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方兴未艾“沙棘热”
本报记者 江世杰
昔日默默无闻的野生灌木沙棘,如今突然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生态学、林学、营养学、医药学、经济学的专家、学者,纷纷把它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干部群众,把它当作“宝贝”、“财神”。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8月8日至11日,“全国沙棘培育利用讨论会”在山西省繁峙县召开。记者向教授、研究员、工程师、厂长们求教,才初步了解到这场“沙棘热”的一些背景,顿时觉得耳目一新……
奇迹林
人们倾心于沙棘,首先是因为它那优良的生物学特性:既耐水湿盐碱,又抗干旱瘠薄;既抗严寒,又耐高温;在水肥充足的沃土上它可长成小乔木,在“不毛之地”它就自动矮化、丛生;它营造容易,成活率高,萌蘖性强,栽植三年就能成林;它既可防风固沙,挡洪护岸,又能保持水土,作薪柴贡献热能。它虽不属豆科家族,却自带根瘤,有比大豆强一倍的固氮本领。山西、陕西、甘肃的农民都试过,在种过沙棘的土地上种植粮食,三年不施肥也能增产……还有大量材料证明:哪里种沙棘,哪里就出现“奇迹林”!
地处东北科尔沁沙地南缘的辽宁省建平县,年平均降雨量只有四百来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三千毫米。这里春季沙尘四起,铺天盖地;夏季暴雨成灾,浊流滚滚;本来不厚的土壤遭风蚀、水蚀,形成更加瘠薄的光山秃岭。在这样恶劣的生态条件下,杂草长两三寸高就结束了它一年的生命;刺槐在别处生长良好,在这里却过不了冬。这个县北部崩河流域的罗福沟乡,更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全乡二千一百户人家,一万零六百口人,不仅吃饭、穿衣、零花钱靠国家救济,就是锅下烧的,也靠政府从二百五十里外的朝阳市用汽车送去。
1977年,林业部门帮助罗福沟乡在山坡、沟壑、河滩上营造沙棘林。出乎人们的预料,其貌不扬、花工不多的沙棘,倒长得格外整齐、茂盛。第二年,他们又栽下一批沙棘,生长十分旺盛。从1982年起,建平县连遭三年大旱,大片大片的油松、杨树都叶焦根枯了,可沙棘照样发根萌蘖,开花结果。八年来,罗福沟乡人民成功地营造了三万多亩沙棘林,五万多亩沙棘、油松混交林,初步改善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去年8月10日一场大雨,降雨量达一百二十二毫米,而五年生的沙棘林地,腐叶与杂草象厚厚的吸水海绵,使地面没发生径流冲刷。沙棘林既阻挡了风沙,又调节了林地气温,土壤水份蒸发只及裸露地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林地里出现了过去见不到的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单是野兔每年就能捕获几万只。50%的农户有了全年烧柴,其余50%的农户也已缺柴不多,预计明年可实现全乡烧柴自给,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拉煤经费二十多万元。
这样的“奇迹林”,不止辽宁建平县有,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的一些地方都能见到,总面积在一千万亩以上。尽管它们的使命各不相同,但不论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或是提供薪柴、改良土壤的,都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山西右玉县境内的二十三万亩沙棘林,被当地群众称为“冲不烂的护岸坝”。1967年8月5日,该县的马营河流域两小时之内降水五十一毫米。洪水袭过,有三十六条石坝和土坝被破坏,十条干渠、支渠被冲毁,五座大渠进水口及桥涵建筑被搬掉。可是,位于河流中游的韩庆湾村和柴家堡村,不仅护岸工程和河滩地没受到损坏,还漫淤出不少滩湾地。这是已经郁闭的沙棘林立了大功:它那发达的侧根和立根,纵横交错地分布在深一米、宽数米的土层内,仿佛密密麻麻的钢筋,把沙石和水泥固结成混凝土一样。这一“奇迹”的发现,使右玉县很快出现了营造沙棘的热潮。现在,贯穿县境的苍头河及其八大支流两岸,到处筑起“冲不垮的护岸坝”——郁郁葱葱的成片沙棘林。每到深秋,茂密的枝条上挂满了一串串红玛瑙般的沙棘果,成了内地难得见到的美丽风景。
神秘果
沙棘的浆果营养极其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几十年来,国外医药学、营养学、细胞学、防护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的专家,都在为揭开沙棘果的神秘面纱而绞尽脑汁。二十七年前,我国四川医学院副教授、共产党员徐仲吕,就为探索沙棘果的秘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2年,徐仲吕在随军进藏的路上,发现了色泽艳丽、味道独特的沙棘果。以后,他就悉心研究它的营养成份和开发利用方法。1956年,他写出了学术论文,发表在《营养学报》上,受到了医药学、营养学界的重视和好评。1958年春节期间,他又利用寒假,从成都出发到西藏去采集沙棘果实。就在满载而归的路上,汽车翻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徐仲吕不幸以身殉职。他牺牲之后,四川医学院成立了沙棘研究课题组,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就全国来说,沙棘果的种种秘密,还没有全被揭露出来。例如:
内蒙古中蒙医学院一位老教授曾考证:元世祖时的皇宫御医,把沙棘果作为长生不老药,让忽必烈经常服用。忽必烈活了八十岁,他的长寿可能与吃沙棘果有关系。
青海农林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徐永昶介绍说:沙棘果在我国蒙、藏地区早就是一种常用药物。据他所见:初冬,牧民采回沙棘果放在坛中,加些砂糖,密闭保存起来。遇到家人伤风感冒、咳嗽哮喘、肠炎下痢、跌打损伤等等,就一次舀一勺喝下去,往往病就好了。
山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潘瑞麟同志说,前不久他们所的一位女同志的小臂上生了皮炎。曾在一所大医院治了一周多不见好。她用刚提炼出来的沙棘油试擦,三天后皮炎全部消失了。这,难道纯属偶然?
沙棘果到底能治哪些病?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的周远鹏同志,根据国内外的文献和报道,把沙棘的治疗作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对心血管系统,能降低胆固醇,缓解心绞痛发作,有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对呼吸系统,有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对消化系统,可用来治疗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以及消化不良等;对烧伤、烫伤、刀伤和冻伤,有促进组织再生和上皮组织愈合的作用;对眼科疾病中的沙眼、角膜炎、结膜炎等有显著疗效;对妇女子宫颈靡烂的治疗效果良好;还有抗辐射损伤和抗御肿瘤等作用。
在这次讨论会上,我访问了近几年来国内最先研究利用沙棘果实的张景文同志。他原来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六中学的生物教师。十几年前知识大贬值时,他每年十月就结伴到凉城县蛮汉山上去打猎。自行车上只驮枪弹、衣褥、干粮、烧酒;饮水么,就靠那红中带黄,甜中带酸的野生沙棘果。有时,他们在山上逗留的时间延长了,沙棘果就“一身二任”——既是饮料又是干粮。多年来,他心中一直存着个问号:吃了小小的沙棘果,为什么那样提神、解乏和耐饥?1979年,他领导的校办工厂,开始利用沙棘果生产饮料、食品。以后,当天津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的同志把沙棘汁和油的化验结果告诉他时,心中的问号才得到解答。那含量超过苹果、梨的可溶性糖类,那高含量的脂肪、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那相当于豆油二三十倍的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那二十倍于山楂、二百倍于葡萄含量的维生素C……无不使他惊奇而又兴奋。从此,他潜心学习、摸索、试验,终于步入了沙棘研究的神秘领地。现在,他已被正式任命为呼和浩特市饮料厂的厂长。厂里生产的沙棘制品,不仅行销国内,而且引起了许多港商和外商的兴趣。他诙谐地对记者说:“我五十多岁了,‘改行’、‘转业’完全是这‘神秘果’的魅力啊!”
摇钱树
沙棘还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地处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方山县,境内有各种类型的天然沙棘林五十万亩,年年岁岁任沙棘果自生自落。去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把沙棘作为全县的“拳头产品”来开发,想方设法集资一百二十三万元,开始筹建以加工沙棘果为主的北方饮料厂。三个月时间,饮料厂就收购沙棘果一百三十万斤,农民也为此而得到十五万多元的现金收入。马坊镇的秦家崖村,四十户人家六十个劳力,一季就采收沙棘果八万斤,收入六千元,户均一百五十元。县饮料厂呢,边收果边加工,到今年2月,已榨出果汁二百二十吨,还开始批量生产沙棘糖汁、沙棘浓缩汁、沙棘汽水和沙棘酒。出席这次讨论会的方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程师常玉林在大会发言时说:“到今年沙棘果收获时,县饮料厂将全面投产。预计一年可生产沙棘制品一千五百吨,产值四百二十万元,实现利润一百万元。”这就是说,正式投产十五个月,就可以收回建厂的全部投资。全县十万人口,仅沙棘的加工利润,人均就有十元。常玉林接着说:“这还仅仅是开始。五年后,即到1990年,全县还要发展沙棘人工林三十万亩,扩大加工沙棘系列产品,使年生产量达到一万五千吨,年耗沙棘果四万吨,农民光采果收入一年就有九百万元。沙棘加工的利润估计不会少于一千万元。这还没有把药用价值极高、即将解决提炼方法的沙棘油的收入包括在内。”难怪“三北”地区类似方山县那样拥有沙棘资源而又贫困的地方,都把沙棘当作“摇钱树”!难怪那些地方的县委书记、县长们都在为尽快建起沙棘加工厂而四方奔走!会议代表、陕西黄龙县野生资源开发公司副经理张炳林,向我介绍了他们的“沙棘县长”——左希民的事迹。
年近半百的左希民,六十年代初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毕业就来到黄龙山区,与林业打交道二十多年。一年多以前传来沙棘果可以加工利用的信息,他心中大喜,几次三番地往母校跑,请专家、教授来县里讲课、传艺。在西北农学院食品科学系主任的全力帮助下,去年10月上旬,县食品综合加工厂一举拿出具有天然色香味的沙棘饮料。从此,左县长逢会必讲沙棘的培育利用,经常下乡上山去指导沙棘育苗、造林。还把沙棘制品列为1985年全县五大拳头商品之首,把筹建沙棘饮料厂作为黄龙县经济“翻番”、财政“过坎”的根本大计。现在,四万多斤沙棘果汁已试制出来,饮料厂将按计划在11月全面投产。明年,光这个厂的产值就相当于198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两倍,税利收入将比1983年全县财政收入翻一番;同时,群众采果还能收入三四十万元。张炳林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过去谁都看不上的沙棘,竟能为我们县的经济振兴作出这样大的贡献!”
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开发沙棘的热潮正在干旱、半干旱的“三北”地区兴起,许多地方在大搞沙棘种植和沙棘加工。对沙棘的保护、发展、研究、利用,正在形成“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一些县的起步产业;随着沙棘强大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生态改善、经济起飞的时间似乎有可能提前到来。(附图片)
(题头照片:山西右玉县风沙区的人工沙棘林侯元兆摄)
我国野生沙棘
沙棘果周世权摄


第5版()
专栏:建议

开发缩微摄影技术要着眼于应用
葛葆森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有些技术先进的国家在图书档案和工程图纸管理等方面开始使用缩微摄影技术。缩微摄影技术,是摄制和使用缩微胶片图像的一种技术。起初,它仅作为保存旧有的、不经常查阅的资料的一种手段。七十年代后期,现代化学工业的成就,使得缩微品质量明显改善,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加之计算机辅助检索系统的研制成功,解决了大量缩微品检索问题,使缩微摄影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由缩微摄影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刚刚崭露头角的光盘技术相结合的影像信息处理系统,已被一些国家的军政要害部门和重要的民用部门采用。八十年代以来,缩微摄影技术以其全新的内容进入了世界经济技术领域,成为备受注目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缩微摄影技术在我国的利用,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最近二三年,在图书、档案和情报部门相继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缩微系统,使我国的缩微摄影事业已具初步规模。目前缩微摄影技术的应用已由图书、档案部门向其它部门扩展,进展迅速,前景喜人。
为了使我国缩微摄影事业能够稳健地发展,使设备投资能尽快地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充分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建立缩微系统的目的,应逐步从保存转向使用。
目前建立缩微系统的指导思想主要还是偏重于图书档案的抢救和保存,这是当务之急,不容忽视。抢救和保存的目的在于利用,只有把图书档案中“死”信息激活,让其使用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才能直接服务于四化建设。情报部门或其它资料处理部门,更应把系统建设重点摆在用字上,用得好才有生命力。
二、管理结构要适应技术的发展。
资料、档案由手工管理转向现代化的管理,这是一个相当深刻的转变,建立缩微系统,必须为这种转变作出相应的安排。否则即使建立起非常先进的缩微系统,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积极建立缩微品加工服务机构。
当前所建立的缩微系统,基本上都属于独立的封闭小系统。这种系统一般很难保证各类设备之间的生产能力配套,从而造成设备投资的浪费,因此普遍建立独立缩微小系统是很不经济的。建立一些面向社会的公共缩微品加工服务公司,是解决这种浪费的有效方法。使用单位可以委托公司进行缩摄加工,而自己仅需建立使用缩微品的那一部分系统,这将加速中小单位采用缩微技术,收到投资少、见效快的社会效果。
四、建立缩微品出版发行机构。
信息载体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缩微品就是其中之一。它可以在很多方面代替纸印本出版物。目前,世界上已有数量众多的大型缩微品出版发行机构,每年发行数量可观的各类缩微出版物。有的纸印本出版物已完全被缩微版所取代,有的则两种版本并行发行。缩微出版物的范围非常广阔,内容无所不包。缩微品作为一种新型信息载体的功能,应该受到重视。建立缩微品出版发行体制势在必行。
五、加强缩微辅助用品生产。
缩微品的生产除了需要优质可靠的主机和高质量的缩微胶片以外,还需要各种辅助用品,这些用品不仅关系到缩微品能否方便使用,也关系到缩微品的缩微影像能否长期保存。缩微辅助用品中有一部分是用量很大的消耗品,不能长期依赖进口,必须尽快在国内解决,否则即使生产出缩微品,也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


第5版()
专栏:小知识

什么是“社会保障号码”制度?
李晔
十九世纪以来,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先是在德国,而后在欧洲以及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相继立法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不少国家采用了社会保障号码。
社会保障号码是对社会保障进行集中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凡有经济收入的人必须参加社会保障。劳动者本人首先向社会保障署申请社会保障号码。对每个人来说,号码是唯一的、终生不变的。根据这个号码建立其社会保障档案。申请者每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用。无论该人调换工作机构或工作地点,保险费都归在同一社会保障号码的档案内。当该人年老退休,或失去工作能力,或发生意外情况时,都可以按月领取应得的保险金,以维持起码的生活。
社会保障号码还被一些政府机构,甚至私人企事业所采用。如美国的国内税收法规定,凡与个人收入所得有关的行为,无论是为了报税,或是向银行存款,或是个人投资(买股票)等等,都必需填报社会保障号码,以便集中计算个人所有收入,不致有遗漏。此外,有的国家采用社会保障号码作为汽车驾驶执照号码,选民登记号码,或用作军队现役人员的身份辨别,人口统计,医疗保险等等。
社会保障号码的编码方法各国有所不同。一般可包括出生地点、出生日期和个人注册号。有的国家还规定男性为单数,女性为双数。


第5版()
专栏:

人工培育牛黄试验成功
山西省医药研究所和山西省农业厅畜牧局共同研究在牛体内人工培育牛黄,已在神池县培育试取成功。这种培育方法是施用手术将注入牛黄菌种的塑料网架放入牛的胆囊内,一年后即可生成名贵的中药材——牛黄。在试取的六头牛中,最多的一头取出九克牛黄。右图为取出后的塑料网架,牛黄就在里面生长。
葛海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