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根深叶茂 繁花新绽
——上海昆剧团演出观感
刘乃崇 蒋健兰
上海昆剧团应文化部邀请,由名誉团长俞振飞领衔、艺术指导郑传鉴示范,又一次来到北京演出,给首都人民送来了一批艺术精品,令人无限欢欣鼓舞。
这次上昆来京演出的剧目,几乎全部是优秀的传统折子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演员们新近抢学的,有的是多年来在戏曲舞台上早成绝响的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戏,能够多少年流传下来,是一代代艺人不断加工出新的结果。戏曲艺术正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但是新是在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代代的艺人也都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和新的解释,而产生新的艺术突破。这次上昆演出的剧目,虽然大部分改动的很少,但是却透露出扑面而来的新意。
《水浒记·活捉》,过去因有可怖的形象和可厌的内容而禁演,这次看到梁谷音和蔡青霖的合演,就是经过新的处理赋予了新的生命。阎婆惜的鬼魂在暗暗的舞台光中悄然上场,虽然有点儿阴森森,但是这个鬼魂的形象并不可怕。当然她也并不象追求幸福受屈而死的李慧娘或身遭遗弃含恨而卒的敫桂英那样纯洁高雅,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娇美的、具有人性的幽魂。她来寻找张三郎,不过是为了来寻找失去了的欢娱;而张三郎听到有个女子叫门,就邪念横生,最后看到阎婆惜比生前还要好看,便心甘情愿地被她捉去。人们看到的是令人叫绝的表演技巧所勾画出来的两个卑鄙的灵魂。这样改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变了,可是并不曾伤损原有的艺术。
《蝴蝶梦·说亲·回话》的全本,就是禁演了的《大劈棺》。现在摘取其中两折来演,其内容是田氏在与自己年龄悬殊、志趣不投的丈夫去世之后,爱上了前来吊孝、年轻有为的楚王孙。华文漪在这戏里有着极其细腻的表演,人物的抱怨庄周、爱慕楚王孙、盼着亲事说成和她在追求爱情又努力摆脱自己身上封建思想压力的矛盾心理,各个方面都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这个人物是可以理解的,她的夫死再嫁的想法也是应该允许存在的。不把她象原本那样作为违反伦常礼教应受批判的“淫妇”,又不把她演成反抗封建桎梏的“先进人物”,而是如实地刻画出这一个人的思想感情,让人们去思索,正是这两折戏的成功之处。
这两出戏的恢复演出,把一直视做“有问题的”剧目,循着人物固有的思想性格,进行深入挖掘,使其内容无害,使其原有的精采表演得到保留和提高,使其面貌得到新的展现。这样的做法,其意义不只在于把两三个折子戏恢复演出,而据此能够解放一批具有某些艺术特色而过去却因种种原因被禁锢了的传统剧目,从这方面看,其意义就大多了。
上昆的演出,更多的是让优秀的传统剧目在舞台上放出新的异彩。王芝泉演出的《雷峰塔·盗库银》和《扈家庄》两剧,都有着极为繁重的武打技巧,《盗库银》中的打出手——踢八杆双头锤,尤为难能。这两出戏为了加强剧本思想的积极性,都做了一些精心的整理。
我们还看了《荆钗记》中的《见娘》和《开眼·上路》。前一折中,蔡正仁的王十朋,在喜悦、惊疑、悲痛的感情变化中,充分发挥他的演唱本领,让全场观众沉浸在他所抒发出的感情之中,随着他的惊而惊,随着他的悲而悲,那真挚的爱情使人们感受得到其强大的生活力量。果然,后面的《开眼》中,计镇华的钱流行,竟在这股强大的生活力量冲击之下,由悲而喜,终于在仰天大笑中,使瞎了的双眼得以复明。《上路》中没有复杂的情节,只是钱流行与其妻姚氏(成志雄扮演)、家人李成(顾兆琳扮演)三人行路观景的过程,一出“三脚撑”戏,有那样丰富的唱、舞。其精采处在于人物的性格鲜明、感情丰满,也吸引了观众伴随着他们走了一路,同喜同悲。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在这一代人手里光芒四射。
这次上昆带来的几十出戏,我们只不过看了其中一小部分,但也通过这些艺术家的表演,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切新的艺术处理,都必须有旧的根基,根深才能叶茂。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产生于我们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之地,植根于广大人民之中,只有在其壮实深厚的根上,在繁茂的枝叶扶持下,才能开出我们本民族所独有的鲜花。(附图片)
八十五岁的俞振飞(左)与七十八岁的郑传鉴合演《八阳》


第8版()
专栏:

黄河岸边的彩霞
——介绍山东鲁西南民间织锦
刘恪山
在黄河流过的鲁西南大地上,初升的太阳涂抹出一片绚丽的彩霞,金光万道,璀璨夺目,那是大自然在天空中织出的彩霞。然而这里的大地上也有彩霞,那是由鲁西南人民用双手织出的彩霞。
山东省的菏泽、济宁两个地区,方圆数百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盛产棉花。自古以来这里的广大农村妇女,就有纺纱织布的悠久传统。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写到“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山东嘉祥县武氏祠汉画像石中,也有“曾母投杼图”;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有“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的诗句。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鲁西南民间织锦的历史渊源。今天鲁西南的农村妇女们在继承先辈的传统技法和纹样的基础上,又以自己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艺术语言,为我们织造出许多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织锦,显得雍容华贵而又高雅朴素,放射出耀眼的光华。
目前在鲁西南农村里流行的花纹图案有近千种,有格子布和条子布两大类,有的织锦多用七种以上的彩色棉纱交织而成,其中有形象图案和几何图案,如“金光迎双喜”、“八砖铺地出彩霞”、“清起的太阳哼黑的星”、“八个盘子八个碗”、“满天星星乱挤眼”、“窗户棂上挂红灯”、“风交雪”、“竹节花”等等,从这些富有生活情趣和田园风韵的名称中,可以看出作者纯朴的情感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山东省艺术学院教师李百钧和山东省妇女儿童服务中心的美术工作者李力加,有志于开发鲁西南民间织锦,使之“为美化现代生活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他们不辞辛劳,多次深入菏泽、济宁两个地区的十多个县市的农村,广泛调查研究,收集到六百余种民间织锦的原作,还得知这两个地区约有一百多万农村妇女能够登机织锦,拥有二十多万台土织布机,这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更是发展民间工艺美术事业,改善鲁西南人民生活,扶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在山东省政府领导的重视下,民间织锦得到了山东省妇联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已有了新的发展。织锦业还与轻工业部门所属的工厂合作,将民间织锦加工成各种新式的服装、领带、鞋帽、提包、围巾、壁饰、沙发套和床上生活用品,初步形成了以鲁西南民间织锦为面料的系列产品。


第8版()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总参三部举行纪念长征书画展 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老干部书画协会分会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书画展》9月25日在北京开幕,展品中有二十多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的作品。杨得志同志为展览题词:“老当益壮,晚节生辉”。(闻一)
△美国吉他演奏家阿什比来华访问演出 这次访华的各项活动由中国音协和美国李振翩基金会联合主办。(原)
△空政文化部最近组织空军的主要词曲作家深入部队调查、学习、创作 他们写出了《军营男子汉》等一批多侧面、多角度反映空军当代生活的歌曲。(童心)


第8版()
专栏:

红军远征谱壮歌
——读《红军长征记》
艾克恩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观,中华优秀儿女的壮举,千古不朽的伟业,是一支写不完唱不尽的颂歌。就在这颂歌中,红军健儿们亲笔谱写的《红军长征记》,显得格外真实、生动和富有魅力。
《红军长征记》是在党中央直接关怀和广大指战员共同努力下写成的。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胜利抵达陕北吴起镇后,便十分重视征集长征史料,表彰英雄业绩。毛泽东、杨尚昆特于1936年8月5日发出征稿通知,号召全体指战员“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断,汇交总政治部”,目的在于“扩大红军影响,募捐抗日经费”。
这一号召立即得到热烈响应,应征稿件不断从四面八方涌来,几乎积到一两尺高。尽管稿纸粗糙,长短不一,字迹不很工整,但它们都是来自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英雄之手,带有炮火与泥土味,饱含着血与火的灼热感情和所向无敌的必胜信念。编者埋头在窑洞里的麻油灯下,历经数月的突击,集成了二十四册内容相同的初稿,分送各级领导同志订正。后又根据各方意见改完一稿,并经徐特立排好目录和最后润色。这部革命回忆录,终于在1937年2月编成,1942年11月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
《红军长征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百一十篇精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长征历程中的各种重要事件。董必武的《出发前》、李富春的《暂别了,江西苏区的兄弟》等四篇,突出表现了红军告别江西父老时的痛切心情和踏上征途的威武英姿;童小鹏的《夜行军的一幕》、张云逸的《聂都游击队的记述》、耿飚的《由临武到道州》、莫文骅的《在重围中》等二十二篇,集中描绘了红军冲决几十万前堵后追敌军的四道封锁线;陆定一的《老山界》、刘亚楼的《渡乌江》等七篇以及谭政的《向赤水前进》、舒同的《遵义追击》等十篇,都十分翔实地写出了攻占遵义前后横渡乌江、四渡赤水的壮观场面。还有写爬雪山、过草地以及长征后期的艰苦生活,写长征医院、写革命老人的“特殊连队”、写红军女战士的“巾帼英雄”等篇章,均有特色。加上多样的形式:报告、诗词、日记、歌曲和充沛的感情、朴素的语言,使它浑然构成一部色彩斑斓、文情并茂的优秀军事文学作品。
长征胜利五十年来,《红军长征记》一书也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在显示和发挥着它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版,鼓舞人们奋起全力驱逐日寇;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版,激励亿万人民起来打出一个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第三版,启发人们继续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投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本书不仅为研究党史、军史提供了丰富珍贵的资料,而且有些文章还收入学校课本,哺育着一代新人成长;有些文章已作为长征素材融入文学作品,搬上舞台或银幕,它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四化建设的新长征中发挥更大的教育鼓舞作用。


第8版()
专栏:

儿童“专餐”与老少咸宜
——看影片《飞飞从影记》
秦裕权
好的儿童影片应该能使孩子们快乐,有助于启迪孩子们的心灵。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今年生产的《飞飞从影记》就是这样一部影片。
《飞飞从影记》描绘的是一个有趣而有意义的故事。某电影厂要拍一部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打鬼子的影片《小龙高飞》。它是写小龙和姐姐、弟弟在母亲的带领下四处卖艺为生,与日寇和汉奸进行机智勇敢斗争的故事。这部影片的导演为寻找扮演小龙的小演员四处奔波,一次偶然的相遇使他们找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飞飞,于是飞飞从影了……影片《飞飞从影记》以“戏中戏”的有趣构思,既描绘了小龙在抗日战争中成长的故事,又描绘了飞飞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成熟的过程。
影片的构思很好地把握住了孩子们的欣赏心理。它既包含了一个机智、巧妙地打鬼子的故事,同时又包含一个拍电影的故事,展示了电影制作中的各种“秘密”,孩子们对于这二者都是怀有浓厚的兴趣的。它既描绘了一户卖艺人家、三个孩子精妙的武术技艺,又描绘了飞飞为在电影中扮演小龙,怎样练习骑马和武功,这些正是为孩子们所向往,所羡慕的。说影片能使孩子们快乐,这快乐正包含在巧妙而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的艺术构思之中。
这快乐中还蕴涵着深意:小龙杀敌报仇的正义精神,飞飞拍电影过程中倔强的练功和学习演戏的精神,都显得朝气蓬勃、奋发有为,都必然会给小观众的心灵以深深的启迪。
在导演的帮助下,扮演小龙(飞飞)和小虎(柯克)的两位小演员,把困苦、患难中的小龙、小虎的兄弟情谊和共同演戏中的飞飞、柯克的互相帮助、促进的朋友情谊,都表演得十分真切、诚挚、趣味盎然。小演员的表演问题,是儿童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难点,影片在这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绩,可以认为是近几年来儿童电影创作中的一个可喜的进展。
儿童电影是专为儿童少年制作的精神食粮,所以不宜向它们提出“老少咸宜”的要求。但是,儿童电影拍摄目的的明确性却并不限制它的客观效果的外延性,好的儿童影片往往也可能得到成年观众的欢迎,往往能把成年观众带回到温馨或苦涩的童年回忆之中,这也是儿童影片的一种独特的魅力。不少成年观众也很欣赏《飞飞从影记》并给了它很高的评价。它在创作上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如果有意把儿童片拍成教育爸爸、妈妈、老师的影片,效果往往是老少皆不欢迎。但如果把握好了为儿童少年拍片的目的,使它真正具有了儿童情趣的独特之美,具有了人人都曾经历过的儿童生活的迷人情境,那么,它倒很有可能是“老少咸宜”的。(附图片)
《飞飞从影记》剧照
飞飞饰演的小龙(右)和家人走江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