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山不在高
章世鸿
山不在高……;国家不在大小……
新加坡是个幅员虽小,但却生机勃勃的国家。
那里,缺少土地,可说一寸土地一寸金。但是,它的国土面积几乎年年在增长。靠什么?靠围海造地。新加坡人把小山丘削平,移山填海,而又在削平的山地上盖房,一举两得。泥土还不够,就向海底捞土,甚至从邻国印度尼西亚的小岛上运来泥土。新加坡东海岸的樟宜机场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跑道、宏伟的修机厂和通向市区的高速公路。这块土地,一半竟是填海造成的,填土面积达九百公顷,多么艰巨的工程啊!当年,西海岸是沼泽地带。如今,那里已是全国的工业中心——裕廊工业区。我们站在裕廊山顶俯视,工业区厂房鳞次栉比,新的建筑继续在施工,道路继续开拓。昔日荒芜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国家小,珍惜每一寸土地,力争每寸土地都能创造高效益。这种心情,大国往往不易体会到。
根据国小的特点,新加坡对经济建设坚持高标准,其指导思想是精益求精。我们参观新加坡航空公司,留下深刻印象。这样小的国家,却拥有最先进的机场,拥有世界最大的无柱飞机库,为二十七个国家提供技术服务;还拥有全球最大的机上膳食供应中心,货运、订票全部电脑化,服务质量在世界五十二家航空公司中名列前茅。靠什么?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归结为“精益求精”四个字。靠这四个字,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请看这个小国海运事业的飞速发展:1984年新加坡港的货运量达一亿一千多万吨,跃居世界港口第二位,仅次于荷兰的鹿特丹。原因是集装箱发展神速,又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作体系。
住宅问题对许多国家来说是老大难问题。新加坡在抓职工住宅建设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我们曾到东海岸参观一个新住宅群。由于土地少,新住宅都是高层建筑,结构新颖,布局合理,每二十万人的新住宅区形成一个新镇,每个镇都有商店、学校、超级市场、图书馆、游泳池,配套齐全。
新加坡加速住宅建设的办法是,政府鼓励职工买房,并采取一些积极有效措施:每月从职工工资中扣25%作为购房基金,企业和机关再将每月公积金的25%发给职工。这样,职工工作五六年后,一般都能得到一套住房,不足之数用分期付款法逐年还清。对工资收入很低的职工,也可以租房。但工资高的不能租房,只能买房。现在,新加坡全国80%职工已搬入新居,其中多数是买房。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大有大的难处”,小国何尝没有难处。没有什么资源,就是它的最大困难。然而,新加坡却是迎着困难前进的。如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不景气,对新加坡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新加坡商店多,商品琳琅满目,但供过于求,因而相互以削价招徕顾客。旅游是新加坡一大收入,但今年国外游客减少。这些,新加坡朋友都直言不讳。他们正在努力打开局面,办法是:多方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努力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以便更多地占领国际市场。
事在人为。作为一个小国,新加坡是“虎虎有生气”地面对困难,冲向未来。国家不论大小,有实干精神的人民,前景,总是花团锦簇的。(附图片)
△新加坡的高层住宅群


第7版()
专栏:

花园城市新加坡
凯富
“世界上多数城市都有公园,而新加坡却有一座公园里的城市。”这句话,是新加坡人常引以为豪的。
确实,新加坡以“花园城市”著称,虽然市内高楼大厦林立,车辆川流不息,却无不在鲜花和绿树环抱之中。因为,所有建筑、道路和水域周围的空地,全都种了花草树木,花坛花园星罗棋布。尽管这个年轻国家没有名胜古迹,但花园般的城市每年吸引来几百万游客。
国土面积仅六百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几乎没有什么自然资源。依靠自由港的转口贸易,同时,作为著名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加上加工出口业等,在过去十年里,新加坡的经济几乎一直以两位数字增长。但不尽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世界经济状况也给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自1980年以来,新加坡已注意改变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以建立基础比较广泛的国民经济。


第7版()
专栏:海外胜迹

在卡罗维发利温泉
杨正泉
卡罗维发利是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骄傲,她以温泉闻名于欧洲。我们乘车离开布拉格西南行,随川流不息的车队来到这座山城。
城市座落在几条山谷之中,两条河流穿行其间。机关、商店、旅馆、疗养院和住宅等都沿河岸而建,一直绵延到山岗上。一眼望去,绿树丛中一幢幢别墅式楼房重重叠叠,色彩斑斓。清晨或傍晚,城市上空、山岭之间,时常笼罩着一层轻轻的薄雾,更为这座幽雅的城市增添几分神秘色彩。
然而,卡罗维发利最诱人的还是温泉。据说公元十四世纪,捷克国王查理四世在卡罗维发利附近修建了行宫。一天,他带着随从和猎狗外出打猎,在追逐一头受惊的鹿时,他的猎狗突然从悬崖上滚下山涧。国王向下望去,只见下面热气蒸腾,猎狗被烫死在温泉里了。自此,这里的温泉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今天的卡罗维发利,到处有温泉喷发。一股股热流从地下二百多米深处冲出地面,流进戴普拉河,河面上蒸气缭绕,连河水都是温的。卡罗维发利最著名的温泉有十二处,被人们称作“十二泉”。在我们住地不远的戴普拉河畔,有一座叫高洛纳达的黑色玻璃房子,外形酷似一枚待发的火箭,门前竖立着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塑像。人们习惯叫它宇航房,或叫加加林温泉室。房内的喷泉射向空中,高达十二米,发出阵阵轰响,据说每天的喷水量达三百万升,成为卡罗维发利的胜景,终日游人不绝。
据这里的国家疗养院宣传处处长巴拉·果娃同志介绍,泉水中含有三十多种矿物质,能治疗肝、胆和肠胃病,以及糖尿病、关节炎、风湿病等多种病症。
卡罗维发利是捷克斯洛伐克最有名、也是最大的疗养地,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这里有十八个治疗中心,五千五百个床位。这个只有七万人口的城市,每年要接纳八万前来治病的人。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项就是喝矿泉水。漫步卡罗维发利街头,到处可见各种肤色的游客,拿着一个特制的小陶壶,一边游览,一边喝几口矿泉水。这种小壶是临时购买或租借的。巴拉·果娃同志告诉我们,喝矿泉水也要“对症下药”,不同地区、不同温度的矿泉水,所含的矿物质不同;什么病人应该喝哪一种,一天喝几次,一次喝多少,都要按医生的嘱咐去做。
卡罗维发利温泉的泉水还用于取暖、游泳和酿酒。捷克斯洛伐克的名酒“十三泉”就是用温泉水酿造的,被中国同志称为“当地茅台”。这种酒色淡、度数低、香醇中略带甜味,常用来招待嘉宾。
卡罗维发利疗养地久负盛名。我们参观的一所疗养院,奥地利女王和王公贵族,俄国的沙皇和皇后,歌德和贝多芬这样的文化名人,都曾在那里接受过温泉治疗。现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许多机关、团体和工厂企业,都在这里建了疗养地。卡罗维发利每年接待国内外游人一百五十多万,成为欧洲的旅游胜地。


第7版()
专栏:国外见闻

墨尔本艺术中心巡礼
薛奕明
在墨尔本市区圣·基尔达大道上,有一组非常引人注目的新颖建筑——近年来新建的维多利亚艺术中心。夜晚,漫步在城市广场或宽阔碧绿的大草坪上,只见蓝天下万家灯火,宛如繁星闪烁。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三座建筑更显别致,特别是中间那座大剧院,银光闪烁的塔状建筑(见下图)直上云霄,耀眼透亮,宛如鹤立鸡群,异常突出,为墨尔本的夜景增添了异彩。
近前细看,只见大剧院底部是圆形建筑,雍容华丽,顶部耸立着一座银色大铁塔,气势磅礴,而又优美别致。澳大利亚朋友介绍说,剧院南边是国家美术馆,北边是墨尔本音乐厅,相互联结,称为维多利亚艺术中心,因为墨尔本市隶属维多利亚州。大剧院有三个演出厅,一个露天舞台,三千个座位都设在草地上。还有餐厅、酒吧、售货商店。
美术馆建筑风格近似中国,有多层方形的大屋顶。我们进入参观时,只见陈列着许多国内外著名的古典和现代绘画作品,有写实主义的,也有抽象派的,装璜精致,洋洋大观。其中还有一个陈列室,专门展览来自中国的艺术品,有古代出土文物及唐三彩,宋、元釉陶瓷器,明、清瓷器等等。
墨尔本音乐厅坐落在北面,呈圆柱形,清澈的亚拉河水从它身旁缓缓流过。我们一到门口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只见从房檐直到地面,一字排开的巨型玻璃,除了人们进出自动关闭的玻璃门外,其余玻璃上都有冽冽清泉循环流动,一进室内,宛如进入透明水晶般的水帘洞,既有活的美感,又能降温。这种设计匠心独具,别树一格。宽敞的大厅内没有一根柱子,有二千六百个座椅,采用淡红、淡黄、淡青和淡灰四色。讲解员说,这分别代表这个国家特有的珊瑚、沙漠、熏衣草和灰色动物。墙壁和天花板色彩别致,仿照澳国特产矿石和宝石颜色,和座椅互为衬托,融为一体。所有地毯和座椅都用维多利亚纯羊毛制成,人们靠坐在椅背上,感到十分舒适。
舞台可自动转换。在舞台顶上方有规则地悬挂着二十四个象罩子一样的巨大圆形玻璃折音板。它们既向观众反射舞台上发出的音响,也可以向舞台反射由观众席上折回的音响,经过多次反射,大厅内的各种声音浑然一体,效果十分理想。在舞台上方,还有一架引人注目的大交响乐队管风琴,它有四个键盘,六十个音栓,四个连接器,四千一百八十九个发音管。这架管风琴是自由立式的,银光闪闪地被固定在硬缘木架里,键和音栓都用机械传动。按照古典习惯,管风琴手是不能与观众见面的,他通过闭路电视与舞台取得联系。
维多利亚艺术中心是澳大利亚人民的骄傲。这三座艺术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很高的艺术特色,集中了澳大利亚传统工艺的精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7版()
专栏:域外杂谈

美国的“说客大军”
唐若水
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君主和诸侯就收养了大批能言善辩的“门客”,充当说客,周游列国,苏秦、张仪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有趣的是,在差不多过了三千年后,在今日的美国,也有数以千计的“职业说客”活跃在国会的客厅或走廊。他们代表各自的组织、团体、公司或地区的利益,劝说国会议员对某议案投赞成票或反对票,并因而从雇主那儿领取一笔丰厚的报酬。
这支“说客大军”可谓人多势壮。据统计,“常驻”首都华盛顿的专业或兼职“说客”至少有四五千人,至于“偶一为之”的“客串说客”更是多如牛毛。他们涉及的问题也五花八门,从保护天然环境到如何遏制苏联;从反对堕胎到修改宪法,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他们有的为争取联邦政府拨专款在某地区推行某一计划而巧运如簧之舌;有的死死缠住一些关键议员为某项社会变革摇旗呐喊;也有的却纯粹出于某团体的政治目的而唇焦口燥……
其实,美国的“职业说客”早在华盛顿当总统时便已应运而生。由于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在议院的走廊上,因而被戏称为“走廊先生”。不过当时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人们普遍认为他们是为了捞钱而出卖灵魂的“不学无术的诡辩家”。但今天,说客的地位已远非昔比,公民们和政治家们都毫无例外地称他们为政坛上“不可缺少”的“活跃分子”。议员们有义务倾听说客的“高见”以集思广益,并获取来自诸方面的信息;而选民们则可从说客们的活动中决定投哪位议员的票。实际上,这些说客不仅口齿伶俐,而且学识丰富,在某些领域中还称得上是行家哩。据说,如果说客提供假资料或行贿,将受到严惩。
值得一提的是:说客中也有些人是完全出于某种信仰而不辞劳苦,不领取酬金的。这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金元帝国”里,他们也许称得上是不同凡响的“正人君子”吧。


第7版()
专栏:

爱滋病真如洪水猛兽吗?
居朝清
今天,西方世界正流行一种可怖的疾病——爱滋病。爱滋病的全称是后天免疫力缺乏综合症。染上此病的人,在任何细菌侵袭面前均无抵抗力。先是发高烧,食欲不振,精神疲乏,淋巴腺红肿,渐渐出现恶性肉瘤,呼吸困难,并引起中枢神经麻木等症状。这种病正从同性恋者、注射毒品者、血友病患者的圈子扩散到社会上,在人们心理上造成极大的恐慌。好莱坞制片人惊呼,爱滋病将改变今后影片的面貌:许多“接吻”和“搂抱”等镜头将消失。美国五角大楼紧急命令每年拨款一百万美元用于爱滋病的检查,凡染上此病者不得入伍。法国总理法比尤斯最近也宣布,以二亿法郎对血库所获献血进行化验,以控制爱滋病蔓延。
爱滋病真如洪水猛兽那样可怖吗?今年8月2日出版的法国《快报》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爱滋病的来龙去脉作了一番调查。
爱滋病流行现状 爱滋病在欧美大陆流行开来大概是1980年前后。据美国亚特兰大防治病中心博士詹姆斯·柯伦统计,从1980年至今的五年间,美国有一万一千七百三十七人患有爱滋病。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西欧有九百四十人患有爱滋病。此外在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海地均查出一些爱滋病患者。现估计全世界在这五年内共有爱滋病患者一万三千五百人,死亡人数为六千零七十九人。其中儿童为一百零三人。医务界人士认为,爱滋病还在蔓延,预计到1987年,世界爱滋病患者人数会增加一倍,甚至更多。
但即使爱滋病受害人数增加三倍,也不足与历史上黑死病、霍乱、疟疾等瘟疫造成的灾难相比。十四世纪,黑死病在欧亚横行肆虐,七年内欧亚两洲有四千八百万人因而死亡。1832年仅4月份,巴黎死于霍乱的人数就多达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四人。
爱滋病的“故乡” 有人认为,爱滋病起源于美国同性恋团体。巴黎勒内—笛卡尔大学免疫学专家雅克·莱博维茨博士则认为,爱滋病病原体最早起源于中部非洲的热带地区。医学研究证实,爱滋病菌在传播到欧美大陆之前已经在赤道雨林热带生存了很长的时间,以后通过人、动物、昆虫多种渠道扩散到世界各地。1975年前后,爱滋病被认为是世界同性恋者的特有性病,以后就在社会上慢慢地散播开去。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吕卡·蒙塔涅教授领导的科研组首先发现了爱滋病,后来,美国贝塞斯达海军医院的罗伯特·盖洛博士也发现了爱滋病,这时,爱滋病才作为一种可怕的瘟疫被正式提到医学研究的议事日程。
爱滋病主要不是通过空气和皮肤接触感染,而是与染上爱滋病的人发生性关系,或输入了此病患者的血液,或接触了患者的唾液、汗腺等分泌物后传染上的。
科学家们的努力 爱滋病使许多不知实情的人,包括一些医生、护士惊慌失措。实际上,爱滋病不是不可以预防的。例如,不与患爱滋病的人发生性行为、接吻,不让爱滋病患者去输血,等等。
9月19日,联邦德国卫生部散发题为《每个人应该对爱滋病知道些什么》的传单指出,爱滋病并不象感冒那么容易传染。这种病的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精液之中,80%通过性交传染。由于爱滋病的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一般的拥抱、轻轻接吻、理发、拔牙以至上饭馆都不会传染。而且,80%的带病毒者并不发病。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对血液中的爱滋病菌进行测试,如果这项研究成功,人们就可以排除血液中的爱滋病原体,消除爱滋病传染的根源。法国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美国的爱博特实验室、奥加农实验室和奥顿实验室都在加快研究步伐。可以预见,一种战胜爱滋病的疫苗必将在不太远的将来问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