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朝鲜北南双方就互派艺术团达成协议
  双方艺术团将分别在汉城和平壤演出
  南斯拉夫重申支持朝鲜自主和平统一
新华社平壤9月12日电 据朝中社报道,为即将进行的朝鲜北南双方艺术团互访作准备的朝鲜北南双方的先遣队,已就艺术团演出场地和设备问题达成协议,今天分别通过板门店回到平壤和汉城。
双方先遣队的任务是事先了解艺术团的演出场地,并为对方演出提供方便进行协商。根据协议,北方的艺术团将在汉城国立剧场演出,南方的艺术团将在平壤大剧场演出。
由朝鲜北南红十字会负责人率领的艺术团将于9月20日至23日互访,同时双方还将互换故乡访问团。双方艺术团将分别在平壤和汉城演出两场。
本报贝尔格莱德9月13日专电记者严正报道:南斯拉夫外交部发言人热·耶格利奇在昨天举行的国内外记者招待会上重申,南斯拉夫将继续积极支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实现自主和平统一所作的努力。
他在回答朝鲜中央通讯社记者的提问时说,南斯拉夫对于朝鲜统一问题将继续作出积极的支持。


第7版()
专栏:

  孔塔多拉集团四国和中美洲五国举行外长级会议
  总结和平斡旋情况 讨论修改和约草案
新华社巴拿马城9月12日电(记者郑定锋 侯耀其)在孔塔多拉集团的和平斡旋停滞三个月之后,该集团四国和中美洲五国外长级会议今天在这里举行,继续讨论有关签署中美洲和平条约草案问题。
东道国巴拿马的总统阿迪托·巴尔莱塔在开幕式上指出,和平条约的签署取决于中美洲国家的谅解和灵活的态度。他说,签署和约的时刻虽然已经临近,但是在讨论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时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信任因素,因此“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和采取具体行动,才能排除这些困难”。他呼吁每个中美洲国家政府都要作出一点让步,以便能达成本地区的最后和平协议。
他以孔塔多拉集团的名义表示,这个集团坚决支持中美洲国家为寻求持久和平和再次合作所进行的努力。
在这次九国外长或副外长参加的会议上,外长们将总结和平斡旋的情况,讨论修改中美洲和约草案。据透露,孔塔多拉集团今天就草案中分歧较大的安全部分提出一个新的修改方案。目前五个中美洲国家在和约草案上的分歧主要集中在限制军备、撤出外国军事顾问、国与国之间的边境安全以及每个国家内部的和解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尼同其他几个中美洲国家看法不一致。
观察家认为,这次会议对孔塔多拉集团未来的和平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孔塔多拉集团对此抱谨慎的乐观态度,但是一些中美洲国家则对和约能否很快签署表示怀疑。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了美关于中美洲问题的一份秘密文件,文件说,与其达成一个“不理想的协议”,倒不如和平斡旋处于停滞状况。美国的这个态度使人们对中美洲和平前景理所当然地产生忧虑。


第7版()
专栏:

  阿根廷再次邀请英国谈判马岛争端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9月13日专电 记者管彦忠报道:阿根廷政府再次邀请英国举行“不定期限和不带附加条件”的“全面谈判”,以解决马岛问题。这是外交部长卡普托在昨天发布的一个声明中提出来的。
卡普托在声明中希望英国对阿根廷的建议作出有诚意的和合理的答复,而不应该继续无视争端的存在,无视联合国要求双方恢复对话的要求。国际社会一再要求和平公正的彻底解决马岛争端,英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应该采取愿意和平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的态度。阿根廷政府再次重申,在谈判中将照顾到马岛居民的利益,保障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
今年7月8日,英国宣布取消从阿根廷进口的禁令。7月10日,阿根廷政府认为这是“值得欢迎的积极事件”,同时邀请英国政府在六十天之内开始谈判。但英国政府一直没有响应。在此情况下,阿根廷政府再次发出了对英国的邀请。


第7版()
专栏:

  意共欢度《团结报》节
  沟通党内外思想讨论国内国际问题
本报罗马9月13日专电 记者史克栋、许庆美报道:一年一度的意共《团结报》节,于8月29日在罗马北部的费拉拉市旧机场开幕。
《团结报》节始于1947年。举办报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报节活动,密切意共各级党组织和群众的联系;为意共机关报《团结报》筹集资金。报节期间组织各种题目的讨论会,这是意共宣传自己和沟通党内外思想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讨论会上,除就裁军、南北合作、和平与缓和等题目进行讨论外,还就意大利当前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以及意共的政策开展了讨论。
在展厅中,纪念已故意共总书记贝林格的各种书籍摆在显著的位置,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杰出的领导人的深切怀念。
报节还举办了各种书展、画展、文艺晚会等活动。
以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照华为团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应邀参加了今年的报节活动。今年的《团结报》节将于9月15日闭幕。


第7版()
专栏:苏联通讯

  苏联人渴望了解中国
  唐秀山 张孟仪
第三届公共设施和生活设备国际展览会今天在莫斯科闭幕。自十天前展览开幕以来,约有三十万人次参观了设在索科尔尼基公园的中国馆。
9月的莫斯科已是深秋时节,近日来阴雨连绵,白天气温下降到十至十三摄氏度,阵阵秋风使人感到有些凉意。然而这并没有影响莫斯科人参观的兴致。9月12日是展览会展出的最后一天,索科尔尼基公园门前的售票处更是熙熙攘攘。
这届国际展览会的中国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每天到中国馆参观的人川流不息,他们对中国展品赞叹不已。许多人说,真没有想到中国竟能生产这么多高级产品。有的观众对中国的电子产品的质量感到惊讶,有的赞赏中国电冰箱和洗衣机工艺精细,外型美观。妇女们则特别赞赏中国传统的抽纱和绣花床单、桌布,称赞中国人心灵手巧。
许多人在观众留言簿上写下了对中国馆的赞语。
一位年轻人写道:“看到了这些展品,才了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使我和我的女朋友十分惊讶”。
莫斯科大学的一位教师写道:“这些展品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天才和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充分体现”。一位观众写道:“你们的展览会象是神话,又象是梦,但愿这美好的梦永远不会消失”。
发展中苏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是许多苏联人在同中国同志交谈时和在留言簿上表达的共同愿望。
一青年写道:“我们希望中苏两国青年一代能和睦友好相处,这将有利于世界和平”。
还有人写道:“谢谢你们来苏联参加展览,我们为此感到无比高兴,感谢你们的美好情谊,请再次光临!我们等候着你们”。
当观众进入中国馆大厅时,首先有秩序地排队领取介绍中国的资料。由于索取的人太多,资料供不应求,得不到资料的人感到十分遗憾,有的久久不肯离去。一位来自阿塞拜疆的年轻人恳求工作人员无论如何给他找一份。他说他不仅来看展览,还要回去向朋友介绍。
在展览厅放映的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经济建设的幻灯片,引起了苏联人的极大兴趣,屏幕前经常围满层层观众。其中一位说:“原来中国是这样美,建设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
苏联观众的兴趣不仅限于展品本身,他们希望了解中国的一切。在展厅里,一群群观众常常围住中国工作人员,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中国人民的生活怎样,中国产品在商店是否供应充足,中国妇女是否享有同男人一样的平等权利,中国青年怎样学习和工作……有些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工作过的专家关切地向工作人员打听:北京这些年有些什么变化?……
展览会一位苏联负责人说:“这次中国馆取得很大的成功,中国馆很有吸引力”。
中国馆馆长崔玉山说,中国馆展出获得成功同苏联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协作是分不开的。苏联方面很重视这次展览,有好几位苏联中央领导同志参观了中国馆。通过这次展览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并将有助于两国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新华社莫斯科9月12日电)


第7版()
专栏:阿根廷通讯

  阿根廷的栲胶
本报记者 管彦忠
栲胶(学名丹宁)是阿根廷的特产,它是鞣制皮革的重要原料。阿根廷得天独厚,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栲胶树(中国叫它坚木)资源,它生产的栲胶80%以上出口到美、欧、亚各洲。中国每年也从阿根廷进口栲胶。最近应梅拉蒂公司的邀请,记者到北部的恰科省参观栲胶生产。
栲胶树生长极为缓慢,硬度大,因而在印第安语里称它为“破斧树”。专家介绍,栲胶树长到七十年后,树的直径也只有三十多厘米。从锯开的树干来看,年轮十分细密,呈浅棕色,同水相比,比重为一点二五,放到水里会沉下去。最大的栲胶树重量可达十六吨之多。
北方栲胶工业公司的厂房占地面积很大,湖边的货场上堆放着四万多吨木料,是从二百多公里以外的林区运来的。天正下着小雨,我们穿行于锅炉和管道之间,或上或下,一股强烈的气味扑面而来。栲胶的生产过程分为三段:原料粉碎、浸提和浓缩。我们看到,一根四米长的原木几分钟内就被切成碎片,因为木质坚硬,滚动圆轴上的十六个刀头每八小时就得更换一次。再经过锤式粉碎机,硬木就变成碎末。碎末被输送到两组浸提大罐里,注水后加热到一百二十六至一百三十摄氏度,每煮四十五分钟换一次水,以便把木头里含的25%的栲胶溶解出来。然后将分离出来的碎末送到另一车间,提炼化工原料糠醛,最后把渣子送到发电车间与汽油混合燃烧发电,真是“物尽其用”。经过十六次循环溶解出来的浸提液含丹宁55%,流到每分钟运行一万一千转的降膜式蒸发器里,在热空气中脱水干燥。成品分两种,一种是粉状的,含水7%,象浅色的咖啡面,手摸上去象淀粉一样光滑;另一种是含20%水分的小块,中国从阿根廷进口的就是后一种。
阿根廷早期的第一个栲胶厂建于1894年。之后栲胶业迅速发展,1926年产量曾达到四十五万吨。在三四十年代每年出口二十多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二。但是近年来,由于非洲及巴西等地黑荆树(也可提炼丹宁)的开发以及世界栲胶消费的减少,阿根廷的栲胶生产大幅度下降,目前只剩下五家工厂,1984年产量只有六万五千吨,其中五万吨出口。全国栲胶委员会主席达瓦斯农艺师告诉记者,阿根廷有栲胶树资源一亿一千万吨(九千万公顷林地),按每年生产十万吨计算,还可用许多年,不需要人工种植。尽管如此,委员会还是提出要保护自然生长的幼林,为后代造福。


第7版()
专栏:

  英国驱逐二十五名苏联驻英人员
本报伦敦9月12日专电 记者李云飞报道:据报道,苏联驻英国大使馆的一个高级外交官戈尔季耶夫斯基已经叛逃,英国方面也已准予政治避难。
报道说,戈尔季耶夫斯基现年四十二岁,是苏联大使馆的参赞,不久前成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K GB)在伦敦的负责人。由于他向英国军情五处透露了克格勃在英国的情况,英国外交部已通知二十五名苏联人在三周内离开英国。这二十五人中有六名是苏联外交官,其余的是苏联使馆、商务、新闻以及其他机构的工作人员。这是自1971年英国方面驱逐一百零五名苏联人以来的最大事件。
有消息说,戈尔季耶夫斯基早在丹麦工作时就是个双重间谍。


第7版()
专栏:

  葡萄牙发生严重车祸
新华社里斯本9月11日电 在葡萄牙北部曼加尔德地区的阿尔卡法切火车站附近,11日晚发生一起两列火车相撞的严重车祸(见上图),造成一百二十名乘客死亡,数百人受伤。
据报道,两列火车都被撞翻,并起了火。
葡萄牙总理苏亚雷斯当晚赶往车祸现场视察。葡萄牙政府决定,从12日起,全国将对这次车祸的遇难者及本月9日为扑灭森林大火而牺牲的十四名消防人员哀悼三天。
对这次车祸发生的原因正在进行调查。(附图片)
  传真照片(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图片新闻

法国总统密特朗12日乘飞机离开巴黎前往法国在南太平洋的核试验基地。图为密特朗总统登机前同送行人员握手告别。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