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敢与善的宁馨儿
老烈
在广州,大概不愁找不到旅馆住、找不到饭馆吃饭、找不到出租汽车坐;只要您有钱,甚么样的大宾馆、大酒家照进不误,决不会挡驾;至于穿衣服、买东西,高档次,新款式,万紫千红,百花齐放,要啥有啥。这叫做自由交易,钞票平等。有人说“广州人就认得钱”。我说这比“认权不认人”进了一大步。
而且,这生活多彩、“自由”、“平等”,还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开放、自强。尤其是青年人,头上的压抑感、约束感逐渐消失下去。他们觉得天地广阔、大有用武之地了。懒汉游闲日见其少,上夜大、跑图书馆的大大增加,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好起来了。
这种势头的出现,说来容易,得来颇难。试以农贸市场为例。刚一开放,物价陡然上升,上边批评下边骂,天天、处处告急,“报告老爷,大事不好”。倘若进行行政干预,门儿半开半掩,马上刹车压价,那就难免恶性循环,阵痛不已。市委、市政府没有这么办,硬是挺起胸膛来顶住,不怕肚子疼,结果分娩了一个开放、改革的宁馨儿。物价升而又降,然后便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上下浮动,肚子不再疼了,上下皆大欢喜。这叫做按价值规律办事。不过,这样办事可得有点革命胆识。一有风吹草动,便吓得魂不附体,“哎呀呀,资本主义来啦!”办得成吗!举一反三,广州就是这么热闹起来的。
然而,光是“敢”恐怕还不行,还得“善”。我觉得广州这几年并没有在引进大宾馆、大酒家上花费大力气,倒是从本身生产、技术水平的实际出发,在引进关键性技术以提高某一行业的生产水平上下了很大功夫。乐华彩电、万宝冰箱、白云音响等享誉内外的产品,便是如此。还有引起不小波动、从日本进口的那条豆腐生产线。有人说豆腐自古出自中国,何须引进?我说,人家已经程控机械生产,你还用手工操作,何妨“拿来”!别人“拿来”之后失败了,广州却获得很大成功。略加改造,产量比原设计提高15%,还增加了许多花色品种,使原来生产这种设备的厂家,都为之大吃一惊。不但择其善者而引进之,而且消化之、发展之,这便是善于开放,善于改革。
就说万宝冰箱罢。运京销售,曾因某些质量问题而引起轩然大波。市委书记赔礼道歉,包修保退。市长访问群众,接受批评,不推不诿,引咎自责,没有批评厂里一句。为时不久,质量上去了,稳住了,万宝又成了内外抢手的热门货。又如那个闻名的白云山农工商总公司,如果市里听信那些告状的匿名信,也早就把它拉下马来了。承担责任,具体帮助,保护改革者,这不也是一“敢”、一“善”吗!这些事,倘是发生在提倡爱护改革者的今天,乃是理所当然;出现在一两年前并且延续到现在,那就不能不说是有铁肩妙手的韧功夫了。
当然,这不是说广州一切都好,有一种什么广州精神、广州速度;不,广州的缺点、失误也不少。我这人好挑剔,爱发些满意的牢骚,有时径直指名道姓地批评市委书记、市长,报纸、广播和群众也常常批评市政大事,他们还都能容得下,听得进,很有些民主作风,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那种和谐的民主空气。这也使生活在广州的人们更加心情舒畅,觉得有奔头。


第8版()
专栏:花城的风

  “万宝”
  郭光豹
啊,“万宝”——
你在开放声中崛起!
在北京,在内地,人们到处欢迎你!
引进,消化,吸收——这是一条正确之路;倾听,改进,提高——终成了畅销的“万家之宝”!
一番曲折,阵阵气浪,成了新的积聚力!你又发出咚咚咚的脚步声,唱出一支响亮的争气之歌,攀向新的高度……(附图片)
  黄安仁 速写


第8版()
专栏:花城的风

  音乐茶座
洪三泰
花城之夜,四方倏然奔腾着音乐澎湃的江流。
音乐茶座是江流浮起的歌的星座呵。
夜生活里,一串亮晶晶的音符……
歌的溪流滋润着、叩响着人们的心灵。
心灵的闸门应当永远打开;让人生都获得真正的生命;让生命的每一首歌都闪烁光明;让生活的每一寸光明都带着芬芳……(附图片)
  邓子敬 速写


第8版()
专栏:花城的风

 清平市场
野曼
所有郊野的路,都通向这市场。田野的风,在这路上昼夜穿流;开放的风,更在这路上推波助澜。
田野,在这里赤裸裸地袒露了丰腴的胸怀。绿叶、金果涌来了;山珍、海味涌来了,东南西北的笑声也涌来了。这欢笑是田野酿造的。
笑,是封不住的;风,也是封不住的。因为喜欢香甜的心是封不住的。这喧腾的市场,正展示了这属于今天和未来的信念与追求。(附图片)
  伍启中 速写


第8版()
专栏:花城的风

  广州图书馆
柯原
读书热、求知热、如潮浪涌。
即使是大年初一,这儿的人也是满满的。
这儿是一座宝山,人们在奋力登攀,当心灵装满了知识,就会象宝石般晶莹璀璨。
入夜,这儿又是一艘亮满灯火的航船,喧闹的市声远去了,珠江在静静地流,浪花依着船舷,星星吻着帆……
那燃烧的火炬引人遐思。哦,只有知识才是真正的火炬……(附图片)
  许钦松 速写


第8版()
专栏:

  小街风情
  陈残云
盐运西街是一条靠近闹市的小街,长度大约不足三百米,宽度可行两部汽车,连结三条小巷,是一个比较幽静的住宅区。我住在临街的一层楼宇里,不知不觉已历一个世纪的四分之一,整洁的街道留下我不少脚印。
刚搬进来没几天,一位当官的老朋友来看我,赞赏说:“你住在这里很好,靠近老百姓”。我本来就是老百姓,无所谓靠近不靠近。我欣赏它的好处却是闹中带静,四通八达,到哪儿去都有公共汽车可通。
租住的房间也还过得去,是华侨房子,实用面积六十多平方米,三个小卧室,一间客厅,一个走道式的小饭厅,还有独立的厨房、浴室和坐厕。房子狭小而陈旧,但我们一家五口,还可乐业安居,和左邻右里和谐相处。
头五年,住得安静而愉快。清晨,一些年轻小伙子在街上打羽毛球,洋溢着轻快的笑声。黄昏,小孩们在街道上比赛小足球,发出热烈的高叫。这些声音,给人带来快感。我在写作之余,很喜欢欣赏他们的玩乐。
可是一声惊雷,把街上的孩子轰走了。“砸烂狗头”的疯狂标语,糊满了街上的墙壁,我和一些邻居的门前,也给侮辱人格的标语涂污。我被邻居们护卫着,有人愤愤不平地对我说:“我替你把标语撕掉!”我阻止。又有人对我说:“谁要抓你,你就躲到我家里来。”在混乱恐怖的“文攻武卫”中,全体街坊邻里自发地集合起来,把街道的几个通道封住,每户派人值班放哨,没有证明不许进入,晚上也派人放哨,我也参加放哨;这里,不管党内党外,“造反派”或“走资派”,大家和衷共济地保住了安宁。这时,我想到老朋友说过的话:“你住在这里很好,靠近老百姓。”这确是意想不到的好处,人们之间的患难相扶是最大的好处。在历史上,广州居民有过不少防乱的经历,这就是经验。
“四人帮”被埋葬以后,清除了垃圾,街道又回复了宁静。
随之而来的是开放、改革的巨大呼声,象山洪暴发一样,震撼了古老的大地,震撼了疮痍满目的乡村和城镇,盐运西街的宁静也被震破了。收录机放出的粤语流行曲、电视机传出的欢声笑语、收音机播出香港商业一台的新闻报道,代替了往日孩子们比赛小足球的欢叫。
接着出现了自由市场。整条小街都摆满了小摊档,猪肉、牛肉、鱼肉、鸡、鹅、鸭、瓜果、蔬菜、蛋品、咸杂,丰富的物品和多彩的色泽,吸引着就近的家庭主妇和周围的居民。附近有几个颇有规模的肉菜市场,如禺山市场、惠福市场、广大路市场,都是“铁饭碗”市场,日渐失去了热力,盐运西街却是闹哄哄的,叫卖声、议价声、谈笑声、低嚷高叫声,不绝于耳,扰乱了街道居民的安宁。
我的楼下就是闹哄哄的市场。好在闹成一股不刺耳的声浪,听不到谁在讲话,谁在尖叫,只有一片时高时低的嗡嗡响,从早上七时到十二时,下午三时至六时,余外是寂然无声,不大妨碍我写作和阅读。还有点好处,买菜方便,什么时候来了客人,都能买到烧鹅、烧猪肉或盐焗鸡来接待,而且还能吃上新鲜的便宜的鱼和菜,例如鲜活鲩鱼早上每斤售价二元,下午六时后一元三、四角就能买到,放在冰箱里,第二天一样新鲜。蔬菜也一样。
下雨天,小街上呈现了一幅彩色的奇景。嫣红的、浅绿的、淡素的、深蓝的、乌黑的、洒花的、间条的,各种颜色、各种款样的折骨雨伞,象一条彩龙一样,缓缓地蠕动。色彩一年比一年鲜艳。闲暇时凭窗眺望,有一种喜悦感,雨伞的色泽,仿佛反映了时代的发展,生活的日新月异。我喜看雨中的街景。
两年多以前,任仲夷同志曾来探望我,看了周围的环境,有感而说:“看来作家住得并不好。”我习惯于随遇而安,也没有忘怀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对领导的关怀,内心感激。随后,我领着仲夷到楼下察看市场。他对市场的丰富物资似乎感到高兴,而对菜摊上新鲜茁壮的豆芽,却发出疑问:“这些豆芽是不是用尿素培育的?”我回答不知道。新近兴起的自由市场,那时还显得混乱,个体户作伪、短秤、乱抬价的事时有发生,这些事老任不会不知道。他察看一会就走了。
几年来,这市场的物价时涨时落,总的趋势是稳中有降。去年底作了整顿,改善了随处摆卖的混乱局面,把摊档固定了大小位置,排列于街道中心的两旁,顶上盖搭着红、蓝、绿、白的塑料硬篷,遮雨遮阳,整齐美观,入口处写上“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的大字,现出一种崭新气象。它的旁边,有一间装饰华美、有空调设备的友谊商店,还有综合商场。
现在,全部摊档井井有条,大致数字是:蔬菜七十档、副杂食品四十档、鲜活水产二十档、鲜猪牛肉二十档、鲜光鸡光鸭十档、熟肉五档、烧鹅四档,明码实价,也不短秤。当然价钱时有变动,如中秋节后的活鲩鱼,每五百克一元八角,鲜牛肉二元半,鲜猪上肉二元六角,全瘦猪肉三元八角,光白鸡二元八角,烧鹅五元,烧鸭四元半。蔬菜品种繁多,较大宗的白菜每五百克二角上下。反季节的生菜约四角。几年来的生活指数在稳定中稍微偏高。从盐运西街的市场风貌中,看到了广州市民的生活特色。
和盐运西街相连的西湖路,是一个灯光市场,拥有近五百个售卖衣服的摊档。每当夜幕降临,盐运西街市声静止,西湖路上近五百支亮晶晶的光管又照耀着拥挤的人群。灯影笑语,人声喧腾,织成一幅活跃欢快、风情独特的图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也觉着年轻。
广州,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开放与改革的歌声给它带来新的生命。
1986年9月24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