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坚持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八日)
田纪云同志们:
为了比较及时地研究和部署明年的农村工作,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比往年开得早一点。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分析当前全国农村经济形势,研究明年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会议以后,中央、国务院将发出指导明年农村工作的文件。现在,我就以下三个问题讲点意见。
(一)关于当前形势
当前,我们国家的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都很好,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可喜局面。
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进行四化建设,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和深入发展。整党工作进展顺利,党风、社会风气正在好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今年9月举行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于推动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在巩固前几年成果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加强和改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增强企业活力,取得明显的成效;生产、流通、科技等领域的横向联合,有很大的发展。这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的两项突出的成果。考虑到今年经济情况比较稳定,经济环境有所改善,为了分解改革措施过于集中而产生的承受能力的困难,将有些原定在明年出台的改革措施提前到今年实施,主要是,提高了北方木材价格及东北三省、内蒙古玉米、大豆、葵花籽的收购价;进一步放开了小商品的价格;适当调整了某些工业品的价格,开始拉开了商品的质量差价、批零差价、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从第四季度起,又进行了两项重大改革:一是国营企业实行以劳动合同制为中心的劳动制度改革,二是扩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试点面。上述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已经和必将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今年以来,总的看,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日益趋向正常。1至10月,全国工业总产值完成年计划的81.5%,比去年同期增长7.4%,能源、原材料和适销产品生产增长幅度较大,预计全年工业增长率可以达到7%至8%。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粮食产量预计将高于去年。市场购销两旺,商品供应好于去年,零售物价水平有可能低于计划控制指标。货币回笼和城乡储蓄多于去年同期。外贸出口增加。计划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基本上得到控制,消费基金增长过猛的势头有所抑制,财政收入完成情况也是好的。
农村各项工作继续有所前进,有所发展,成绩是很大的。产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各地对粮食生产进一步重视,增加了投入,加强了对粮食生产的领导;合同定购制度的建立以及以工补农、小化肥降价等措施的实行,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三千多万亩。今年夏粮和早稻比去年增产一百多亿斤,秋粮虽然几个主要产粮省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但经过群众性的抗灾斗争,获得了较好收成,从全年看,全国粮食生产仍是一个丰收年景。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抓得较紧,已见成效。乡镇企业在调整中继续发展,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的工作有新的进展。今年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各地区、各部门都加强了对贫困地区工作的领导,加强调查研究,明确指导思想,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收到较好效果。农村商品生产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多数中小城市农产品市场活跃,水产、瓜果等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比较通畅。农民在产前产后各个环节上的自我服务以及横向经济联合,都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地方注意了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修、维护和管理有了改善。简而言之,改革逐步深入,八亿农民安居乐业,生产积极性高涨,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这是农村形势好的主要标志。
当然,目前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同消费结构、市场需要不相适应的状况还没有大的改变;部门、地方、企业用自筹资金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多,规模过大;财政方面,由于存在着国际市场石油降价和汇率调整等因素,加上某些支出增长较多,虽然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预计全年仍会有一些赤字。农业方面,物质和技术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某些资源利用过度,原有设施老化;粮食产量还达不到1984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在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国家如何对农业生产实行宏观调节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还没有疏通理顺,许多农产品流通不畅,某些品种价格波动过大。还需要指出的是,这几年我们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干部选拔、培养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还不适应农村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上述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从各方面的情况看,明年的经济将持续稳定发展,情况会比今年更好。
总之,今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说明,中央确定的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控制的方针,在改革方面实行的巩固、消化、补充、改善的方针,都是正确的。由于认真贯彻了这两项方针,国民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有所减少,改革成果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并为明年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对整个形势有一个清醒的全面的认识,既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又正视存在的问题,就能更加坚定改革的信心,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继续发展大好形势。
(二)明年农村工作的基本要求
“七五”期间,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要增长6%,到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八千五百亿斤至九千亿斤,棉花八千五百万担,肉类二千二百七十五万吨,水产品九百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14%,灌溉面积五年增加二千万亩。实现这些要求,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明年是执行“七五”计划的第二年,各方面的工作都应该有新的进展。明年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继续坚持改革,搞好基层整党,争取粮食有较大幅度的增产,全面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继续进行改革,这是明年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明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总的精神是要继续增强企业活力,改善市场机制和宏观管理,发展社会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但并不是说农村改革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实际上,农村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原有的改革措施,需要继续贯彻落实、配套和改善。随着形势的发展,还要深入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大锅饭”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个政策不会变,并要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当然,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这几年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了,农户最迫切需要的是向他们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这是农村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重要环节,我们的工作应该紧紧跟上,因势利导。要把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和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作为农村深入改革的重点来抓。要认真搞好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疏通流通渠道,发展横向联合,活跃农村商品经济。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这种形式扩大了经营规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验。但是,决不要不分具体情况,不问条件,急急忙忙地普遍去搞。尤其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不具备条件的地方,更不能人为地去拔苗助长。以上讲的这些改革任务,并非是明年一年所能完成的,有的是需要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因此,在实施改革措施时,一定要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切莫“刮风”,一定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要“一刀切”。有的地方在探索如何发展新的经济合作形式,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必须让农民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去创造、选择,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领导不要定模式、划框子,更不要搞过去那种合大堆式的合作化运动。
明年我们在抓好改革的同时,要把改革与其他各项农村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一、切实抓紧抓好粮食生产,继续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粮食生产情况的好坏,对整个改革和建设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一定要继续认真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争取粮食有较大幅度增产。今年6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他还说,“我们搞宏观控制应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位置上,总的目标始终不要离开本世纪末达到九千六百亿斤的盘子。”这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指导思想。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成就举世瞩目,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土地少,同时随着以粮食为基本原料的食品工业、饲料工业的发展和人们食物结构的改善,对粮食的需要量越来越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粮食决不是多了,而是不足。解决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而不能依靠进口。各级领导对此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有一个长期的打算。今年粮食比去年增产,但还不够理想,明年粮食总产量要力争达到或超过1984年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实惠。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条是要适当提高粮食价格,但目前大幅度地提高粮价的条件还不具备,需要通过一些其他经济措施来缓解粮食生产方面存在的矛盾。要继续实行粮食合同定购制度。对粮食实行合同定购与议价收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要坚持。需要明确,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粮食定购合同,既是合同,又是任务。这一点,要向广大农民讲清楚。要号召并且鼓励广大农民按合同履行向国家交售粮食的义务。与此同时,逐步改善粮食合同定购办法。要逐步适当调整全国粮食定购任务,具体如何执行,各省、市、自治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调整合同定购任务,并不是说粮食多了,国家可以少收购,而是对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实行随行就市,增加议价收购,给农民以更多的经济实惠。在调整定购基数的同时,增加合同的互惠性,实行粮食与化肥挂钩、与柴油挂钩、与预购定金挂钩,挂钩标准已经确定,各部门、各地区一定要落实,保证兑现,而且一定要兑现到农户。从明年新粮、新棉上市起,适当提高一些地区个别粮食、油料品种的收购价格,南方棉花收购价格由原来的“四六”比例价调整为“五五”比例价。在价格上作这些小的调整,主要是为了逐步解决农产品品种之间比价不合理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要继续搞好以工补农。同时,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也要因地制宜。即使是山区应该退耕还林还牧的地方,也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调整,不可操之过急。积极改造中低产田,继续抓好商品粮基地建设,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要采取措施,保证棉花播种面积相对稳定,逐步提高单产。其他经济作物也要合理布局,全面发展。
目前,林业、畜牧业仍然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亟需采取措施,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建设。这几年,全国许多林区过伐现象严重,国营林业企业经济发生危困。林业存在的问题是一种综合症,必须实行综合治理。要提高对林业的认识,使全社会和全体人民都来重视林业建设。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战略布局和经营方针。林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造林、育林,增加森林资源,提高覆盖率。在经营方针上,应当坚持采育结合,以育为主;综合开发,多种经营;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要进一步研究林业经济政策,总的原则是要给林业以积极扶持,增强其活力。解决国有林区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已转发一个纪要,各地区、各部门要具体落实。林业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把工作进一步做好。同时,国家和地方要给林业以必要的扶持。这样,振兴林业才有希望。牧区要进一步完善生产责任制,调动广大牧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加强草原建设,注意科学养畜,提高畜产品的商品率,进一步调整购销政策、疏通流通渠道,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繁荣牧区经济。南方要重视对草山草坡的开发、利用和建设,大力发展食草动物。目前城乡肉食供应主要还是靠农区养猪,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生猪生产稳定发展,防止出现大的波动。中央和国务院拟于明年适当时候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林业、畜牧业问题,请各地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提出改革建议。
对乡镇企业要继续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指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持其稳步健康发展。发展乡镇企业,要实行乡办、村办、户办、联办“四个轮子”一起转,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市场需要搞好规划,力争上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防止盲目性。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要重视挖潜改造,加强与城市工业的联合,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从乡镇企业收入中拿点钱“以工补农”是必要的,但要适度,严格禁止滥摊滥派。
国营农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办好职工家庭农场,完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重经营体制,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增强其活力。逐步把国营农场建设成稳定的内外贸商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示范基地,成为当地农村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的服务中心。
二、积极疏通流通渠道,大力搞活农村商品流通。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有八亿农民,是容量最大的市场。我国市场问题,说到底,是个农村市场问题。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农民对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商品流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发展商品经济必须放开搞活,但并不是说只要一放开,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要使全国亿万农户成为商品生产者,并且成功地进入市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需要进行巨大的细致的组织工作。这几年,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有成绩,应该肯定,但继续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不能就流通说流通,抓流通必须同抓生产结合进行。由于流通渠道不畅,许多农产品卖不出去,经济效益很差,挫伤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因此,明年必须下功夫抓好农村流通领域的改革。一要根据农副产品的不同特点和同国计民生关系的密切程度,研究不同的购销办法,改善购销制度。认真解决畅销产品多家争购,滞销产品不积极收购、推销的问题。二要开拓多种流通渠道,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要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商品流通网络,发展农商联合、商商联合、农工联合等新的流通形式。注意加强商业设施的建设、开放和管理。国营商业要真正按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办事,并且以平等身份同集体、个体商业一样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调节。国营大中型零售商业企业要搞好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国营小型零售商业企业要积极实行租赁制。供销合作社要实行综合经营,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信息、资金服务,产品收购、加工等各个环节与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还可与农民(包括个体、联户、集体)合股办各种企业。供销合作社增强“三性”的方向是正确的,现在的问题是不要停留在形式上和口头上,而要不断充实经济内容,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群众自己的经济组织。经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供销社的改革是有希望的,有些地方已经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应该因地制宜地积极加以推广。要进一步办好农贸市场,鼓励农民进城举办农副产品批发、零售市场,搞活农副产品流通。
三、继续加强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增强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
这几年,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仍有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不快,人民生活改善不大,甚至一部分农民的温饱尚未完全解决。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争取尽快解决这些地区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开展这项工作,一定要有很大的决心、明确的目标和一套得力的措施。要从改革入手,从发展着眼,立足于经济开发、资源开发,启动贫困地区内部的经济活力,增强自力更生能力。要注意把本地劳动力资源同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乡镇企业,搞好农副产品加工,发展采矿业,发展交通运输,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要打破封闭的内向型的低水平的自我循环状态,克服小农经济思想,树立商品经济观念,积极发展商品经济。要实行对外开放,努力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积极引进所需要的人才、技术、资金,加快发展步伐。对来自各方面的扶持款项,不要撒胡椒面,要集中财力,统筹安排,选准项目,保证重点,讲求经济效益。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只要加强领导,路子对头,贫困地区的面貌一定会有较快的改变。
四、农村的改革和各项工作,都要立足于保持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
农村改革和各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在农村实施一切改革措施都应该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帮助农民发展商品经济,开辟更多的致富门路。要继续鼓励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支持各种专业户的发展,带动广大农民勤劳致富。前几年的改革已经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经济实惠,对于已经给予农民的好处,任何部门、任何单位都不要截留或者往回拿,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今后应通过进一步改革从多方面给农民增加新的经济实惠。明年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一般不涨。同时,在农产品收购中,一定贯彻按质论价原则,严禁压级压价,禁止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乱扣款、乱集资、搞平调,坚决保护农民合法收入。总之,一定要保持农民收入继续增长的势头。农民收入多了,农业投入就可以增加,农民购买力就可以提高,农村市场的容量就可以扩大,我国整个市场就可以活跃,农业、工业、商业都可以活起来。所以,保持农民收入增长的势头,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
五、认真搞好农村整党,加强农村基层工作。
今冬明春村级整党将陆续展开,这是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素质的极好时机,要结合整党把领导班子建设好。通过整党,促改革,促经济。要依靠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贯彻到群众中去,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商品经济。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帮助农民克服小农经济思想,反对封建迷信和其它愚昧落后现象,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关于农村整党和基层建设,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和中央其他有关领导部门已经提出明确的部署和要求,希望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三)努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现代化农业,保证农业稳步发展,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我国农业必须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爬上新的阶梯。去年粮食产量是七千六百亿斤,实现“七五”计划目标,每年平均要增产二百至三百亿斤;实现本世纪末的目标,每年平均要增产一百多亿斤。怎样爬上新的阶梯、实现这个目标呢?关键是要从深入改革和改善农业物质技术条件两个方面入手,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必须及早考虑,决不能贻误时机。
“六五”期间,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是很快的,这主要是党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使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发挥人的积极性是极其重要的,这方面的潜力还很大,要通过深入改革进一步挖掘。但是,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是不行的。人的积极性只有同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相结合,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要根据我们的财力、物力的可能,增加对农业、包括水利和林牧渔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的效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要算大账,舍得花点本钱,各行各业都要从全局出发,大力支援农业。
增加投入要靠国家、地方、集体、农民几个积极性。中央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地方投入农业的比例应更大一些,地方财政每年的增长部分,要定出一个适当的比例用于发展农业。但是,我们国家底子薄,财力、物力有限,需要办的事情很多,国家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很多的钱增加农业投资,只能量力而行。因此,主要还是依靠农民群众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集体和农户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使投资者能得到利益。对于农业投资,一定要用好。一不能挪用,二不要撒胡椒面,要保证重点,讲求效益。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重点项目开发、商品基地和教育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安排的支援农业生产资金和农业事业费,主要应该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和推广新技术,有利于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提高抗灾能力。要实行投资项目目标管理,建立投资使用管理责任制,并且尽量采取有偿的办法,周转使用,扩大效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组织农民进行农业基本建设,搞一些劳动积累。对这个问题,要早下决心,早动手,否则,越迟越被动。对原有的农业工程设施,要建立管护责任制,严禁破坏,加强养护管理,充分发挥其效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定要保护好资源。土地是发展农业的最宝贵的资源,要坚决执行《土地管理法》,加强城乡地政管理,严禁乱占滥用土地。
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工作。我国农业落后,主要是科学技术落后,实现农业的更大发展要逐步转到依靠科学技术方面来。当前,要特别注意搞好应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这方面潜力大,大有可为。要选择一批投入少、收效大的农业技术,组织各方面力量推广。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对于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品质具有特别明显的作用,要高度重视。要加强农村基层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的建设,把先进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同时,及早着手进行生物工程等高技术的研究。国家科委提出的“星火计划”很受农民欢迎,但执行中碰到一些困难,希望各方面给予支持,让科技星火在广阔农村形成燎原之势。
增加农业的物质投入主要是努力发展农用工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农业生产资料。农民对农用工业品需求日益增多,有关部门对生产和供应需要作出妥善安排。要搞好化肥特别是优质化肥的生产和供应,并且注意对有机肥的利用。农机工业要根据不同地区农民的需要,面向农村各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为农村机械化服务。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乡镇企业多,劳动力转出多,对实行机械化更为迫切,可以先走一步。
为了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保证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从现在起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适合我国情况的发展农业的根本性措施,并逐步付诸实施。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已提出一些初步建议,正在进行科学论证和综合平衡。各地也要认真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搞好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搞好农村发展研究工作很重要。希望各地注意发挥农村发展研究部门和研究人员的作用,加强和搞好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
同志们!明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迈出新的步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将有重大进展,农村工作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带领亿万农民坚持改革,开拓前进,以更大的成绩迎接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附图片)
图为田纪云同志(右一)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
新华社记者 郭占英摄


第2版()
专栏:

田纪云副总理在沪考察谈明年改革
中心任务是继续增强企业活力
本报上海11月2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日前来上海考察工作。在沪期间,他出席了市领导及部分委办负责人座谈会,并在上钢十厂召开了部分厂长、党委书记座谈会,听取了上海的经济工作、企业体制改革、市政建设和金融债券市场等情况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
田纪云同志在座谈中说,明年的首要任务是抓改革,以改革促生产,促经济。改革的中心任务还是继续增强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生命力,健全市场机制,改善宏观管理,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他说,要搞活企业,除坚决落实原有措施和进一步调整有关政策外,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探索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路子和形式,根据大、中、小型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国营大中型企业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小企业可以实行租赁制。田纪云同志指出,小企业实行租赁制,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变,国家得大头的分配关系不变,职工身份不变,但由于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企业却很快出现新面貌,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职工服务态度、工作积极性大大改善和提高。上海小型商业、服务业很多,可以放手搞租赁制。
在谈到市政建设时,田纪云同志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中有一部分可以试行有偿使用。有的项目,可以搞租赁、经营,建设资金可以回收。
田纪云在听取部分企业试行厂长负责制情况介绍后指出:在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企业里,要明确,厂长是一厂之长,是企业法人的代表,对企业负有全面责任,处于中心地位,起中心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