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为发展经济,为提高生产率,人们不断地向大自然攫取资源。人类为建立现代文明付出了代价——生态环境日渐破坏,地球资源日益减少……这些问题反过来阻碍了经济发展,对人类的生存提出挑战。人们思想中的“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在改变,生态意识在建立。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兴起,就是——
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的觉醒
林业部副部长 董智勇
自然保护区事业逐步被人重视,并迅速发展,是人类对大自然无情报复的觉醒。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实质上是由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而引起的。
所谓生态系统,按生态学观点,是某一特定地区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总和。也就是说,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它好象一个组织分工相当严密的有生命的工厂,生命体在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光、热、空气、水分等环境中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并保持生态平衡,这种平衡在自然和人类的干预下处于变动之中。如果自然灾害、人类的利用在动态平衡所能负荷的压力范围内,那末生存在这环境中的动物、植物等生命体就可能是永续利用的生物资源。反之,对生物资源超承受力的开发利用,生态系统就会向退化方向发展,甚至使生态失去平衡,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生物体的绝灭。比如,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人口的增加、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些国家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利用,造成世界性的生物资源、生态环境危机。全世界森林以每年一千万到两千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平均每天有一种生物从地球绝迹,预计到本世纪末,现在生存的物种至少有六分之一要灭绝,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由此可见,对于可更新的生物资源开发,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生态效益,也就是说,要获得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
要获得这种综合效益,就必须认识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掌握生态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客观规律,用生态经济学观点指导我们的工作。近几年来,大家都比较注意按经济规律办事,而对生态科学比较陌生,忽视了保护生物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生物资源是可更新资源,只有在保护好物种(即保存生物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才能持续开发,发挥最佳效益。人们为了使生态系统长期处于平衡融洽状态,以获得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世界上兴起了自然保护事业。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也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功能,是一个广泛的、复合的生物社会。这种生物社会,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和林中空间等。林业,其实质则是对这种生物社会的管理和经营,在生态系统所能忍受的压力范围内,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以永续不断地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其中包括水源涵养、防止土壤流失、防风固沙、提供风景和旅游场所等。这就是按生态经济的原则经营林业。过去,林业工作以“大木头挂帅”,“以原木生产为中心”,为攫取眼前的木材利益,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森林资源危机。现在,我们讲生态经济效益,不是不要木材,不是否定木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而是反对违背可更新资源开发规律,向大自然采取掠夺式的采伐。
怎样才能发挥森林资源最大的、多种的效益,这不仅需要林业工作者在经营思想上来一个彻底转变,还需要林业科学工作者同有关科研人员通力合作,探索森林生态环境的奥秘,研究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流动规律,并设计出分层多级利用森林资源的生产工艺系统。我们开展自然保护区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抢救濒危物种、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环境、场所。
有人一听到保护,就以为是对开发的抵触。我认为,建设自然保护区不是对森林资源的消极保护,而是为了给人类提供研究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使我们的开发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种保护,是对开发的促进,是为了求得森林资源最大的多种效益。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充满活力的科学研究领域——
生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李文华
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的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生物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的范畴,它们在天然或人工维护下,可以更新、繁衍和增殖,反之,在环境条件恶化和人为破坏下,也可以解体和衰亡,一旦某生物物种消亡就不可能再复得。所以,关于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生物资源的研究,是当前国际科学界密切关注和充满活力的领域。
我国生物资源的品种和类型的丰富性、多样性是举世无匹的。据粗略估计,全国有高等植物二万七千多种、三千一百多属,其中一百九十属为我国特有;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类动物二千种左右,占世界同类动物总种类的10%以上;淡水鱼类八百余种,其中半数以上是我国特有种类。
事实证明,生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与人口问题密不可分。我国人口居世界各国首位,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惊人。据推算,我国在1760年,人口大约为二亿,相隔一百四十年的1900年为四亿,1954年为六亿,十五年后的1969年达到八亿,至1981年,仅经过十二年就增加到十亿,即使采取严格控制措施,到本世纪末,也将达到十二亿。人口不断增加,伴随着资源、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加上许多地方对生物资源不科学、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我国许多生物资源、生态系统正朝着退化和耗减的方面发展,不少物种和天然生态系统已经或濒临绝灭的威胁。生物资源的破坏导致大范围自然环境的恶化,致使一些地区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情况日趋严重。
如何从现状出发,探索一条合理开发、积极保护我国生物资源的路子,这是摆在自然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开发,就是充分利用人力、财力和生物圈的资源达到人类需要的目的;所谓保护,则是保证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也就是说,在开发过程中,要尽力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保存遗传的多样性,保证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
鉴于生物资源变动性大的特点,目前有必要从两方面采取对策。
首先,摸清家底,制定保护和管理生物资源的法律、政策,并通过多种途径向领导和群众普及有关生物资源的管理知识,宣传自然保护的重要意义。目前,有些领导对利用可更新的生物资源缺乏经验,有些地区为眼前利益,不顾生物资源的承载能力,盲目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在尽快摸清我国生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基础上,制定和进一步完善有关开发和保护政策,并用立法手段,制止不合理、不科学的生物资源开发,是当前一件十分紧迫的工作。
其次,加速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加强物种的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指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重要的自然风景区、水源涵养区,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等需要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地域。它是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是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同时又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探索大自然奥秘、研究生物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的基地和实验室。现在,许多发达国家把发展自然保护事业,维护生态平衡,视为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保证。近几年来,我国自然保护事业也有长足的进步,自然保护区建设速度很快。但是,也有些同志对建设保护区很不理解,看不见我国目前已建立的三百三十三个、占国土面积2%的自然保护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用事实教育群众,看来是摆在自然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本报记者谢联辉采访整理)


第5版()
专栏:小统计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
全国自然保护区共三百三十三个,总面积一千九百三十三万多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01%,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保护区三百二十九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保护区十个。国家级保护区三十个,其中林业系统管理二十六个,环保系统管理三个,中国科学院管理一个。面积最大的是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面积为四百五十万公顷;面积最小的是天津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区,面积为八百公顷;建立最早的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于1956年建立)。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鸟类研究与自然保护区
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 许维枢
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第十九届国际鸟类大会表明,许多科研成果离不开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研究鸟类的基地。
研究鸟类濒危种,不仅要研究它们的形态、分类、分布,而且要研究它们的数量、行为、换羽、繁殖、鸣声和迁徙。自然保护区是鸟类专科、专种研究的最好定位点和工作站,对研究鸟类濒危种具有特殊意义。目前,世界对鸟类物种的研究一般采取濒危种和优势种相结合的办法。濒危种研究侧重于保护,优势种研究侧重于利用。研究正在向综合和实验方向发展。实验采用先进手段,比如用DNA杂交的生物化学技术;用水晶体氨基酸分类;采取血蛋白质结构分类、鸣管分类等。许多科学家认为,不管用什么手段,要使物种研究向纵深发展,必须进一步发挥自然保护区的机能。
由于鸟类的分类研究在动物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宏观上必然向生态学上发展和延伸。生态研究的范围包括鸟类个体生态、鸟类种群生态、鸟类群落生态等。自然保护区则是从事鸟类生态工作的最优场所。国际上对鸟类生态学研究,已向长周期和深广度延伸,摆脱了过去的年周期或一、二年内的泛泛观察。例如,对雀鹰的生态观察用了十五年,找到了英国雀鹰幼体死亡率高、繁殖率低的规律,为保护这个物种提供了依据。目前,鸟类生态研究在广度上,出现了鸟类生理生态、形态生态、地理生态等;在研究深度上,对于鸟类生活习性的研究已向更深的层次探索,研究其机制和原因。随着对鸟类研究工作的步步深入,对研究场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国际上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护和研究鸟类是举世瞩目的大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已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项工作。(附图片)
自然保护区是物种基因库,又是科学研究的基地、自然科学的天然课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到这里进行科研活动。图为科研人员在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考察。 张丛密摄


第5版()
专栏:自然保护区景物

在王国中寻找王后——穗花杉
吕定霖
六月中的广东龙门县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已进入草木葱茂的盛夏。我们一行四人踏在厚厚的落叶层上,咔嚓咔嚓地往被学者称为北回归线上的植物王国南昆山老林锅盖顶走去,寻找王国中的王后——穗花杉。
同行的工程师陈策介绍:“在人们首次发现穗花杉化石时,许多林业科学家心情激动,古生物学家盯着化石出神,想确定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几百年来,穗花杉吸引着多少科学家去考察、寻找。老陈的一席话打动了我们。
当我们爬上海拔一千一百米的锅盖顶时,突然老陈惊呼:
“啊!穗花杉!穗花杉!”
穗花杉可不是寻常的植物,人们听见它的名字,都有一种惊奇而神秘的感觉。因为地球经过第四世纪冰期的大变动后,世界各地的穗花杉都成了地下化石了。所以它有“冰川元老”、地球上的“活化石”之称。当地农民说,用穗花杉做台面,蚊虫不敢近,剩饭剩菜在台面过夜不馊。我仔细地观察:这棵穗花杉树干呈广卵形,高达五米,胸径二十厘米,树皮灰褐色,裂成薄片脱落。叶条状披针形,长三至十厘米、宽五至十一毫米左右,前端尖尖的,基部渐窄,微弯呈楔形,叶背下有二条白色气孔线。这种植物花期四周,雄球花一至三穗集生,长五至六点五厘米;种子十月成熟,呈椭圆形,长二至二点五厘米,径约一点三厘米,一般生长在九百至一千二百米山地的阴湿沟谷里。这种树的木材纹理细密,不爆裂,易加工,耐腐,耐用,不易燃烧,油漆染色好,是高级的家具和国防用材,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它简直是植物王国里的高贵王后。
一路上,森林中层层相叠的青枝绿叶把天空遮蔽了,透过树叶间大小的空隙,洒下一道道金黄色的阳光,身边尽是古老参天的大树,笔直挺拔,有的树二人合抱,有的四人还抱不过来。树上爬满苔藓,长着种种真菌,缠绕着数不清的藤条,还寄生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而地上一些阴生植物,对阳光毫无所争,安分守己地展开它那宽阔的叶面;一些藤本植物,在地里无规则地穿来爬去,形成杂乱无章的“地网”。这天,虽然大自然给我们不少苦头,但也给我们享受了大自然的美。然而,最激荡我们心弦的,还是一株没有被人发现的穗花杉出现在面前的那一时刻,好象那时才是最美的精神享受。
为了满足学者、旅游者的需要,南昆山林场已把穗花杉从山上引种到山下来。它们正在茁壮地成长,欢迎国内外人士来这里一睹她的风采。


第5版()
专栏:资料

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的部分野生物种
植物:金花茶、银杉、桫椤、珙桐、水杉、望天树、秃杉、坡垒、子京、降香黄檀、紫檀、金丝李、梡木、铁力木、香果树等;
动物:蜂猴(懒猴)、台湾猴(黑肢猴)、长尾叶猴(白脸猴)、白头叶猴、滇金丝猴(黑金丝猴)、黔金丝猴(灰金丝猴)、金丝猴、长臂猿(含国内所有种)、河狸、白鳍豚、江豚(江猪)、大熊猫(花熊、白熊)、云豹(龟纹豹)、豹(金钱豹)、虎(含国内所有亚种)、雪豹(艾叶豹)、亚洲象、儒艮、野驴(含国内所有亚种)、野马、野骆驼、豚鹿、白唇鹿、泽鹿(海南坡鹿)、梅花鹿、河麂(牙獐)、黑麂、野牛(白袜子)、野耗牛、羚牛(扭角羚)、台湾鬣羚、鬣羚(苏门羚)、赤斑羚、斑羚(青羊)、盘羊(大头羊)、北山羊、藏羚、高鼻羚羊(赛加羚羊)、白腹军舰鸟、白鹳、黑鹳、朱鹮(朱鹭)、中华秋沙鸭、白肩雕、白尾海雕、玉带海雕、胡兀鹫、褐马鸡、棕尾虹雉、绿尾虹雉(贝母鸡)、白尾稍虹雉、蓝鹇、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黑长尾雉、白冠长尾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红腹角雉、孔雀雉、绿孔雀、赤颈鹤、丹顶鹤(仙鹤)、白鹤(西伯利亚鹤)、白头鹤、黑颈鹤(西藏鹤)、白枕鹤(红面鹤)、犀鸟(含国内所有种)、扬子鳄、瑶山鳄蜥、四爪陆龟、鼋、巨蜥、白鲟等。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自然保护区应受法律保护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朱靖
我国自然保护区从一九五六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五位生物学家提出提案倡议建立以来,至今已三十年。现在,不同类型的保护区已发展到三百余处,约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二左右。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所关注的问题。
自然生态系统是随生命界的进化发展而成,为人类所无法创造。现在,却随着人类经济建设迅猛发展,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正在不断恶化、大量耗竭。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繁荣昌盛,使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世界上兴起了自然保护区事业。它是为解决国家、地区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矛盾而设的。因此,自然保护区是全民自然财富的储备,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显见,利用是保护的前提,保护是为了利用,这是从人类社会和国家、地区的整体、长远利益而言,决非就单个自然保护区的局部、眼前利益而言。如果每个自然保护区都片面强调保护是为了利用,要求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体现“利用”,在所谓有利保护的前提下开展
“合理”经营利用,发挥保护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多种效益,用“一业”带“多业”,以“多业”促“一业”,认为不体现这种利用,就枉为建立自然保护区,从而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内利用各种关系,凭借各种名目,搞不同形式的利用。这实质是变换方式对保护对象加以直接利用,背弃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
自然保护区是在划定的范围内实施国家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实体单位,不是行政管理区。目前,有些地方、国家系统的机构不顾保护区的性质和要求,随意在保护区内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设置运动训练场、开辟旅游路线、辟建疗养休息地等,开展各种活动,这样又何以能保护好呢?
有些地方既无对自然进行休养生息的保护措施,更无视环境容量的限定,甚至还没有或者也不考虑建立保护区自身日常常规的保护管理秩序,舍本逐末,一味扩大为经营利用而增置的设施,破坏了景观,毁坏了自然景观的美学和科学价值,忽视了保护之本,忘记了保护区的宗旨。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国家和全民族自然历史遗产的长远性重要基地。今天,自然保护事业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摆在国家面前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千秋大业。
自然保护与控制人口增长是休戚相关的。人口多少与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生产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相对应的,只注意控制人口而忽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势将事与愿违。所以要象控制人口增长一样,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利用,国家对此应该加以严肃认真的管理,切不可重蹈人口问题的覆辙。(附图片)
身体比家猫略小的懒猴,树栖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它头圆、耳小,有对大眼睛,善于夜间视物。因白天睡觉,夜间活动,行动缓慢,人们以“懒”相称。它被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张丛密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