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国际舆论高度评价中共党代表会议
中国的改革进程为社会主义开创新道路
会议吸引了世界注意力,将对国际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本报贝尔格莱德9月21日电 记者严正报道:昨天南斯拉夫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政治报》社长阿·巴科切维奇与正在这里访问的《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庄同志,就两大报之间合作等问题进行会谈时,高度评价中国的改革和为实现这个改革所采取的干部年轻化等措施。巴科切维奇社长说,中国目前的改革是世界上最大的事情之一,中国与南斯拉夫一起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于能够打破一些过去认为是“经典”的观点,各国工人阶级和人民有权走自己的道路,创造新的经验。以实际行动证明社会主义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道路去发展。
巴科切维奇还说,南斯拉夫对中国发生的事怀有巨大的兴趣,因为她是我们的友好国家,我们的报纸都以显著位置加以报道。南斯拉夫人民认为,现在中国执行的政策,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中央领导同志对改革所作的分析和落实,这些进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进程,因为它们不仅发生在人口最多的国家,而首先是因为这些进程为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新的希望。中国对社会主义思想持创造性态度,勇于走自己独特的道路。
他最后还指出,对中国目前进行的改革,不但在共产党人中,而且在普通群众中都引起了很大的兴趣。
本报讯 新加坡《联合早报》19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会议吸引了世界的注意力,人们对它有相当高的期望。社论认为中共的任何人事变动,都会直接左右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向,也会间接影响世界的繁荣与稳定。
这家新加坡的报纸说,近年来中国政治和社会都已经走上正轨,经济也在飞跃发展,使各国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人正在重建对未来的信心。
报纸指出,中共调整领导人、确立退休制度,肯定是一大进步,重大的改革。它说,中国的改革政策已经生了效,带动了人民,成为一股潮流,没有人可以阻挡了。
本报华盛顿9月20日电 记者景宪法报道:我党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最近进行的局部调整和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召开,在美国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此间主要报刊近日纷纷报道有关消息或发表评论,对我国政治生活中的这件大事的意义和影响进行评价。
《华盛顿邮报》18日发表社论说:中共领导层的干部年轻化政策是认真的;中国领导人所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将对中国前途产生重大影响。这家报纸的社论还说:西方对中国进行的改革感到兴奋,对北京改善与西方,特别是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感到惊喜。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同日发表评论说:“无论从任何一个历史角度衡量,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广泛政治改革都是卓越的。”
《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也在近期用大量篇幅报道中国实行改革以来发生的变化,并对这次中国领导层交接班的人选和意义进行评论。
此间华文报纸大都在显著版面报道我国党代会召开的有关消息。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中报》发表评论说:“这次全会将与中共历史上的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因领导人的变更和重大的决策而载入中共党史。”评论还说:“从远期来看,它对香港的顺利过渡到1997年,台湾问题的解决,以至于整个国际局势同样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洲华侨日报》的社论说:“叶剑英、邓颖超等主动辞职,堪为中共老干部的表率。”“他们的退位让贤,自是合乎新陈代谢规律的事情,有利于中共领导层的新旧交替。”
《时代报》发表社论说:这次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最重要的会议是中共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一批年轻有为的新生力量走上领导岗位,对实现四化起重要作用。社论还说:这次代表会议的召开,将对业已确定的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大政方针的执行,起到可靠的保证作用。


第6版()
专栏:短评

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正值金秋时节,朝鲜大地上传来了喜讯。9月20日,朝鲜北方和南方的艺术团和故乡访问团开始首次互访,实现了朝鲜半岛分裂四十年来第一次民间直接来往与交流。这是朝鲜人民的一件大事,值得庆贺。
将近半个世纪,朝鲜被人为地分成了北南两个部分,不少家庭离散,无数骨肉同胞饱尝分离之苦。长期以来,朝鲜人民强烈要求祖国和平统一,希望亲人团聚。经过多年来的谈判和努力,朝鲜人民终于盼到了这可喜的一天。这次互访,不仅给离散同胞的团聚带来希望,给正在举行的北南经济会谈带来有利的影响,对进一步加强北南交流,促进朝鲜和平统一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近年来,朝鲜北南之间为增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正在进行多方面的会谈。红十字会会谈是一个方面,经济会谈和国会会谈是另外两个方面,三种会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红十字会会谈已取得初步成果,经济会谈逐步取得进展。北南双方同意成立副总理级的“经济共同委员会”,以协商和决定经济合作等问题。国会会谈也正在取得进展。这是朝鲜北方长期努力和南方当局顺应潮流进行合作的结果。这一切有利于实现朝鲜人民的民族愿望,也将受到世界舆论的欢迎。
朝鲜的和平统一,不仅关系到全体朝鲜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将对朝鲜半岛形势产生良好的影响。北南双方能够互通有无,互相合作,使朝鲜半岛的局势得以缓和,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对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定,也是十分有利的。
人们衷心希望,这次北方和南方的艺术团和故乡访问团的互访,能够加强双方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为今后进一步扩大交流和合作铺平道路,从而对朝鲜的自主和平统一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6版()
专栏:

骨肉分离四十载 今日相聚话深情
朝鲜北南互访团抵达汉城和平壤
本报平壤9月21日专电 记者刘正学、冯志远报道:已到达平壤的南朝鲜红十字会故乡访问团和艺术团的五十名离散家属成员,经过红十字会工作小组的安排,其中十五名成员今日上午九时在平壤高丽饭店内分别会见了自己的家属和亲戚。他们的关系有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都是四十年和三十五年前战争动乱中离别失散的。他们见面时痛哭流涕,感慨万分,相互共叙当年离别的痛苦和不幸,以及今日天各一方的家庭和生活情况。据北方红十字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南方故乡访问团和艺术团来访前提供的五十名离散家属要求获得亲属名单,经过北方红十字会认真的调查和联系,已找到三十多名,除近日安排十五名会晤外,明日还将安排一些。
在现场组织离散家属和亲戚会晤的双方红十字会负责人,看到如此动人的场面,也为之感动。北方红十字会代表团团长李钟律说:“实现了第一批离散家属与亲戚的会晤,这是一件将载入民族史册的特大喜事。这次虽然只来了五十名,但今后双方工作做好,来往会越来越多。”他还希望双方进一步努力,扩大各个领域内的合作与交流。南方红十字会故乡访问团和艺术团团长金相浃也说:“离散家属和亲戚分别了四十年,今天会晤做到这步十分不容易。”他表示双方都应珍视这一成果,继续打开互访交流的道路。
今天下午,南方红十字会艺术团在平壤大剧场首场演出朝鲜民族歌舞,受到平壤二千名同胞的欢迎。晚上,朝鲜演出协会设宴招待了南方红十字会艺术团的全体成员。南方红十字会故乡访问团和艺术团的成员今天还参观了人民大学堂,朝鲜历史博物馆和平壤市少年宫。
新华社平壤9月20日电 据朝中社报道,朝鲜红十字会艺术团和故乡访问团一行一百五十一人,今天上午通过板门店军事分界线抵达汉城。
由朝鲜红十字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孙圣弼率领的北方人员在前往汉城途中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孙圣弼团长在通过板门店军事分界线以后发表了声明。他说,朝鲜北方艺术团和故乡访问团在分裂四十年来第一次来到汉城,确实是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情。艺术团进行演出和故乡访问团成员同自己的亲人会晤,无疑将有助于消除北南之间的误解和不信任,为开拓祖国统一的前进道路作出贡献。
今天下午,孙圣弼一行访问了南朝鲜红十字会。孙圣弼同南朝鲜红十字会副总裁李荣德进行了交谈。孙圣弼说,这次互换艺术团和故乡访问团是朝鲜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巨大事件”。李荣德认为,这次的相互访问,将为开辟统一道路作出贡献。
朝鲜北南红十字会互换艺术团和故乡访问团,是根据双方红十字会所达成的协议进行的。从明天开始,艺术团将分别在汉城和平壤演出两场;故乡访问团成员将同自己的离散亲属见面。(附图片)
朝鲜北方和南方的艺术团和故乡访问团是在9月20日通过板门店军事分界线,分别赴汉城和平壤进行访问,这是朝鲜分裂四十年来的第一次。图为朝鲜北方访问团六十一岁的李熺洙(右,音译)和离散四十年的妹妹李英载(音译)9月21日在汉城相会的情景。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6版()
专栏:

墨西哥举国上下投入救灾工作
许多国家向墨西哥地震灾民提供援助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9月20日电 在墨西哥19日早晨发生里氏七点八级强烈地震之后,今天晚上七时四十二分,在同一地区又发生了一次里氏六点五级的地震。目前,墨西哥全国上下都投入了紧张的救灾工作。
德拉马德里总统19日晚上颁布命令,除同人民生活有关的公用事业以及同救灾工作直接有关的部门外,政府日常工作停止三天。他还下令全国下半旗,为这场自然灾害中的死难者致哀。政府成立了两个救灾委员会,下设急救中心、食品供应站和照顾老人儿童的场所。从今天起,上百个流动售货站在墨西哥城的大街上以官方规定的价格向居民出售日用品。
由士兵、警察、红十字会员、学生和工人组成的大约五万人的救灾队伍活跃在首都各地。他们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包括自己的双手,在瓦砾堆中寻找幸存者。一辆又一辆急救车在警报器急切的响声中驶向各个重灾区。
经过一天多的努力,在第二次地震发生之前,墨西哥城供电系统的75%已恢复正常,供水系统和公共交通也部分恢复。但是第二次地震后,全城再次停电。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综合本社记者的报道,自19日墨西哥发生强烈地震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拉美国家,纷纷采取各种紧急措施协助墨西哥人民的救灾活动。
行动最快的是拉美国家。哥伦比亚、多米尼加共和国、秘鲁和委内瑞拉已于20日分别派飞机给墨西哥运去救灾物资。哥伦比亚一架满载医疗用品、药品和毛毯的飞机已经抵达墨西哥城。秘鲁送去的是食品和流动医院设备。哥伦比亚和多米尼加共和国都派遣专门人员随机前往。
厄瓜多尔政府20日呼吁全国人民向墨西哥遭受地震灾害的人民捐赠药品、毛毯和罐头食品等。
乌拉圭也表示要向墨西哥提供必要的援助。
加拿大、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以及一些国际组织也分别宣布向墨西哥提供紧急援助。世界银行提供了三亿美元的援款,加拿大政府的援款为一百万加元,英国政府决定提供援款六万英镑。联邦德国派飞机运去了清除瓦砾的机器、用于寻找失踪者的警犬、药品等。法国决定派一架波音747飞机运送一百五十名救援专家去墨西哥参加救援工作。(附图片)
图为在墨西哥发生两次地震后,群众抗震救灾的情景。
本报电视照片


第6版()
专栏:

安理会谴责南非武装入侵安哥拉
新华社联合国9月20日电 联合国安理会今天一致通过一项决议,谴责南非最近武装入侵安哥拉,并要求南非对安哥拉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作出赔偿。
决议强烈谴责南非种族主义政权9月17日对安哥拉的“有预谋的、一贯的和持续的武装入侵”。决议认为,南非对安哥拉的入侵,是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
决议谴责南非把纳米比亚作为进攻的“跳板”,认为南非继续占领那块领土是非法的。
安理会通过的决议还要求所有国家执行安理会四一八号决议,对南非实行武器禁运。
据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本社记者从达累斯萨拉姆和达喀尔报道,坦桑尼亚和塞内加尔强烈谴责南非入侵安哥拉的新罪行,坚决支持安哥拉人民反对南非入侵者的斗争。
坦桑尼亚外交部今天发表一项声明呼吁对比勒陀利亚政权实行制裁,并坚决支持安哥拉人民反对入侵敌人的斗争。
非洲统一组织执行主席、塞内加尔总统迪乌夫在19日致安哥拉总统的电报中说,南非无耻的入侵行为践踏了联合国宪章最基本的条款和精神。他重申整个非洲对安哥拉人民的积极声援。


第6版()
专栏:墨西哥通讯

墨西哥城最悲惨的一天
本报记者 姚春涛
1985年9月19日,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蓝蓝的天空只有几片薄云,墨西哥城的清晨空气十分清新。人们同往常一样,开始从四面八方向市中心移动。谁也没想到,就在这瞬间,土地突然剧烈颤动起来,上下左右只晃了九十秒钟,一场空前的惨祸就从天而降,墨西哥城发生了强烈地震。从著名的起义者大道以东到环城街,从哥斯达黎加街以南到南第七中心道,这个建筑物集中的心脏地区,顷刻之间30%的面积成了瓦砾堆。晴朗的天空顿时扬起一阵阵灰黄色的尘雾,接着不少地方冒起烟柱。几分钟后就响起了呼喊声和痛哭声。失去亲人的孩子哭着叫爸妈,老人们跪在瓦砾堆旁伤心地呜咽,青壮年妇女哭得悲痛欲绝,到处是一片惨不忍睹的情景。
据初步统计,市中心有二百五十幢楼房全部倒塌。七十幢楼房严重损坏,近千幢楼房部分损坏。已有上千名伤者被送到急救站或医院抢救,死者估计数千。但挖掘工作刚刚开始,尚无确切伤亡数字,财产损失巨大,一时尚难估计。受灾的居民,有去处的已陆续撤离灾区,无依无靠的,拉着孩子穿着睡衣,呆呆地坐在街边等待政府收容。
损失惨重的这个心脏地区,据说有三百七十万居民,因为这个地区主要是政府机关和私人企业的办事处,其中一半以上是流动居民,白天去那里上班,晚间就回家住。当地震爆发时,许多人还没有来到办公室,因而避免了更大的伤亡。但是上述机关办公室,加上那里许多重要的文化、新闻、通讯中心,象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那样,全市、全国的活动骤然瘫痪。邮电部的通讯塔和长途电话台的倒塌,使墨西哥城同全国和世界各地中断了联系。电台、电视台、报馆遭受破坏,新闻传播失去了媒介。地震发生后,一个地区不知道另一个地区的情况,一时间人们连震级都搞不清楚,也给及时有效地组织和指挥救灾带来困难。地震对许多区的供水系统、供电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有的房屋虽然完好,但没有水电供应,生活马上出现问题。成千上万参加救灾的工作人员和志愿人员,靠从远处运来的柑桔解渴。天黑时,被压在瓦砾堆中的人们有的可能还活着,有的需要急救,然而怎么解决这大面积的照明问题呢?人们心急如焚。历史上,在人们的记忆里,墨西哥城没有经受过这么大的灾难。这里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悲痛地说:“1985年9月19日,将成为墨西哥城最悲惨的一天载入我们祖国的历史”。米格尔·德拉马德里总统在召开内阁和有关重要的军政人员紧急会议讨论抢救措施时,决定从9月20日起用三天时间进行全国哀悼,下半旗,作为民族悲日。
(本报墨西哥城9月20日电)


第6版()
专栏:本报记者述评

英国首相的中东之行
本报记者 李云飞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本月16日至20日访问了埃及和约旦。这是英国政府的首相第一次访问约旦,也是自1944年以来英国首相第一次访问埃及。由于中东是当前世界上最敏感的地区之一,使这次访问更加引人注目。
今年2月,约旦国王侯赛因和巴解主席阿拉法特达成了约巴协议,提出了全面公正地解决中东问题的途径,作为第一步,组成约巴联合代表团与美国对话。但是这一步却由于以色列的顽固态度和美国政府对巴解组织的偏见而受阻,致使约巴协议提出后迄今并无大的进展。在这次访问中,虽然达成了一些经济、贸易方面的协议,但主要目的,用撒切尔夫人的话来说就是支持约旦为推进中东和平进程所作的努力。《卫报》认为,这是为了加强英国与中东和平进程的联系。
第二届撒切尔政府在外交上相当活跃,但对中东却还未涉足。因此,英国首相早就打算“填补这一空白”。今年6月初,撒切尔夫人在伦敦分别会见了约旦国王侯赛因、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和以色列外长沙米尔,为此行作准备。阿拉伯舆论认为,由于英国同美国的关系密切,英国能够对中东的和平进程发挥积极作用。
在这次访问期间,撒切尔夫人与穆巴拉克总统和侯赛因国王就中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会谈。她并亲自到安曼的巴勒斯坦难民营会见难民,并多次强调英国将尽力帮助解决中东问题。在安曼的欢迎宴会上,她更加明确地指出,在今年年底以前必须抓住中东和平的机会。因此,在20日访问结束时,撒切尔夫人宣布,英国邀请约巴联合代表团下月访英,与外交大臣杰弗里·豪会谈。拟议中的约巴联合代表团由四人组成,包括约旦副首相和外交大臣,另外两名则是巴解组织中央执委会成员。虽然撒切尔夫人表示,这并不意味着英国承认巴解组织,但这毕竟是异乎寻常的。以往英国官员与巴解组织成员的接触是有的,但是都不能到内阁大臣这一级。而且这一决定是在美国拒绝侯赛因国王提出的约巴联合代表团名单中的巴解组织成员之后作出的。在这个问题上,英国的态度显然比美国的灵活。撒切尔夫人认为,这一决定是中东和平进程中“新的一步”。英国舆论对此也予以好评,认为是英国中东政策的一个变化。这一决定自然引起了以色列的不满和反对。
近年来,英国政府是重视中东问题的。早在1980年6月,它就积极参与欧洲共同体关于中东问题的声明。在目前中东和平进程处于僵局的情况下,英国有着同美国之间的密切关系,英国与中东冲突双方又都能打交道。加上撒切尔夫人在国际上的影响,这些就构成了英国能在其中起斡旋作用的因素。但是,撒切尔夫人的这次中东之行究竟能在多大的程度上起作用,还有待于观察。据说撒切尔夫人的这一决定是事先告知里根总统的,不过美国方面尚无正式反应。
(本报伦敦9月21日电)


第6版()
专栏:

美众院一小组委员会通过减少纺织品进口议案
本报华盛顿9月20日专电 记者景宪法报道:美国国会众议院筹款委员会贸易小组委员会昨天通过一项议案,决定将美国的纺织品进口总额减至25%到40%。
这项口头表决的议案,决定对向美国出口纺织品的国家实行新的配额。据悉,在这项议案中,受损失最重的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将减少90%,泰国减少70%,中国减少60%。这项议案对加拿大和西欧国家的纺织品未加限制。
该贸易小组委员会的一些成员昨天曾对该议案表示反对。众议员道尼说:这项纺织品限制议案“并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而只会损害国际贸易体制”。有的议员表示,该议案将使美国对这些国家的其他商品出口受挫。
众议院发言人奥尼尔认为:该议案在下周提交众院表决时,估计将会获得足够票数。但这位发言人同时表示,他不能肯定该议案在提交参议院表决时是否也会获得通过。


第6版()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国际要闻简报
圣马力诺大议会选出新执政官
圣马力诺大议会二十日选出了皮耶尔·保罗·加斯佩罗尼和乌巴尔多·比奥尔迪为新的执政官,他们两人将于今年十月一日上任接替现任执政官科隆比尼和图拉。
伊朗和伊拉克又相互进行空袭
伊朗空军战斗机二十日轰炸了伊拉克北部杜胡克省的发电站和迈桑省阿马拉以南三十多公里的一处工业设施,使这两处遭到严重损失。报道还说,伊朗防空部队十九日在北部前线打落一架伊拉克战斗机。伊拉克军方发言人二十日说,两架伊朗战斗机侵入伊拉克北部上空被伊拉克防空部队赶跑。他否认了伊拉克杜胡克省发电站受到伊朗飞机轰炸的消息。
菲律宾示威者与军队发生冲突
菲律宾的许多城市二十日发生了罢工和示威游行。军队与示威者发生冲突,至少有三十七人死亡,十四人受伤,一百多人被捕。这次全国性的罢工和示威活动是一个叫新民族同盟的反对派组织在军事管制法实施十三周年之际发起的。
苏丹军队粉碎反政府武装进攻
苏丹国防部长奥斯曼·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二十日晚上在喀土穆宣布,苏丹政府武装力量粉碎了由约翰·加朗领导的反政府武装二十日在苏丹南部对博尔镇发动的大规模进攻。
他说,在政府军的反击下,反政府武装遭受到了严重损失被迫撤离,反政府军的一名一级中尉被击毙。
扎伊尔的第二次军事演习结束
扎伊尔今年举行的第二次军事演习,二十日在沙巴地区的卡莱米结束。结束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扎伊尔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埃卢基·蒙加·翁古、军方高级官员以及扎伊尔人民革命运动的一些中央委员参加了阅兵式。
乌干达军委会释放一批政治犯
乌干达军事委员会二十日又释放了一百九十六名政治犯。乌干达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奥凯洛在释放仪式上劝告被释放人员协助政府工作,以给国家带来和平。(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