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剧评

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电视剧《黄兴》观后
陈丕显
我平时很少看电视剧,可这次看《黄兴》,竟然欲罢不能。这部剧拍得很好,很成功,看得出编、导、演以及摄制组全体同志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是下了功夫的,因此,使这部剧在许多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作为一名观众,我对剧组人员辛勤的劳动表示感谢,对这部剧的成功表示祝贺。
辛亥革命是结束帝制、创立共和,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通过反映这场革命领袖人物的生涯来真实地、艺术地再现这段历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辛亥革命,史称“孙黄”革命,但过去对黄兴这样一位与孙中山先生并肩战斗的领袖,宣传得很少,通过影视这一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得更少。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同志们做了一件好事,填补了这一空白。我看了这部剧就感到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很受教育。我相信,在今天新的形势下,重温这段光辉历史,以及在此期间涌现的所有进步人物的思想、事迹,汲取这份精神财富,对于广大人民,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是会起作用的。
希望剧组再多多听取历史学家、艺术家以及专家们的意见,继续努力,拍出更多更好的电视剧。
(本文是作者给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的一封信)(附图片)
《黄兴》剧照:孙中山与黄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相见。石维坚饰孙中山,马少骅饰黄兴。


第8版()
专栏:剧评

邯郸一梦意犹新
——弋阳腔《邯郸梦记》观后
郭汉城 孙蓓君
在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之际,江西省赣剧团在京演出了弋阳腔《邯郸梦记》,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汤剧的舞台实践是理解汤显祖及其作品伟大精神的最佳途径。
古典戏曲名著是需要通过舞台演出的继承发展,世世代代供人们观赏,才能不断赋予它新的生命。今天的戏曲舞台上不可能把古典名著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而要用今人的眼光阐发其丰富的内蕴,去认识古典名著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价值。汤显祖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没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开始萌发的明代。他的“临川四梦”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时代精神,奔泻出来的感情,对于明代的现实,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都带有明显的反叛性。《邯郸梦记》描写卢生一生辗转官场,几度沉浮、荣辱坎坷的遭遇,揭露明代封建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和世态炎凉。在他的笔下辛辣地批判了卢生对功名利禄的固执追求,对他至死不悟的痴迷之情发出由衷的哀叹。弋阳腔《邯郸梦记》紧紧扣住汤显祖原著的精神实质,删掉八仙,裴光廷,吐蕃热龙莽等人物和情节,保留入梦,赠试,夺元,偷诰,开河,迎驾,勒石,死窜,召还,生寤,梦醒这些主要关目,把卢生从仕途失意到发迹,官场倾轧,以及晚年的骄奢淫逸的一生描写,放在明代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来考察,塑造了卢生这一跻身官场,追名逐利的封建政客的典型形象。观众通过这一有限的对象触发对于人生的感受和领悟,从而真正认识汤翁作品反封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弋阳腔《邯郸梦记》的舞台演出,给名著注入了新时代的血液,翻出了新意。由于这出戏表现的是一个梦境,因此,在二度创作上不强调情节的连贯性,而根据卢生的梦幻意向,把外部起伏跌宕的跳动情节,在人物心理空间的流动中具象化。如:卢生遇见崔氏之前,热中的是中魁、娇妻美妾,金衣玉衾,当他“进梦”之后,舞台上就出现一群侍女捧着一顶斗大的“状元帽”和浓妆艳丽的崔氏,接下来,钱神开路,状元及第,宦海沉浮,千回百转,柳暗花明,似连非连,似续非续,在跳动中层层递进。舞台上的时空处理,可以讲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自由、洒脱,充分体现了戏曲在表现形式上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这种梦幻意识的时空转换,激发观众展开想象的翅膀。剧中驴形和店小二的出现,也是以梦幻意识为依据的。邯郸道上的“老伙伴”来到卢生的面前,一种对昔日的怀念,凄楚之苦油然而生,在这种情景下,在卢生不同的意识层次中引起了不同的反映,潜意识告诉卢生仕途艰难只有退却,在深层意识中炽燃着的官欲却从相反的方向诱发出卢生豁出去恶拚一场的决心。于是他赶跑了毛驴和店小二。在舞台上通过毛驴、店小二、卢生三者形象生动的表演,更深刻地、多层次地揭示了卢生的内心活动。另外,卢生在人世弥留之际与鬼卒展开的一场“拔河”表演,表现这个封建官僚至死也念念不忘他的名声、地位、财产、儿孙,看上去似乎很荒诞,实际上却把他的腐朽灵魂放大了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为了更好地表现剧本所规定的内容,这个戏在赣剧高腔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吸收融汇了节奏明快的电子音乐和多声部的男女帮腔。舞台灯光运用了现代技术,渲染了梦幻的气氛,锡铂天幕,绳侧幕的运用都给舞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些革新的尝试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可能引起争议,戏曲艺术的发展正是在这种艺术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得以实现的。


第8版()
专栏:剧评

为当代文化人写照
——邓伟和他的人像摄影
吴印咸
六年前从《大众摄影》见到邓伟的肖像习作。他那时二十岁,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影摄影。电影故事片的创作重在人物的塑造,肖像摄影是它的基本功。当学生的邓伟在农村深入生活,曾为拍好一幅老牧人的肖像,在房山十渡同放牧老人一起生活了几个星期,为的是要掌握老人的特征。
1982年他毕业留校任教。教学之余参加了两部长故事片、三部短故事片的摄影,在中外报刊上发表了近十万字的文章。同时默默地自发、自愿、自费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文化老人,立下刻苦和精心为老人们拍摄肖像的志愿。
这项文化老人肖像的拍摄工作,作者用了六年时间,收入他镜头的有数百位名家。由香港三联书店编选出版了他的人像摄影集。翻开这本印刷精美的画册,把从“五四”时期、三十年代以来现已年近古稀的文化名人风采一一展现眼前,在每幅肖像旁附有文化老人的几句话语,有闻其声见其人之感。他们的形象与话语给读者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纪念。
作者拍摄的肖像,注重从人物的性格、情感、专业、品格等方面入手,在细微处颇能捕捉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
诗人艾青的肖像,邓伟先后拍过多次,画册上选的这幅是他在艾青家中架好相机等待,直等到使被摄者完全忘却了摆在面前的照相机,也正好是诗人写作间隙、停笔思考时抓取的一瞬间。画家关山月的肖像,并未选取画家挥笔作画的常为人见的画面,而摄下画家提笔构思的神采。摄影家的眼力不仅仅在拍摄中训练,还来源于平时对观察的积累。邓伟善做拍摄笔记,有时就一位人物的几次拍摄进行比较总结,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美学家王朝闻评邓伟的肖像摄影写道:“邓伟君为我拍摄照相,不只给我以态度认真的印象,而且在应有的效果方面是掌握了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特征的。”
这本画册的近百位肖像,并不感到单调的重复。其创作态度也细心认真,做到了抓住人物的形神情态,通过挖掘出人物的形态表达人物的内在的真意。这就是邓伟的肖像艺术成功之处。
光线造型对肖像摄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诗人艾青称邓伟的肖像摄影有自己的风格。从影集中可以看出他在用光上的追求的独到之处,他多用自然光源和侧光光效。这样既保留生活环境的真实感,又使形象美而有力,这是他的肖像摄影又一特色。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从长江口掀起的冲击波
——记上海市宝山县沪剧团
本报记者 武培真
正当一些同志对戏剧的前景忧心忡忡的时候,上海市宝山县沪剧团异军突起了。这个位于长江口南岸、只有四十人的小剧团,两年半两出戏连演九百场。他们不仅驰骋上海城乡,而且不断到邻省开辟沪剧从未到达的“处女地”。两年前,这个当地报纸连广告都不愿登的剧团,今天已接待了首都、华东地区几十家报刊记者的采访。不少地、县中小剧团为其成功而鼓舞,一些大剧院也从它的振兴中得到启迪。
乱麻用的是快刀斩 三年前,宝山沪剧团人员臃肿,队伍老化,不少剧目无法排练、无法演出,1982年,演出只有二十八场。剧团内部矛盾重重,艺术水平下降,观众锐减,经济亏损到演员的工资70%要靠国家来补贴,不少人主张将其解散。为生存,为发展,大刀阔斧的整顿伴随着剧团的改革开始了。领导班子更换了,干部由任命改为聘任;工资改为浮动,责利挂钩;超龄者,退休;不适宜者坚决调出;同时广纳新秀,请进能人。他们发现十九岁的华雯是未露头角的沪剧“尖子”,便顶住各种压力坚决把她从外县调来。华雯进团后,立即演主角,她的精湛的演技,动听的歌喉,果然一鸣惊人,被广大观众和沪剧艺术家丁是娥、杨飞飞誉为“艺术新秀”。该团的沈瑶、袁新官等也成长起来。剧团领导听说有位待业人员和上海各家剧场都很熟悉,而且具有很强的宣传鼓动能力,便排除干扰“六顾茅庐”,将其聘来。就这样,大幅度的调整,使在编人员减少了30%,可剧团的能人多了、干事业的人多了。
力争上拿手好戏 1984年3月,该团正排《姻缘错》,看到荆州花鼓戏《家庭公案》的本子,其立意和剧情比《姻缘错》更好。于是他们立即改排此剧,并结合沪剧重唱、抒情的特色进行改革,增加了唱词,并加旁唱、对唱。在导演处理上又吸收了电影、话剧、歌剧等表演手法的长处。新戏上演后,观众大为赞赏,一年半连演五百五十场,创上海市最高纪录。去年,他们发现小说《东方女性》较好地讴歌了婚姻恋爱问题上的美德,便立即决定由编剧金人进行改编,并于去年12月与观众见面,目前演出已达三百多场。
无私才有号召力 今年6月份的一天,广播电台为控制播音时间,突然决定要删掉宝山沪剧团的一个钟头的节目。删谁的?凡是演员,谁不愿意在电台一显身手?团长刘银发毅然决定:“要压缩,就先砍我的”。刘银发是该团的主演,他一带头,问题便迎刃而解。该团负责人,都是吃苦在前、见利就让的带头人。副团长王文,一家三口至今住在亲戚家的斗室中。他是伴奏员,又兼会计、秘书,终日辛劳,从无怨言。支部书记戎志伟成天价忙到乘晚上最后一班车回家,他不要加班费,奖金也比别人领得少。
无私才有号召力,威信全靠公仆心。团负责人的模范行为带来了剧团的好风气。这个团很少有争角色、闹待遇的现象,以团为家、先公后私蔚然成风。尽管剧团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宿舍、洗澡间、练功房和办公室,但无人为此闹情绪。
服务至上的子弟团 去年9月的一个黄昏,上海长江剧场开演前,突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赶往剧场看沪剧的观众大多被淋湿,有些人冷得浑身打颤。苍天无情人有情。正当一些观众准备“抽签”(退场)时,剧团的同志们从后台端出热姜汤,一碗碗递到观众手中。不少人深受感动,不住鼓掌。
这个团,不是坐等侍候、吃拿卡要的老爷团,而是服务上门的子弟团。有的地区遭了灾,他们义演捐款。有的中学想包场又缺资金,他们收半价。他们每到一地,都随时根据观众的作息情况和要求调整演出时间,总要帮助剧场搞卫生。居住、饮食条件差,他们不挑剔。有几位剧场经理告诉记者:“我们接待剧团,就愿意接宝山沪剧团这样的”。来自内蒙古草原的一位文工团长由衷地赞叹:“你们是长江三角洲的乌兰牧骑!戏剧界都象你们这么改革,就大有希望了”。


第8版()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戏剧报》推荐优秀京剧高派老生辛宝达 十一月三十日,中国剧协《戏剧报》将在京举办专场演出,向首都戏剧界及观众推荐高派艺术传人、战友京剧团优秀老生演员辛宝达演出的《哭秦庭》。辛宝达在宗法余、杨两派的基础上,又毅然取益于高派艺术,是著名演员李和曾的高徒。他嗓音高亢嘹亮,演唱感情充沛,能够准确抓住人物感情迸发点,生动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世界,在广大观众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弋文)
△继《范进中举》之后,《儒林外史》系列电视剧的第二集《两根灯草》于本月录制完成。南京电视台在经费紧缺的条件下改编拍摄这部古典名著,计划共拍十集。十二月将开拍《王三姑娘》。 (艺)
△《梅朵电影评论集》最近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电影评论家梅朵四十年来所写的影评的合集。文章观点鲜明,文风泼辣,善于从人物形象入手对电影作思想和艺术的分析评价。 (川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