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文中画 画中文
——看全国第一届《文学插图艺术展》
徐怀中
中国美术家协会最近举办了“文学插图艺术展”,看后我很难用明晰准确的语言概括我的感受。怎么说呢?一边参观,我一边冲动着,急于想写出一本书,一本印有这样高水平插图的书。一定要写好,不敢马虎,如果够不上同这样的插图相般配,也不可差得太远。
插图展接触到的文学作品十分广泛,古今中外的神话寓言、小说报告、诗歌散文中所展现的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生活风貌,无疑给画家们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思维空间。他们大多注重从本民族艺术土壤中汲取营养,发挥了具有中国绘画艺术神韵的写意传统,同时又大胆地从西方各种流派各种样式的绘画中寻求灵感的契机,借取其手法,巧妙地予以变化,努力创造出一种适于表达主观感受,符合文学作品风格的造型语汇。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的插图,借用了日本画简朴的造型和线描,表现出古朴典雅的东洋情致。《西游记》插图在传统的工笔重彩中融入了某些立体派手法和现代装饰的韵味。《水浒》插图借用民间皮影的造型,画出了多少天真的意趣。同样是《聊斋》里的鬼狐,有的画得奇谲怪诞,古意浓重,让人联想到《山海经》里的那些神魔;有的画则象一团火,炽热艳丽,似是追求幸福梦幻的奔放的现代女性。《希腊神话传说》插图,着意模仿古希腊风格,获得了理想化的单纯、静穆的美感。一些作者别具匠心,或将毕加索率真的线条和东方图腾揉和在一起,表现当代东方生活;或用桦树皮那种兴趣盎然的色泽和肌理来点染自然优美的诗意。
俄国大画家列宾是第一个为高尔基的小说作插图的,高尔基兴奋地对画家说:“你真实地理解了我的小说,而且还丰富了它。”我想,这次参展的许多画家,如有机会为高尔基作插图,也会受到这位大文豪同样的赞誉。画家们早已不满足于插图的从属地位,不屑于为文学作品作图解,而是在充分理解和感受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再创造,使插图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象化审美的补充和延伸。往往原作者得意之处,画家并未予以理会,作家笔犁不到的地方,画家则精耕细作了一番,借题发挥,自有主张,既为原作增色,又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是很难插图的,画家以近暖似冷的色调,流畅的线条与柔和的氛围,恰切地表现了小说的情调,又让人以无限感慨联想到朱自清所生活的那个特定的时代。莫言的《红高粱》这样一部提供了可感形象的小说,画家也并不只是为我们再现一幅粗略的抗日战争生活图画,而是抓住作品深沉的历史感和诗意化奇想以及人物描写的雕塑感,以夸张变形手法突现出人的精神状态。我以为,这样从整体构想、从心理色彩上去把握原作的方式,才更宜于开掘插图艺术所特有的魅力。这里,是文学渗入了绘画,还是绘画浸透了文学?你就难以分辨了。
这次文学插图展三百来件作品,是从三千多件来稿中严格而又严格地选出的。凭我的印象,有这样水平插图的书在书店里似乎并不多见。想必是为了降低成本,怕售价太高不好卖。我想不妨冒险试验一下,或许由于被高级精美的插图装帧所征服,喜爱书籍的人宁肯多花一点钱也要买,以至让并不习惯看书的人也乐于得到一本漂亮的书。


第8版()
专栏:

《伊索寓言》插图 李恒辰绘


第8版()
专栏:

越剧的新突破
——从《第十二夜》谈起
刘厚生
越剧是个胆子很大的剧种。她出身于浙东民间小歌班,三四十年代进入上海,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在艺术形式和方法上向话剧、电影、昆剧、京剧、绍剧等方面广征博引,在题材上无论是古代民间故事戏、还是宫廷袍带戏、外国戏、现代西装旗袍戏等等,无所不演。对于民间小戏来说,这当然是一种进步。只是在当时环境中,她无法不沾染上相当浓厚的小市民趣味。
解放以后,越剧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天下。为了追求真正的艺术价值,克服自己身上的小市民气息,她在艺术实践上不能不更谨慎、更严肃。那种到处伸手“拿来”的性格不能不有所收敛。从历史发展上说,这更是进步,是自觉地走向正途的进步。
又是二三十年过去了,现在越剧需要新的突破。没有新的突破,仅仅依靠守成,路子将越走越窄。而这种新的突破同时必须是提高。就我视野所及,我以为上海越剧院最近演出的外国古装戏《第十二夜》(周水荷据莎士比亚原著改编)就是这样一种成功的提高和突破。
看越剧《第十二夜》,夸张些说,你几乎会觉得莎士比亚就是为越剧写的这出戏。改编者有眼力,有笔力,繁简得当,唱白流畅,不失莎剧原意,“越剧味”又很浓。导演胡伟民是文武话(剧)戏(曲)不挡的名家,把整个戏排得清灵纯净,雅俗共赏。舞台美术用深黑幕衬底,正好把舞台演出前区衬托出来,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深邃感。布景用一些白条框架,似虚似实,风格谐调。灯光设计水平很高,色调、亮度和气氛都很恰当、优美。整个舞台上的节奏发展、调度铺排都给人以明朗清新的愉快的感觉。这对于体现剧作的思想主题,表现故事的时代感,显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十分贴切。
当然,最令人感到舒畅的是这一台光彩夺目的中青年演员。我感到,他们的表演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男女合演的成熟。五十年代,越剧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开始试行男女合演,这是越剧的一次大的突破。但早期的男演员常常是一出台就会受到习惯于女演男的观众的讪笑,甚是难堪。这一代男演员象史济华(演大管家)、刘觉等历尽艰辛,终于巩固了阵地;现在又一代新的男演员也已成熟了,象赵志刚和《第十二夜》中的许杰、张承好等,在表演上都已克服了那种男演员要学女演员演男角色的不正常现象。他们都是在认真地创造角色,而且已经得到了观众的承认和欢迎。这是极为可喜的新气象。
第二个特点是这一台男女演员(大多数都是青年)在舞台上都显示了一种充沛的艺术自信心。这是十分宝贵的艺术气质。一般说来,青年演员演古典作品时往往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心虚胆怯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艺术创造的大敌。因为它极易导致表演上的紧张、夸张,或使表演停留在对前辈名家的外形模仿上。演员在舞台上必须有坚强的自信心:一方面自信“我就是我”——不是某一老师、前辈的影子;另一方面自信“我就是我所演的角色”——不是角色以外的任何人。自信只是表演创造的基础。在《第十二夜》中,几乎所有的中青年演员,特别象演薇奥拉的孙智君等等,都有着相当坚实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例如史济华演的大管家在性格的掌握上就很有分寸,夸张适度而不过火。这样就使观众感受得到表演上的真实感和充实感,从而获得艺术欣赏的满足。
越剧《第十二夜》可能是一次重要的突破。但还不能说成是整个剧种的突破。这方面还需要我们作更大的努力。
由此我也联想到其他剧种。每个剧种在积累了一定时期的实践经验之后,都会发现自己有某些需要突破也可以突破之处。不去突破它,原地兜圈子,剧种将会走向僵化、衰落。突破了,进一步又巩固了,剧种就会迈进一大步甚至形成一个新的时期。目前象京剧,显然处于一种需要有所突破的状态。实现某种突破,要有群众运动——或者说要有群众自觉的要求;同时,还必须要有革新家,在艺术上有较高能力和成就的革新家来带头闯路。《第十二夜》如果没有胡伟民这样充满革新精神和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并大胆地付诸艺术实践的优秀导演,那是不可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的。


第8版()
专栏:

运城发现元代戏剧壁画
王泽庆
前些时,山西省运城市东北十三公里西里庄村南发现一座元代壁画墓。墓室四周彩绘着元杂剧演出图、古代寓言、花果竹石等壁画。
墓室南北长二点二六米,东西宽一点三二米,高一点五米左右。东壁绘杂剧乐队演奏图,西壁绘演出场面。乐队六人,前导绘“徕儿”和乐队指挥——“竹竿子”即引舞人。其左依次画弹琵琶女乐人,吹笛、击鼓男乐人,拍板女乐人。墓室西壁画元杂剧演出场面,右侧第一人为“家门”,手持戏折子,双手张开。戏折第一页墨书《风雪奇》,由他向观众介绍剧情大意。背后躲藏一小孩,探头张望。“家门”左方依次画副末、装孤、副净、正旦,共五个角色,称五花爨弄。中绘副净,即丑角,边歌边舞,其左女装正旦,手持道具,杂剧曲牌由她独唱。
墓室北壁为正堂,帐幔拉开,正中放一供桌,上有香炉、蜡台。两边立二侍女举幡。中坐墓主人已坍毁。杂剧正是为墓主人演出而绘。
壁画的发现,对研究戏剧史、美术史有一定价值。从壁画风格、出土元至大货币推断,墓葬时间属元代初期,距今约有六百七十余年。(附图片)
元代戏剧壁画中的元杂剧乐队演奏图(局部)


第8版()
专栏:音乐舞蹈

西域瑰宝华夏佳音
——听《且比亚特木卡姆》音乐会
毛继增
第四届《华夏之声》——《且比亚特木卡姆》专场音乐会(见上图),以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蹈深深地打动着首都的观众。
在维吾尔族地区,无论节日、喜庆、“麦西热普”(歌舞晚会)、“巴扎”市场以至沿途饭店的喇叭里、老大爷和娃娃们的自娱歌声中……《十二木卡姆》总是不可缺少的节目。木卡姆的歌声和乐声,有时象轻轻流淌的清泉,有时象炽烈燃烧的火焰,它既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自由、幸福、爱情的追求,也记录了他们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和愤懑。
“木卡姆”一词,意为大型套曲,也释为聚会、规范、调式、音律、最高的位置、高级组曲音乐形式。《十二木卡姆》即十二套大曲,包括一百七十多首曲牌和七十二首乐曲,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
木卡姆是一种国际性的音乐现象。北非、西亚、中亚、南亚诸国几乎都有自己的木卡姆。我国维吾尔族的古典艺术《十二木卡姆》有着自己的独特风采。它品种多样,南疆、东疆、北疆以及多兰的《十二木卡姆》各不相同。史学家认为,十三世纪后期元朝宫廷“回回乐”中的“马黑母当当”就是维吾尔族的木卡姆。
首都观众今天欣赏的《且比亚特木卡姆》,是流行在南疆地区的《十二木卡姆》的第二套大曲。通过新疆木卡姆研究室和新疆歌舞团的演出,使我们看到这套大曲熔音乐、诗、舞于一炉,各种成分之间,自然天成,相映生辉。其节奏、节拍、旋律和调性的发展手法虽然复杂多样,然而,却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要旋律。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这些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维吾尔族人民美学趣味、心理素质、音乐思维的体现。其艺术成就、思想意义和在我国文艺史上的地位,可以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姣姣者媲美。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新疆艺术研究所集中专门人员对木卡姆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今天,整套《且比亚特木卡姆》终于第一次展现在首都舞台上。


第8版()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北京人艺之友联谊会”成立。该会旨在把社会各阶层观众组织到剧院的艺术创造和建设中来,普及和繁荣戏剧艺术。第一批四百多名会员中,除了文化各界知名人士,大部分是普通观众。联谊会由曹禺任名誉理事长,于是之任理事长。
(人威)
△上海青年作曲家许舒亚交响作品音乐会最近在北京音乐厅举行。许舒亚年仅二十七岁,师从著名作曲家丁善德、朱践耳、施咏康教授等。几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并由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在《现代标准》专题节目中播放介绍。音乐会由中国音协等十单位联合举办,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演奏,特邀陈燮阳指挥。
  (曾理)
△中国歌剧舞剧院老演员到基层演出。这支以老演员为主,部分年轻演奏员协助的演出队,响应最近文化部提倡的“艺术为了群众”的要求,于十二月四日到山西阳泉工矿和农村,演出实验性的歌剧及独唱、独奏等。 (英)
△《长江漂流探险》摄影月历出版发行。自尧茂书首漂长江遇难后,一批有志有为的中华儿女又相继开始了举世瞩目的长江漂流探险活动。四川美术出版社据此编辑出版了《伟大征服——记中国勇士长江漂流探险》一九八七年摄影月历。该月历力图通过一幅幅精采生动的摄影画面,在再现万里长江勃勃英姿的同时,让长漂勇士们的风采家喻户晓。 (陈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