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在世界最高的舞台上
——中央代表团艺术团赴藏演出侧记
本报记者 舒瑜
雪峰是背景,草原是地毯,星星是灯光——这里被称为“世界最高的舞台”。
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从7月24日至9月10日,由中央民族歌舞团和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组成的中央代表团艺术团,给“世界屋脊”的千家万户送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和慰问,送来了祖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祝愿。
在内地生活的人们,很难想象在西藏高原演出的艰辛。别说演出,就是躺着不动,也有不少初来者因高原缺氧而出现不适症状。高寒缺氧,并不能泯灭文艺工作者们火热的心。相声演员侯耀文、石富宽,歌唱演员张振富、耿莲凤,谢绝了内地一些单位的邀请,主动要求进藏演出。战友歌舞团独唱演员马子跃,放弃了出国演出的机会;相声演员牛群,把即将分娩的爱妻托付给亲人,匆匆踏上赴藏的征程。
那曲,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中央民族歌舞团在这儿演出时,舞蹈演员王晶、周秋霞,上午刚输液,下午就上场。在日喀则,何晓珮和她的伙伴们跳《缅桂花》、《火的儿女》时,下场后累得倒地流泪。等气缓过来了,大家又破涕为笑。事后,小何谈了她当时的感受:“在这么困难的自然环境里,我们的战士,我们的藏胞,默默地为祖国奉献着。他们是多么需要精神食粮啊!想到他们,我们就特别激动,身上有多少劲都想全部使出来。”舞美队刚到驻地,就抱起氧气瓶去装台、布景;乐队在晚会中从头到尾要伴奏,很多同志在胸前插上氧气管,带病坚持演出。张振富、耿莲凤总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要求,每次正式演出都要唱九至十首歌曲。当他们得知海拔五千多米的色齐拉山上有个雷达站,就主动要求去那儿。耿莲凤气喘吁吁地问战士:“你们爱听哪支歌?”战士们说:“爱听《十五的月亮》。”当唱到“军功章有我一半,也有你一半”时,演员们哭了,指战员们哭了,在场的人都哭了。演唱完毕,每个战士送给演员一朵洁白的雪莲。一位四川籍的战士拉着演员的手说:“感谢党和人民的关怀,感谢艺术团的同志们。再苦再累,我们也要守好祖国的边卡!”
战友歌舞团青年演员祁竹蕾刚来到泽当,因高山反应厉害而休克了,经过急救,才苏醒过来。她用微弱的声音说:“我不上救护车,我要上舞台。”当晚,她就为藏胞和当地驻军演唱,还加唱了几首歌曲。第二天,这个歌舞团又来到山南。在节奏快、技术较复杂的《景颇刀舞》演出中,许健等人脸色白了,嘴唇紫了,手发抖了,但仍坚持把节目演完。演出后,有三人当即倒在台侧。许健因过度疲劳,当晚被送进医院。在病床上,他一面流着泪,一面给万里之外的女朋友写信:“明天我们要翻海拔4,700米的高山了,恐怕我的肺会大出血。我把你的相片装在身上,下决心鼓足勇气攀登。一旦我不行了,你也不要太伤心。要想到,我没有辜负人民和你的期望!”这是多么感人肺腑的话语!
把真挚的爱献给人民的人,同时也将获得人民深情的爱。艺术团所到之处,成百上千的藏族同胞手持花束,守候在路旁,载歌载舞,向艺术团的同志们敬献象征吉祥和幸福的哈达、青稞酒。在那曲广场演出时,数以千计的牧民冒雨坐在草地里,一直把节目看完。艺术团的同志们从千万双充满深情的眼睛里,看到了西藏人民勇敢而善良的品格。
在世界最高的舞台上,艺术团演出七十多场,观众达几十万人次。正如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艺术团负责人说的:“你们在世界最高的舞台上,演出了高水平的节目。愿你们今后为人民演出更多更好的节目。”
中央民族歌舞团在江孜为藏族同胞演出。耿莲凤、张振富在拉萨演唱。


第8版()
专栏:

日本观众喜欢《家》
《文汇报》驻东京记者 刘延州
上海人艺在日本公演《家》以前,我曾问过为此剧演出担任日语配音导演的阿部广次先生:“日本观众是否会喜欢《家》呢?”他肯定地说:“这个剧的内容,日本人是很容易理解的,我相信会受到日本观众的欢迎”。果然如阿部先生所料,《家》受到了日本观众的欢迎,并得到日本戏剧界同行的好评。
上海人艺从9月5日起至16日,在东京阳光城剧场连续演出了十天,共十六场。据组织演出的日本朋友说,来日本举行访问公演的外国剧目,多半在东京只能公演两三天即转移到外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满座;在东京能够连续演满十场、保持盛况不衰的,大概只有两年前的《茶馆》和这次的《家》。
《家》受到日本观众的欢迎,首先在于巴金先生原著中的现实主义的巨大艺术魅力,而曹禺先生的编剧,黄佐临先生的执导,又很好地重现了这一魅力。日本戏剧评论家野村乔说:“它所以会给人以深刻的感动,是因为从中可以呼吸到充满苦难的中国近代历史的气息”。他说:“现实主义是艺术本来的道路,但在日本新剧中却越来越少见了。在这个时候,中国话剧的到来,给人一种新鲜感”。
巴金的文学作品,在日本有许多读者。他的小说《家》,战前在日本就有日文译本。1956年岩波书店又以小型普及本的形式重新出版。这次为配合《家》剧赴日公演,9月10日增印了第五版,并迅速拿到剧场出售。这次《家》剧的演出,唤起了未读过原著的读者对小说《家》的兴趣。据在阳光城剧场售书的服务员说:上海人艺在东京公演的最后几天里,共售出两百五十套。
一对喜爱巴金作品的老年夫妇,带着1956年购买的小说《家》,来剧场观看演出。散场后,这对从事过新闻和法律工作的老夫妇对我说:日本也有一部小说叫《家》,它是岛崎藤村的著名代表作,写于1910至1911年。由于受历史条件和自然主义文学观的限制,藤村着重暴露了他所看到的日本封建大家庭的没落过程,而未能象巴金那样写出冲破腐朽的新生力量。这显示了巴金的《家》的高度。
长期旅居日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早稻田大学讲师黎波说:“可以称黄佐临执导重排的《家》是中国的第三个《家》。第一个是巴金先生的原著,第二个是曹禺先生四十多年前改编的剧本,这两个《家》我都看过,我都很喜欢。而黄佐临先生执导的《家》,突出了原著的主题,保留了曹禺剧本的精华,同时又有自己独具匠心的创造。对这第三个《家》我也很喜欢”。
日本文学座剧团负责人、著名新剧表演艺术家杉村春子,为了促成上海人艺这次访日公演,曾两次访问中国。上海人艺在东京演出时,正值她领导的剧团在地方公演。她两次抽出时间赶回东京,看望黄佐临导演和人艺演员。她说:“我虽然不能每天陪伴你们,但每天我都要用电话打听你们在东京演出的情况。演出成功,你们高兴,我更高兴”。
(原载1985年9月22日《文汇报》)


第8版()
专栏:银幕剪影

彩色故事片《亲人》
天山电影制片厂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摄制的彩色故事片《亲人》即将上映。
影片的故事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青年兽医李晓琴骑马冒雪赶路,突然摔下马昏迷不醒,幸好被维吾尔族教师佐拉救起。为此,晓琴和她的父亲李维轩总工程师非常感激佐拉。佐拉的丈夫波拉提是李总一手培养起来的工程师,两家人亲如一家,晓琴出院后就住在佐拉家养伤。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李维轩为保护国家财产而献出生命,晓琴和佐拉一家悲痛万分。此时,晓琴的男朋友刘建华不愿再在新疆工作,要离开晓琴返回广州,使晓琴心灵上更加痛苦。佐拉批评了刘建华,并把李总牺牲的消息告诉了他,刘建华深感内疚,幡然醒悟,决定留在新疆。当晓琴的妈妈王玫从广州来探亲,得知丈夫遇难的消息后,悲痛不已,思绪万千,毅然决定和女儿一起做一个建设大西北的开拓者。
《亲人》剧本是由汉族作家沙影、维族青年编导麦穆提敏共同创作的,摄制组也是由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回、汉等五个兄弟民族的电影工作者组成。他们充分运用电影手段和实景拍摄方法,真实地展现了新疆美丽的风情和建设新貌,热情地歌颂了各民族兄弟亲如一家,为开发新疆而表现出的献身精神。
(夏坚)


第8版()
专栏:

国庆首都文艺舞台气象一新
本报讯 记者易凯、张世英报道:国庆之际,首都文艺舞台气象一新,一批具有探索精神、思想和艺术都较新的节目将和观众见面。
云南昆明市儿童艺术剧团上演的抒情儿童剧《远山红叶》,将使沉浸在节日欢乐中的首都少年儿童,想起在祖国南疆浴血奋战、保卫边防的英雄战士们。这个剧通过七岁的童童几次出入澡堂所发生的令人深思的故事,用炽热的扣林之情,温暖和融化了那些被世俗观念扭曲了的心灵。全剧充满时代气息,又不乏儿童情趣。该剧曾在云南前线演出,受到指战员热烈欢迎。
汉剧现代戏《弹吉它的姑娘》是对传统戏曲的一次大胆的革新试验。这是湖北省汉剧团“面向时代、面向青年”的产物。剧作描写了一位在殡葬场工作的姑娘爱情上前后两种不同的遭遇,且悲且喜,诙谐幽默。舞台手段新颖多样。
中央戏剧学院师生将合作公演两出话剧。《老式喜剧》是苏联当代著名剧作家阿尔布卓夫晚年的作品,剧本以结构新颖独特、笔调抒情淡雅、人物刻画细腻深刻而享有很高声誉。《吉普赛姑娘》是根据印度作家克里山·钱达尔的小说《一个姑娘千百个追求者》改编的,由新疆民族班学生演出,充分发挥了维吾尔民族能歌善舞的特长。
山西省晋剧青年演出团带来了经过改编的《打金枝》等剧目。该团演员平均年龄二十一岁,行当齐整,训练有素,尤其是有一批优秀的男演员脱颖而出,丰富和发展了该剧种的艺术魅力。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团也将为首都观众演出大型神话剧《钟馗》,该剧在综合研究有关传说、记载、戏曲、绘画、雕刻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作。著名演员裴艳玲将扮演钟馗。
中国歌剧舞剧院将首次演出新创作的大型舞剧《铜雀伎》(编导孙颖,作曲张定和、张以达)。该剧表现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建成铜雀台前后,铜雀台舞伎郑飞蓬和鼓手卫斯奴的爱情悲剧。由青年演员夏丽蓉、盖一坤饰演女主角郑飞蓬;于健、叶健平饰演男主角卫斯奴。舞伎表演“踏歌”、“七槃舞”、“向陵舞”等,使全剧显得丰富多彩。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察布盟歌舞团,也为首都人民带来了珍贵的礼物——大型蒙古族舞剧《东归的大雁》。北京歌舞团演出的一台新创作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富有新意,色彩缤纷。


第8版()
专栏:

曹雪芹形象将上荧屏
电视连续剧《秦淮梦》在宁开拍
塑造曹雪芹艺术形象的越剧电视连续剧《秦淮梦》(四至五集),9月上旬由江苏电视台在南京开机拍摄。
剧本以曹雪芹好友敦敏“秦淮旧梦人犹在”诗句为线索,参照有关史料和传说,集中描写《红楼梦》前八十回在北京传抄后,曹雪芹南游金陵、续写书稿的一段传奇故事,着力表现伟大作家面对封建重压,“血泪完书稿,欣然献余生”的精神风貌。南京市越剧团原舞台剧在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纪念演出时博得红学界及观众的好评。此次改编力求充分发挥电视艺术的特长,在更加广泛的历史环境里塑造好曹雪芹的形象。拍摄将主要采用实景,与曹家有关的随园、楝亭、香林寺、江宁织造署、“治隆唐宋”碑、两江总督府等,都将重现荧屏。
此剧由谢光宁、邢雁、刘荆原编剧;贾德荣、王庆昌导演。曹雪芹由曾获江苏省优秀青年演员奖的男小生韩林根扮演。(施文)


第8版()
专栏:

东北三省举行文学创作交流会
最近,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作协在哈尔滨举行了文学创作交流会。会议就“东北文学”、“东北作家群”、“如何繁荣东北文学创作”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作家们访问了佳木斯、牡丹江等地,举办了三次文学讲座,与千余名文学爱好者交换了意见。这次会议是由黑龙江作协举办的,今后将由三省作协轮流主办。
(李希英)


第8版()
专栏:

《新曲艺文稿》出版
《新曲艺文稿》(罗扬著)最近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了作者一九七九年以来在报刊上发表的新曲艺评论近四十篇。其中第一部分着重阐述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第二部分是关于新曲艺创作的评论;第三部分论述了著名曲艺家的成就和著名作家老舍、赵树理在曲艺创作、研究等方面的贡献。该书洋溢着对革命的新曲艺的热情,观点鲜明,态度严谨。(袁倩)


第8版()
专栏:

鲲鹏展翅
中华腾飞
徐梦嘉(台湾籍) 篆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