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论农产品批发市场
詹武 刘文璞 张留征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事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流通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迅猛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的产物。据1984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兴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约在一千个以上,国家商业和供销社系统批发机构建立的贸易中心也有数百个。虽然党中央、国务院文件中多次提出要有计划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然而它的重要性和地位,还远没有被充分认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探讨。
解决农村流通问题的一条根本性措施
经验证明,农村流通及其体制改革要有根本性突破,须依靠三个条件:(1)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2)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兴起;(3)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大发展。这三个条件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疏通流通渠道,要求有更大的流量、更快的流速、更长的流距,而批发市场对流通的调节,正是具有批量大、距离远、流转快的特点。所以,它在搞活流通中有着重大的作用。我们调查了许多农产品批发市场,其辐射面都比较大。小则几百里,大至千里以外,一般都涉及到几个省,有的甚至一二十个省。在建立起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具备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条件下,远离千里之外的商品蔬菜、水果、鱼、蛋等的产地县,就可以成为大城市的供应基地。大城市完全依靠近郊区供应蔬菜这个观念,已经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为什么不可以把其中一部分转移到远郊区或更远的地带去?远郊区种菜,比种粮食利大,农民有好处,国家不赔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的服务,加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就能实现这种设想。不仅大路菜,包括节令性很强的新鲜细菜,都可以从遥远的农村及时供应大中城市,生产者、贩运者均有利可得。
批发市场又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一种有效形式。农产品特有的产需矛盾是,生产分散、季节性强、产品大都不易保存;而消费则相对集中,多属常年性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所以反映产需矛盾的卖难、买难在所难免。扩大农产品的集散范围,可以缓解以至均衡这种供求关系。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区域性的交易场所,具有开放性和交易平等性的特征,可以做到大集大散,远集远散;产销关系并可在市场的发展中趋于稳定。它不仅保证了城市的供应,而且有利于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它将成为许多农产品特别是鲜活产品的一种较为适宜的流通形式。
加强城市作为经济活动中心的作用
城市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工业生产的基地,而且应当是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枢纽、信息中心,有些城市还是科学、教育的中心。城市的多项经济活动,都不应该局限于为本城市服务,更重要的是应该为它所辐射的整个经济区服务。考核和评价城市的工作,主要看它辐射面的大小和吸引力的强弱。设在大中城市(还有一些集散城镇)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辐射圈或商品流通网络,大致进行着下列六种商品流向的流通:(1)将周围农村的农产品吸引进城;(2)以带回头货的形式将工业品辐射下乡;(3)向城乡推销乡镇工业产品;(4)农产品、工业品在经济区内的交换;(5)从经济区外吸引农产品、工业品进城;(6)转销区内外的农产品和工业品。设在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又逐渐同设在小城镇的批发市场衔接起来,前者以后者为依托,组成大小不同的城乡商品流通网络,更好地发挥着城市组织商品集散的中心作用。犹如接力赛跑,一段接一段,把穷乡僻壤和边远地区的商品集中起来、扩散出去。批发市场兴旺,城乡间、地区间的商品流通才随之活跃,城市作为贸易中心的作用也就能有力地发挥。还要看到,城市这几种经济中心作用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其中贸易中心作用可以说是最基本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以至交通运输中心等,都是为它服务和围绕它而发挥作用的。
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了城乡间的联系。过去农民是通过国营和合作商业间接地同城市发生联系,现在进入城镇批发市场销售产品,直接同城市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将促使城市的信息、技术和智力资源加速向农村普及,城市将更好地发挥带动农村的作用。
促进各地区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经济优势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运距远、辐射广、流量大。正因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有上述特点,使许多地区具有极大生产优势的产品,可以远销,而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例如成都平原有巨大的蔬菜生产优势,但因本地区消费量的限制而不能充分发挥。近年来通过批发市场等多种渠道运销北京、哈尔滨、沈阳、西安、太原、乌鲁木齐、广州等地,1984年外销蔬菜上亿斤。若不是铁路运输紧张的限制,成都平原可能成为秦淮以北半个中国的冬春蔬菜基地。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产专业化、区域化的形成和发展。这样,产地经济效益较高,销地消费者也受益。成都蔬菜远销北方,比当地温室培育更经济。如芹菜,哈尔滨温室培育每斤一元五角。而成都每斤批发价四分五厘,加上包装运输等费用,运到哈市每斤成本仅一角四分,零售价三角五分,比当地温室培育便宜得多。这有利于社会劳动的节约,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三有利。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这种区域性生产优势的实现。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推进器
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为农民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信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任务。然而调整工作不可能依靠行政命令去推行。国家应该也能够提出一个指导性计划,但调整的实践活动,还得由千千万万农户接受市场供求和价格的指示信号自愿地去进行。通过批发市场,农民跳出了只看当地能生产什么的小圈子,而看到远近市场需要什么,能否销得出,能否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种植业、养殖业中的多种经营,副食品生产及农村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农产品批发市场支配和影响的。
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农村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促使农村剩余劳力向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转化。没有容量大周转快的批发市场特别是专业性批发市场的吸引,农村分工分业就会受到阻碍。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专业性批发市场,同专业户、专业村结成一体,相互促进。专业村是专业批发市场的生产基地,专业批发市场是专业村的销售场所;专业户、贩运者是批发市场的基本交易队伍,批发市场促进加工专业户特别是贩运专业户的迅速发展。现在许多规模较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其货源有80%左右来自贩运专业户。据浙江等七个省的统计,目前,活跃在批发市场的贩运专业户已达二百二十万户。他们将本地生产的农副产品贩运到外地销售,又大大调动了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的积极性。此外,围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一些为市场服务的饮食、生活服务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也迅速兴起。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优越性
农产品批发市场所以能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是同这种流通形式在我国目前的具体条件下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我国商品经济大发展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当一部分是从农贸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还有许多批发市场是设在农贸市场之中。或者一部分批发,一部分零售;或者夜里批发,白天零售。从农贸零售市场到批零兼营市场再到纯批发市场,标志着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贸零售市场(集市贸易),是两种不同流通功能的市场。两者不是互相取代,而是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两者将长期并存。农产品批发市场好比是商品流通渠道中的干渠,而农贸市场只能是毛渠、支渠。许多商品是由前者批出,到后者零售。干渠的拓宽和延伸,标志着商品经济新的发展,反过来,它又将促进商品经济的更大发展。
第二,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对旧商业批发体制的重大突破和巨大进步。
农产品批发市场同原有国营、供销商业批发体制比较,具有很大优越性,主要可以概括为多、活、高三个字。
所谓多,就是允许国营、集体、个体多成分经营和多渠道流通,打破了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独家经营的旧体制。
所谓活,一是打破了行政区划、行业系统的限制,即所谓货无分东西南北,都可进场;二是它的价格灵活,随行就市,打破了原来管理过死的价格体制;三是它自由选择交易方式,革除了旧体制下的固定环节。其中价格灵活是活的中心环节。
所谓高,就是指流通环节少,周转快,费用低,而且向客商提供各种辅助性服务,因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高。
上述优越性,主要反映在服务型的批发市场。至于国营商业、供销社批发机构建立的贸易中心,只要是真正以服务为主、自营为辅的,基本上也具备上述优越性。
工商管理部门建立的服务型批发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对国营商业、供销社的经营,也是很有利的。(1)许多农产品批发市场商品丰富,品种齐全,价格合理,可供国营商业、供销社商业选购以补充货源,也便于其他国营和集体的企事业与机关团体、部队采购到适合的商品。(2)可为国营公司提供参与吞吐经营的适当场所,以发挥国营经济的主导作用。(3)可为国营公司提供商品信息,并可促进它们改善经营,改革旧的批发体制。
第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形式,有利于将管理与服务、国家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恰当地结合起来。
农产品批发市场所以有吸引力,重要因素之一是服务好。各地一些办得成功的批发市场都建立起购销服务网,使对购销和对生活的服务系列化。市场管理部门就在这种全面的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和加强管理。管理人员不是象过去那样把自己居于市场之上,而是居于市场之中,把工作重点放在服务上,在为市场提供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搞好服务。这样,就较好地发挥了市场的服务职能与管理职能,做到服务周到,秩序井然,交易兴旺。
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是任凭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而是结合服务工作,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必要和可能的计划引导。许多批发市场建立起引进网、帮销网、转运网、信息网和农产品供应基地,不仅促进了批发市场的兴旺发达,也在市场调节中引进了计划指导的因素,有利于平衡市场供求,使参加交易各方都有合理利益可得,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更大兴起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仅数量上会有一个较大增长,在它活动的深度、广度和经营范围方面也会有明显的发展。其发展的主要趋势将由大中城市向交通便利的县城集镇以及某些工矿区发展,从综合性批发市场向专业性批发市场发展,从批零兼营市场向纯批发市场发展,逐步出现期货交易,有更多的商品上市,服务型批发市场将得到更快的发展。我们应作出全面规划,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和参加兴办批发市场的工作,不断改善其物质条件和完善本身管理体制,以适应农产品流通进一步扩大的需要。


第5版()
专栏: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与百科全书
金常政
世界历代的大学问家在百科全书中都留下了名字。百科全书设有关于他们传略的条目,这是人们常识中的事。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同百科全书的编纂有过直接的关系,对于这种情况,人们也不陌生。例如,谈到世界百科全书的历史时,人们都会想到亚里士多德、普里尼、欧阳询、解缙、纪昀、培根、狄德罗等人的名字。不过,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百科全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谈论得不多。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创建无产阶级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广泛地利用了各国已有的百科全书。他们不仅对百科全书的性质和作用作过考察,而且还直接参加过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他们关于百科全书的见解、评论和观点,对于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特别是社会主义的百科全书的编纂,是宝贵的理论遗产。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重视百科全书,首先是因为他们在研究和著述中经常查阅和参考各国百科全书的资料,因为他们熟悉已有的百科全书。他们从查阅工具书的需要出发,注意到百科全书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既从使用者的角度,也从编撰者的角度,对当时各国的百科全书作过不少重要的评论。从这些虽然零散、但很确当的评论中,不难看出他们对于百科全书这种人类知识库的性质、作用和编纂工作的观点。恩格斯在与马克思的通信中就曾指出,德国的《布洛克豪斯百科词典》尽管存在资产阶级百科全书所共有的那种思想性方面的局限和其他缺点,但在当时的各种百科全书中,“毕竟是一部较好的最完善的基础参考书”。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经常查阅德国以规模宏大、学术性强见称、但并未完成的《科学与艺术综合大百科全书》。这部规模堪称世界百科全书之“最”的百科全书,是由德国两位有名的教授埃尔希和格鲁伯主编的,从1818年开始出版到他们死后的1890年,断断续续地出版了多半个世纪,终因远远偏离了工具书的性质半途而废。马克思曾参考过这半部大百科全书中的不少材料,认为其中确实不乏好的科学材料。但由于它做为百科工具书大而无当,马克思更多地是对它进行了嘲讽性的批评,把它称为百科“迷宫”。
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评价法国启蒙主义百科全书派的伟大作用。恩格斯把启蒙时代看作百科全书的时代。恩格斯仔细研究了狄德罗的《百科全书》及其影响,他评论说:“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没有把他们的批评局限于宗教信仰问题;他们把批评扩大到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科学传统或政治设施;而为了证明他们的学说可以普遍应用,他们选择了最简便的道路:在他们因以得名的巨著《百科全书》中,他们大胆地把这一学说应用于所有的知识对象”。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百科全书的态度,更多地反映在他们为百科全书撰写条目的实践中。他们在1857年到1861年间为《百科全书》撰写了大约八十个大小条目。其中主要是军事、政治和历史条目。他们虽然把为百科全书撰写条目做为一种“副业”,但他们态度之认真、搜集资料之广泛、劳动之艰苦,不仅堪称一切百科全书撰稿人的楷模,而且他们撰写的条目可以成为百科全书条目的典范。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大量通信中,他们反复讨论一些条目的撰写问题,互相提出批评意见,互相校订和补充资料。他们甚至超出委托给撰稿人的职责,代替编辑部组织选条和拟定体例。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为百科全书撰稿对他们自己也十分有益。百科全书的工作使他们留意一系列专门的问题,常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启发了新的方向。他们认为,为百科全书撰稿能扩大文献资料贮备量和百科知识量,还有助于提高对事物叙述的条理化和浓缩化的本领。
列宁也非常重视百科全书和百科词典的功用。他多次赞扬法国《拉鲁斯小百科全书》的释义简明,查阅方便,使他受益不浅。十月革命前,列宁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述中经常查阅参考当时的各种资产阶级百科全书外,一直留意要编一部社会主义百科全书。列宁不仅为这部百科全书撰写条目,而且非常关注它的编纂和出版。这是1904年的事。这部书原计划在俄、法、德、英、瑞士和美国发行。在国外出版这部百科全书的计划因1905年俄国革命而中断,但是列宁并未放弃这个想法,而是把它带回了国内。 1906年,列宁住在俄芬边界的库奥卡拉(后改名为列皮诺)。他在那里进行紧张的革命工作的同时,又想到恢复这部百科全书的计划。他与担任全书主编的林多夫详细地讨论了编纂的细节问题。可惜的是,有关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和列宁当时已撰写的条目,都因沙皇警察的袭击而失落了。
列宁与《格拉纳特百科词典》的关系,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格拉纳特是俄国进步的出版家,他主编的这部综合性百科词典最初是在1891至1903年出版的,后来连连再版,一直出到十月革命以后,在苏联颇享盛名。列宁分别在1907年和1914年为这部百科词典写了“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和“卡尔·马克思”两个条目。列宁在与编辑部的通信中,曾发表了许多有关百科全书的精辟见解。
俄国百科全书的历史虽然可以远溯到十八世纪,但是列宁才是苏联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真正创始人和最积极的倡导者。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的1918年,就提出由苏联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学院编纂《社会主义百科全书》的建议。这项工作在列宁的关注下于1922年至1923年开始进行。后来,这部《社会主义百科全书》的计划又扩大为综合性大百科全书。这就是从1926年到1945年编纂出版的著名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最初缘起。


第5版()
专栏:

从能源角度看我国乡镇工业的发展
章敏 荣斌
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显著上升。以1983年为例,农村一次商品能源消费是一点五亿吨标准煤,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23%,其中乡镇工业用能高达六千多万吨,接近于八亿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远远高于农业生产用能。大体而言,最近几年主要由于乡镇工业的发展,农村商品能源消费每年约增加一千万吨标准煤。从年增长率来看,1980年到1983年,乡镇工业用能平均增长13.5%,农业生产用能增加5%,居民生活用能每年只增加3.4%。乡镇工业用能的大幅度增长,使农村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更加突出。而根据乡镇工业的发展趋势和能源需求的预测,到2000年时,乡镇工业的能源消费可能要达到两亿吨标准煤,比1983年要增加一点四亿吨标准煤。如果不及早着手研究对策,势必成为乡镇工业发展的桎梏,同时增加农村能源供给的困难。
怎样解决乡镇工业用能问题?概括说来,一是开发能源,二是节约能源。
先说开发能源。乡镇工业消费的大量煤炭,单靠国家来解决是不可能的。主要的出路就是乡镇自筹资金,有计划地开发地方小煤矿。但是,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小煤矿的资源在全国各地分布不均,在开发前需要把资源勘查清楚,不宜盲目从事;二是需要对农村小煤矿提供新的技术装备,逐步实行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国可供开发的小水电资源约七千万千瓦,遍布全国各地。目前全国小水电的装机容量为八百五十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12%强,发展潜力很大。主要问题是:小水电一般都是无调节运行,丰水期能发电,枯水期就不能发电,设备利用率低,不能保证常年电力供应。今后在兴建小水电时,应注意尽可能做到有相应的水库对水量进行调节,由季调节向年调节的方向发展。
有一种看法需要改变:在农村发展小火电是不经济的。这主要是由于小火电远离煤炭产地和用户以及使用小型锅炉等落后设备引起的。如果在小煤矿附近或集镇附近建立小火电厂,采用较先进的设备,就有可能使供电效率和大电网供电差不多。在农村就地发展小火电,还有许多其他益处,比如可以和小水电互相配合,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就地利用煤灰生产砖瓦,实现煤的综合利用等。
利用生物质能源发展沼气生产,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近几年来,不少地区在发展小型沼气池的同时,兴办了一批大中型沼气工程,为农村集中供气和沼气发电展示了良好的前景。采用大中型沼气池,可以使生产逐步规范化,提高产气率。另一方面,酿造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乡镇工业的发展,又为发展沼气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发酵原料。
总之,为了解决乡镇工业发展带来的农村能源短缺,在开源方面,应该加速我国农村小煤矿、小水电、小火电的建设,兴办大中型沼气池,此外,还应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能源事业。
再说节约能源。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我国农村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不会有明显的改变,能源供应缺口甚大。乡镇工业的发展应该充分估计到这个情况。因此,在努力开发各种能源的同时,还有必要强调节能,把发展省能型的工业作为主要方向。目前全国乡镇工业的能源消耗偏高。1983年,全国平均万元工业产值能耗是六点七吨标准煤,乡镇工业为七点五吨,若包括非商品能源消耗在内,高达八点六吨。这主要是过多地兴办了能耗高的建材业、冶金业等。1983年,建材业的产值占乡镇工业产值的21%,能源消耗却占了乡镇工业耗能的46%;乡镇工业中冶金业万元产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二点四倍。
要注意发展省能型工业。相对说来,加工工业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江、浙某些县的乡镇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在两吨标准煤左右,远低于全国乡镇工业的平均能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加工工业在乡镇工业中占了75%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省能型工业。
乡镇工业所以耗能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用能设备不配套。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用能设备水平本来就不高,比国际先进水平大约落后了二十年。最近几年工业部门由于技术革新,淘汰了一批低效率的陈旧设备,包括锅炉、电动机、风机、泵等。但是这些设备许多并没有真正被淘汰,而是转入到乡镇工业中去了,结果使乡镇工业的能源消费大增。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淘汰就是淘汰,不能搬家。对乡镇的企业家来说,应该有长远的经济眼光,不能只顾眼前的急需。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对帮助乡镇企业健康发展,意义甚大,切不可等闲视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