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一本生动感人的画传
吴瑞章
中国革命博物馆编辑的《纪念周恩来》图片集在周恩来同志逝世十周年前夕,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这本图册是在1978年出版的《纪念周恩来总理》画册的基础上重新编辑的,其中许多照片过去没有发表过,具有珍贵的纪念价值。
《纪念周恩来》图册以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周恩来同志的一生。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建国前,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屈不挠地奋斗了三十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政府总理二十六年,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在国际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为世界和平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这些丰富的革命实践活动和他的崇高品德,都在图片中得到了反映。图片集中收集的周恩来在东关小学时的留影,1922年周恩来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郊外布洛涅森林召开代表大会后同代表们的合影,以及1923年同奉孙中山之命到法国组建国民党支部的王京岐合作建立国民党旅法总支部时的照片,都是过去没发表过的。还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苏区的照片,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照片,在转战陕北时的照片等等,珍贵地记录了他的不朽的足迹。建国后留下的照片较多,这本图册所选的是比较精粹的。
周恩来同志和全国人民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和人民心贴着心,人们亲切地叫他“人民的好总理”。这本图册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点。你看,周恩来在井下巷道里和煤矿工人亲切谈话;外面下着雨,他走进农村的饲养棚认真地听着老饲养员的介绍;在广东新会葵艺厂,工人正在烙花,天气热又守着炉火,周恩来边看边给工人扇着扇子;他在舞台上抱举着那个扮演猴子的小演员笑得多么开心;在接见曲艺演员时,一个盲艺人听着总理讲话心里是多么激动;在邢台大地震之后还有余震的时候,他出现在抗震棚里慰问受伤的老人,……这许许多多的照片都给我们以深刻的感染。
这本图册还收集了有关周恩来同志的生活照片,其中有一些是他和邓颖超同志在一起的合影。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们在五四运动时期组织“觉悟社”时的照片,还可以看到他们在1925年结婚时和婚后一周年时的照片。这一对革命的战友和伴侣共同生活了五十多年,他们高尚的品德和纯洁的爱情使我们深受感动。
图册还收入了一些重要的文献照片。周恩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上海主持党中央工作期间,亲笔写的“红军的数目与区域”的统计表,很有价值。此外,图册后面还附有周恩来生平大事年表,概要介绍了他的主要经历。(附图片)
  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在一起


第8版()
专栏:剧评

  梨园在望
  王朝闻
由隆冬的北国到如春的泉州,灵山墓地的风动石也使我感到新鲜和亲切。这块也称为“碧玉球”的巨石远非浑圆,但它稍一着力就能晃动。这样的自然物体现着人们的灵性,所以它也能象泉州傀儡戏、南音(南乐、南管、弦管)和梨园戏那样使我感到很有趣味。
新编梨园戏《枫林晚》里有一句概括性明显的台词,那就是“世间何处无戏文”。这句话强调了戏文题材的无限性,却不是以为世事都可以代替戏剧的艺术美。扮演女主角贺望兰的演员,比较深入的体验是以优美的形体动作来体现人物的。我看过的梨园戏所反映的世间相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反映的手段显示着南戏曲的艺术美。比如,独角戏《玉真行》那优美的姿态的不断变化,使我觉得整出戏是无数美的雕塑形体的联缀。包括手中那把始终没有打开过的雨伞,舞蹈整体中的局部各自独立却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与优雅的歌唱和伴奏结合着的这些优美的雕塑,好象一个乐章那样,结构严谨而又自然和流畅地成为一个整体。《朱文太平钱》里的一粒金;《摘花》里的七仙女;《李亚仙》里的阿桂……表明梨园戏“小旦”的演唱以优美见长。至于彩旦,虽然以揭示世间丑的灵魂为目的,而且夸张了角色形体方面丑的特征,在艺术表现力的整体结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踢球一场,没有彩旦李妈上场,而且摔了一跤,这场戏岂不显得太平淡了吗?唯利是图的李妈往往模仿她所仰慕的官僚的臭架子,却也没有忽视身段的形式美。
也许个人偏爱对审美活动起了支配作用,我最感兴趣的是《李亚仙》里富于喜剧性的“莲花落”。莲花落也叫莲花闹,有伴奏的舞蹈和歌唱,显示着以欢快为基调的情绪特征。四个歌郎那些活泼的唱与舞,对主角郑元和的沉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唱与舞都显得既认真又滑稽,既轻松活泼又暗含了被压抑着的哀怨。“好时辰,好利市,愈唱愈热乎”的唱词,虽是喜庆的话语,相反地配合了角色冷得发颤的动作,真是“愈唱愈抖”的。唱词有“三街六巷,管弦闹咳咳,深宅暖阁哪得知;许无人知”,充满了辛酸的意味。其中有名的拍胸舞,并不是以掌拍胸,而是以上臂的内或肘的各部,轻快地拍打胸侧或肋部等发出响声。我不知道这是为了表示乞讨者在抵抗风寒,还是为了表示乞讨者企图取悦于有德人家,它既使我感到新奇,也使我感到痛苦。他们等待赏钱时,背靠背,跳脚,转动,这使我联想起成语:“相濡以沫”。这种为了互增体温的动作,既能使观众发笑,也同使观众心酸。我感到很难用文字描述的伴奏乐方面是很有特长的。也可以把我的审美感受,用四个句来作概括,那就是“寄悲于喜,冷热相生,悲喜交集,丑中见美”。
梨园戏历史悠久,却是一个急待抢救的剧种。它不仅流行于闽南各地,而且在台湾以至东南亚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它的艺术能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附图片)
梨园戏《李亚仙》剧照:
李亚仙(右二)怒掷白银,同郑元和(右一)一齐离开丽春院


第8版()
专栏:电视之窗

  《西游记》春节播放
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西游记》,已由该剧组录制完成前十六集的全部素材镜头。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后期制作,将在今年春节播放一至十一集。
该系列片由邹忆青、戴英禄、杨洁编剧,杨洁执导。
拍摄这样大型的神话电视系列片,在我国还没有经验。尤其是前几集,既包括有天宫、瑶池、蟠桃园、御马监、龙宫、地府等阔大的神话场面;又有着众多的天仙、神道、妖魔、鬼怪等人物形象。录制中困难很多。导演杨洁和剧组其他创作人员一道,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该剧的拍摄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博采电影、戏曲、话剧、舞蹈等众家姊妹艺术之长,大量地试验和应用了诸多的特技手段。终于使我国这一古典名著比较完整地再现于电视屏幕上。
该系列片的另一特色是: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饱览祖国的名山古刹、壮丽风光。(唐继全)(附图片)
  电视片“西游记”剧照    刘大健摄


第8版()
专栏:文化交流

  万花筒里窥美国
  韦君宜
我刚读完《美国万花筒》(王作民著,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放下了书,觉得所得比人们常说的“卧游”还多一些。——我如果自己去访问美国,大概不可能看到这么多东西。因为我决不可能到中学吃学生食堂,到小学给孩子上课,到农民家里住几夜,在知识分子家里替人看家当主人,到监狱看囚犯,到印第安人聚居区过节,参加美国人的示威游行,再到连美国大陆一般人也视为畏途的北极圈边上的阿拉斯加去观光。
作者是一位记者、六十几岁的妇女,为写这本书,单人独马在美国访问了一年,踏遍美国各州。这一条已令人敬服。她是四十年代的留美学生,这些年又做外文工作,到美国能找到好些老朋友,这是她的便利。
这本书给人以新鲜感,首先是涉及面广。她去的许多地方是一般访美的学生、外交官、代表团所不会去或不能去的。其次,这个“广”不是浮光掠影,马路观光。她一面访问,一面探讨,和好多美国朋友作过深谈。关于美国的贫富问题、教育制度、黑人问题、美国民主、科学发展、社交生活、未来瞻望……简直什么都谈。
书中讲了美国好的地方,也讲了坏的地方,还有中国人和美国人一样的地方。例如她讲了美国也有穷人,但不是仅在纽约街头碰见几个穿破旧衣服拉琴的人就写,是访问了穷人住的没有房门的“公房”区,看了“菜汤”队,又听研究社会学的教授作了有数据的分析之后才写的,可不是偏见。谁都知道美国一般生活水平比中国高得多,她没有去议论和专门描绘这些,只通过她自己过的日常生活来写。使我们了解什么是在中国大家认为富裕标志,而在美国连穷人都有的(例如电视机和浴室);什么又是在中国视为平常,而在美国必须操心打算的
(例如医疗保险)。美国的同性恋,大量“单身母亲”,赌博热……种种畸形怪状,她都毫不避讳地写了,她甚至亲身到了赌场,输掉六元钱,还和赌场管发牌的女职员谈了心。使我们知道这些脸上不许有表情的人,心里有多么苦恼。
书里包含好多知识,关于美国的发展史的,关于宇航和电子尖端技术发展的,关于美国西部如何变化到今天模样的,关于美国政治情况、高等教育、图书馆,……但这些全都是以一个记者随走随看随写的笔法出之,读来毫不吃力,如同一篇篇散文。有些描写不能不让人迫切地感到我们得向美国人学习,例如书中介绍美国把大片沙漠改造成良田的那段。此书介绍关于美国的知识,还有许多插图和地图,引人兴味。
作者说这书是为青年写的,我想对青年老年俱无不可,所以将它介绍给愿意从万花筒里窥望美国真相的人。


第8版()
专栏:访问记

  家藏国宝献国家
  本报记者 孟西安
金秋十月,陕西省博物馆东展厅里,清末画家刘晖的书画作品和藏品一百九十余件,吸引了广大观众。一幅幅山水画和书法条幅,笔墨传神;一方方篆刻印章和七本印谱中的一千二百多方拓印,刀法不凡;李育画册页、汪廷孺画册页,康有为、贺瑞麟、曾国藩等人的书联等,均属国家一、二级文物;其他如各种折扇、团扇、原碑早毁的汉唐北魏墓志拓片也都很珍贵,其中长达五米多的隋唐《观佛三昧经》一件,经专家估量,价值数万元。展出的这些书画作品和文物藏品,仅是刘昌、刘凤云兄妹捐献给国家的一千九百余件文物的一小部分。
这些藏品和文物,是刘家兄妹的“传家宝”。刘昌今年六十五岁,共产党员,是解放军总参谋部通讯部离休干部;妹妹刘凤云五十九岁,是西安市五柳巷小学退休教师。祖父刘晖是清末举人和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从二十多岁起就开始收藏自己的作品和流入民间的文物。祖父谢世之后,这些藏品由母亲珍藏,虽经历次兵燹、浩劫和移居,全家守口如瓶,严加保护,使这批家珍国宝得以幸存。1982年底,刘昌从部队离休以后,回家与刘凤云商议,决定将这批珍存近百年的家宝,全部无偿地捐献给省博物馆。消息传出,有人前来“规劝”:“这些东西都是宝呀,留下来卖钱,可享用不尽呀!”“现在遇见出土文物,抢都抢不到手,有几个人上交的,你们可别那么傻!”刘昌说:“这些虽然是我们的传家宝,但它属于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当交给国家。它不是商品,我们不能拿去卖钱!”上交文物藏品的头天晚上,刘凤云把九个孩子叫到跟前,向他们晓以大义。有的孩子提出,每人留一件藏品作纪念。刘凤云不同意:“家存不如国藏。交给你们,我不放心。这些全部交给国家,就算咱们家给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份献礼吧!”陕西省博物馆赞扬了刘家兄妹的爱国热忱,并按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博物馆经过认真的鉴定整理,使这批珍品中的一部分开始与广大群众见面了。(附图片)
  刘家兄妹捐赠的文物:扇面(清)刘晖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文艺新书
△叶君健的《读书与欣赏》,最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作者近两三年来所写序言、译著体会等文章集结。(胜)
△四川《科学文艺》杂志社选编了一套《晚安故事三百六十五》,分春、夏、秋、冬四集出版。现已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春”集。书中荟集了生动、有趣、有益的科学童话、知识故事九十篇。(柯文)
△向尚瞰编著的《学海泛舟——中外名人治学二百例浅释》,最近由工人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传记片断,寓言传说,名人治学心得等,讲述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道理。(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