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民族的骄傲 人民的光荣
——纪念朱德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徐向前
12月1日,是朱德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正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我国各族人民,深切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国务活动家,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党和国家、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朱德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立下丰功伟绩的一生。
从青年时代起,朱德同志就怀着从戎救国的志向,考入云南讲武堂,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开始了革命军事生涯。继后历任滇军的排、连、营、团、旅长,参加过辛亥革命昆明起义,讨袁护国之役和护法战争,战功显赫,威震川滇,成为爱国名将。“五四”运动前后,朱德同志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异常失望,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毅然弃官出走,在柏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为民族和人民的彻底解放,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朱德同志的名字与毛泽东同志的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
朱德同志领导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南昌起义失败后,又高擎革命红旗,率部发动湘南起义,与毛泽东同志会师湘赣边,共同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他是我们的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一起,领导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驱逐日寇,还我中华;消灭国民党八百万军队,推翻蒋家王朝,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时期,朱德同志作为党和国家、军队的最高领导人之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军队的建设发展,为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为粉碎林彪、“四人帮”的篡党夺权阴谋,为维护我国的统一、独立和领土完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百年来,革命巨浪一个接着一个,中国大地天翻地覆。朱德同志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历史阶段,始终坚贞不渝,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大浪淘沙卷万里,潮头难留几许人!他就是这“几许人”中的一个。在茫茫雾海中,朱德同志不仅具有透视航向的超凡目光,而且具有破浪前进的巨大勇气。因此,他不象那些昙花一现的风云人物,今天是时代的骄子,明天便成为历史的渣滓。他的一生,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锐意革旧立新,始终勇往直前。这正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重要特色和最光辉之点所在。
自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暴动发生,我军进入初创时期起,朱德同志的名字,遐迩皆闻,举世所瞩。1935年夏,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川西北,我第一次见到了他,心里由衷地敬佩和高兴。此后的岁月里,一直在他领导下战斗和工作,更增进了对他的了解。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回首往事,一幕幕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促膝谈心,剪烛话旧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朱德同志既是全党全军爱戴的军事统帅,又是我和许多同志的良师益友。他的伟大革命思想和实践,永远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朱德同志是大山的儿子,具有山岩般的坚强、刚毅性格,热爱人民,憎恨敌人,胜不骄,败不馁,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他出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那是个险峰交错的山区,县城就坐落在高山顶上。1934年秋,红四方面军从川陕苏区向外线进攻,解放仪陇县城,我跟部队到过那里。朱德同志的少年时代,是在仪陇度过的。穷困的家境,坎坷的生活,山区劳动人民勤劳、朴实、勇敢、顽强的品质,培养了他渴求光明、奋发图强、刚毅果敢、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和革命理想、革命事业结合起来,就放射出夺目光采,成为他蹈险履难、革命到底的动力。
青年时代的朱德同志,曾在一无盘缠、二无同伴的情况下,只身徒步数千里,费时两个多月,从四川去昆明报考。其顽强意志,感人至深。南昌起义的队伍,在潮汕一带被敌击败后,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屹立于危难之间,勇挑重担,力挽狂澜,与陈毅同志率领一支仅剩七百余人的孤军,英勇苦斗,转战千里,保存了革命力量,传播了革命火种。其大智大勇,实属难得。长征途中,他年已半百,但仍象年轻人一样,生龙活虎,爬雪山,过草地,吃糌粑、青稞、野菜、树皮、草根,行军战斗之余,还和指战员一起打篮球,浑身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钢铁般的力量。翻越大雪山党岭时,我们为保证他的安全,令部队给他备好坐骑、担架,他都让给伤病员用,自己坚持步行。夜晚宿营在半山腰里,冻得无法睡觉,就给大家讲故事,话革命,鼓舞同志们战胜风暴雪山,胜利实现北上计划。林彪、“四人帮”时期,他无法扭转局势,积愤在胸,特地书写“革命到底”四个大字,自励励人。他未能活到“四人帮”被押上历史审判台的那天,但坚信那天必会到来,胜利一定属于人民。
他的一生,经历了数不尽的苦难、风暴、曲折、艰险,也赢得了巨大的胜利和荣誉。他不因挫折而灰心,不因胜利而骄傲,总是那样沉着、从容、坚定不移、举重若轻,领导我们闯过一道道难关,夺取一个个胜利,向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迈进。他的坚毅性格和伟大形象,常使我想起毛主席的词句:“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我们的朱德同志,就是一座这样的革命大山。
朱德同志汪洋大度,宽厚过人,光明磊落,堪称团结的楷模。
他搞五湖四海,历来不搞“圈圈”和“摊摊”;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一贯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凡是和他相处过的同志,无不为其“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博大襟怀所折服。
历史上,我们的党和军队因为各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又因小农经济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山头主义倾向是存在过的。特别是王明路线统治时期,大搞宗派主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给党和红军的团结,造成了严重危害。朱德同志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为把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等数支武装力量,拢成团结战斗的集体,花费了大量心血。同时,对教条宗派主义者打击、排斥毛泽东同志和“邓毛谢古”(指邓小平、毛泽潭、谢唯俊、古柏同志)等大批领导骨干,也进行了有力的抵制和斗争。红一、四方面军首次会合后,由于张国焘怀有野心,散布流言蜚语,攻击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甚至公开伸手要权;教条主义者又用“左”的眼光看待红四方面军,指手画脚,横加指责,致使两军会合后的团结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朱德同志从一致对敌的大局出发,做各方面的工作,努力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在芦花,他和我交谈时,语重心长地说:大敌当前,两军的团结最珍贵,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论平时或正式会议上,他都高度评价红四方面军的英勇斗争,表里如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国焘另立“中央”后,朱德同志异常痛心,一面坚持对张国焘的说理斗争,一面耐心做团结干部的工作。“天下红军是一家”这句话,就是那时说的,在四方面军中广为流传,影响甚大。有次,张国焘要他给党中央发电报,取消那边的中央,朱德同志说:“那个要不得的,你这个中央是非法的。”如果没有他的中流砥柱作用,要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实现第二次北上,真不知艰难多少倍!
朱德同志公道正派,不信邪。对三个方面军的干部,对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对老干部和新干部,无亲无疏,一视同仁,为全党全军共同称道。记得抗战开始前后,因清算张国焘的错误,株连红四方面军不少同志,弄得大家灰溜溜的。不久,张国焘叛变投敌,这些同志的日子更不好过。朱德同志力主公道,把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和张国焘严格区分,视为党的宝贵财产,充分信任,大胆使用,温暖如春,使许多同志深受感动和鼓舞,在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和日后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抗战初期,一大批知识青年涌进革命队伍,朱德同志对他们备加关心爱护,经常勉励他们与工农干部搞好团结,相互学习,以便在革命战火中迅速成长。事实证明,他不是一个山头的“总司令”,而是全军的总司令,因而赢得广大指战员的衷心拥戴。
在党内斗争中,朱德同志实事求是,严己宽人,既坚持原则,又爱护同志。他对“左”的党内斗争方式异常反感,开展批评从不说过头话,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让人心服口服。他善于团结不同意见或犯过错误的同志一道工作,对反对过自己的人不咎既往,坦然相处。他没有一个私敌,不做一件挟私报复的事,真正达到了无私忘我的境界。庐山会议期间,朱德同志因实事求是地反映人民疾苦,对“大跃进”中的某些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以大局为重,泰然处之,宁肯忍受委屈而决不怨天尤人。“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肆意篡改历史,对朱德同志进行人身攻击。在八届十二中全会和“九大”上,朱德同志受到无理的批判。他蔑视这群历史小丑,坚信人民必将战胜他们,忍辱负重,为党为民操劳,尽力支撑祖国的社会主义大厦。他的宽广胸襟和高风亮节,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朱德同志大半生魂系疆场,纵横驰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军事统帅的超人胆略和卓越才能。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军队和人民打了二十二年的仗,为马列主义军事学说作出了两大贡献:一是人民军队的建军思想;二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这两大贡献,都凝聚着朱德同志的智慧、经验和心血。
在人民军队的建设上,他十分重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要求我军必须坚持古田会议的建军方向、原则,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成为党和人民的奋斗工具。他在《论解放区战场》的名著中,系统总结了井冈山以来的建军经验,深刻阐明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和原则,以及养兵、带兵、练兵、用兵、军事指挥、政治工作、瓦解敌军、军事装备、主力军与后备军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对我军的建设发展,起了重要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时期,他居安而思危,对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加强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极为关注,多次到部队视察,观看演习,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在人民战争中,他和毛泽东同志一起,制定了敌强我弱、敌优我劣条件下的整套战略战术原则,领导我军实行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转变。反“围剿”中,长征途中,抗日烽火中,解放战争中,他参加组织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战斗,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光辉奇迹。
解放战争期间,有件事给我的印象最深。那是攻打临汾的困难时刻,部队新,敌人又硬,城坚难摧,屡攻未下,我军伤亡和消耗颇大。要不要继续打下去?能不能啃下来?前方的意见不够统一。正在石家庄的朱德同志得悉后,认为培养攻坚兵团是争取战略反攻胜利,解放全中国的关键一环。要知难而进,拿下临汾,锻炼部队,为全军提供攻坚大城市的经验。他在写给前方领导同志的信里说:临汾在敌人无增援的情况下,一定能打开。“如向前有决心,应支持他一切,如炮弹炸药手榴弹之类,源源供给向前,撑他的腰。我在军委动身时已告剑英,打临汾决不可自动放弃,更不可由后方下命令叫他放弃……”他的果决、信任和支持,给我们很大鼓舞。部队顽强战斗,终于攻克这座堡垒城市,锻炼成为攻坚的铁拳头。
朱德同志为革命战争而诞生,是擘画军事、驾驭战争的伟大能手。他自幼即喜好武事,爱读兵书;长年的战争岁月里,经常手不释卷,熟读古今中外兵法,创造性地运用到战争实践中去。尤其是对于毛主席的军事著作,更注意悉心钻研,因而具有深厚的军事理论修养。他的军事著作,是我们党的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德同志从基层军事单位干起,梯次成长,足智多谋,身经百战,又具有极为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这两个方面结合于一身,才使他能娴熟掌握“战争的游泳术”,统帅军队,驾驭战局,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朱德同志寓伟大于平凡,党性很强,严于律己,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几十年如一日。
建党初期,朱德同志经过许多曲折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极其珍重党员的光荣称号,从入党那天起,就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和党规党法要求自己。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服从党的决议,严守党的纪律,模范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同一切危害革命利益的倾向作斗争。弥留之际,对子女遗言:“要做无产阶级!”并把自己的积蓄作为党费上交,表现了他对党的无限深情。
朱德同志终生不忘广大劳动人民,始终保持普通劳动者的阶级本色,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我第一次见到他,就深深为他那平凡、朴素的“庄稼人”风度所感动。行军路上,他经常把马匹让给伤病员和女同志骑,自己跟着队伍行进,帮战士背枪、背行李、挑担子。有些同志不知他是总司令,称他“老伙伕”、“老头”、“同志哥”,他都亲切应答,乐呵呵的,瞬间就和大家打成一片。过草地时,为了寻找能吃的野菜,他亲自找藏胞调查,并率先带人去挖,尝过后才让部队吃。部队宿营时,他不爱住深宅大院,喜欢住普通民房,常常不顾疲劳,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和群众交朋友,进行社会调查。他是了解战士、了解人民的,所以讲话生动实际,能把深奥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到群众心坎上,为群众迅速接受和掌握。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朱德同志铭刻在心,勤劳节俭,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他经常列举历代成败兴亡的史例,教育大家。在战场上和打土豪中,强调一切缴获要归公,不准私自打埋伏,发洋财。谁若违犯,不论职务高低,都要坚决追查,严肃处理。在延安,他是大生产运动的带头人。除了组织部队开荒生产,还有块“自留地”。起早贪黑,拾粪浇水,辛勤管理,种出的西红柿个头特大,我们都吃过,一时传为美谈。在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在朱德和许多党政军领导同志的带动下,延安军民的大生产运动热火朝天,不仅克服了当时的严重经济困难,而且形成我军参加生产的优良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
建国后,朱德同志一尘不染,仍然保持着战争年代的朴素作风,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对子女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他认为,有些年青人只追求个人享受,不愿为人民利益艰苦奋斗,是一种最危险的现象,关系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他说:“希望我们青年一代,坚决克服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并以模范的实际行动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去。对于一些尚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也应该加强勤俭教育,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少年儿童,这方面的教育更为迫切需要。”他的教诲,对我们现在和今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革命后代,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朱德同志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永远属于人民。他为人民而斗争,人民为他而骄傲。1946年毛主席为朱德同志题词,用“人民的光荣”评价他,赞誉他,充分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心愿。
今天,正确阐明朱德同志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学习他的优秀品质、革命胆略、卓越才能和优良作风;继承他的未竟事业,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这就是我们对朱德同志的最好纪念。(附图片)
1937年,朱德同志在延安同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同志合影。
  (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康克清向革命博物馆捐赠朱德遗物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 (记者张宿堂)朱德同志生前一双穿了十多年的三接头皮鞋,日前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
康克清这次向中国革命博物馆捐赠的朱德遗物共十件,其中还有:朱德五十年代到各地视察和出国访问时穿的灰色毛华达呢大衣;一件缝补了多次的白丝绸衬衣。此外还有一件格呢浴衣,一套西装,一套军装,两件衬衣,一双拖鞋和一条毛巾。
康克清同时还将朱德的遗物赠给了四川泸州、仪陇纪念馆。


第4版()
专栏:

上海军港成为“文明窗口”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黄彩虹报道:近几年来,海军上海军港接待了近四十艘外国军舰。来访的外国海军官兵看到上海军港整洁的港容以及水兵们的文明举止,称赞这里是“中国海军的文明窗口”。
记者走进上海吴淞军港,只见这里花坛处处,草坪成片。码头俱乐部的娱乐室、阅览室、电视室和科学文化室,吸引着年轻的水兵。在舰艇码头上,活跃着一支支水兵业余军乐队、合唱队、武术队、健美队、吉他队、桥牌队、围棋队、篮球队,以及摄影组和文艺创作组。在这里,军港不仅是水兵们练兵习武的场所,而且已成为水兵们的“家园”。驻在这里的某护卫舰部队主动与上海等二十多个单位建立了联系,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使所在城区成为上海市的文明区。今年以来,这个部队还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举行了十多次文化交流和联谊活动。水兵们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良好的军人素养,赢得了上海市党政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好评。
在上海军港,某登陆舰部队在市第八届运动会团体操比赛和上海电视台群众自编体操大奖赛中,分别获得了金花奖和纪念奖。935舰有八十九人次参加了全军以及上海市的足球、田径等项比赛,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第4版()
专栏:

普及·坚持·提高
——东海舰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侧记
本报记者 曹焕荣
11月23日,记者搭乘海军131舰从上海出发,去舟山参加海军东海舰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
从海军情况看,近一两年来,基层战士的成才要求有所变化。许多部队搞育才,一开始“小打小闹”。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战士不局限“补鞋修表种蘑菇、掌勺照相做豆腐”了,有的希望学习工厂特别是乡镇企业急需的生产技术,有的希望学习财会、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有的希望参加地方的业校、函授、自学考试等。两用人才的培养开始分出层次,一部分人正逐步由技能型向智能型发展。
另一个变化在于,战士们不满足参加“夜校”和那种三五天的“短班”,对一般化的“亦工”、“亦农”也不感兴趣。他们追求“正规”,达到以后“地方能承认”的水平。
这两种趋势,都在海军各级干部的关注之中。
海军副司令员张序三在会上提出:新的一年里,海军75%的退伍老战士要掌握一至两门民用技术。
领受这一任务的各部队首长,对实现目标是比较有把握的。因为,他们心里有底,从中央军委到海军的领导,前不久都明确地把培养两用人才纳入教育训练的轨道。这意味着,民用技术的培训,已和军事训练、政治教育、文化学习合为“一体”,列为战士服役期必须完成的科目之一。
驱逐舰某支队开办的全军第一所“民用技术学校”,就颇有创造性。学校有正规的教学设施、大纲和考核制度,有固定的教师。记者看到百余名已完成军事训练科目的老兵,从流动的舰船走进学校,戴上校徽,正分别上船舶驾驶、机械修理、烹调、卫生知识等课程。据了解,类似的学校,海军各部队都在办。
培训工作的正规化,还在质量上体现出来。登陆舰某支队参加培训的人,都要按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技术等级标准学习。由地方、部队共同考核后,可领到地方颁发的证书。
军地两用人才,需要军地共同培养。上海一些工厂近两年来把帮助部队培养两用人才,作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的重要项目。军舰去工厂修理,做到了“船进厂,人进校”,厂方还为战士办起函授,造就了一大批达到二、三级技工水平的能人。
记者从会上得知,除了前面提到的联合考核发证外,部队在师资、教材等方面也有待地方政府部门、学校、科协等的配合和支持。军队培养两用人才,很希望地方多提供一些人才需求信息。


第4版()
专栏:

九三学社发挥优势为四化服务
本报讯 记者许青报道:九三学社充分发挥其以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员的优势,组织社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研讨,面向社会进行科技咨询服务和办学培训,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支援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九三学社二万二千多成员中,40%多为高级知识分子,50%多为中级知识分子,现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就有八十多人。
九三学社成立了常设科技服务机构一百一十四个。这些机构面向社会,拾遗补缺,完成项目一千八百五十九项。
九三学社参加咨询服务的社员及所联系的科技人员已超过一万人;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价值达一亿五千万元以上;经咨询,论证项目而避免的直接损失超过两亿元。
九三学社开展多种规模的办学活动,现已办了大专三十八所、中专二十五所和各种专业培训班六千三百多个,为解决一些地区、部门或单位人才缺乏的燃眉之急,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4版()
专栏:

姚依林会见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政府间协商会议代表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今天在这里说,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南南合作继续作出贡献。
姚依林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前来参加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政府间协商会议的五十多位中外代表。
他说,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面向全世界,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把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作为其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之一。中国愿意本着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同一切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姚依林对本月24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的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特别部主任夏达表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继续支持中国为南南合作作出贡献。


第4版()
专栏:

朝鲜驻华大使举行记者招待会
本报讯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申仁夏11月29日在北京就建设金刚山水电站一事举行记者招待会。
申仁夏大使说,修建金刚山水电站,是为了实现金日成主席在党的六大会上提出的八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十大远景目标,加强民族经济的自主能力。这一工程早已动工,并且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他在介绍了水电站的具体规模后说,“这是和军事目的毫不相关的和平建设项目”。 (周必忠)


第4版()
专栏:

原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我党老战士
徐风笑同志在京逝世
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 原武汉市政协副主席、党的老战士、好党员徐风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徐风笑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北京举行。陈丕显、韦国清、张爱萍、王任重、方毅等同志及武汉市、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送了花圈,陈丕显等同志出席了遗体告别仪式。
徐风笑同志是安徽宿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国共合作期间,被党组织指定跨党参加国民党,成为我党作统战工作的第一批党员。1927年徐风笑同志任宿县县委书记,1929年受党派遣赴莫斯科学习。1931年回国后在上海、浙江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和军事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徐风笑同志历任豫皖苏行政委员会委员,苏皖边区政府高等法院副院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我苏皖边区战斗人员及干部三千人组成黄河大队奉命北撤,徐风笑同志任大队长、政委等职。
建国以后,徐风笑同志历任河南省司法厅厅长兼省法院副院长、武汉市政法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5年起,徐风笑同志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徐风笑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不居功自傲,待人谦逊和蔼,作风民主,关心同志,为人正派,襟怀坦白,表现出一个好党员好干部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第4版()
专栏:外事简讯

外事简讯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11月28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由日本社会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副委员长、众议院议员金子美津为团长的日本社会党第二次活动家访华团。
▲南斯拉夫驻华大使德拉甘11月28日中午在使馆举行招待会,庆祝南斯拉夫共和国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乔石和中联部部长朱良等出席了招待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11月29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了由中央书记、政治局委员加斯东·普利桑尼埃率领的法国共产党代表团。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易辰11月29日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全国检察长塞萨尔·埃莱哈尔德·埃斯滕索罗博士率领的秘鲁国家检察院代表团。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耿飚11月29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众议员查尔斯·威尔逊。
▲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尤斯廷·尼科·帕帕约尔吉11月29日下午在使馆举行招待会庆祝阿尔巴尼亚解放和人民革命胜利四十二周年。
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等出席了招待会。
▲国务委员谷牧11月2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以助理秘书长吴志伟为团长的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代表团。
▲北京市人民政府11月29日举行仪式,正式追认已故英国专家迈克尔·夏庇若同志为北京市荣誉市民。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