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新中国的精神
  〔新西兰〕 路易·艾黎
〔编者按〕我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路易·艾黎同志最近完成了自传《九十岁回忆在中国的岁月》,已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今天是他的八十九岁寿辰,我们将他的自传的结束语《新中国的精神》一节的译文刊出,以志贺忱,并祝愿他健康长寿。
对一个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将近六十年的人,人们或许会问:中国何以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呢?我的回答:这是萌发于人民并在长征、抗日与解放战争中发扬的精神创造了当代罕见的奇迹。这种精神产生在老解放区,扎根于全国,正是今日中国希望之所在。
在旧中国,战争、洪水、饥饿、温疫,灾害不断,农村和城市受剥削、遭破坏,人们走投无路,发出了困惑而愤怒的呼号:“没有办法!”后来,出现了一些人改变了声调。共产党人坚定地站在一切斗争的前线,全力克服困难,战胜敌人。“没有办法”改变为“有办法”,他们的信心来源于新的认识,由此领导群众,所向披靡,小团体发展壮大,成为声势浩大的潮流,湮没了陈旧,清除了腐朽,开辟了新的渠道。这种精神点燃了南昌起义和广州公社的火焰,使瑞金周围的军队顶住了蒋介石聘有德国顾问的现代化军队。毛泽东依靠这种精神,领导了从遵义到延安的一段长征。这种精神鼓舞了彭德怀率部在山西和河北英勇奋战,日本军队不得不在华北保持兵力,不敢倾全力长驱南下。这种精神激励着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部队在华中地区挺进大别山,使南京和上海的解放势不可当。这种精神促使大批农民队伍用大车和独轮手推车提供后勤,支援解放军南下,跨过长江,直至胜利。
1949年全国解放带来了人的精神的解放。此后,中国人民开始了空前的建设事业。每当出现了新的矛盾需要解决时,他们总是说:“有办法!”这个信念包含着对自身和自己的无尽潜力的极大重视。王进喜和他的伙伴们以传统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在黑龙江雪封的草原上开发了大庆油田,为欣欣向荣的石油工业打开了道路。也正是这种精神使人们建成了遍布全国的灌溉网,大量增产人民所需要的粮食;这种精神促使医生、教师和科学家为工作献身;这种精神使年青人自问:“我能为祖国人民作多大的贡献,使他们生活得更好些?”
中国的进步甚至比最乐观的估计还要快。当然,有斗争,有困难,有错误;世界上发展规模这么大、速度这么快的任何地方都难以避免。偏差已在取得经验后纠正,并制定了新的准则,使前进中的亿万人民继续迈步向前。中国人民有性格,有能力,既热情又激奋,相信自己的巨大力量。在这十亿人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中国人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有文化修养和善良的人。他们爱朋友,仇恨敌人。他们在许多方面贫穷,在另一些方面富有。“四人帮”到处散播犬懦主义精神,竭力制造混乱,借此夺权,独断专行。揭露“四人帮”后,人民重新恢复了革命的活力。复苏的人民只要忠于原则,坚持建设社会主义,他们的巨大力量,泉涌般清澈、强劲,就能够逾越一切障碍和困难。
人类处于一场新工业革命的开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每一天都在催促中国迎头赶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有许多东西要学习,也正在学习。过去的好的东西应当保存下来,还要为未来缔造好的东西。随着现代化的进展,摆脱封建主义、尊重科学态度,其重要性已更加迫切。我深信,面对现实的需要,人们将比过去更善于分析和创造。一个国家的人民决心要取得成绩,便不会容忍官僚主义。在一个组织完善的社会里,破除旧的清规戒律,恢复了事业心,人才精英一定会脱颖而出。正是我所看到的这种精神,付诸实践,将绿化山岭开垦荒地,使河流改道,把公路和铁路铺到内地,生产出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所需要的能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近四十年来经历了许多艰苦斗争,获得了许多辉煌胜利。全世界翘首注视着中国宏伟事业的不断成功。只要延安精神和老革命家的精神常存,就阻挡不住中国走向统一和振兴。到时候,台湾一定会与大陆各省重新联合,中国将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85年结束的第六个五年计划取得了或许是各经济大国中同时期最快的增长速度。邓小平在1986年3月对来访的新西兰总理朗伊说:“但这毕竟是新的长征路的起步”。正在进行的改革预示着全面持续发展的经济繁荣。中国的前途是十分光明的。
和平意味着发展。人们将进入一个更有希望的新世界,达到梦想不到的高生活水平,并跨进宇宙。但是,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继续扩大,还在研制更尖端的武器和技术,一场歼灭性战争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人类。令人鼓舞的是,值此联合国宣布的国际和平年,以裁军为主要目标的世界规模的争取和平的行动,声势越来越大。世界人民决不愿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战火。作为全球稳定的一支强大力量,北京将继续修建连接各国的桥梁,以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从而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的未来。 (王效伯译)


第8版()
专栏:

  洋厂长的“斧头”
  苏天生
被武汉柴油机厂聘请为厂长的联邦德国专家格里希两年任期已经届满,他卸了任,但留下了友谊和智慧的结晶——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新面貌,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一部二十六万字的企业改革方案,一道超出武汉柴油机厂的冲击波。
两年前,在开放、搞活的浪潮中,引进技术已不稀罕,但引进智力还是新鲜事,而把外国专家请来当我们一个大型国营工厂的厂长,更是大胆的首创。其时,消息不胫而走,人们议论纷纷,赞赏者有,疑惑者也有,不仅在武汉,在全国也引起强烈的反响。两年后的今天,格里希出色地完成了他任期内的重任,他干得很好,政声雀起。这对于那种长期僵化、偏见、闻洋色变的观念,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冲击。
俗话说:“执舟者迷,旁观者清”。来自远方异域的格里希,就象《红楼梦》中受命整顿大观园的贾探春,对许多被认为“这府里原是这样的”因而熟视无睹、不以为怪的现象特别刺眼:纪律松松垮垮,质量马马虎虎,完成任务不讲工期,遇事研究没完,会海中去,不解决问题,干部上班时整整齐齐地坐在办公室看报、清谈、喝茶,能干者不受重用,无能者占着茅坑不拉屎,等等。格里希严格整顿企业的斧头,就是朝这些积重难返的弊端砍下去的,因而打开了局面。
洋厂长斧头有力,固然来自于他的学识、才干,来自于他从国外带来的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经验,来自于他的创新精神,但恐怕还有别的因素。
就厂长而言,洋厂长所使用的“洋斧头”,其实与我们国产的斧头也差不多,不外是重质量、讲效益、整顿厂风厂纪,选优汰劣,奖勤罚懒等等。手里拿着差不多一样的斧头,砍起来的效果却大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洋厂长手里拿的是实实在在的斧头,他拥有作为厂长应得的、得到切实保护的、没有人敢随便侵犯的权力。而不是洋厂长的厂长拿的则往往是份量不够、名不尽符实,甚至是蜡制的纸做的斧头。虽说是实行厂长负责制,虽说拥有这个权那个权,但实行起来,被这个婆婆那个婆婆的你挖几分他扣几成,七挖八扣,斧头锋芒所剩无几。此其一。
洋厂长不远万里,只身来到中国,除了把职工一视同仁外,无亲无故,也没有什么老上级老部下,七大姑八大姨,这山头那山头的,他能真正照章办事,严格管理,正确地行使权力。与那些近亲繁衍,亲缘网络,“四大家族”、“五大派系”什么的形成鲜明对比。国产斧头触到一个人身上,就疼到一群人心上,引起纷纷扬扬,说情吵闹,不亦乐乎,更不用说碰到那些连着上头的神经。这国产斧头,有欲举而未举之前就被按住的,有举到空中就被人缠住的,也有虚晃一下,高高举起而轻轻落下的,焉能有力?此其二。
自然还有其它。总而言之,有些不是洋厂长的厂长,之所以不能象洋厂长那样干得漂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应该得到的权力太少,而不应该存在的干扰和包袱又太多。中国不是没有自己的格里希,而是他们除弊播新的才干和魄力被压抑住了。这靠一个洋厂长的冲击波是冲击不了的,还得靠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更为强劲的冲击波。
中国应该有许许多多自己的格里希涌现出来。让一大批中国自己的格里希,在严于治厂中登上改革的舞台,演出比“洋斧头”更加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才是我们引进国外智力的真正目的。


第8版()
专栏:

  发掘中华文化的宝库
——上海古籍出版社简记
  冬冬
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一家以出版中国文、史、哲各类古籍和有关研究著作的综合性专业出版社,它的历史如果从古典文学出版社算起,中间改名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那么至今已有三十年了。现在,它每年为读书界提供近二百种书。
近年来,古籍社解放思想,冲破“左”的束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象煌煌十册的《陈寅恪文集》,“文革”前作者曾哀叹“盖棺有期,出版无日”,如今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成书了。它集结了陈氏治历史、佛学、文艺、文化的学术成果,是这位当代最负盛誉的大学者一生心血的结晶。其中《柳如是别传》,系作者独创的,以诗文为主要材料考证历史的代表作,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全书四十万言,是作者晚年失明后,全凭记忆口授而成,更显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治学精神。
此外,古籍社还出版了《牧斋初学集》。钱牧斋本是明末重臣,又是文学家、诗人,后降清入仕,是历来有争议的人物。为填补古籍出版园地的空白,这部书得与广大读者见面。
多年来,古籍社坚持把社会效益作为出版准则,努力为学术界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剑南诗稿》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集。这部为作者晚年编定、收诗最为完备的大型诗集,历代都没有全注。古籍社约请苏州大学钱仲联教授据多种宋明版本进行校订、注释,并据各种资料辑补佚诗多首,如今八厚册的《剑南诗稿》已出现在研究工作者面前。对于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当代学者的研究著作,他们在出版方面同样不遗余力。敦煌学家任半塘教授的系列著作《唐艺发微》八种,是一套编辑工作繁重、排印难度极大、经济亏损较多的书稿。可出版社看到了该书的价值,仍然勇于承担了下来,并且精益求精,不计成本。
在注重出好优秀古籍和学术研究著作的同时,该社还以较大精力出版普及读物。一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和一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多年来都已出版了近四十种左右,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关于历史、哲学各类图书,古籍社近年也有了较大的开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正在加紧影印的《二十五史》。比之中华书局已出版的标点本二十四史,它能为史学界提供一个保持原貌的较好版本,比之过去开明书店编印的《二十五史》,它去掉了《新元史》,增加了《清史稿》,使这部《二十五史》更完整地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全貌。
周恩来同志生前十分关心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过该书编辑委员会数年的辛勤劳动,其中,第一分册“经部”也可在年内出版。
如今,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该社出书将向着系列化的方向前进。一部具有辞书性质的可读性较强的古典文学小百科——《古典文学三百题》,选取我国文学史上比较重要而带常识性的三百个问题,作了深入浅出、夹叙夹评的解说。史学、哲学、军事学等的“三百题”也均在编写中。这套系列书的出版,实际上是一部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的新型的百科全书。


第8版()
专栏:

  根与石的拥抱(三章)
  张克
根从悬崖顶垂下来
根从悬崖顶上垂下来,不知道的人简直看不出那是根,而是一条条悬吊着的钢丝绳。当知道的人告诉你,那是榕树的根。这时你又会惋惜地说,那岂不都已干枯了吗!可是,你看看那根的顶端伸出来的嫩黄色的须,你吃惊了:它还有生命力呢!它还在生长呢!你又别以为这些急切向下延伸的根须在期待的是松软的泥土。不,在下面敞着怀抱迎接它们的竟是石头。有一条根和下面的石岩结合了,它就在石岩的怀抱中成长,顶天立地。
根 桥
悬崖脚下,有一股泉水从岩洞里流出来,叫做龙井,水质纯净,清凉沁人。龙泉前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长一棵大榕树,盘在石头上的根,象千手佛似的把大石紧紧抱住。最不可思议的是有一条根,大可合抱,伸出四、五米远,插入另一端的石缝间,又抱住了另一块巨石,在湍急的泉水上空架起一座桥梁。
自从看见这座“桥”以后,有个问题一直在心里萦绕:想当初,这巨根还是一条细嫩的根芽时,它是怎样越过泉水到达对岸抓住那块巨石的呢?
  根之于岩石是无孔不入的
根之于岩石是无孔不入的。干瘦的岩石由于根的填补而变得丰满,破裂的岩石由于根的嵌入而起了胶固作用,松散的岩石由于根的穿连而复凝聚成一个整体。摇摇欲坠的岩石,是根伸出长的手臂,把它挽住,紧紧抱住,在那千钧一发之际。


第8版()
专栏:

  密林深处〔木刻〕 丰中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