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提倡朴素与切实的工作作风
(一九四○年五月十六日)
张闻天
什么叫做朴素?朴素就是有什么讲什么,就是老老实实,就是真实的意思。
为什么在我们党内要提倡朴素呢?因为:第一,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党,是全世界最彻底革命的党,所以我们不需要任何的“虚伪”去欺骗别人,欺骗自己;第二,我们的党是建筑在科学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党,所以我们不需要任何的“夸大”去安慰别人,安慰自己。只有把我们党的政治路线与策略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我们所要完成的共产主义事业才能达到胜利的目的。
举个例子吧。比如在我们工作中有好多优点,我们就应说好多,不要增加一点。比如在我们工作中有好多缺点,我们就应说好多,也不要减少一点。因为只有老老实实的说出自己工作中的优点与缺点,我们才能正确的去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使工作向前进步。对工作如此,对党内同志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老老实实说出一个同志的长处与短处,使这个同志知道应该如何舍短取长而向前进步。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我们对自己工作中一些优点大吹大擂,而把自己工作中的缺点掩盖起来,默不作声,那我们的工作就无法进步。如果我们对一个同志采取捧场的办法,只说他如何如何“了不起”,而对于他的弱点一句话也不说,那我们对这个同志的进步也就不会有什么帮助。
我上次在本刊上所说的“了解具体情况”,实际上也即是对于当前情况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的意思。革命处在严重危险中,我们就应承认这种危险。没有革命形势,我们就应承认没有革命形势。革命失败了,我们就应承认革命失败了。革命形势有好转,我们就应承认好转。我们丝毫也不用掩盖事情的真相,来欺骗或安慰别人与自己。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的政治路线与策略就不能建筑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我们就会发生错误,遭受失败。比如,党在李立三路线时代所遭受的损失,就是这样的例子。
所以我们在党内今天要提倡朴素的工作作风。我们要反对那种吹牛、夸大、粉饰、掩盖、装腔作势、华而不实、形式主义、风头主义等毛病。这些毛病,不幸在我们党内今天还是存在着的。
吹牛、夸大等等,也许会发生一时的兴奋的或是“催眠”的作用,然而这同吗啡针之有害于身体一样,究竟是有害于党的健全的发展的。共产党人要有面对赤裸裸的现实的勇气,要有说老实话的勇气,他不需要任何的兴奋剂与催眠剂来刺激或安慰自己。只有老老实实,我们才能把我们的思想与工作建立在确实的、坚固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什么叫做切实呢?切实,就是说,我们的工作要适合于实际;就是说,要根据于老老实实的认识,根据于具体情况的了解,来决定当前的具体工作;就是说,要经常检查已经开始的工作,把已经开始的工作进行到底。
为什么在我们党内要提倡切实呢?因为:第一,我们的党是革命的行动的党,我们的任务不但在认识世界,而且还在改造世界;第二,我们的党是言行一致的党,我们要说得出做得到。只有把我们党的政治路线与策略在实际行动上实现出来,我们才能把我们共产主义的理想变为地上的现实。
只有根据于老老实实的认识,根据于具体情况的了解,才能提出切实的工作计划或工作任务,并且保证被提出来的计划与任务能够得到完成,能够贯彻。空洞的、包罗万象的大工作计划,照例是在夸大与不真实的认识上被提出来的。这类计划照例也是不能实现的。它不过是一种“空空如也”的装饰品,除满足空谈家的一些夸大狂而外,不会有任何其他的意义。
我深切的感觉到,包含一百零一条美丽的条文却一条也不能实现的漂亮的工作计划,倒不如包含一条能够实现的朴素的条文的朴素的工作计划为好。在我们提出任何工作计划或工作任务时,我们必须切实考察这种计划与任务的实现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实现的条件。我们决不能单凭自己主观的愿望来决定我们的工作计划或工作任务。
切实的工作计划不过是切实工作的开始。要保证工作计划的实现,我们还需要经常检查工作计划实现的程度,经常采取各种具体办法来推动工作的前进与完成。没有这种工作的检查与推动,任何工作计划也是不能实现的。
我觉得我们党内许多同志还有这样的习惯:对于工作计划务求包罗万象,一丝不漏,然而对于工作计划如何实行,如何检查工作计划执行的情况,如何保证工作计划的完成,如何把已经开始的工作进行到底,则常常漠不关心。因此造成计划自计划,工作自工作,造成计划找不到工作、工作又没有计划的现象。这当然是一种奇怪的不正常的现象,然而不幸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自然,说大话,订大计划,比之切实的工作要容易得多,而且也痛快得多。实际工作,要一点一滴做去,一步一步前进,这对于空谈家是最麻烦的事。然而没有这种工作,任何革命的胜利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党内今天要提倡切实的工作作风。我们要反对那些讲大话、订大计划,而不肯或不会脚踏实地切实工作的空谈家。我们要在切实的点滴工作中来实现我们崇高的、远大的理想。我们要打破一切现实的障碍,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理想的、自由的王国。
所以,我们党要在朴素中,要在切实中表现出我们的力量,我们的生气勃勃,我们的不屈不挠,我们的光明前途。这是我们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色!
(本文最初刊载于1940年6月出版的《共产党人》第七期)


第5版()
专栏:

《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序
薄一波
李达同志撰写的《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手稿,我读过一遍。书稿记述的战斗和事件,有许多是我亲身经历过的,读起来很亲切。
太行山古称“天下之脊”,纵贯晋冀豫三省,山高势险,西缓东陡,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总部由朱、彭总副司令率领,从五台山地区转来太行山区。同时,我八路军一二九师也奉命进驻太行。一二九师在刘伯承、徐向前(后调到山东工作)、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指挥下,先后创建的有太行区(即晋冀豫边区)、太岳区(含中条山部分地区)、冀南区和冀鲁豫区四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其活动和控制地域,西起同蒲线,东至津浦线,北抵正太路和沧石线,南临黄河和陇海线,是华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在八年抗战中,粉碎了日本侵略军无数次的残酷围攻和“扫荡”,粉碎了敌人的“囚笼政策”、“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始终屹立于太行山上。最后,同兄弟部队,同全国人民一道,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二九师挺进华北敌后时,仅九千多人,武器装备也较差。由于刘(伯承)邓(小平)等同志根据敌后抗战的实际情况,很好地执行了“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在同日本侵略军进行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不断扩大和加强了自己的力量,锻炼和培养了大批富有斗争经验的干部,并始终保持了几个“拳头部队”。在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同日寇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也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蒋介石、阎锡山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在根据地南部和西部不断制造“磨擦”。我们始终本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和团结各阶层人民的旗帜,终于粉碎了他们一再掀起的反共高潮,坚持抗战到底。
一二九师进入太行山之后,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织抗日自卫武装,实行减租减息,帮助群众发展生产,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民团结一致,涌现出了千千万万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事迹,至今仍在晋冀鲁豫边区广大人民中间传颂着。
在抗日战争期间,刘邓把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具体地运用于实际之中,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使之成为我军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每当我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总忘不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是怎样在党和八路军的领导、带动下,成长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是抗战前(1936年)在山西与阎锡山合作组建的“军政训练班”、“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等基础上,于抗战爆发后组建起来的,在太行、太岳、中条地区经常活动的有十六个团。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如同对待小兄弟一样,给了决死队以巨大援助,支援骨干,培训干部,传授经验,并带领它作战。当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制造“十二月事变”时,八路军一二九师象一个巨人一样,给了晋东南的决死第一、第三两个纵队以极大支援,终于粉碎了阎锡山的阴谋进攻。一二九师派三八六旅来到白晋线以西活动,同在那里创建根据地的决死第一纵队汇合在一起,组成了太岳纵队、太岳军区,从而加强了太岳和中条根据地的建设。晋东南的决死队,在八年抗战中,曾经历过数百次战斗,特别是在一二九师带领下,经过“百团大战”的锻炼,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决死队之所以能够成长壮大为我军的一支主力部队,并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优秀干部,是八路军总部和刘邓直接领导的结果,这是我永远铭记在心的。
李达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直担任一二九师和第二野战军参谋长。他以亲身经历写成的这部长篇回忆录,记载了一二九师八年抗战的艰苦历程;对刘邓的指挥艺术和高尚作风,也作了较深刻的描述;对徐向前同志和陈赓、陈锡联、陈再道、宋任穷等将军的活动,对部队广大指战员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有比较生动、形象的介绍。李达同志的记述,是实事求是的,值得赞许。
这些,对于今天正在从事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我国人民和我军来说,肯定能从中汲取许多教益。


第5版()
专栏:

谈谈职工退休的保险制度
庄启东 李建立
现行职工退休制度存在不少问题
我国现行的职工退休制度,是1953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规定的。三十多年来,仅于1958、1978和1983年作过一些小的修改和调整,基本的方面没有什么变化。在制定退休制度时,由于我们缺乏经验,照搬外国的东西多了一些,结合自己的国情不够,加上长时期内没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因而这项制度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全国没有一个统筹的劳动保险基金,职工退休费用由企业承担。“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国职工退休费用是全国统筹的,各企业按工资总额的3%提取劳动保险基金,由工会组织在各地区、产业之间调剂使用。但1966年以后一段时间,工会停止活动,没有专门机构对此进行管理。1969年11月,财政部军管会发出通知,将劳动保险基金改为由各企业营业外列支(1980年后,扩权企业由利润留成中开支)。结果,造成了新老企业之间退休费用负担苦乐不均,退休人员多的老企业负担过重,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发不起退休费。一些五十年代公私合营的老企业,情况更为严重。与此同时,退休人员也统统由原单位负责管理,加重了企业和各单位的负担,分散了领导的精力,不利于加强经营管理和搞好生产与工作。
其次,退休制度不健全。五十年代初建立的退休制度主要适用于全民所有制单位,后来一些区、县以上的城镇“大集体”所有制单位,参照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办法实行了退休制度,但许多区、县以下的“小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体劳动者,一直没有退休办法。到目前为止,全国仍有一千多万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和个体劳动者,没有实行劳动保险制度,职工退休后生活无保障。即使是实行了劳动保险制度的集体所有制单位,也大都因其经济发展不稳定,底子薄、积累少,靠自己负担退休费用及其他保险费用,困难很大。
再次,退休缺乏统一管理,政出多门。全国现行退休办法主要有三条线:一是地方干部一套办法,由中组部和国家人事部门拟定,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负责管理;二是军队干部一套办法,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拟定,部队组织部门和地方民政部门共同管理;三是工人一套办法,由国家劳动部门拟定,各级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由于没有统一的制度和管理,各方面往往侧重于自己的情况制订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也往往难以较好地协调,势必产生许多矛盾。
目前,我国正在酝酿对劳动工资制度进行较全面的改革,劳动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保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职工的退休制度。到1983年止,我国退休职工已达一千三百万人,占全体职工人数的11.3%,一年支付的退休费用达八十七亿元,占职工工资总额的9.3%。预计到1990年,全国退休职工将达二千一百万人,退休费用一百五十亿元,到二○○○年,退休职工将达三千四百万人,退休费用近三百亿元。对这样一大批退休人员和一大笔资金,如何革除现行制度的弊端,进行正确有效的管理,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职工退休应实行社会保险的办法
就世界多数国家的情况来看,退休职工一般都由社会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如设立社会福利部、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和援助部、国家社会保险局等等。苏联是由社会保障部和工会共同管理的。民主德国和匈牙利由工会统一管理。南斯拉夫则由“老年与残废保险自治利益共同体”负责管理。“共同体”由受保职工投票选举产生。对于退休费用的负担方式,各国情况不尽相同。从保险金(其中相当大的部分为退休金)的负担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采用雇主(企业)、个人和政府分担的办法,东欧的匈牙利、罗马尼亚也实行这种办法;二是苏联、波兰、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保险金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交纳保险金。此外,还有一些国家采用其他形式。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保险金全由政府负担;荷兰和南斯拉夫,保险金由个人和政府分担(南斯拉夫的私人企业要负担职工的全部退休费用)。还有保险金由个人和企业负担,政府一概不管的,如法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秘鲁、阿根廷等国。保险金全部由企业负担的只有中国、阿尔巴尼亚、几内亚等少数国家。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的经验,我们认为,我国的退休职工应该改行社会保险的办法。对于人员的管理,或成立社会保障机构,或交由工会统一管理,并实行“居住地主管”的原则,退休职工居住在什么地方,就由当地的社会保障机构或工会组织统一进行管理,与原来的工作单位基本上脱钩。退休费用也主要应由社会保险机构统一管理和调剂使用。退休职工居住在什么地方,就由什么地方的社会保险机构定期支付退休金,改变由退休职工的原单位四处邮寄退休金的做法。这样做,可以大大减轻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负担,使企业能够轻装前进,有利于生产和各项工作的更好发展。同时,还可以加强对退休职工全面的统一管理,更加及时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更好地组织他们的学习、娱乐活动。
职工退休金应实行专项预留储存办法
从理论上说,职工退休金是国家为了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在职工退休前的劳动成果中所作的预先扣除。但目前我国发放的退休金,由于是从当年的企业收入中支付的,因此往往很难反映出这种预先扣除的性质,使人误解为是在职的职工养活退休的职工,引起在职青、壮年职工的怨言,影响新老职工之间的团结。对于退休费用的支付,目前我国是根据职工的工作年限,按照职工退休时的标准工资的一定百分比计发。例如,根据职工的不同工作年限,按标准工资的60%、90%计发等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办法有两个明显的弊端。一是退休金与工资挂钩不合理。一般来说,退休金既然是职工退休前劳动成果的预先扣除,那么,应该是劳动成果大的多留多用,反之少留少用。按照正常情况,工资应该是衡量劳动成果的尺度,因此退休费与其挂钩似乎也是可以的。问题在于,长期以来,由于工资制度不完善,按年头升级,以及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不升级,使现行的工资标准与职工的劳动贡献相脱节,按这样的工资标准决定退休金,很难反映出职工退休前贡献的大小。二是实行工资改革后,职工的岗位、职务变动,工资也将随之变动,如果退休时的岗位、职务工资低于以前曾得到过的岗位、职务工资,就更难正确反映他曾取得过的实际劳动成果。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主张,对退休金实行专项预留储存的办法。即企业每年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一定的资金,在社会保险机构中为本企业每一个职工预先存下一笔退休费,逐年积累,待职工退休时支取。职工调动工作后,已存入的部分仍归该职工所属,并由调入企业继续为之储存,直到退休为止。还可以进一步设想,今后职工的退休费用,可以逐步过渡为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由财政拨款和个人共同负担担)。企业负担职工退休后基本生活需要的部分,这部分预留储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基本生活以外的部分,由职工自己负担,自愿储存,退休前多存的,退休后多用,否则就少用,或者只拿企业为之储存积累下来的基本生活费用。这样做,实际上是把职工退休后的生活调剂权更多地交给了职工自身,解脱了国家和企业不必要的负担。事实证明,国家和企业在这方面操持过多,既不利于发挥职工在处理个人生活问题方面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国家和企业集中更多的精力抓好主要工作,并且还会使本来容易处理的问题复杂化。
实行退休金专项预留储存的办法,可以使退休金的来源更加有保证。同时,由于退休费用集中于社会保险机构手中,增加了资金统筹调度、调剂使用的余地,有利于解决企业之间退休费用负担苦乐不均的问题。此外,还无须制订许多繁琐复杂的退休金支付办法,无论全民所有制单位还是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体劳动者,只需在保险机构预先储存一笔专项基金,退休后按基金积累情况和利率标准支取退休费即可,简便易行,各种经济关系一目了然。
职工退休后的退休费用如何适应物价的上涨?这是现行退休制度所遇到的难题,也是职工退休实行社会保险制度时应十分注意解决的课题。理想的办法是退休金与物价直接挂钩,“水”涨“船”高,“水”落“船”低。但考虑到退休费用也与工资一样,具有“钢”性特点,即一般易涨不易落,因此,用银行存款利率进行经常调节的办法可能更好一些。当然,这里面将涉及许多复杂的实际问题,如何是好,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第5版()
专栏:

《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一、二卷出版
原《大公报》记者杨纪(即张篷舟)先生主编的《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一书的第一、二卷,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书继王芸生先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之后,备载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八二年间的中日大事,并附录重要文献,分卷编印。
第一卷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主要内容有:日军侵占锦州、进犯热河,“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制造伪满洲国,国联调查团发表《李顿报告书》,签订《塘沽协定》,冯玉祥在察哈尔成立抗日同盟军,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等。
第二卷从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主要内容有:签订《何梅协定》,“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绥远抗战,卢沟桥事变,日军侵占北平、天津,“八·一三”上海抗战,平型关大捷,日军侵占上海、南京,制造南京大屠杀等。(倪进云)


第5版()
专栏:书讯

书讯
△《川军抗战亲历记》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反映了川军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七、二十九、三十、三十六集团军和八十八军等部参加抗战的情况,对一些重大战役和川军著名将领李家钰、王铭章、饶国华、许国璋等英勇殉国的事迹都有详细的记述。这些文章都是当年参加抗战的川军高级将领和中下级军官的回忆录,对了解和研究抗日战争史有参考价值。
(刘运勇)
△毛磊、刘继增、袁继成、杨存厚合编的《武汉抗战史要》,最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萨空了在一九四一年底香港、九龙被日军占领前后所写的日记《香港沦陷日记》,由三联书店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