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司马文学”的魅力
李德纯
对历史的科学回顾,是正确指导现实和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对于文学家来说,通过历史故事的创作吸引读者似乎并不太难,但钩沉史料,以回溯历史观照现实,用几个世纪前的素材,让作品闪烁出当今精神风貌,却非大手笔莫属。日本当代知名作家司马辽太郎,恰恰在这点上显示出他的文学魅力。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明治维新,是众多日本历史学家竞相研究的课题,也是不少文学作品采之不尽的素材。司马辽太郎的六卷本政治历史小说《龙马奔走》,就是以明治维新从酝酿到胜利的全过程为情节线索,描述了以江户为中心的维新志士的生活、理想和追求,通过这些以鲜明个性形态表现出来的各式人物的活动,再现了明治维新前后的火与血、歌与泪。无论时间、地域的跨度,以及涉及范围之广,在战后作品中还不多见,是一部富有感染力的史诗性文学作品。作品雄健、高亢、浑厚,使今天的读者不仅从中得到美学享受,还能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充分体现了日本历史小说的文学性格,给人启迪。
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日本意识形态领域里颇具代表性。当时,日本经济不断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由世界的第七位跃居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国际市场剑拔弩张,日本面临严重的挑战。时代要求一批具有放眼世界的气魄和在国内外险峻形势面前具有胆略和智慧的新人。在文学中生动反映日本社会这一动向,是时代赋予作家的课题。司马辽太郎在他的小说中,把历史上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人物,放在历史时代革新与守旧势力斗争尖锐激烈的典型环境中,热情满怀地宣扬歌颂他们发奋创新的进取精神,描写他们在扭转局势并使之发展前进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借古喻今,鼓舞今天的读者,进一步发扬注重效率与自强不息的国民风格,唤起民族精神的内省和更新。正因为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在审美判断上具有深邃的透视力和强烈的感受力,才使得潜隐于作品人物内心的变革意识,激起不同层次读者的感情共鸣。
司马辽太郎不仅写日本历史小说,而且他还研究中国历史,以创作中日友好题材作品而闻名日本。战后四十年来,日本人民要求中日友好的运动已形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司马辽太郎专门写作历史小说,对中国历史比较熟悉,对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体会较深。他的笔名取司马为姓,就是因为他倾慕《史记》作者司马迁。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他即以友好态度开始着手创作以中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他的长篇历史小说《空海的风采》,以公元840年来我国唐代留学的空海大师,学习佛教和回国后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贡献,来反映中日两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和发展文化交流的强烈愿望。作者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和事件,用夸张、想象等手法,渲染了空海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刻画了唐朝上下对空海的友情。其中,长安青龙寺一代名僧惠果,是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所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相当高的典型性。惠果毫无保留地把当时尚未传入日本的密宗传授给空海,并指定空海为自己的法定传人等描写,都表明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把笔触深入到生活的细小角落和人物的心灵深处,热情满怀地讴歌中日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特别是空海回国前后的几个场面,更是感人至深,揭示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此外,司马辽太郎在旅行记《从长安到北京》中,表现了他对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的向往,并赞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在1980年最佳畅销书《项羽和刘邦》中,描写了中国秦汉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目前仍在继续连载中的《走向街头》,取材于庶民生活,使人们从一个侧面体察到日本的风土人情、生活面貌和艺术趣味。在该书有关中国的章节中,通过作者实地考察,在取得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我国南方文化风土等,旁征博引历史资料和奇闻轶事,涉古论今,汪洋恣肆,绘制了能够显示深远文化传统的风俗画卷。
文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的结合。司马辽太郎根据他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从历史的矿藏中披沙拣金,筛选熔铸,反映了他长期思想艺术的探索。他擅长驰骋形象思维,构成波澜壮阔的艺术画面,对事件进程进行广阔的、笔力纵横的全景式描写,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斗争生活,纵横交错地融汇在一起,对时代风貌、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赋予抒情的描绘,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司马辽太郎的作品除了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还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使读者能在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在娱乐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附图片)
列宁在主持军事会议。 〔苏联〕巴萨纳茨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十月革命摇篮
晨星
不久前的一天夜里,我从莫斯科登车北去。一夜好梦未尽,列车员就来敲房门:我们已到达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这里,几乎处处可以见到用列宁名字命名的建筑物。据说,列宁在这里居住或从事过革命活动的地方多达二百七十处。所以苏联人习惯地把坐落在涅瓦河三角洲四十二个岛屿上的这个北方最大都市称为列宁城。
列宁格勒是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公园和街头,树木油绿,鲜花繁多,令人赏心悦目。穿流城市的涅瓦河,碧波粼粼,溢彩流光,漂亮的游船穿梭其间。风格迥异的古代和现代的建筑物鳞次栉比,气势不凡。
我们首先来到列宁格勒市中心的宫殿广场。广场旁边有1840至1848年建成的禁卫军团总部的建筑物,列宁曾在这里指挥反击克伦斯基和克拉斯诺夫匪军对彼得堡的进攻。站在宫殿广场上,仿佛看到了六十九年前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英勇攻占面对广场的冬宫的壮烈情景。
我们随着人流步入冬宫。这座俄国巴罗克式的豪华建筑竣工于1762年。它高二十二米,宽一百六十米,长约二百米,建筑物内是两层柱廊。现在,这里已辟为全苏最大的艺术和历史文化博物馆。
斯莫尔尼宫是十月革命中指挥武装起义的大本营。革命胜利后列宁曾在这里的一个办公室内住了一百二十四天,领导和指挥了苏联各地的革命斗争。博物馆讲解员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情况。
1917年7月,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下令向举行和平示威的群众开枪,从而结束了这年二月革命后形成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代表苏维埃的两种政权并存的局面,布尔什维克党再次被迫转入地下。在10月23日召开的党中央委员会议上决定举行武装起义,但是反对这一决定的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将党的机密泄露给了敌人。临时政府调来大批军队企图抢先占领斯莫尔尼宫。根据布尔什维克党的指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提前行动,纷纷赶来保卫斯莫尔尼宫,武装起义就这样开始了。6日深夜,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次日,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几乎占领了全市所有重要据点,克伦斯基狼狈逃出城市。7日傍晚,两万多名赤卫队员、革命士兵和水兵向敌人盘踞的最后一个据点——冬宫集中,波罗的海舰队的九艘战舰也支持起义。晚九时四十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打响了攻占冬宫这一划时代的炮声。革命士兵立即冲进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的部长们。一小时后,第二次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列宁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走上讲台,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8日,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俄国工人阶级为什么能在两天的武装起义中就取得划时代的胜利呢?讲解员说,11月7日的胜利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俄国革命实践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几个,甚至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获胜的理论。这一科学论断强有力地武装了布尔什维克党。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但政权最终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布尔什维克党总结了经验教训,准备武装起义。3月25日和4月3日,斯大林和列宁分别回到彼得堡。接着,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加紧进行,到10月26日指挥武装起义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时无产阶级已拥有三十余万武装力量。而临时政府只能依赖三、四万名军官。这种人心所向、力量悬殊的有利局面是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多年的俄国工人阶级逐步造成的,所以在瓜熟蒂落之时,能在一两天内定乾坤。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艳丽的花朵
李南友
鲁迅十分重视儿童文学,他亲自翻译了苏联长篇童话《表》。他说:“第一,是要将这样的崭新的童话,介绍一点进中国来,以供孩子们的父母、师长及教育家、童话家来参考;第二,想不用什么难字使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发展,在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中,儿童读物日益受到重视,而儿童图书的出版也日趋国际化。现在,不少国家十分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一个国际性的儿童图书市场日渐形成。
以日本为例,其出版的故事书或知识性图书在内容上已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故事内容多为儿童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事物。
在苏联,大约有七十家出版社现在每年用五十二种文字至少出版三千种儿童读物,总发行量达五亿册。其中最大的专业出版社就是《儿童文学》出版社,它为五至十七岁的读者出版的书籍每年平均二亿册。
在法国,连环图书的销售额每年达五六千万美元。法国连环图书种类繁多,设计新颖,内容丰富而又雅俗共赏。最近法国社会党就用连环画的形式出版了介绍该党历史的图书。法国还出版了一部长达四十九册的连环画百科全书。
我国出版事业已有很大发展,每年出书达四万多种,居世界前列。我们出版了各种各样的儿童系列读物。为了使我国两亿多儿童增长知识,了解世界,健康成长,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把外国儿童书籍好的作品,好的经验引进来,以便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这个急速变化着的世界,了解这个以核子、电子、空间技术为标志的新时代。
在这方面,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儿童》丛刊值得重视。这个丛刊,从1981年创刊到现在,已出版了近二十期。鲁迅先生当年曾译介过的《表》的作者、现在还健在的年近八十高龄的苏联作家连·班台莱耶夫在看到《世界儿童》时,还专门题了词,用挂号寄到了中国。他说:“世界儿童们,其中包括我的中国读者们,我由衷地期望你们成为善良、诚挚、勇敢和热爱和平的人。”
《世界儿童》的特点之一是专门翻译介绍世界各国的优秀儿童作品,有“短篇小说”、“特写”、“童话”等,例如英国作家罗德·戴尔的《卖伞人》,通过描写一个孩子同妈妈在下雨的街头遇到的一个奇怪的“卖伞人”,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没落、黑暗的一面,文笔细腻动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世界儿童》介绍的各国最新的作品主要是教育儿童勇敢、诚挚、热爱和平。例如它发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及其它革命战争中不少杰出的少年爱国者的故事。其中,在苏联作家列夫·卡西尔的《无名小英雄》一文中,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一位十二三岁的苏联男孩,为了掩护反法西斯的红军战士,将德国鬼子引向别处,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世界儿童》另一特点是紧扣着时代的脉搏,介绍当今世界最新的知识,它设有“你知道吗”、“科学游戏”、“动脑筋”、“知识长廊”、“医学信箱”、“小小指南针”……在这些专栏里,翻译的短小知识性文章介绍了现代世界上最新的知识,给人以智慧与启迪,使儿童们幼小的心灵上深深地刻上追求向上的理想。在《美国〈儿童生活〉杂志答美国小读者问——怎样才能当一名科学家》中,科学家曾十分风趣和意味深长地问:“究竟有多少人喜欢坐下来思考问题?”他的言下之意或许指许多人不爱动脑筋,只想坐等现成的答案。这种头脑懒惰的人永远也成不了科学家。这些,对我们成年人不也有启发吗!
《世界儿童》所翻译的外国作品,很注意文句的修饰,一般文章的词句不仅优美而且符合中国儿童的口语,读来生动有味,朗朗上口。这也不失为是一个显著特点。
《世界儿童》所介绍的不少外国儿童作品是为了促进各国儿童之间的友谊,交流学习,它设有“国外小朋友论坛”、“书札”、“儿童环球旅行”、“外国小学生习作选”,等等。如在“书札”中,发表了《致法国小朋友的信》,作者充满美好的幻想与愿望,他说:“我愿我们共同建造理想的大厦,每个小朋友都来添砖加瓦,并在大厦的门上写上两个金色的大字:‘希望’。”
儿童,是最有希望的一代,也是最需要我们重视的一代。
我国关于儿童方面的刊物不多,专门以翻译文章介绍世界儿童的刊物尤其凤毛麟角,四川少儿出版社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这个刊物内容健康丰富,文字优美生动,知识性强,图文并茂,在目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形势下,《世界儿童》的出版,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特级登山大师
陈封
有经验的登山运动员都承认海拔八千米对一般人来说是一条“生死线”。因为在超过八千米的山峰上,由于空气太稀薄,一般人只能生存数小时。在那里,呼救也喊不出声音来,神智会逐渐不清而死去。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米,曾多次被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登山健将征服过,但他们多半携带了氧气袋并只在峰顶作短暂停留,才能生还。
全世界共有十四座海拔超过八千米的山峰,而且都排列在喜马拉雅山脉一线。任何能够成功地攀登其中一座山峰的人,就会被人们尊为了不起的英雄。当然,老资格的登山者曾有过征服几座山峰的纪录,但是到今年10月上旬止,还未听说有人在一生中“拜访”过全部十四座山峰的顶端,因而这种壮举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10月中旬,不可能的事终于成为现实。现年四十二岁的意大利登山家莱因霍德·麦斯纳爬上了世界第四高峰罗泽(见左图),胜利地完成了他的“大满贯”。十六年前(1970)麦斯纳开始他的雄心勃勃的登山行动,首先登上最西边的纳嘎帕巴特峰(八千一百米),后来他连续征服了十二座八千米以上的高峰,其中有几次在最后冲顶时,是独自攀登的。他在1980年登上珠穆朗玛峰就是单独完成的。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每次登山都不携带氧气瓶(袋),这也是一项别人难以打破的世界纪录。
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说:“轻装和信心。”也有人认为他必定有适应高山气候的特殊肺脏。经过医生检查,证明他的肺活量和马拉松运动员差不多,在艰难地段也要经常停下来大口喘气许久才能继续前进。不过他确实有能够经受高空困难的健壮体质,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特级登山大师。(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袖珍复印机问世
今天,复印机简直成为人们日常办公不可缺少的用品。可是,复印机体积较大,不便随身携带,只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使用。长时间来,人们希望能有一种轻便的携带式复印机,这无疑会带来极大方便。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现在一种超小型的袖珍式复印机已经问世。
这种小型复印机(见左图)的外观颇似一架电剃须机,内装小巧的复印机件、电源和复印纸。它长十七厘米,宽七厘米,厚度为四点五厘米,重不足一磅,放进普通衣口袋里即可携带。使用起来也很简便,只要启动开关,将装着感应器的一头放在需要复印的原件上,以一行(差不多四厘米左右)为一个单位,轻轻扫过,原文便复印在机内的白纸条上,源源传出。机内一次可装十米长的白纸条,用毕随即可装新纸。超小型复印机现已投放美国市场。
·边·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预防心血管病的饮食指导
方微之
心血管疾病严重地威胁着美国人。目前,美国有六千三百万人,即美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患有一种或多种心血管病。医学界预计,一九八六年死于心血管病的美国人将增至一百万人。心血管病在造成美国人死亡的病因中一直占第一位,而心血管病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则是人们经常食用含脂肪、钠和其他高热量饮食。这是美国预防心脏病协会不久前公布的材料中说的。
为了防止人们食用不适当的饮食,从而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美国曾于一九六一年制订过一项指导人们饮食的意见书。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并未广泛引起重视,以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仍然很高。现在,在医学研究基础上,美国重新制订了一份饮食指导。这项最近公布的意见书,极力劝阻人们少食含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食物。这份新的饮食指导规定,每人每天脂肪的摄入量,不应超过每天所需总热量的百分之三十。动物脂肪以及棕榈油、椰子油之类的植物脂肪,均属饱和脂肪,更不宜多食。因为它们导致动脉硬化,胆固醇升高,造成心血管病,所以对饱和脂肪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不得超过总热量的百分之十。胆固醇是血液中的一种脂肪物质,含量过多会阻塞心血管。新的饮食指导规定,每人每天所消耗的一千卡路里热量中胆固醇的摄入量最好是一百毫克,最多不要超过三百毫克,也就是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胆固醇含量为宜。同时,医学界证明,钠的摄入量多少同高血压直接有关。这项新的饮食指导规定,每摄入一千卡路里热量中,钠的含量有一克就足够了,最多不得超过三克,也就是说,每人每天只能大约吃浅浅的一小匙盐就可以了。由于饮用过量的酒精对人体危害甚大,因而新规定指出,如果一个人每天饮酒量超过四十四毫升,那么就会引起高血压病症,并增加肝脏病变的危险。如要饮酒,以每天不超过两瓶啤酒和两杯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为宜,否则必将对心脏造成不利,引起疾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