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新技术革命中的人才选拔
吴季松
在当前欧、美和日本科技界,人才选拔方法花样翻新,选拔标准已较前大有不同。“人才选拔”是我1985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学科综合研究应用于经济发展”考察的重点,感触颇多。
从因人设事到为事找人
直到六十年代,欧、美和日本的科技界领导在人才选拔问题上还为两大问题所困扰:一是相形见绌而又未到退休年龄的官员到哪里去,他们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批人;二是原有的工作集体常常排斥、抵制开拓性的人才。只有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从因人设“过时之事”到为“新技术革命之事”找新人。
出人意料的是,在封建传统意识较深的日本,第一个问题居然迎刃而解。我专门了解了日本通商产业省(主管工业技术发展),该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工作效率和机构活力均为欧美经济学家所称道,甚至有“通产省和银行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大杠杆”的说法。它是怎样实现新老交替的呢?在通产省内有不成文的规定,次官(相当于副部长一级)限制在五十五岁以下,局、院(相当于司、局)长一级限制在五十岁以下,课(处)长一级限制在四十岁以下,系(科)长一级则限制在三十岁以下。超龄而未能被提升的到哪里去呢?到大学去运用自己的知识,或到公司去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贫乏,不足以教人,经验不成系统,不足以被咨询的怎么办呢?只好屈尊低就,因为这是“新技术革命”啊!
在美国找到了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出路,硅谷因此应运而生,一批创业者另起炉灶,把盛产苹果、桃子的荒谷变成了新技术的源泉。一位从英国来的“硅谷人”对我说:“我为什么离乡背井到这里来工作呢?因为在这里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干事,少论资排辈,无清规戒律,不受旧有机构体制和人员素质的限制。”
新型人才素质的核心
在为国家服务的前提下,“知识”是新型人才的首要素质。什么是新型人才应该共有的基础知识呢?我在考察过程中,通过表格调查了几十名中外科学家、教授和科技官员,大家一致认为:高等数学(它创立了人类思维的新逻辑体系)、在某一领域内的研究实践积累(至少五年)、计算机基本知识、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外语、自然科学发展史、本国历史知识、经济和法律常识,这些知识是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欧美有识之士认为,高技术的发展取决于发明和革新,而发明和革新的来源是创造性,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鉴赏他人的创造性,而不是用自己的创造性去限制他人的创造性。
新型人才选拔的程序
不同国家的体制和传统各异,象美国硅谷那种新型人才自由创业的自然选拔方式,非但在欧洲和日本难以推广,就是在美国国内也不可能处处效法,主要还是要靠人选人,问题是采用什么样的选拔程序才能创造新型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
综合美国、日本、法国和瑞典的新型人才选拔,大致有三大步骤、六个程序。
一、人事部门推荐
1、领导、专家、群众推荐和自荐
2、档案审查
3、民意测验(包括表格调查和个别谈话)
对政府科技官员候选人的民意调查对象,主要是他的服务对象——研究人员,而不是他的属下。下属对他的异议可用调整人员的方法解决。
二、知识和创造性考核
1、笔试:由于新技术革命中需要新知识和创造性,单纯依靠学历,不但在发展中国家,就是在发达国家也难以准确地衡量人才,索尼电器公司和苹果计算机公司都是由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创办的。因此,要由专家制出有几种答案的选答表来对上述几种知识基础进行考核,让有丰富知识的人通过已有的知识和创造性来外推新知识。
2、面试:由领导和专家在小范围内进行。
三、任职答辩
通过以上步骤确定几个候选人,然后组织由领导,如科技部门的主管;研究人员,如主要的所长和有代表性的研究人员;同僚及下属代表参加的任职答辩会。让几个候选人表述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需要哪些条件,一经答辩,优劣自明。
这种做法消除了遴选人才的神秘化;又使被选者有机会讲话来消除各种各样的误解,同时表现自己的才能;还可以作为对其今后工作监督的依据。
在国外,也有人为这种办法担心:第一候选人落选怎么办?对落选者有无不良影响?一位法国科技官员对我说:“第一候选人落选,正说明专家集团鉴定的必要。至于影响,如果你选择了合格的候选人则会很小。”
当然,任职答辩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行的,它取决于工作单位的人员素质,因此,至少对于科学研究及其管理部门是适宜的,在新技术革命中更要“新事新办”。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森林害虫的生物防治
徐春富
我国森林病虫害约有二千多种,每年森林被害相当严重,有的地方出现大片林子死亡的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仅松毛虫危害而损害的木材生长量达五百多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木材采伐量的1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环境污染,我国林业科研和生产部门,从五十年代开始先后采取“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病毒治虫”等生物措施防治森林病虫害,取代或弥补化学防治带来的不足。
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在我国始于五十年代,取得可喜成果。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效果可达90—95%,基本上控制了虫灾发生。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每亩松林费用一角五分,成本较低。河北省青龙县从1979年开始使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每年为国家、集体节约农药近百吨,劳力二千多个,资金二十多万元。
胡蜂是一种常见的昆虫,主要捕食松毛虫、柳毒蛾、杨扇舟蛾、舞毒蛾、杨尺蠖、槐尺蠖等鳞翅目和双翅目幼虫,防治油松毛虫的效果可达70%。
日本松干蚧是我国松树的毁灭性害虫,危害程度比松毛虫还严重得多。科研人员研究采用异色瓢虫防治日本松干蚧,防治效果显著,平均防治效果达87.1%。
江苏金坛昆虫激素研究所和东北林学院曾研究成功舞毒蛾性引诱防治松毛虫、侧柏毒蛾、茶尺蠖,在二百米范围内捕食害虫有较好效果。
近一二年来,用青虫菌六号液剂防治松毛虫,面积已达几十万亩,防治效果很好。
白僵菌是目前国内研究最多、使用量最广的一种生物杀虫剂。广东省每年应用的白僵菌防治松毛虫面积二三百万亩,占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70%以上。
以鸟治虫,潜力很大。我国鸟类有一千一百多种,绝大多数以农林作物害虫为食,即通常所称益鸟,如燕子、猫头鹰、啄木鸟、灰喜鹊、山雀等。据调查,一对燕子平均每天捉虫在六百只以上。辽宁省本溪市达贝沟林场在松林中挂鸟巢招引白头翁、黄鹂、杜鹃等鸟类十几种几千窝,招引前松毛虫虫口密度每株为三十五只,招引后降到零点零零三只,收到了万亩松林无虫害的好效果。
用生物防治森林害虫,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长期使用不会使害虫产生抗性等优点。生物防治森林害虫,有利于各种益鸟、益虫、益兽的生存生活和繁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今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医学奖获得者给人类作出了什么贡献?
发现神经和表皮生长因子
美籍意大利生物学家里塔·莱维—蒙塔尔奇尼(女)以及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科恩,由于发现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而共获今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物学奖,他们在组织再生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疾病。
发明世界第一台电子显微镜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给了西德的恩斯特·鲁斯卡教授和瑞士的西德籍科学家格尔德·宾尼格及瑞士籍科学家海因里希·罗赫尔。
鲁斯卡的贡献是,他在1933年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电子显微镜,这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对研究病毒和细菌大有裨益。
研制成扫描隧道效应显微镜
宾尼格和罗赫尔的获奖,是由于研制成功了扫描隧道效应显微镜。这是鲁斯卡首创的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扫描隧道效应显微镜能够精确地显示小到一百平方埃,约一个原子那么大的“图象”。
研究出交叉分子线束方法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哈佛大学教授达德利·赫希巴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的李远哲和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
赫希巴赫研究出了一种交叉的分子线束方法,由于采用这个方法,便有可能详细研究化学反应。
李远哲进一步发展了这个交叉分子线束方法,把它用于研究大分子的反应。
研究出红外线化学发光方法
波拉尼研究出了红外线化学发光方法,应用这个方法,可测定和分析从一个新形成的分子发出的极弱的红外光。
他们的研究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人们能够更详细地了解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
(转载自《世界科技译报》)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科学简便的窗户保暖法
中国建筑一局科研所 涂逢祥
窗户,是房屋采光和通风所必需的设施。但是请你留意:在寒冷的冬日,窗户既是房屋采纳太阳辐射的入口,又是散发室内热能的主要通道。
冷天,房屋内的热量是通过建筑物所有的外表面向大气散发的。以窗户来说,它不断吸收室内的热能向室外传递;冷空气还从门窗缝隙钻入,同时把室内热空气赶出室外。对一些城市的多层砖砌住宅进行冬季热工测试的结果表明,房屋外表面各部分热量散失的比例大致为:外墙、屋顶和地面共约占三分之一,窗户则要占到大约三分之二。
冬季室内适宜温度一般为十八摄氏度或者再稍高一些。我国采暖地区城市的多数房屋,室温往往达不到十六摄氏度。提高室温用加强采暖的办法,要受设备和能源的限制。那么,在现有条件下,有什么简便易行的法子改善这种状况呢?有的,只要你稍加动手,把窗户保暖搞好,室温就会明显提高。其道理是很清楚的:把窗户这个房屋失热的主要通道堵住,室内散热量减少了,房间温度不就提高了么!
为了把室内已有的热量在满足通风换气的条件下蓄存得好些,发达国家的主要措施是采用多层密封窗。如果将单层窗改为双层窗,双层窗改为三层窗,由于玻璃之间有空气层阻隔,能够大大提高窗户的保温效果,窗户的内表面温度会明显地增高,从而改善对室内人体冷辐射的影响。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这样做。但是,这种做法费用增加较多(加一层钢窗每平方米窗面积约需五十元),推广有困难。当前我们的大多数房屋,则可以采取一些较为经济实惠的办法,下面简要介绍几种:
要减少冷风渗透,可用自粘型门窗密封带,将窗户和外门密封。此带系用软质聚氨酯等泡沫塑料或微孔橡胶的条带,涂以压敏胶并复上防粘纸制成,使用时只需撕去防粘纸,然后直接贴在门窗缝处即可。贴上密封带后,门窗仍可随意开关。由于泡沫塑料或微孔橡胶带被压紧,堵住门窗缝隙,室内冷风渗透引起的热损失可减少三分之二以上,室温可提高二摄氏度,刮风天甚至可提高五摄氏度。一户只需花几元钱买密封带贴上,即可用上好几年。
为了减少窗户本身的失热,可在窗扇内侧加贴一层透明薄膜,使与外层玻璃形成厚度为十五毫米以上的密闭空气层。薄膜可用适当的胶粘剂或双面胶带粘贴,注意将薄膜贴平,不留空隙,避免灰尘进入空气间层内。透明薄膜可选用聚酯或聚丙烯塑料。窗上加贴一层薄膜后,保温效能接近于增加一层玻璃,室温一般可提高二摄氏度,窗玻璃结露现象可以避免或大为减轻。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是陆地下沉还是海水上升?
余仁杰
近十几年来,有关科技人员发现我国自北而南的沿海城市,如天津、上海、广州等地都在下沉,与上个世纪同期相比,大约下沉十五厘米左右。起初,专家们以为只是局部地区的地面下沉,并且很快就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原因:人们抽取地下液体(如地下水、石油等)造成地层中矿物骨架被压缩导致地面下沉。于是,人们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如上海市进行地下水回灌,对局部地段有一定成效。然而,专家们很快又发现不仅一些大城市,连那些远离大城市的沿海地区,与平均海平面相比,都在下沉;特别是那些与抽取地下水或石油根本无关的海岛,也有同样的现象。可见光用抽取地下液体太多来解释陆地“下沉”是片面的。据有关报道,世界各地沿海陆地都有“下沉”迹象,而且还发现有加速的趋势。现在,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科学家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一陆地“下沉”的秘密:原来是平均海水面在上升。
为什么海水平面会上升?英国气象学家测得南半球海洋及印度洋的水温在转暖,使这些海面上的冰帽不断融化;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在对过去一百多年地球冰川的测试中,都证实了地球在变暖,使陆上的冰河和极地的冰层都有所消融。这样,海洋的含水量增多了,海水平面就上升了,陆地也就相对“下沉”了。
国家气象局副局长章基嘉指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在波动的过程中趋于变暖,估计在未来几十年里,地面气温仍不会改变这种趋势,将比1850年平均上升一点五至四点五摄氏度。地球变暖的直接原因,是大气中聚集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迅速增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象一面单面透光的镜子那样在起作用,它使太阳光不受干扰地照射到地球表面,而地球反射的热却散不出去。这也就是“温室效应”。统计表明,上个世纪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百万分之二百六十五,而现在却已达到百万分之三百四十,预计到下个世纪中期还将增高一倍。那末,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会不断增多呢?这就得归咎于人类自己。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后,大量采用矿物质作能源,它在燃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另一方面,人类又对能吸收二氧化碳并能放出氧气的森林资源进行破坏,滥砍乱伐,毁林造田等等。
由于人类对环境过去没有给予应有的保护,而促使地球变暖。科学家们预计,在未来五十年间,海水平面可能会再升高一英尺(约合三十厘米多)以上,它可侵蚀掉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海岸线一百至几十英尺。而有的科学家认为,一百年后,海平面可能升高五至十米。到那时,大片陆地将被侵吞。不仅如此,地球变暖还将给地球的其它方面带来严重后果,如生态平衡遭受破坏,自然灾害增多,农业生产大受影响等等。
人类已经从破坏环境中受到惩罚,现在应该到了觉醒的时候。要扭转目前的趋势,必须全世界动手,大家都来保护和改善环境。
目前最重要的,是寻找无污染的新能源来替代燃烧矿物质;要大幅度地减少污染大气的气体的排放量;要大幅度地增加森林覆盖率,以便有效地防止地球变暖。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四千五百万年前的森林化石
加拿大科学家在北极阿克塞耳——海伯格岛发现了四千五百万年前的森林化石。令人惊异的是有些树木还没有石化。成百上千的树墩和原木保存完好,使人觉得就象去年刚伐过的一样。科学家还可以锯断并燃烧这些化石树。
除冷杉和红木外,还发现了一些迄今不为人知的树种。在加拿大的北极部分,以前也发现过森林化石,但不在同一地区,也不如海伯格岛保存得完好。(张玉华译)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提高以城市为中心的乡村城镇化这个宏观空间的经济效益的学科。它所研究的课题是时间中的空间效益和空间中的时间效益。其研究领域包括四个空间范围:
一、研究怎样提高每个小城镇自身(包括周围农村)的空间效益;
二、研究各个小城镇之间或一个县之内小城镇的布局和结构的空间经济效益;
三、研究以城市为中心的全市范围内的乡村城镇化的城镇综合效益;
四、研究特大城市为中心的整个经济领域的城乡网络的综合效益问题。
大力建设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研究空间经济学对我们搞好小城镇建设、探索一条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的高校已经开设了这门课。
(转载自《科技咨询》)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室讲师王文兴所带领的“对虾微生物病害的防治与研究”课题组,经常深入沿海虾场,他们已查明了十余种危害对虾生长的微生物病害,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措施,使虾苗成活率由50%以下提高到70%以上。图为王文兴(左)正在虾场观察对虾。
(国家海洋局供稿)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桫椤,又名树蕨,曾是两亿年前地球上盛极一时的高大植物,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变迁,早已濒临灭绝。我国仅贵州、广东、福建、四川和台湾尚有少量分布,国外也极少见。这种植物是研究古植物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地质学的“活化石”,是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珍稀植物。
贵州省赤水县境内的桫椤植株高大,生长集中。在国家、省、地环保部门支持下,赤水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在金沙沟划定了占地十平方公里的桫椤保护区,这是我国第一个桫椤保护区。图为保护区内的双生桫椤。
刘榆煊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