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怕风怕雨、患得患失、小富即安,这些意识曾长期禁锢中国农民的进取精神。在温州,一个赚了十多万元的农民,不吃利息却冒险投资,办成一个又一个厂。他就是——
农民企业家叶文贵
他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但事业颇为显赫:在已办的几个厂中,其中一个厂的产品属全国独有,一个厂的年产值达一百八十七万元,正在办的一个厂年产值可超一千万元。
他,就是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的农民企业家叶文贵。

叶文贵,现年三十六岁,回金乡不过七年,先后已在当地办了五个厂,办一个成功一个,产品也一个比一个新。
起初,他和十六个人合股经营,经过一年奋斗,办起了轧铝厂,给当地提供了相当一部分铝制品的原料。
正在“春风得意”时,合股者要把积累分光。叶文贵坚决不同意,主张把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他说服不了合股者,便毅然退出股份,辞去负责人职务,另创事业去了。看到当地生产薄膜制品工具落后,不能生产大规格的产品,于是,他就带上一个徒弟,独家兴办高频机厂,率先试验成功大功率高频机,使专业户可接受大规格制品的订货,解决了生产中的一大难题。1983年,他在镇党委书记的帮助下,又决定拿出几年积蓄的十多万元找人合股办厂,利用边角废料生产各种薄膜和塑片。
这样做既能解决金乡缺少原材料的问题,又使大量的边角料变废为宝。原先全家曾商议用这笔钱造一幢别墅式的新房,如今要拿来冒险投资,除妻子陈星初,别人都不支持。
亲戚朋友也好心相劝。叶文贵对此无法作更多的解释,只是说,“为了办事业,我对钱不在乎。我相信党的政策,不想把钱带进棺材,也不想把钱留给后代,留给儿子的只能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精神。”
有人算了一笔帐:十多万元存信用社,每月可得一千五百元利息,一辈子吃用不愁,何必再去冒风险!
但是,没有拦得住叶文贵。他先后拿出十四万元,和十二个人合股投资,共凑了三十万元,办起了压膜厂。

不懂技术,不懂工艺,他就自费到上海、杭州、常州学习,足足转了一百天,花了三千元,吃了种种苦,终于看到了压延薄膜生产线,弄清了设备和工艺等情况。
叶文贵虽然心里有了底,但合股的几十万元,远够不上买一套设备。于是,他在杭州一家工厂买了两台旧设备,请人帮助改造。钱不够,他就向亲朋借。为使别人能放心借钱,他和爱人总是说上一句:“万一还不了,我家里还有几间旧屋,都可以用来抵账。”
经过八九个月的努力,到了1984年5月,工厂开机试产了,却想不到薄膜厚薄不匀,质量不过关。接着内部又起“火”:合股办厂的十四个股东,见一年多只投入没收入,接连退出六股。压膜厂犹如一座大厦面临倾覆之危。
幸亏叶文贵是豁出去了。对于闲言,他置之不顾,对于退股的部分,他悄悄把钱补进去。没有钱,他咬咬牙向民间借贷,一共借了十多万元。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终于使工厂闯过了急流险滩。到了当年的11月,从外地请来的一位工程师终于从一个设备上找到了原因,很快解决了产品的质量问题。第二年下来,生产薄膜五百六十一吨,全年产值达一百八十七万元,利润十七万元,缴税八万元。今年头八个月,产值已有一百六十万元。

压膜厂刚走上轨道,叶文贵又在追求新的事业了。虽然他一人占了全厂一半以上的股金,但他却和股东们约定:三年不分红。他把本来可以用于生活消费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他拿出五万元,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办了微机仪器厂,生产纤维蛋白原凝血仪。他又和几十人合股,投资一百二十三万元,贷款四十五万元,购置了国内最新一代设备,兴办包装材料厂,生产无毒透明片。如今已经试产成功,即将正式投产。对这个厂,叶文贵的目标是:年产量二千五百吨,年产值一千万元。
这就够了吗?还远远没有。正当包装材料厂上马的时候,叶文贵又在考虑办新的厂了,已提上议事日程的有:铝箔厂、花岗岩厂……
叶文贵办厂入了迷,不仅把自己的腰包掏尽了,还向人借了一笔笔款。结果,他的事业大得令人惊叹,家庭也简陋得令人吃惊。正如他自己所说:“金乡算我最富,金乡也数我最穷。赚不完的钱,办不完的厂,还不完的债。”

他从中外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中获知:上下同欲者胜。他不摆严肃的面孔,少订强行的制度,多做培养感情的工作。
他把职工吃饭当作头等大事。全厂不过百来人,食堂人员就配备了十一名。他们变着法儿让大家吃好。
职工的住宿,也安排得舒舒畅畅。两人一间或一人一间,每间二十平方米。
职工尽管目前平均年龄还只二十二岁,但叶文贵已在考虑退休养老问题,去年已建立了福利基金。
叶文贵还动员职工想企业、管企业。他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凡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或提出批评意见的,一律发给奖金。
他不惜代价对职工进行培训。仅去年一年,厂里就先后选送了十一人去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及有关研究所培训。今年还在继续送。为了让更多的职工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他在厂里开办了一个电大班。还开办各种专业培训班,开办了阅览室。
叶文贵,就是这样不断地追求。
(茂烈 寿杰 张玫 公木)(原载温州日报,本报有删改)


第2版()
专栏:

我们需要更多的叶文贵
中共温州市委书记 董朝才
叶文贵是新时代的企业家。他的“赚不完的钱,办不完的厂,还不完的债”的创业精神是可贵的。叶文贵的包装材料厂,年产值可超过一千万元,这是个了不得的事情。苍南县至今还没有别的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工厂。温州市农村经营大户至少有数百户,如果都能象叶文贵那样,不断扩大再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年产值个个超千万元,加起来一年就是几十亿元,即使只有十分之
一的经营大户达到叶文贵的水平,也有好几个亿。事实证明,农村的经营大户已经成了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叶文贵这样的企业家、经营家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排头兵”。“排头兵”带头,许许多多能人就会跟上来,这个作用是决不能小看的。
这些年,温州市家庭工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它毕竟还处于一个较低的生产层次。叶文贵所办的股份企业,是在家庭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大的企业。他比较注重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这对于改善农村产业基础,发展规模经济,提高温州市的农村生产力是十分有利的。我们应该从这样一个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早在六十年前,实业家吴百亨先生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倾轧之中,为温州以至全国开创了乳品业。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的企业家、经营家,在事业上一定会比吴百亨先生干得更出色!
温州市已经有一批大户,他们有能力有资金也有技术扩大再生产,问题是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放开,还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和担心。我们更有必要象苍南县委、县府所做的那样,通过学习叶文贵,使人们头脑中的一些老观念、老思想受到更大的冲击。使大家明确,当前,我们不仅要允许私人经济存在,而且要从政治上、法律上保障私人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努力创造有利于私人企业健康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舆论环境;要大胆鼓励叶文贵式的企业家、经营家去探索,去试验,去开拓。充分发挥农村中一大批能人的作用,这正是我们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2版()
专栏:

柑桔熟时会议多
据报道,目前在长沙开会的有七万之众……
桔红柑香时,
“会客”八方来。
城里交通挤,
车站满是牌。
宾馆愁床少,
到处忙接待。
几多叫苦人,
长沙一场灾!
新华社记者 陈小鹰11月16日摄于长沙火车站
丁山配诗


第2版()
专栏:

“南北对话”带来“南鱼北移”
我国高产地区养鱼技术向中低产区转移快
本报讯 记者黄彩忠综述:高产地区和高产单位的先进养殖技术,有组织有计划地向中低产地区转移,这一被我国水产系统称之为“南北对话”的活动,近两三年来不断深入,其范围、内容一再扩大,单位、面积逐年增加,办法、形式日益完善。
开展“南北对话”活动比较早的是江苏省,那里有六百万亩可养水面,养鱼业一直发展极不平衡。苏州、无锡等太湖地区有着两千四百多年的养鱼历史,说得上是我国养鱼业的发祥之地,亩产千公斤的鱼塘为数不少。而占全省总水面60%以上的苏北地区,长期处于缺技术、缺苗种、缺资金的状况,大量水面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单产只有五十公斤左右。1984年,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方针。配合商品鱼基地建设,水产系统内部“南北对话”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时间不到三年,参加“对话”的县区已有二十五个,高产地区、高产单位派出的技工已有三千多人,收效惊人。过去,新建鱼池亩产要想达到两三百公斤,在江苏一般要四到五年。现在,通过“对话”,推广高产技术,当年亩产就可达四百公斤,高的超过五百公斤。
高起点——养鱼技术爆发式地达到先进水平;快受益——不是两三年,而是一年之内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这一加快技术转移速度的经验,引起了我国整个水产系统的重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都从苏北地区看到了自己发展淡水养殖的希望,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找“对话”对象。每年开春,成群结队来自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的养鱼技工,身背行李、鱼具,奔赴华北、东北、西北的一些省区,或传授养鱼技术,或搞技术承包,冬天返回家乡。
北京市这几年养鱼持续发展,市场上淡水鱼价格开始出现了稳中有降的势头。他们除了每年请人来指导外,还坚持年年派人去南方登门求教。过去,北京郊区农民只知道肥水养大白鲢,如今传统的养鱼方法改变了,优质鱼种大大增加了,养鱼周期从三年缩短到一年。他们的经验又引起邻近一些省区的重视。去年,由北京牵头成立了“三北”地区水产技术协作小组,新的“对话”又在他们之间展开。实践证明,“南北对话”利在双方。


第2版()
专栏:编后

赞“南北对话”
水产系统通过“南北对话”,使先进的养殖技术从高产地区流向中低产地区。象苏北、三北等过去很少产鱼的地方,也借助“对话”使养鱼业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这充分说明技术流动对提高生产效益的重大作用。
在传统的自然经济格局中,一切都是封闭的,技术也不例外。今天,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这种局面逐步被打破了。商品生产是开放式生产。没有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商品生产。水产系统打破地域屏障,促使先进的养鱼技术北流,随之带来北方养鱼业的兴盛,这种“南北对话”是值得称赞的。形成这种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流动遵循了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南北都能从中得到好处。在适宜的市场需求土壤中,必然会生长出艳丽的技术之花。如果没有市场放开的条件,技术的流动是不可设想的。鼓励技术的合理流动,就要实行保护“对话”双方利益的政策。
“南北对话”不完全是自发形成的。水产系统在开展这一活动中,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这是一条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2版()
专栏:

一千余县推广种子机械加工 六年间节种增产四十多亿元
新华社武汉11月22日电 (记者杜华举)我国传统的田间手工选种法正逐步被机械加工选种法所替代,目前,全国已在一千多个县市开始推广,收到了用种少、产量高的好效果。
据19日在武汉结束的全国种子机械加工工作会议提供的材料表明,近六年全国各地农村使用烘干、加工精选的农作物种子达六十亿公斤,与手工选种、用种相比,节种、增产的价值达四十多亿元。
种子机械加工是对大田生产用种进行加工精选,以提高种子的净度、千粒重、发芽率等质量指标,达到节种、增产的目的。种子机械加工业在我国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兴办,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从引进国外样机到自行研制成套加工设备,选种能力逐年增加,加工质量逐步提高,加工精选范围也由小麦、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种子,扩大到麻类、中药材、绿肥、油菜等十几个作物品种。目前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一千多个县市已拥有种子精选单机九千五百多台,建立种子加工厂一百三十多个,烘干室三百多个,安装烘干机三百多台。预计今年可烘干、加工精选各种农作物种子十亿多公斤,比去年增加一亿多公斤。
全国各地几年的实践表明,使用经过机械加工精选的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种子,与人工自然选种相比,每亩可减少用种量五公斤左右,单产一般可增加5%。棉花每亩用种量可由原来的十公斤,减少到三公斤。如果我国棉产区全部采用加工后的棉种,一年节省的棉籽榨油,可供我国三个直辖市居民吃一年。


第2版()
专栏:

襄樊三十五万亩田亩产吨粮
本报讯 湖北省襄樊市今年开展了大面积亩产吨粮的技术攻关活动,经过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努力,全市已有三十五万亩农田亩产吨粮。
这个市采取的是综合性技术措施。主要内容是采用良种、两段育秧、配方施肥、叶面喷肥、化学促控、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新技术,走技术密集之路。
(丁国书)


第2版()
专栏:

海南有两万多热作家庭农场
本报讯 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各族农民,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兴办家庭小农场发展热带作物种植业,取得了显著效果。
这个自治州地处热带,土地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橡胶、南药、水果等热作生产。目前,全州已办起二万一千七百多个家庭小农场,种植橡胶、南药、水果等作物五十二万多亩,占全州热作总面积的70%。
 (卓克平)


第2版()
专栏:

成都市供销社赶场会受欢迎
成都市供销社每月十五日定期举办基层供销社“赶场会”,批零皆营,使各基层社互通有无,交流信息,促进了工业品下乡。一些个体户也来赶会,每会人山人海,直接成交,不收费用,一天有时成交额多达一百六十多万元。


第2版()
专栏:

岷江下游航道疏浚工程开工
岷江下游航道疏浚工程最近动工。全部工程完工后将使岷江下游航道年通过能力达到六百八十万吨,比整治前提高二倍多。这将对发展四川经济和长江航运事业都产生积极作用。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国家经委强调
控制机电设备进口 避免盲目重复引进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 (记者王葵)国家经委副主任朱熔基强调,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机电设备的进口,避免盲目进口和不必要的重复引进。
他今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由于重复引进,盲目进口,把关不严,去年进口机电设备一百七十八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42%,今年上半年进口额达八十八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又提高了。一些机电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市场的需要,加剧了原材料供应紧张,造成产品积压。
朱熔基指出,机电设备进口主要应当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一些关键设备。凡是国内能够生产,同国际同类产品质量、性能基本相同的设备,不允许再进口。
朱熔基要求进口设备审查部门认真改善管理工作,既要照章办事,又要研究改革;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简化手续;既要严格把关,又要热情服务。审查办法要更多地采取联合办公,会审会商,信息发布会等形式,实行分级管理,减少层次,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机电设备的进口审查要与招标工作相结合。需要进口的产品先进行国内招标,这样可以简化审批手续,促进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又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技术进步。


第2版()
专栏:

放宽政策 调动各方积极性
盐城开发四十五万亩滩涂
本报讯 江苏省盐城市在开发沿海滩涂自然资源中,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积极性,实行多层次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已开挖对虾养殖池四万八千亩,鱼池十一万五千亩,建成盐场十六万亩,芦苇地十三万亩,果林三万亩。
近年来,这个市各级政府制订了开发滩涂的政策,实行县规划、乡施工、集体和个人承包的方针,明确了“立足民办、集资开发、招标承包、按股分红,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鼓励多渠道集资,多层次联合,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各县把所有滩涂划为海、淡水养殖、芦苇、畜牧和果品四个开发基地,对直接服务生产经营的土方工程和配套建筑物,由各方集资,联合施工;筑堤、挖鱼池等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由乡村统筹组织施工,所有权归村,由联合体或个人承包。射阳县近两年挖土一千万立方米,开挖了二十条配套河道,建起了节制闸、挡潮闸、桥梁、公路等配套工程。响水县多方集资一千五百万元,开发滩涂二万多亩,建成一万二千亩对虾养殖池。今年,全市滩涂对虾养殖面积扩大到五万三千亩,收获对虾一千八百多吨。
盐城各级政府为鼓励和支持群众开发滩涂,对开发农户给予政策上优惠:延长承包期,当年免缴农业税和公共积累;优先提供贷款、物资、设备、技术、饵料,帮助承包人提高经济效益。 (赵荣寅)


第2版()
专栏:

种草养畜 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农民韩国宝包治沙化草场一万多亩
本报讯 内蒙古敖汉旗长胜乡齐家窝铺村农民韩国宝,自1984年以来,承包治理沙化草场一万六千五百亩,进行种草养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遐迩闻名的种草养畜专业户。十一月初,旗人民政府表彰了他的事迹。
由于多年来强度放牧利用,使齐家窝铺村的近两万亩天然草牧场严重退化,呈半流失状态。草场只长一些稀疏可见的甘草、狗尾草等,本村农民韩国宝早看在眼里。1984年初,乡村进一步落实了“对有经营能力者可以多包,数量不限,谁种谁有”的政策。他立即找到乡村干部,要求承包离村七公里外的一万六千五百亩退化草场,并与村委会签订了承包合同。当年他就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在承包地块种植紫花苜蓿、沙打旺优良牧草五千亩。去年,韩国宝又在草场四围造林一千五百亩,草场基本实现了林网化。
种草种树恢复了草场生态良性循环。韩国宝承包的草场覆盖率由承包前的不足30%上升到85%,亩产草量由过去的二十公斤达到二百公斤。在今年旱灾之年,牧草仍获丰收,产优良牧草六十多万公斤,收获草籽二万多公斤。人工种草不但改良了草场,而且增加了养畜禽饲草饲料来源,三年来,韩国宝家由承包前的二十头(只)畜,增加到三百二十一头(只),还存栏生猪二十头,鸡鸭四百五十只,养兔二百只。今年,他家出售大小畜五十头(只),加上牧草、草籽收入产值达十三万元。(刘忠友)


第2版()
专栏:

幸运的小店
本报记者 钱湜辛 李德民
深圳有条汇食街,不长也不宽,两边一家挨一家开着小饭店,从昼到夜,食客不断,夜晚灯光通明,分外热闹。店门前的小姐(当地对服务员的尊称)看见行人就热情相邀:“我们这儿好!”使常看冷脸的一些内地人领略到一点“顾客就是上帝”的滋味。
我们来到一家小店。一间门面,门里门外摆七张餐桌,门外招牌上写着“水饺”、“米粉”、“葱花饼”、“涮羊肉”等,迎面墙上贴的条幅是“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横批是“南米北面”。店主姓方,妻子姓赵,两人都是三十多岁。他们原籍黑龙江省某县。老方是家乡小有名气的厨师,人称“方面包”。1984年,他们来到深圳,先是在一家饺子店帮工,后来,找亲戚借了六千多元,办起自家的小店,干了一年多,发了。现在,他们除了每月交三千一百元租金,支付店里雇的四位小姐每人每月一百七十到二百五十元的工资,每月净赚一千五百多元。
他们从北国到南疆,自然是为了多赚些钱,但也有点“惹不起,躲着走”的原因。老方前些年在家乡开店,受了不少气。工商、税务、防疫、公安等部门的一些人,动不动就敲他们的“竹杠”,小店忍气吞声进不完“贡”。
没想到,在深圳,人生地不熟,竟没人来吃“白食”。防疫站也是常来检查卫生的,主要看碗筷是否消毒,要求也很严格。可是,没有在小店吃过一顿饭。工商所离小店只有十步远,倒是有人来吃过饭,可人家照价付钱,不少一个。派出所从来不在他们做生意时来查户口,怕扫了食客的兴,影响小店生意。往往是在街口碰见了,有礼貌地喊一声:“同志,看看您的证件。”两相比较,老方、小赵感到在这里做买卖顺心多了。他们说:“这地方的干部讲规矩,只要照规矩办事,就好。”
幸运的小店,也不是没有烦恼。有次公安局通知个体户去开会,他们派了个小姐去,开会地址不详,找来找去没找到,等找到了,会也散了。为这事,公安局叫写检查,还关门停业几个小时。
烦恼不多。他们对深圳,总的来说是满意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