韵味,又不拘泥于动作原型的堆砌、复现,成功地塑造了“正月十五闹红火”的特定环境中一对朴实、憨厚、机敏、活泼的乡村青年动人的艺术形象。三人舞《担鲜藕》则在形式美的创造和舞蹈语汇的出新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轻盈、欢快的拟人鲜藕与赶集姑娘的欣喜、雀跃,映衬出了美好的生活情趣,两者浑然一体,相映生辉。
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我们还看到了群众文化、民间艺术向纵深开拓的可喜现象。传统的群众性的民间艺术,伴随着文化岩层的开掘,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革。人们将愈来愈不满足自娱和观赏这些浅层次的接受方式,而是期待着高层次文化的渗入,期待着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观念能从中得到启迪。民间艺术只有顺乎这种必然趋势,才能“生命之树常青”;只有在创造意义上实现更高一层的审美价值,才能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然而,由于社会历史发展与文化结构的差异,文化心理结构的相对开放与封闭,使传统文化的潜结构,即传统文化的强大惰性,在我们民族心理积淀中已经形成了超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维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民间艺术的提高工作上切不可急于求成,过于急躁。我们应该把群众性和创造性、传统和现代化、普及和提高结合起来,两者皆不偏废。
目前,我国的群众文化工作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远远不适应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多数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依然处于“缺吃少穿”的境地。这一方面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文化状况所致,但同时也与一些部门,特别是一些领导的轻视态度相关联。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实际上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如果我们今天不抓紧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设,那将极大地妨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百年之后,我们必将为后人所责备。(附图片)
荣获一等奖的三人舞
《担鲜藕》 肖引章摄


第8版()
专栏:电视之窗

悲壮的生命之歌
——评《长征·生命的歌》
陈志昂
纪念长征,这是一个为观众所熟悉的题目。近期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片《长征·生命的歌》,却赋予这个老题材以新意,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创作经验。
该片的特点之一是宏观的概括与微观的剖析相结合。过去这类专题节目,往往只注意对事件总体作概括的介绍,而《长征·生命的歌》不仅从宏观上对长征历史作了纵深的挖掘,使观众较为全面地看到红一、二、四方面军和二十五军四大红军主力汇成的铁流的推进,同时又能深入事件的各个支脉,选择生动的细节,运用新的表现手法加以艺术渲染,做到以小见大,从一滴水见太阳,构成了一幅幅既雄伟壮观又绚丽多采的历史画卷。在这个画卷中不仅有英雄的群像,而且有个别人物的剪影;既有领袖和统帅,也有无名的战士和农民,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勾画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心理、风貌,写出了他们在革命队伍中的悲欢离合的个人命运以及英勇献身精神,使节目具有较高的认识意义和史料价值。
该片还着意于纪实性与抒情性的结合。过去这类节目,通常只注重于事实的纪录,即便带一些感情色彩,也常限于高昂的激情、热烈的颂扬,感情的层次不多,色彩的变化不大。而《长征·生命的歌》在忠实地叙述史实时,始终饱含着浓郁的感情,色调相当丰富:有深沉的感慨,也有轻松与幽默;有悲壮的豪气,也有温暖与柔情,使人动心,让人振奋。主题歌摆脱了颂歌的样式,而以委婉的抒情引起人们心弦的颤动,别具一格。
这部片子在政论与哲理相结合上也是比较和谐的。长征,不是一般的军事行动,而且包含着政治斗争、路线斗争。所以,关于它的作品通常带有政论色彩是不足为奇的。《长征·生命的歌》之所以超越同类题材的其他节目,在于它不仅具有雄辩的政论性,而且富有哲理。作品的命名就具有发人深思的哲理意味。的确,长征不仅是一次撤退或进军,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求生意志,体现了人类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是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
关于长征的专题节目,通常的搞法不外乎两种:或是追述当年的往事,或是报道长征之路今日的新貌,这些做法当然都是可以的。而《长征·生命的歌》却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得非常自然,在追述往事的同时,常常运用新的艺术手法使人自然地联系到当今的人和事;或从眼前的景物引发起对往事的缅怀。由瑞金广场联想到天安门广场;从当年的长征想到今天向四化进军的新长征,在公正地总结历史中强烈地呼唤着未来,从而使电视专题节目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附图片)
剧组沿着红军走过的山路赶拍外景
李鹰摄


第8版()
专栏:剧评

强烈的美感力量
——观田桂兰的《打神告庙》
胡芝风
《打神告庙》这出戏被山西晋剧院的著名演员田桂兰演出了名以后,全国有许多剧种将其移植上演。最近她到北京来演出,我看了以后,觉得一些旦角演员之所以喜欢演这个戏,除因为这个戏极受观众的欢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该戏的表演中可以学到高难度的技巧和运用这些技巧塑造人物的表演方法。
这出戏是我国已故的杰出戏剧家田汉和他的夫人安娥改编的。原来作为青衣应工的唱工戏,田桂兰向陕西阿宫腔把这出戏学到手后,根据剧本的艺术构思和她自身的条件,把这出戏开拓为集唱、做、念、舞于一身的重头戏,赋予这出戏新的艺术特色。她扮演的敫桂英的基调,不是强调传统的悲伤压抑,而强调了敫桂英对王魁负义的愤和恨。她在青衣的基础上,运用花旦和刀马旦动作敏捷、幅度较大、节奏感强的表演特征,披沥了敫桂英对王魁由希望到失望,以致绝望的强烈内心感情。敫桂英在没有收到王魁的信以前,田桂兰主要运用青衣缠绵委婉的唱腔和端庄含蓄的动作来表达她对王魁的思念和希望。敫桂英看了王魁的信原来是一纸休书后,震惊之余,怀着一腔悲愤的心情,奔向王魁曾经向她盟誓的海神庙,向海神控诉王魁的负义。演员的表演从看完信开始,揉用了花旦、刀马旦的神韵,用一字步、碎步、梭步等台步,揭示了一个受冤者心急如火地要向人诉说委屈的激情。到海神庙后,她的唱段情绪激越,旋律起伏跌宕,节奏疾缓相间,变化多端,倾诉了敫桂英精神上受到突然刺激后难以压抑的悲痛欲绝和愤怒。当泥塑的海神,对敫桂英的控诉木然没有反应时,敫桂英心中的偶像幻灭了,她对自己的命运也绝望了,这里,田桂兰创造性地运用了水袖的舒、卷、翻、抖和甩发等一系列繁复的高难舞蹈身段,淋漓酣畅地揭示了敫桂英对王魁的恨以及对海神的嘲弄。最后跃坐神龛,一个“抡背”下地……完成了这一个柔中有刚的风尘女子的艺术形象。这种“刚柔迭用,喜愠分情”的美学处理的艺术效果,就象晴天霹雳,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一个艺术形象的思想高度和审美价值,决定于艺术家审美心理因素的总和。这种总和,就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文以气为主”的“气”。不同艺术家的审美心理(气)的差异,使他们在艺术创造中,选择不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从而使艺术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美。田桂兰塑造的敫桂英,所以具有这样充沛而强烈的美感力量,除了她捕捉到了与观众心理的共鸣点——对王魁的负义和对敫桂英悲惨命运所激起强烈的义愤以外,就是因为她找到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浓郁、爽朗的艺术风骨的表演方法。而她这种独特的艺术风骨和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表演方法,从内容到形式,正好与观众的审美情感趋于一致,达到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因此,这出戏演员感到有演头,观众感到有看头,就不是偶然的了。(附图片)
田桂兰在《柜中缘》中扮演刘玉莲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古槐如云榴似火
——漫话西安的市树中槐、市花石榴
刘志堂 孟西安
夏秋时节,漫步古城西安街头,那夹道的古槐,树冠繁茂,浓荫如盖,涉足公园市郊,步入不少人家庭院,可以看到叶碎枝密、花果相间的石榴树。树间那一骨朵、一骨朵红色的花,象燃烧的火。
古城植槐种石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时的长安,路旁就广植国槐,茂盛葱绿,到了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白居易就写下了“绿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等诗句。至于种植石榴,相传是张骞出使西域从安石国带回长安,传入我国开始栽培的。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近,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在市民推荐的基础上,经表决正式命名中槐为西安市市树,石榴为西安市市花。
中槐,又名中国槐,产于我国,有别于从国外引进的刺槐。它树身挺拔,侧枝发达,叶片肥厚,树冠浓密,如伞如盖,是西安市行道树和庭院绿化的基调树种。据科学测定,十五年树龄的中槐,其遮荫面积比同龄的油松树大十倍左右,它开花呈奶黄色,香气淡雅,可持续七八十天之久。槐花是优良的蜜源,槐米是提取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良药芦丁的重要原料。
石榴又名安石榴,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它分为果榴、花石榴、小石榴之类。特别有一种并蒂石榴,枝梢生花两朵,并蒂而开,赠植于新婚夫妇院内,象征着恩爱和爱情。至于九、十月份,正是旅游旺季,也是果石榴上市的季节。来西安旅游,当你驱车前往秦俑馆或倘佯于华清池畔的时候,别忘了买几个石榴品尝或馈赠亲友。这里的石榴个大皮薄,籽饱汁甜;特别是那斤把重一个的酸石榴,才真是“看一眼,口水流;咬一口,酸掉牙”呢!


第8版()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四川《星星》创刊三十周年前夕,星星诗刊社最近在成都举办大型“中国·星星诗歌节”,六千多人参加了这一空前的诗歌节活动。
(星文)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歌坛民族之花》(殷海山、高守信编写)现已出版了第一、二集。这两集共介绍了三十多个民族的五十多位歌唱演员的艺术生活,还附有他们演唱的民族歌曲一百多首。(英)
△始于明末清初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以刻版精细、色彩强烈、印刷美观而饮誉海内外。最近,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精心选编印制了一册《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选》,内容包括古代传统作品中精选的门画、戏曲故事、民间风俗,以及水乡风光和人物的新作品共二十一幅。画册全部采用传统的手工刻版套印和中国特有的册页装裱形式,典雅古朴,为海内外鉴赏家、收藏家和民间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艺术资料。
(张晓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