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国际舆论赞扬中国改革政策正确前景光明
本报讯 一些国家的知名人士、经济学家和国际机构最近继续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发表评论,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实验,改革的具体措施是成功的,前景是光明的。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1日到达新加坡机场时向报界发表讲话说:“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政策是不会改变的,它可能会在某些措施上作出调整,但加速国家建设和经济的体制改革,仍然是它发展的目标。”
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宫崎义一指出,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伟大的实验过程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正进行着社会主义国家前所未有的实验。从中国革命的历史来说,也是一次很大的转折。他认为,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不怕出错、敢于冒险的时期”。
阿尔及利亚《人民报》总编辑穆罕默德·阿巴斯发表长篇文章指出,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全面而深刻”的,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经济、引进先进技术和实现现代化。全面改革包含了多种新的概念。改革使生产企业担负了更多的责任,结果使生产面貌大为改观。文章认为,中国的开放政策是一种创举,一种大胆的尝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珀金斯教授对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些措施表示肯定。他认为,中国的物价改革并没有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部分物价上涨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来控制。他认为,中国最近采取的紧缩作法也是完全正确的。他指出,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必要惊慌失措”,因为任何经济体制在发生变革时都会出现一段时期的不协调。中国的唯一出路是“坚持下去,继续改革”。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创办的《新闻通讯》刊登综合工科学校教授蒂埃里·蒙布里亚的文章说,中国的目标是通过一心一意搞经济现代化来赶上现代世界。这一目标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寻求的目标和为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手段之间也是比较一致的。尽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地区性的不平衡和由不平衡带来的一些问题,但是目前的作法对中国和西方世界总的来说只能是积极的。
世界银行最近发表有关中国经济的详细报告说,中国到二○○○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报告高度赞扬中国领导人为发展经济所作出的努力,认为这一努力的结果超过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成绩。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存在“过热”的趋势,出口和外国投资的迅速增加虽然是积极的,但是可能“过快”。在这些方面加以调整,前景是光明的。


第6版()
专栏:

  加纳主席罗林斯启程前来我国访问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9月15日电 加纳临时全国保卫委员会主席罗林斯在结束了对埃塞俄比亚的正式友好访问后,今天下午离开这里前往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罗林斯在埃塞俄比亚进行访问的五天期间,参加了埃塞俄比亚革命十一周年和埃塞俄比亚工人党建立一周年的活动,并同门格斯图主席就非洲局势以及国际问题进行了会谈。
罗林斯离开亚的斯亚贝巴时,门格斯图和其他高级政府官员到机场送行。
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张瑞杰也到机场为罗林斯和由他率领的高级代表团送行。


第6版()
专栏:

  加纳努力振兴民族经济
  何亚非
加纳人民经过长期斗争,于1957年宣布独立,成为非洲最早独立的国家之一。但自1966年恩克鲁玛政府被推翻到1981年罗林斯执政前的十多年间,加纳政局动荡,政府不断更迭,再加上政策失误和管理不善,在世界经济危机阴影笼罩下,生产逐年下降,出口大幅度减少,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当罗林斯于1981年开始执政时,加纳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
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以罗林斯为主席的临时全国保卫委员会励精图治,着手调整内外政策,果断、稳妥地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已初见成效,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困难有所缓解。
1983年,罗林斯向全国提出稳定形势、争取外援和恢复经济三大任务。政治上,实行民族和解政策,宣布尊重知识分子,释放前文人政府要员,成立由社会名流、酋长和大法官组成的协调委员会,同时整顿内部,打击贪官污吏和不法商贾,为调整经济政策扫清了障碍。
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加纳政府自1983年4月起全面认真地执行以改革经济结构、振兴传统出口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年经济恢复计划。为争取外援,加纳货币塞迪三次贬值,汇率由一美元折合二点七五塞迪降为五十塞迪。同时控制进口、鼓励出口,取消对石油产品的补贴。对价格政策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可可收购价不断提高,取消了对除十七种商品外的价格管制。政府还调整利率,控制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赤字,利用多边和双边贷款修复公路、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振兴可可、黄金和木材等传统出口业。此外,政府大力奖励农耕,刺激农业生产,争取粮食自给。
通过调整政策,多年来经济每况愈下的趋势已被遏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1981年的负增长(-5.6%)提高到1984年的5.5%。可可产量1983—1984年收获季仅为十五万八千吨,1984—1985年收获季增加到十九万多吨。粮食生产更传佳音,1984年风调雨顺,粮食喜获丰收。玉米产量达到四十五万吨,薯类四百万吨。市场粮食供应充裕,粮价大幅度下跌,人民的饥馑威胁随之逐步消失。
制造业也有好转。由于外汇短缺有所缓和,原料和零配件供应得以改善,加之电力供应趋于正常,工厂开工率超过以往水平。1984年的进出口额分别为七亿和五点八亿美元,比1983年分别增加一点二亿和一点四亿。通货膨胀率也从1983年的123%降到1984年的30%。随着经济的恢复,几年前背井离乡出国谋生的加纳侨民自去年12月以来开始大批回国定居。
加纳经济虽已回升,但因它受到长期破坏,要完全恢复尚需作出艰巨的努力。
罗林斯执政之后,对外注重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政策。他主动改善同西非邻国的关系,访问了许多国家。罗林斯主席这次访问我国,定将进一步加强中、加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加纳人民在振兴民族经济的道路上已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前进的道路虽然不会是平坦的,但只要坚韧不拔,团结奋斗,加纳人民的未来就必然是美好的。(附图片)
阿克拉市的黑星广场上有一座庄严的独立门,是为纪念1948年2月28日一次反英大示威事件而建立的。它是加纳民族独立、发展的象征。新华社发


第6版()
专栏:

  南非白人学生参加罢课支持黑人斗争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采取反南非种族隔离措施
新华社哈博罗内9月13日电 南非著名人士和白人学生继续发表谈话和举行罢课,支持黑人群众抗议当局坚持种族隔离政策。
据南非广播电台今晚报道,南非顾问机构总统委员会最近通过了南非宪法委员会推荐的“都市化”方案。这一推荐“方案”包括取消人口流入城镇的控制,取消“通行证法”,给予所有南非黑人公民权。南非宪法委员会还建议制定“积极的都市化战略”来取代以上的旧法。
南非黑人主教、反对种族隔离运动领导人图图指出,我们不需要这种“种族隔离改革”,我们要彻底废除种族隔离。
在开普敦,大约一百名来自十一所学校的白人学生昨天参加了其他学生的罢课行动,表示支持黑人学生反对当局推行种族隔离的斗争。他们在声明中说,他们反对当局的非正义的教育制度和在西开普敦关闭黑人学校。声明说,他们准备成立一个委员会,促进白人学生举办的“觉醒讨论会”,支持其他学生的反对种族隔离当局的斗争。
新华社渥太华9月14日电 加拿大13日宣布了一些新的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向被南非当局关押的“政治犯”家属提供一百万元的人道援助,禁止向南非提供新的贷款,禁止向南非运送石油和石油产品以及禁止与南非的人员往来等。
加拿大外交部长克拉克13日在众议院发表讲话时说,如果南非当局不采取实际步骤结束种族隔离制度,加拿大准备中断与南非的所有外交和经济联系。
新华社堪培拉9月9日电 澳大利亚外长海登今天在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发表一篇谴责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长篇讲话说,南非当局采取允许警察和军队利用暴力对付反对种族隔离的黑人的办法来强化它的种族主义法律,这是疯狂的时代错误。
海登说,南非政府政策中的种族主义是很明显的,在住房、学校、交通和保健方面仍然受种族主义法律的限制。黑人和白人的工资差别悬殊。占南非人口70%的两千三百万黑人只能得国民收入的26%,而只占全国人口15%的四百五十万白人却获得国民收入的64%。南非当局几乎对所有的黑人领袖进行了杀害、监禁或驱逐出境。
海登指出,南非当局拒绝有效地改革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
海登说,澳大利亚政府正在制定一个策略,并力求取得即将在巴哈马召开的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的帮助,以使联合国对南非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附图片)
南非警察13日包围并搜查了被监禁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领导人曼德拉的夫人的住宅。警察禁止她同一个以上的人接触,强迫她从索韦托返回故乡布拉德福特镇。图为曼德拉夫人在索韦托住所前诉说警察搜查的经过。
本报电视照片


第6版()
专栏:

  密特朗视察穆鲁罗瓦岛核试验中心
 澳大利亚新西兰强烈反对 法朝野主要政党均表支持
本报巴黎9月14日专电 记者马为民报道:法国总统密特朗昨天视察了法国在南太平洋的穆鲁罗瓦岛的核试验中心,已于今天返回巴黎。他是自戴高乐将军之后二十多年来第一次视察穆鲁罗瓦岛的法国总统。
密特朗总统抵达穆鲁罗瓦岛后,主持了首次南太平洋协调委员会会议。他在会上强调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权利和对穆鲁罗瓦岛等领地的主权。总统府发言人沃泽勒在会后说,穆鲁罗瓦核试验基地对确保法国独立的核威慑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另据报道,法国总统在前往南太平洋之前,还在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观看了“阿丽亚娜”火箭的第十五次发射。
法国总理法比尤斯昨天在巴黎的国防高等研究院的讲话中指出,总统视察穆鲁罗瓦“极其清楚地表明了法国忠实核威慑战略和法国在世界上的作用”。他重申,“法国在该地区有对其独立具有根本性的利益。我们将警惕地使之不受损害”。
密特朗此行是在最近这个地区出现新的局势下采取的不寻常的行动。7月,前往抗议法国核试验的“绿色和平运动”的“彩虹勇士”号被炸,两名涉嫌的法国海外安全局人员至今仍被新西兰拘留,准备进行审讯。8月,“南太平洋论坛”参加国要求在南太平洋建立“无核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反对法国在这地区继续进行核试验。因此,密特朗决定成立南太平洋协调委员会并亲自去主持会议,“再次明确无误地表示法国在南太平洋的存在”。
密特朗的南太平洋之行引起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强烈反对。澳大利亚外长和新西兰总理都认为法国的行动是“挑衅性”的。澳大利亚外交部在给密特朗的一封信中指出,法国决心继续其核试验是对南太平洋国家的“蔑视”。但密特朗总统此行受到国内朝野各主要政党的广泛支持。


第6版()
专栏:

  伊斯兰调解委员会调解两伊冲突
金斯顿说如石油供应线遭威胁美将在海湾采取行动
新华社科威特9月15日电 伊斯兰调解委员会9月14日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结束了三天的会议,会议同意将继续努力制止伊拉克—伊朗之间的战争。
据会议后发表的公报说,伊斯兰国家对于长达五年之久的伊拉克—伊朗战争的升级表示关注,要求调解委员会主席、冈比亚总统贾瓦拉继续同战争的双方保持接触。
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伊斯兰会议组织秘书长皮尔扎达、巴解主席阿拉法特以及一些伊斯兰国家的外长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是寻求解决两伊冲突的办法。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会后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提出了关于加紧结束两伊的敌对活动以及沿着伊拉克和伊朗边界地区驻扎来自中立的伊斯兰国家军队的建议,会议就此达成一项协议,同意委派一个小组来执行这项任务。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华盛顿消息:美国快速部署部队司令金斯顿14日宣布,如果“生死攸关的石油供应线受到威胁”,美国快速部署部队就将在海湾地区采取行动。
金斯顿在向《阿拉伯祖国》周刊记者发表谈话时还说:我们希望我们在海湾地区内外的盟国和朋友会充分参加和支持这一行动,这样,我们的行动就将是一项多国反应的一部分。
金斯顿说,美国快速部署部队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调动能力和火力”。这位司令表示,美国部队在任务完成后就会回国。
据报道,金斯顿在谈话中没有提及伊朗扬言要“封锁海湾”一事,但他认为,构成海湾地区的“最大威胁”是苏联,并指责苏联企图通过利用区域冲突来扩大霸权。


第6版()
专栏:

  尼总统建议同洪都拉斯总统对话
新华社马那瓜9月14日电 尼加拉瓜总统丹尼尔·奥尔特加昨晚发表公报宣布,尼加拉瓜同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的边境地区军事形势严重。
据奥尔特加说,13日,约有八百名尼加拉瓜反政府分子在洪都拉斯陆军和空军的支持下企图进入尼加拉瓜境内。由美国支持的反尼政府分子在哥斯达黎加领土上用迫击炮轰击了尼加拉瓜边境哨所。
奥尔特加指出,这些行动表明,美国政府可能正在寻找对尼加拉瓜采取直接行动的方式,以破坏桑地诺革命。
14日,奥尔特加建议同洪都拉斯总统立即举行会议,以制止中美洲地区战争升级。
洪都拉斯方面说,尼加拉瓜军队用迫击炮和机枪袭击了洪都拉斯阵地。洪都拉斯宣布陆、海、空三军进入戒备状态。


第6版()
专栏:

  戈尔巴乔夫致函中曾根要求扩大对话
安倍说日本不赞成苏联提出的亚洲安全问题建议
本报东京9月14日专电 记者孙东民报道,12日抵达日本访问的苏联文化部长杰米契夫,于13日会见中曾根首相时转交一封戈尔巴乔夫希望改善苏日关系的亲笔信,日本外务省方面视为苏联扔给日本的一个“变化球”。
戈尔巴乔夫在给中曾根的亲笔信中,要求扩大两国对话,“寻求共同语言”,并希望日本重视苏联不久前提出的“亚洲安全保障问题”建议,同时表示苏联准备对日苏之间的交流“采取许多实际措施”。中曾根表示他完全同意寻求共同语言扩大对话,并再次要求苏联新外长早日访日,而对于设立“亚洲安全保障会议”的建议则没有表态。
日本外相安倍15日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日本不赞成苏联提出的设立“亚洲安全保障会议”的建议。他说,苏联的这一建议虽然有助于推进东西方之间的对话,“但因该建议旨在把目前的国境固定化,而日本有北方领土问题,不能赞同”。他准备在本月24日在纽约举行日苏外长会谈时向苏联新外长谢瓦尔德纳泽转达。
此间人士认为,在日苏关系方面,苏联多年来实际采取“政经分离”的原则,即避开北方领土问题发展与日本的经济关系,而日本则采取“政治经济不可分”的原则,把解决领土问题放在发展日苏关系的首位。因而,尽管苏联对日姿态有所变化,在北方领土问题不见松动的情况下,“日苏关系的发展自然有其限度”。


第6版()
专栏:

  苏联驱逐二十五名英国驻苏人员
  英外交大臣谴责苏联采取报复措施
新华社莫斯科9月14日电 苏联决定驱逐二十五名英国驻苏联使馆人员、商业界人士和记者,作为对英国政府最近驱逐二十五名苏联人的报复。
据塔斯社报道,苏联外交部14日召见了英国驻苏大使,向他递交了一份声明。声明抗议英国政府驱逐一些驻英国的苏联代表。
苏联外交部的声明说,英国这一“粗暴的挑衅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毒化苏英关系的气氛”。
声明说,英国一些驻苏联的代表进行了“不容许的活动”,苏联方面要求他们离开苏联。
新华社伦敦9月14日电 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今天谴责苏联驱逐二十五名英国驻苏联的外交官和其它人员。
在苏联驻英国的一名克格勃头目叛逃从而暴露了苏联在伦敦的情报机构之后,英国12日宣布驱逐二十五名苏联外交官和其他人员。苏联也于14日宣布驱逐二十五名英国人以示报复。
杰弗里·豪在一项声明中说,英国“断然谴责这一毫无道理的行动”。他说,英国“一直在表明我们愿和苏联改善关系并为此在努力”,但是苏联的这一行动“必定会给这一过程带来挫折”。他表示,英国政府正在“紧急和仔细地”考虑对此作出何种反应。
与此同时,原定15日出访苏联的英国苏格兰事务大臣乔治·扬格宣布取消访问。


第6版()
专栏:

  喜看中奥经济合作的发展
  ——访奥地利联邦商会副主席赛德尔
本报记者 方祥生
“奥中经济合作的前景是十分积极的”,这是随奥地利总统访华的奥地利联邦商会副主席鲁道夫·汉斯·赛德尔同我国领导人会晤后得到的强烈印象。
赛德尔先生是推动中奥贸易的先驱。早在两国建交前,他就积极主张发展中奥贸易。1964年,他代表奥地利联邦商会,与我国的贸促会签订了两国间第一个非官方贸易协定。此后,他曾多次访华,为两国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努力。13日下午,记者在他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采访了这位为促进对华贸易而不倦地奔波的奥地利经济界耆宿。
赛德尔先生虽已年近八旬,但身体仍很硬朗,十分健谈。他如数家珍似地谈起了两国间的经济合作。
他说,他对两国目前的经济合作很满意。现在,奥地利向中国提供的是现代化的设备、先进的技术,并通过培训或合作生产的形式帮助中方人员掌握这些现代知识。与过去那种简单的买卖关系相比,两国间的经济合作有了质的飞跃。他指出,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向它提供先进的设备,更要向它提供现代的技术、在管理和组织方面的经验。我相信,这方面是有工作可以做的”。
接着,赛德尔先生谈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奥地利经济界对参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些设想。他说,中国很需要发展水电,这方面正好是奥地利的长处。奥方已向中方提供贷款来帮助中国发展水电。中国的交通状况急需改善,奥地利有这方面的专家。中国的建设需要水泥,奥地利有条件可以帮助中国工厂进行现代化改造,还可以提供采矿技术和设备,以增加中国的矿产出口。总之,可合作的领域很广,以上只是几个例子。其中有的已在做了,有的还有待双方共同努力去完成。
赛德尔先生对中国执行的开放政策十分欣赏。他说,这几年中国的变化是巨大的,消费有了明显增长。中国的现行政策是正确的。这位中国的老朋友也语重心长地谈到,中国在改革中谨慎从事,他非常赞成,因为消费增长太快会导致价格上涨,并进而引起通货膨胀。对此,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他也赞扬了中国的外汇政策使中国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信贷信誉。赛德尔先生说,现在,中国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吸收一些国外信贷是必要的。国外金融界有些人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做的过于保守。但他对记者表示,中国的做法是对的,应该保持警惕,借贷额不能太大,与支付能力不能失调。
赛德尔先生在瞻望中奥经济合作前景时兴致勃勃,充满信心。他说,“中国在建设,在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奥地利是个技术发达的国家,应该关心中国的发展。”他凝视前方,用手势作了个坚定而又自信的动作,似乎他看到了前面的两国合作的广阔道路。的确,人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中奥之间经济关系有了飞跃的发展。据中方统计,双边贸易额已从1971年建交时的一千八百万美元猛增到1984年的一亿三千六百万美元,增长了六倍多。双方交换的代表团和学者也越来越多。这次奥地利总统来访带来了庞大的代表团,包括了经济界人士。就在记者采访赛德尔先生的当日,奥地利第二大的国家银行奥地利州银行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这一切都预示,中奥友好合作将会迈开新的步子。


第6版()
专栏:

  发扬民族传统 激励爱国热情
  保加利亚号召传唱一批传统歌曲
新华社索非亚9月12日电 保加利亚最近确定一批“世代传唱歌曲”,以求通过唱歌这种方式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激励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第一批公布的这类歌曲共十二首,其中包括《亲爱的祖国》、《静静的白色多瑙河》、《前进,复苏了的民族》、《我们的战士真伟大》、《人民忠实的爱,你在哪里》、《九月战士》、《咳,我们亲爱的巴尔干山》和《祖国多美好》。这些歌曲都是经保加利亚几代人的传唱而保留下来的爱国革命歌曲。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时代,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却贯穿其中。
保加利亚《教师事业报》在号召全国师生传唱这些歌曲时指出:“我们的如下担心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在当今的现代化时代里,我们越来越少地启唇唱歌了。这是不是由于迪斯科舞场和录音机的喧嚣,或是由于流行歌坛的遍布,使得会唱我们自己的好歌的人越来越少了?如果说,这种情形在更老一点的人们身上不那么严重的话,那么,我们对青年人的担心就不是没有根据的了。”


第6版()
专栏:

9月14日,西德群众举着标语牌走上街头(见图),抗议西德新纳粹主义分子举行集会。抗议群众同警察发生了冲突。
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