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一次难忘的家访
韩少华
记得那是1961年的初冬。我接到耀邦同志家里打来的电话,约我到他那里谈一谈。作为学生家长,他想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还说,前不久学校召开家长会,他和李昭同志都因为工作安排不开而没能参加,特地表示歉意。于是,按约定时间,我进行了这次家庭访问。
当时,我正在北京市第二中学任教。耀邦同志的大孩子德平,在这里读书。那时候,我才二十几岁,胸前还戴着共青团徽。也许是在首都工作的缘故吧,见到耀邦同志的机会还是有的。不过,那大都是在集会场合,坐得远远的,听他在上面讲话。此时,我就坐在了他的面前,虽然并不感到陌生,可也还是难免拘谨。
“来,请吃糖吧。”李昭同志陪在一边,微笑着对我说。大约是想活跃一下谈话气氛。
茶几上摆着两盘巧克力糖果。这在当时,也就是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二个冬天,是被看作高热量营养品的。
“我们还有这样一些‘特权’,好不好来分享一下子?”耀邦同志略指了指那糖果,也微笑着说。
我这才想起,谈话该进入正题了。
“德平在学校,表现还是很好的。政治热情很高。大炼钢铁的时候,他一连两天两夜坚持在学校,守着炼钢炉,眼睛熬红了,也不叫苦。一直到第一炉钢炼出来……”当时,说到我们靠了浑身贴着旧布条防止漏气的自制风箱来鼓风炼钢的情景,我的语调大约是很振奋的,“第一炉的质量还不够理想,不过同学们,特别是共青团员们,干劲很大。德平也是这样……”
耀邦同志听着,却笑而不语。
那一刻,我也只把他的神情,看作是教子甚严、律己也更严的一种自然表露罢了。
此外么,还说了德平“看问题比较深入”、“没有干部子弟优越感”等等几条优点。
“还是报一点忧吧。”耀邦同志的笑意不知什么时候淡了,温和地插了这样一句。
那么,提一条“学习上有些重文轻理”?我这个语文老师不大情愿。提一条“不大注意衣着整洁”?又觉得生活小节不值一提,说不定正同他的优点有些联系呢……我只好说:
“他有些口吃,影响开展工作。”
耀邦同志听了,倒畅快地笑了起来。
“这也有我的责任罗。”说着,望了望也正含着笑的李昭同志,又转向我说,“大概是长征过后了,我们几个小鬼常跑到一起说笑。不知哪个带的头,学起口吃来。一下子就真地口吃了。有一天,主席看到了我。我有点怕,怕这毛病暴露给主席。这一怕,更口吃得不行。主席皱了皱眉头,要我改。还说要我到警卫团去当一当教员,讲一讲课。看我为难的样子,主席就笑了,告诉我一个办法:去找一个墙角落,站在那里,面对墙角,把要讲的内容一句一句想好,慢慢地讲,定下心来不着急。再去上课,就会好起来。我也是作过教员的。对自己孩子的毛病倒没有注意去管。不过,口吃只是心理现象,并不遗传嘛。”
说着,他又畅快地笑了起来。
谈话继续进行。我心里不觉松弛下来。没等李昭同志再让,茶也喝了,糖也吃了。
“很抱歉,我间接地麻烦过你这位老师同志。见了面,是应该表示一点谢意的。”
哦,这或许指的是有关那篇《与陈伯之书》的事情吧?
一天夜里,有人敲我宿舍的门。开门一看,是德平。我问他,这么晚了,校门上了锁,怎么进来的,有什么要紧事情?他说,是翻墙进来的;又说,毛主席向中央的一些同志介绍了一篇文章,就是齐梁时期文人丘迟写的《与陈伯之书》。凭了这一纸劝降信,敦促那个已经投靠北魏的陈伯之,复归于梁朝。德平告诉我,毛主席认为,信中对叛将明之以“义”、晓之以利、动之以情,文笔包含着很高的策略艺术,对我们的工作会有启发。德平还说,他父亲当晚正在阅读这篇文章,手边资料不足,有几处文字待查,他才跑到学校来,要我帮助一下。等把资料查到,德平离校的时候,夜已经很深了。
果然,耀邦同志提到了那篇文章。
“实际上,政治、经济、军事,也包括教育,都是一门艺术,里面都充满了辩证法。这辩证法么,需要学习几十年才可能长进一些。有时候,甚至需要交上一笔惨重得让人落泪的代价,才变得明白一点。弄得不好,是少不了要被它惩罚一下子的……”
耀邦同志这番话,说得略显激动;特别是其中“代价”和“惩罚”的提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惜,在当时,我也只能从一般的理论意义上去感受一下而已。
“回去请你代我问老师们好。如果抽得出身,我还要到学校去看望大家的。”
听耀邦同志说到这里,我记起在困难时期刚开始的时候,他作为学生家长,来到北京二中,看望老师们。他曾跟一位最年长的陆庭栋老师交谈,问了教学,也问了生活。甚至问到“老师们上班来去的公共汽车票子,是不是自己掏腰包”这样的细事。陆老师回答说,“是要自己掏钱的。”耀邦同志点了点头,似有所感,说:“我们实行的还是低薪制。公共汽车票子由国家负担也是应该的。老师们的工作、生活,本来就够艰苦喽。”
临别,耀邦同志握着我的手,连说“再见”,并且同李昭同志一起,送我到走廊的台阶前。
当时,我怎么也想不到,同他“再见”的话,竟应验在五年后的那个秋天,应验在正义路原团中央大院里的一次“示众”大会上。我悄悄地离开了会场。不久,我也失去了人身自由……
二十多年过去了。德平已成了一名初有建树的考古学工作者。追忆往事,如在目前,仿佛那只不过是昨天的事情一样。
1985年教师节前夕


第8版()
专栏:

为童话说几句话
金近
这几年来,童话算是翻身了,因为极左思潮一直把童话看做眼中钉,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中,如果要批判文艺,童话也是最容易招来横祸的。“四人帮”横行时期,更是不容许有真正的童话存在。童话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美学,拟人化,幻想夸张,典型创造等等问题,正好是“四人帮”的批判对象。铲除了“四人帮”的祸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童话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童话,今天看来,这些童话还是很有生命力的。
可是,有些人似乎觉得童话好欺负,又给她难堪了。有的把童话当做万能工具,怎么变都可以。比如,在一个完全现实的环境里,突然出来个动物昆虫之类跟人对话的场面,弄得不伦不类;有的把童话当做玩具,认为向小孩逗乐就是写童话的目的;有的干脆宣布写童话不需要生活,可以任意胡编乱造;有的认为童话只要幻想就够了,幻想是单纯为了发展孩子的智力,偏偏撇开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生活来谈智力。现在童话创作从数量来看倒是多了,但从整体来看,质量没有突破前几年的水平。有的还巧立名目,什么“浓缩童话”、“惊险童话”、“猜谜童话”、“历史知识童话”、“数学童话”、“科学童话”等等,把童话创作当做变戏法的玩艺儿,以想入非非地乱追求形式为满足,不仅把童话庸俗化了,也败坏了童话的声誉。
这种趋势如果发展下去,对孩子的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童话创作从丹麦的安徒生开始,中国从叶圣陶、张天翼开始,都是为了陶冶孩子的思想情操,让孩子有个美好的心灵,并间接反映现实生活,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这个责任,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必须尽到的。童话需要创新,但创新应该更好地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更好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使我们的童话能一代代留传下去,我们只要脚踏实地地下苦功夫,熟悉生活,钻研创作技巧,相信总会有所成就的。
孩子们喜欢童话,我们更要努力写出为他们所喜爱,又对他们有教益的童话来。童话是以美见称的,是可口的精神食粮,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好朋友,但愿我们的童话能多给孩子们一些生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第8版()
专栏:

记得那盏小油灯
孙士英
夜晚,静谧而深邃,我凝视着案头明亮柔和的荧光灯,不禁想起了当年伴我夜读的那盏小油灯……
大约是1951年的初冬吧,我们四个初小刚毕业的孩子,因为乡村没有完小,辍学年半有余了。正当我们求学无门之时,同村的顾老师忘掉白天教学的劳累,欣然点亮小油灯,为我们补习功课,用紧张的节奏弹拨着一首明快恬静的时间曲。
小油灯的一缕青烟在四人合用的语文和《算术之友》上摇曳着。这是一盏没有玻璃灯罩、用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灯头炽烈地燃烧着,仿佛一个光明的使者,闪动明亮的眸子,给我们送来光的温情。顾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犹如脉动于深山幽谷的一条小川,汩汩地流进我们渴盼的心田。我们在迷离的灯影下,听着时间曲旋律的呼唤,驰骋在安谧而神秘的夜的世界,寻觅智慧的光点。小油灯熬红了眼睛,顾老师的脸颊也开始消瘦了。然而,艰苦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我们四人用大半年时间,完成了两年的学习任务,于次年暑期进城考取了县中。在攀登知识的“十八盘”中,我们快速地跨越了坚实的最低一级的石阶。
小油灯的光焰虽是微弱的,但它却为我们在求知的旅程中争得了时间。要不是顾老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抓住时机,及时给我们补习,也许我们至今还处在半文盲的愚昧混沌的状态呢!而今,我们四个人,有的在首都钻研尖端科学,有的在地方为农业现代化出谋献计,有的从事党史资料征集研究,有的在教育园地上培育希望之花。我们在奔驰的四化列车上,起着小小螺钉的作用。每当想到这里,怎能不忆起那盏小油灯,怎能不怀念那“甘愿作红烛,为人送光明”的顾老师!
如今,闪光的岁月已使白昼和黑夜同样明丽迷人,那盏伴我夜读的小油灯早已不知去向了。但是,它那炽烈的火焰,连同顾老师那颗热烈燃烧的心,却依然在我心头亮着。渐渐地,我只觉得,联翩的思绪伴着眼前荧光灯的光束,凝结成一个执着的信念:金光灿烂的华灯固然值得赞美,但茅屋小舍的一豆灯光,不也值得回忆吗?凡是尽其所能,给世人点燃光明的,哪怕是极微弱的光,也会在人们记忆的星空中,闪烁着不灭的光华。


第8版()
专栏:

山村教师(二首)
何理
月色下
在朦胧的月色下
你赤着脚
哗啦哗啦地趟着溪水
搭着一块块踏石
踏石是你躬身俯卧的化身
孩子的小脚丫
叭哒叭哒踏过
象踩着你的脊梁
你又背起
得过小儿麻痹的女孩儿
沐浴着晨光跨过小溪
口中还轻轻地哼唱
为了让孩子
摘取未来科学的明珠
你甘为人梯
和桥梁
窗口
小小窗口
也是一洞天宇
隐藏着多少奥妙
深夜最富于魅力
园丁的心是它的恒星
笔下留有漫长的轨迹
燃烧的是蜡烛般的生命
欣慰的是颗颗新星的孕育


第8版()
专栏:

给教师肖力群
你用那支洁白的短枪
在黑色的山坡上扫射——
难题中弹了,疑惑“呜呼”了
你的洁白的智慧
扫射着黑色的愚昧
山坡下的孩子们
睁大眼睛把你注视
他们忽地明白了
什么是被知识武装的勇士


第8版()
专栏:

老师早上好〔宣传画〕 李崇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