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光明磊落 坦荡无私
夏衍
提起田汉同志,总会有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这不单是由于我们之间的友谊,而且是由于对他在革命文艺事业中所作出的贡献,和对他刚直无私、平易坦荡、乐于助人这种高尚品格的敬佩。他是当代的关汉卿,在中国戏剧史上,他是一座高大的丰碑。
近年来,对鲁迅、郭沫若、老舍的学术研究都有了可喜的成就,但比较起来,不知是不是可以说,对田汉的研究似乎有点相形见绌。经过葛一虹等同志艰辛努力,《田汉文集》已经编成出版,但用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来评价田汉同志之一生的论著还不多见。田汉是话剧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含辛茹苦,任劳任怨,为中国戏剧事业的创新和继承奋斗了半个世纪,他爱祖国、爱人民、爱戏剧,因为他有一颗真挚、火热的爱心。他立身、行事、创作,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和毁誉。在他身上,创新和求实、攀登和深入、提高和普及,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他大胆地引进了西方的话剧形式,又有选择地继承了中国戏曲传统的精华(其实,中国戏曲在它形成之前就受到过民间文艺和印度文化的影响)。田汉同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要闯出一条路来,就难免要冒风险,难免要走弯路,他走过弯路,但他敢于解剖自己,善于超越和完善自我。“五四”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参加这场运动的每一个青年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全盘西化”的影响。三十年代初,田汉同志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就对自己走过来的道路作了深刻的——可以说是过了头的“自我批判”。大家都能记得,他写这篇自我批判是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也是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时刻,他坦率而真诚地解剖了自己,他也真心实意地在他的创作和行动中“转换”了方向。因此,我认为把他青年时期的“自我批判”当作他整个文艺生涯和创作思想的“概括”和“定性”,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公允的。
田汉同志走过来的道路是曲折而坎坷的,但是他对国家民族,对文学艺术作出的贡献,却是灿如金玉,不可磨灭的。评论一位作家,除了看他的作品之外,还要看他的为人,看他留下来的业绩,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立言、立功、立德。说到立言,他从二十几岁开始写作,直到1966年,在十年浩劫中被迫害去世,笔不停挥,辛勤地写作了半个世纪。他越写越好,思想上艺术上越臻成熟,他晚年写的《关汉卿》、《谢瑶环》,在中国戏剧史上,应该说都是传世之作;说到立功,他的功劳实在太大了,他不仅为话剧在中国奠了基,也为戏曲改革开了路。在抗战前后,在建国初期,新时代的整个戏剧队伍,应该说都是在他的领导下成长起来的;至于立德,他的为人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助人、诲人不倦的崇高品格,更是人尽皆知的事了。
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看田汉,他的纯金度当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我的看法是否有当,请与会的同志们赐以指教和批评。
(本文是作者在“田汉研究1986年学术讨论会”上的书面发言,标题系编者所加。)


第8版()
专栏:电视之窗

屏幕形象的魅力
——电视剧《太阳从这里升起》观后
王心语
山西电视台拍摄的《太阳从这里升起》(剧照见右下)是一部洋溢着勃勃生气和盎盎新意的电视剧。它为我们展现了由于建设大型露天煤矿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在开发过程中,老军营村必须全部拆迁,这不仅触及了村民的个人利益,更震撼了传统的守旧观念。古墓的发现,“挖祖坟”的威胁又激怒了村民。电视剧在同一空间中把建设与拆迁、考古与迷信、创新与守旧巧妙地串连和纠缠在一起,互相对立、牵制、撞击,使我们既看到了一个热气腾腾的正在迈向现代化的新中国的图景,又透过一扇窗口观察到在封闭性小世界角落里延续着的世俗生活。其中,先进与落后交错,文明与愚昧并存。看后,不仅能满足人们审美的快感,又发人反思历史、观照现实,并唤起对未来的遐想。
为什么这部电视剧拥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我以为主要是导演突破了注重情节表义的电视观念,着力于挖掘影象表义的潜力,从而赋予电视剧以新的活力。
影象表义的魅力,就在于它通过画面的系列构成、排列组合,把深邃的思想隐蔽在可感的形象之中,赋于它象征和喻意。当我们看到屏幕上黄土飞扬,烟尘升腾,无数台推土机在老军营的原始窑洞上纵横驰骋,把一个好端端的村庄夷为平地时,我们会想到不久将有一座大型露天煤矿在这里矗起,此情此景,多么壮观!尽管那些祖祖辈辈生息在窑洞中的村民,抱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的传统观念,眷恋着那种十里之外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田园生活,乡土之情难以割舍,但终究要被一股难以阻挡的时代洪流裹胁着迁往他乡。甚至连那个整日唠唠叨叨与棺材对话、宁死也不愿背井离乡的老爷爷,最后也不得不随同他那副棺材板一起被拖走。此处,又从壮观的氛围中渗出一丝悲凉的气息。这种意蕴都不是情节表义阐释的,而是由直观的影象赋予的。
此外,导演没有拘泥于屏幕框架的制约,选用了大量的远景和全景的大视野景致,为营造现代气势和体现时代氛围,起到了扩展空间容量的作用。在整体把握上将工地与墓穴、村庄与城市、窑洞与高楼大厦作了鲜明对比,同时又把它推为背景,衬托出生活在同一空间三个不同层面中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心态,显现了新旧观念的冲突和感情的隔阂,以及在古朴之风和现代意识中包容着的各种杂质,如勤劳节俭中的抱残守缺,高层公寓中的大车店的管理作风等,令人感到可敬、可笑、可叹、可悲!在艺术手法上,导演还有效地利用了大景深的场面调度,通过远与近、大与小、前与后的透视关系,将人与物、毛驴与机械作了鲜明的对比。
这出电视剧能在常见的平庸作品中脱颖而出,是难能可贵的。但它并不尽善尽美,在横向比较和对文化历史的反思上,还存在着意念化的现象,对人物的心理结构开掘得也还欠深入。(附图片)


第8版()
专栏:剧评

莲花出水朵朵新
——看赣南采茶戏
安葵
江西省赣南采茶戏剧团在北京的演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演出的三台戏,题材内容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补皮鞋》、《试妻》、《钓?》等传统剧目,还是反映老区革命历史生活的《莲妹子》,根据民间故事创作的神话剧《花灯仙子》,都有一种共同的艺术特色:它们象赣南的莲花那样清新明丽,象老区的人民一样纯朴感人。
人间难得是真情。戏曲历来重以情动人。赣南采茶戏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在小喜剧《试妻》中,一对夫妻既深深地相爱,而又产生了小小的不信任。为了赚钱,妻子逼着丈夫快些外出做买卖,但丈夫走了她又舍不得,喊回来又推出去,关上门又思念地哭起来。自作聪明的丈夫冒称外人来“试”妻子,结果挨了一场戏弄和痛打,打得越痛他倒越高兴。演员把两个人物的心理刻画得那么细致,然而越细致越显得心地单纯。观众觉得他们既可笑又可爱。
在《莲妹子》里,地主家长大、却是受苦受罪因而向往革命的莲妹子,受到人们的误解,因此,她内心深深地痛苦。这是由极左思想造成的悲剧。然而这种不公正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她对革命、对亲人的坚贞感情。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千千万万老区人民的品格。
民间小戏以自己富有情趣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矛盾。《钓?》中的三嫂要?子的耳朵做聘礼(?子没有耳朵),斗败了企图占有四妹的浪荡公子刘二;在《补皮鞋》中,一对年轻人又用假装迷眼的办法去对付在他们中间撒上石灰不让他们靠近的妈妈。在这些智慧中也都透露着劳动人民的单纯。花灯仙子焚身化灯,以灯代火,蒙骗玉帝,拯救人间,在这种崇高悲壮的行为中,同样显现着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想象与理想。
在艺术创作中,复杂性格的塑造可能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启迪人们思索;而这种民间色彩鲜明的单纯性格,却能够使人们得到美的陶冶,激发对纯洁美好感情的追求。这两方面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与其内容相适应,采茶戏的歌舞演出形式,也具有这种单纯的美。不管是表现真实生活的夫妻、情人相见,还是表现神话与梦境,演员们都能自由地舞起来,唱起来。这些舞和歌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又比生活更多姿多彩。一曲兴国民歌把老红军们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使青年观众为那真挚深厚的感情节奏而受到激荡,引发他们顺着这歌声去寻革命传统的“根”。它证明,在今天,植根于民间的戏曲艺术仍然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但是,从剧本文学的角度看,这些戏还都有待于加工提高。即使比较完整的《试妻》也有前后照应不够之处。《钓?》似可在三嫂捉弄刘二上多作文章,四妹、田七郎的性格应有更多的喜剧色彩。《补皮鞋》的老娘对女儿的婚事从反对到默许,思想脉络应理得更清楚。《莲妹子》也有待进一步加工之处。新创剧目的舞蹈语汇还嫌单调。希望赣南采茶戏在自己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沿着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向继续提高。


第8版()
专栏:

渔村画乡牧云庵
文超
在黄海之滨的荣成县石岛镇西侧,坐落着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小渔村:这就是被誉为“渔乡画村”的牧云庵。
走进画乡,宛如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美术画廊。房前屋后的墙,院内院外的墙,大小画幅琳琅满目:有山有水、有松有鹤,还有文明礼貌宣传画、远景规划的新蓝图。各种题材,各种色调,鲜艳夺目。村子里设有一个美术展览室,三间宽敞的平房展出一百多件作品,有国画、年画、油画、连环画,以及剪纸、书法。这些出自几十名渔乡儿女之手的作品,画身边的人和事,画渔民的辛勤和欢乐,表达渔乡儿女的精神追求。
村子里有不少“绘画家庭”,有的还办“家庭美展”。宋仁贤家的庭院及四间房屋挂满了国画、年画、小彩画等。这位渔民画家,从小受村里绘画之风的熏染,刻苦钻研。十多年来,创作了二千多幅画,有五十二件作品获奖,三件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发表出版了二百四十多幅作品。他的连环画《海燕凌空》受到广泛赞扬。如今,他已受聘于烟台画院。他的爱人、儿女都是村里绘画能手。象这样“父子画家”、“夫妻画家”的家庭,在村里还有不少。
村里人刻苦用功,白天生产,晚上作画。老辈人当年以木炭、草灰、对虾头等作颜料,而今,年轻人有了高级的画箱、画笔和各种颜料。于是这个仅有二百六十多户的渔乡小村,出了远近知名的渔民画家,出了专业美术工作者,也出了美术院校的大学生。
牧云庵,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渔乡小村,人们用画笔描绘了它的价值;人们不仅用汗水,也用手中的笔绘出了新生活的图景。


第8版()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编辑、昆仑出版社出版的《广播歌曲选九十九首》,收入了近几年向台湾听众广播的优秀创作歌曲和港台歌曲,著名音乐家、台湾籍同胞李焕之撰写了序言。(程太)
△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应中国音协等七单位的邀请,最近在首都举行了郑秋枫声乐作品音乐会及歌舞晚会。邀著名女歌唱家叶佩英和总政歌舞团同台献艺,由郑秋枫、胡德风任指挥。(王长)
△刘献彪主编的《比较文学手册》,已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为: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方法;比较文学在国外;比较文学在中国等七辑。(湘文)
△中国盲聋人协会与香港海湖贸易有限公司、华鹰有限公司,最近在香港联合举办爱新觉罗氏书画展览。展出爱新觉罗氏家族溥杰、启功、溥佐、毓嶦、毓峨、毓峘、兆丰等捐献的书画三百余幅。参展作品在画展期间展销收入将全部用于北京聋儿康复医院和北京盲人按摩医院的建设。(文一)
△北京人艺将于十一月十六日起在京公演大型历史剧《秦皇父子》。该剧以史实为基础,再现了二千多年前秦朝在统一中原后的一系列悲壮之举。编剧霍达,导演蓝天野。秦始皇由郑榕扮演。
(章春)


第8版()
专栏:

园丁
 大理石雕塑,像体高3.20米,座于青岛市儿童公园。作者于家骧(青岛市第六中学美术教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