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五赴郑州 四上北京
办理一份出国护照何其难
编者按:文中叙述的事情,是有人在其中真正坚持原则,还是有意借故刁难,很值得研究。但是,不管如何,为了一个出国护照,竟让人多日四处来回奔走,显然是不行的。在四化建设中,能容忍这种让人非常窝火的低效率么?
今年9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访英记者组,拟于11月15日出访英国。我报社得到一个名额,决定派副总编辑黄秉忠出国。我从9月17日为他四处奔走,办理出国护照,直到10月11日才算完成任务。
9月28日,我带着有关文件和材料奔赴郑州,办理这份护照。省委组织部答复,厅以下干部出国,批准权属省人事厅。省人事厅干部调配处的耿罗接待了我。他提出,根据上级文件规定,新闻团组出国访问必须有中宣部的批件才能办理护照。这期间,我还找了省政府杨秘书长,他签字同意发给护照。耿罗看了杨秘书长的意见后,仍要我拿中宣部的批件来才能办手续。
我于10月2日赴北京,3日上午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接待我的申同志当即为我复印了中宣部有关文件,他说这就是访英记者组出国的批件,其它几个省都没有要这个批件,也把护照办了。
4日上午,我把中宣部的批文送到耿罗处。他和对桌的老靳都看了。他们说:这个文件不中!这不是任务批件。如拿着经中宣部批准的新闻协会年度外事计划表,其中有记者组访英这项内容也说得过去。我再三说明,都无济于事。
不得已,我于10月4日再去北京。全国记协的同志说:“你们办不成的话,只得考虑换其他省的同志了!”我再三恳求,他们破例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1986年外事工作计划表借给了我。7日上午,我把表送到耿罗处,他反复看了又说,这表说明不了问题。访英计划中是新闻代表团,而新闻协会的文件里写的却是记者组,对不上号,不能视为任务批件。另一位同志也说:你们拿不来任务批件,就免了出访任务!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找到河南省委办公厅。省委魏副秘书长很同情我,并表示愿意帮助,他写了一封信给人事厅李厅长和李副厅长。8日上午,我带着这封信到省人事厅,好不容易才找到李副厅长,他的意见是让干部调配处跟中宣部联系。负责挂电话的耿罗对我说,挂加急电话也挂不通,你让北京给我们挂电话吧!
我只好于10月8日三上北京。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领导人觉得十分惊奇,为啥河南的事这样难办?他派人给河南省人事厅挂长途电话,十一时左右通话,谈的结果河南还是不通。我只得硬着头皮跑到中宣部去。下午,中宣部的刘同志跟河南省委宣传部通了话,新闻局还给出了一封证明信件。10日上午,我将证明送到河南省人事厅。耿罗说:“严格地说,这样办是不符合要求的,这回就照顾你们办算了。批件你明天来拿。”次日上午,耿罗又说:“还没办好,我们政审最快也得三天时间。”说完就走了。我等了一会儿,老靳来了,很快为我办完政审批件,下午到省外办涉外处顺利地领取了访英护照。
10月11日我四上北京,把护照送到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至此,我才完成了任务。
河南洛阳日报社 贾占才


第7版()
专栏:服务工作面面观

“有意见你们给铁道部提!”
10月20日十八时十分,我们西藏自治区归国藏胞参观团一行二十六人乘坐从武昌开出的218次火车前往重庆。这趟列车个别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之差,令人吃惊和愤慨!
车开后,我们所在的3号硬卧车厢的列车员便很少露面。上车时用热水瓶准备的开水在当晚二十时已喝完,因找不到列车员,一直到次日中午,我们再没喝上一口水,许多人干渴难忍。我团的次仁卓玛因患急性咽炎,急需开水,参观团副秘书长孙泉向一个佩带015号证章的乘警反映了情况,谁知这个乘警竟说:“没有开水喝是多年的老问题了,有意见你们给铁道部提!”大约十二时,终于盼到送水来了。但一壶水到我们座位时恰好没有了。我们想可能一会儿还会送来,但却总不见列车员回来。孙泉再次去找列车员,只见四名男女列车员正在列车员室里嬉笑。孙问:“请问3号车厢的列车员同志在不在?”答:“3号车厢没有列车员。”问:“列车长在不在?”答:“我们车上没有列车长。”十二时三十分,我们到餐车吃午饭,顺便带了一个热水瓶准备找点开水。这时,那个015号乘警竟气势汹汹地来到餐车质问我们。孙泉回答:“我们一是找点开水,二是找列车长反映一下情况。”015号乘警说:“你们最好去找胡耀邦。”当时在旁边的一位身穿白工作服的同志说:“开水,马上就给你们送来。”后来我们才知道答话的那位同志就是列车长。
在同列车长的交谈中,听说这趟车的设备比较陈旧,锅炉比较小,提高服务质量有一定困难。这些我们都能理解,干渴也能忍耐,但个别工作人员不文明的语言和行动却实在令人气愤。在祖国内地,我们已经参观了十多个省市,也乘坐了多趟火车,处处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特别是柳州铁路局162次列车的同志对我们更是关怀备至。对比之下,218次列车的服务质量太差了。我们衷心希望218次列车认真改进工作作风,不要辜负“人民列车”这一光荣称誉。
西藏自治区归国藏胞参观团


第7版()
专栏:呼吁

把报刊还给农民
前些年,我们这里的村组一般都订阅人民日报、半月谈、农民日报、新华日报、江苏农业科技报等十来种报刊。报刊放在村里居住适中的农户家,供大伙儿阅读。工余、阴雨闲歇天和节日,农民们常聚到这里,看看读读,听听扯扯。可是,近年来,这些报刊却日渐稀少了。我们村人口近三百,年收入二十多万元,近年用于订阅报刊的费用却不足二十元。难怪人们说,这年头,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物质上过的是“温饱小康”,可精神上还是“饥饿加灾荒”。
据调查,村组减订报刊的主要理由是:紧缩费用开支,减轻群众负担。然而,因“精神食粮”短缺,有的人当了扑克、麻将、迷信的俘虏,有的人被黄色书刊诱入歧途,还有人因不懂保管和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用电等方面的常识,造成农副业经济损失乃至人身伤亡事故。一年一度的报刊收订工作又开始了。望抓完粮食秋播的干部们,也尽力抓一下农民的“精神秋播”。
请把报刊还给农民!
江苏射阳县海通小学 黄志生


第7版()
专栏:毖后录

报刊堆在干部家 不便农民随时看
笔者经常下乡,发现我县绝大多数村庄没有书报阅览室,村委会订的报纸杂志,大都送到村党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家里。这些报刊在村干部家里堆着,很少有人看;有些报刊甚至原封不动,或当了包装纸。而农民想看报刊却无处看。目前,有些农民还不富裕,让他们自费订阅各种报刊还较困难。但他们需要了解经济信息,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需要丰富业余生活。为此,呼吁乡村干部能为农民着想,在村里设个阅览室,让农民共享精神食粮。 福建霞浦县 松蜂


第7版()
专栏:毖后录

又一种摊派
前几天,我县科协的两位同志来我校找管财务的老师,按照我校的花名册给每个教师开了一张五元二角八分的发货票,然后收了钱扬长而去。原来,他们给每位教师订了一份河北科技报。宣传科技知识,本来是好事,但这种摊派式的强订办法,不知是哪家的规定?
 河北容城县八于乡中教师


第7版()
专栏:建议与要求

订户收到杂志的时间太晚
我同几位在邻县工作的同学相聚时,谈及杂志投递情况。一位说:“我订的《辽宁青年》常常是邮电所零售十多天后才送来!”另一位说:“《民主与法制》,每月下旬邮电所就有零售,而我订的到下月中旬才收到。”又一位说:“我订的《电影故事》、《大众电影》等,也是在邮电所开始零售后约半个月才收到。”我也有同感。我订的《故事会》,要等到邮电所零售完后才送来。我们都曾问过邮递员,他们也说零售的比订阅的来得快!原因何在,不得而知。我们几人接触过的一些订户都愤然地说,以后干脆不订了!由此可见,这种状况不改变,势必影响杂志的发行量!
目前,正是订明年报纸杂志的黄金时节,望出版、邮电等有关部门重视这一问题。 广西 章程义


第7版()
专栏:街谈巷议

曲啸的气愤和感慨
最近来京开会,顺便探望曲啸同志。当我们谈到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时,他说,近来常因某些人不文明的行为而使他受到困扰。
他取出一份电报让我看。电报发自吉林某县公安局,电文是:“你是否认识黑龙江省伊春市钱士忠,并介绍他到侨联函授大学工作?办案急,请速回电。”曲啸同志说他根本不认识什么钱士忠,更谈不到介绍工作。他说他收到不少这类核实性的电报,都是他不知情的。“那个姓钱的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竟打着我的旗号,实在令人气愤。”
曲啸同志还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他收到江苏省泰县一位乡长电汇来五十元钱,这使他感到莫名其妙。第二天一个年轻人找上门来要钱,原来他就是从那个乡来北京的。因为把钱用光了,这个年轻人便假借曲啸的名义向本乡请求捐款办好事。那位乡长相信了,没想到是这个年轻人耍的把戏。
还有一个女青年冒充曲啸的侄女,自称叫曲盼盼,到曲啸所在单位找他。曲啸同志说:“当时我正在外地出差,单位的同志听说是我的亲戚,便热情接待,安排食宿,住了好多天。等我出差回来详细询问之后,才明白那个女青年姓吴,我曾为她在北京找过工作。她居然为了骗得几天食宿而冒充是我的侄女。”
曲啸同志感慨地说:“也许是因为我在社会上有了一点名,某些人便利用我的名义招摇撞骗,使一些单位和个人上当。这种行为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全国人大代表 李春艳


第7版()
专栏:勇于向不正之风作斗争

廊坊交通局加油站的油啊,你姓啥?
9月24日,我们几个人去河北廊坊市接七辆“拉达”牌小汽车。下午五时,我们从仓库提货出来。因车内汽油甚少,其中一辆车没走多远就断油熄火。我们便到廊坊市交通局院内的一个加油站求援,要求加油。加油站的人说,加油需到市石油公司批条子。我们说了许多好话,也无济于事。我们只好把车开到路边。
天渐渐黑下来。这时,走来一个中年男子问我们要不要买油,并说每公斤油一元八角。我问:“油在哪?”那人指着交通局油站:“就在那个加油站”。说完,他便提出条件,要我们去廊坊市永兰五金综合商店给每辆车买一个油桶(高价、有发票),待天黑后由他带车进入交通局加油站加油,不准声张,不开发票。我们买油心切,又身在他乡,也就顾不得其它了。
交易谈成,天黑后那个中年男子即带我们进入加油站。这时从加油机后闪出一个人来,我们近前一看,正是下午不给加油的那个油站保管员。只见他们一人开机加油、一人记帐,每辆车五十公斤,七辆车共加了三百五十公斤油;按每公斤一元八角计算,转眼工夫六百三十元进了他们的腰包。随后,他们给了我们一张白条,落款是:廊坊市王立(手印)。
我们开车一溜烟出了加油站,我回头看看挂在大门左侧的牌子,上写着:“河北省廊坊市交通局”。再看看我们手里拿的那张白条子,一个问号出现在脑海:廊坊交通局加油站的油啊,你姓啥?
河南信阳地区计划委员会办公室
刘忠谋


第7版()
专栏:耳闻目睹

校门被堵 苦了师生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关第四小学五百六十多名师生员工,从这仅宽七十厘米的狭道小门进进出出走了一年多了。学校大门在哪儿?他们为什么不走学校大门?
原来,去年6月间,一城镇居民以这所学校大门占地属他所有为由,硬修起一间水泥平房,把学校大门给堵上了,仅在房侧留一狭道。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曾多次出面解决,均无结果,不知内情究竟如何?
贵州日报 陈听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