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世界人民支持你们”
——诺尔曼·白求恩论中国抗日战争
今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日。四十多年前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正义斗争,得到各国人民和进步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当年不远万里投身我国抗战的伟大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同志,热情赞扬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痛斥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罪行。以下是白求恩同志的一些有关论述。
——编者
“千百万爱好自由的加拿大人、美国人和英国人的眼睛都遥望着东方,怀着钦佩的心情注视着正在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着光荣的斗争的中国。……我被派来做他们的代表,我感到无上的光荣。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为什么在三万里以外地球那一边和你们一样的人要帮助你们。你们和我们都是国际主义者;没有任何种族、肤色、语言、国界能把我们分开。日本和战争贩子们在威胁世界和平。我们必须击败他们。他们正在阻碍人类向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伟大的历史性的进步运动。正因为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的工人以及抱着同情的自由主义者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现在帮助中国来保卫这个美丽可爱的国家。”
——1938年9月15日在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开幕典礼上的讲话
“你们的战争是正义的,你们并不孤立,世界人民支持你们。……反抗法西斯是我们共同的任务,我们来中国,不仅是为了你们,也是为了我们。”
——1939年夏在晋察冀边区党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基希兄弟与中国的抗日战争
朱伟华 周美如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想起一对来自欧洲腹地——捷克斯洛伐克的同胞兄弟。他们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斗争中,用自己的笔和手术刀给了中国人民以宝贵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名字是埃贡·埃尔文·基希和弗里德利希·基希。
埃贡·埃尔文·基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享有世界声誉的捷克斯洛伐克籍新闻记者。他于1885年出生在布拉格一个犹太血统的商贾家庭,读完德语中学后考入布拉格理工学院,后改学哲学和文学。离校后进入报界,主要为波希米亚地区的德语报纸撰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基希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基希回到捷克,发表了他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品《他并非生来就是共产主义者》。这篇作品生动地描述了基希本人以及他的好友们由一个爱国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成长为有觉悟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此后,埃·埃·基希作为一名革命的新闻记者活跃于国内及国际文坛。他曾访问过苏、美、英、法、奥、荷、匈等许多国家。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基希来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他用亲眼所见的事例,写成了《吴淞废墟》等多篇报道。在这些报道中,作者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描绘了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残酷压榨的惨状,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恣意掠夺和蹂躏中国人民的罪行。尤其是他对于日寇暴行的揭露,是对正在受难的中华民族的有力声援。让我们读一读《吴淞废墟》中的段落吧:
“日本军队侵入闸北……没有多远,中国十九路军就很快地阻止了日本人的前进。战争在一条二十五公里的阵线上展开……好几万死者和伤者,好几万栋房屋,是这次战争的代价。”
“现在,我们靠在栏杆上,把眼睛或望远镜集中于吴淞。……顶甲板上的日本太太和绅士们,在高兴地指点那些掩蔽着尸体的被毁的房屋,欣赏破坏工作中那奇异的佳作”。
埃·埃·基希将他在中国所写的二十四篇报道汇集成册,取名《秘密的中国》,于1933年在柏林出版。但不久却被自称为“欧洲文化和新欧洲秩序的维护者”的纳粹党魁戈林列为禁书而遭到查抄、焚毁。然而,德国法西斯的文化专制政策并不能遏制人们对于中国的秘密及中国的命运的关注。《秘密的中国》在欧洲的德语区不胫而走,尔后又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成为三十年代初世界进步人士了解中国社会的教科书,成为呼吁各国人民援助中国人民抗日的号召书。例如曾经在延安为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治过牙病的女医生罗别愁,就是受这本书的影响,远离祖国和亲人,从欧洲来到中国支援抗战的。
如果说,作为著名报告文学家的埃·埃·基希的名字在我国尚为人知晓的话,那么,知道他的兄弟弗里德利希·基希名字的人,恐怕就寥寥无几了。
弗里德利希·基希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时期的著名外科医生,也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一位老党员。
1936年7月,西班牙人民掀起了反抗德、意法西斯和佛朗哥反动派的革命战争,世界各国进步人士热烈响应共产国际的号召,纷纷奔赴西班牙战场,并于同年组成国际纵队,同西班牙人民一道,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西班牙共和国。弗·基希受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委派,以捷克斯洛伐克援助西班牙人民的“夸美纽斯医疗队”队长的身份,参加了保卫马德里的战斗。马德里失陷后,弗·基希和大批国际纵队的战士被扣留于法国南部的集中营。
1939年春,弗·基希等九个国家的十九名共产党员医生在集中营地下党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的帮助下,经过多次斗争,终于获准离开集中营。这十九位医生随即组成了第二批国际援华医疗队,并辗转来华。他们一踏上中国国土,便派出代表前往重庆与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同志取得了联系,并向周恩来同志表达了他们要尽早去延安的愿望。周恩来同志为了顾全抗日统一战线的大局,说服他们留在国统区,并勉励他们“为抗日救亡运动多做贡献”。第二批国际援华医疗队听从了周恩来同志的意见,遵照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安排,参加了设在华中、华南各地的救护总队的工作。
弗·基希和医疗队的其他成员,在进行医疗救护工作的同时,还在培训我国大后方的医务人员、开办卫生学校和组织卫生防疫机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一直工作到抗日战争胜利之日,才离开中国。
当年弗·基希等十九位第二批国际援华医疗队队员的名单是由国际纵队的炮兵政委谢唯进同志(以前是柏林中共旅德支部负责人)保存下来的。今天,这份名单已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厅里。可惜弗·基希的姓(Kisch)被错译成了“基斯赫”,以致使人不易注意到这位“弗·基斯赫”就是埃·埃·基希的兄弟。
正象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和白求恩、柯棣华等许许多多国际主义战士一样,基希兄弟是中国人民的真挚友人,是中华民族的知己,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人。(附图片)
埃贡·埃尔文·基希


第7版()
专栏:域外散记

见面胜似闻名
——亚的斯亚贝巴琐记
马世琨
不知怎的,在亚的斯亚贝巴勾留期间,脑际总浮现出少小时从章回小说中读到的两句老话: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或许,对于我来说,这座城市的现实风貌,同关于它的传闻记述,有的是如此迥异,有的又那么相似。
当飞机飞越驰名于世的东非大裂谷抵临亚的斯亚贝巴上空时,我简直不忍心下望,以免目睹传闻中的它那过于寒伧的容颜。因为此刻我联想起美国著名记者约翰·根室三十五年前在《非洲内幕》一书中对它的如下描绘:“看起来它好象是由一架携带垃圾的飞机上零零散散抛下来的垃圾堆砌起来的。它象是一个鞑靼人的营房,而不象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三十五年,一个人可以从孩提步入中年,一个城市又能有多大变迁呢?
出我意料,呈现在面前的亚的斯不是简陋的军旅营寨,而是一个与三千四百万人口的国家相般配的都会。繁华的丘吉尔大街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许多高大建筑物矗立两侧,颇有现代气派;人民大道笔直宽阔,有的街段足可容纳八辆汽车并驰而过;雄踞于山丘之上的市府大楼,据说是黑非洲最美最大的市政府建筑;革命广场上可排出二十万人集会的壮阔场面。在驱车游览市容时,一位久居肯尼亚的朋友说,这里的高层建筑不少于有“非洲伦敦”之称的内罗毕,只是失之于星散,显不出气势罢了。对此,我有同感。
每到一座异国城市,我都喜欢徜徉街头,以便更多地领略当地的风物民情。在亚的斯却未能如愿。因为我怕那到处可见的擦皮鞋孩子的尾随不舍;更怕看见乞儿们的目光和一只只伸出的小手。他们正当人生的黄金岁月,活动的天地本应是校园课堂,猎取的原该是学识智能。但贫穷和近年来可怕的旱灾使他们与这类福份无缘,这支叫人看了心酸的队伍更扩大了。
市中心耸立着一座高约十米的青铜塑像。一位年长的武士顶盔披甲,手持长矛,坐下一匹前蹄奋起的高头大马,透出一股血战强敌、身先士卒的气概。他是孟尼利克二世,1974年被废黜的塞拉西一世皇帝的叔祖父。这个在位二十四年的国王,外御强敌,内理朝政,文治武功,颇多建树。他是新亚的斯市的奠基人,也是从国外引种尤加利树的倡导者。如今,这种兼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高大乔木,不仅撑开万千绿伞,为山城增色添姿,也给该市百万居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木柴。在他的塑像前我沉思默想:埃塞俄比亚人民和政府是尊重历史的。十年前那场推翻封建王朝的风暴,或许过于猛烈、损及无辜,但无疑外界对它也有所渲染夸大。因为它并未荡涤一切,而是留下了国家历史的华章和民族的精英。
早就看到过一种充满偏见的描述:埃塞俄比亚人由于自以为是天下最漂亮的人种而傲慢自大,难与交往;他们不认为肤色黝黑是自己生就的颜色,而是太阳爱抚的结果。在希腊语中,埃塞俄比亚意为“晒黑了的脸孔”。
然而,在亚的斯我既看到了埃塞俄比亚人的美貌,也感受了他们的谦恭和热情。这里的人们确实生得标致:高鼻梁、薄嘴唇,身材健美颀长。男子爱留小胡子,显得机灵俊俏;妇女时兴将乌发盘成流线型、蘑菇状,越发娴雅娟秀。这里的人诚挚友善,乐于助人。我们在街上问路,行人无不悉心指点;有事找出租车,闻者准会主动帮忙;到政府机关办事,任何一个走进办公室的陌生人,都要握你双手,问候致意;与熟人相遇,少不了要受“亲面礼”,而且两次不够,须得一左一右连来四次。听常驻此地的中国同志说,要是与当地老朋友见面,对方除向你问好,还要连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十大姑八大姨也问个遍,亲切感人之至。
我常想,要了解一座城市、一个国家,靠书本和传闻往往难以确切,有时得到的可能并非真情实况,无怪乎中英文中都有“眼见为实”的成语。亚的斯之行使我受益颇多,也更加深了我的上述感受。(附图片)
亚的斯亚贝巴掠影


第7版()
专栏:

残疾人之城
美国西部有座叫伯克利的小城,只有十一万居民,残疾人却占了百分之十以上,因而有人把它称为“残疾人之城”。
的确,伯克利城名副其实,它为残疾人在生活上提供了多种方便。商店里出售专为残疾人制造的生活用品。比如,一种安放炒锅的锅架,不用手就能随意将炒锅倾斜,而且容易固定住,便于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使用。其他残疾人也都不难从商店里买到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不少商店、餐厅和娱乐场所还有便利残疾人的设施。比如,商店门口没有台阶,也没有门槛;餐厅中设有残疾人专桌,餐桌的高度适合坐轮椅的残疾人,而且可把轮椅直接伸到桌子底下。
伯克利城离旧金山市不远,是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分校所在地。该校的师生来自美国各地,种族和肤色各异,生活方式不同,但能融洽相处,对残疾人没有偏见和歧视。师生们的行为自然影响着伯克利城的其他居民。残疾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上有一种安慰感。因此,美国各地不少残疾人慕名陆续迁到伯克利城居住。久而久之,伯克利城也就成为美国残疾人最集中的聚居地。 ·曰林·


第7版()
专栏:域外拾零

哈雷彗星招财进宝
陈封
七十六年才能一见的哈雷彗星,明春又要回归了。世界各国许多天文学家纷纷准备到南半球去进行观测。
最善于创风气之先的美国商人也在大动脑筋,企图利用哈雷彗星招财进宝。据最新统计,全美国已有八十家公司在加紧生产数千种与哈雷彗星有关的商品,如纪念币、纪念章、有彗星图案的服装和用具、彗星形状的装饰品、糖果、文具等等。关于哈雷彗星的画册和书籍也将大量印刷。预计以哈雷彗星为名的商品交易额将达五亿美元之多。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以一睹哈雷彗星为快,制造各种规格望远镜的行业的生意便大为兴旺,一年来销售量已增加了50%。有一种附带三足架的普及型“哈雷天文望远镜”,售价二百美元,已售出一万套,生产厂家估计在年底以前还可以售出五万套。
旅游公司也开办了观赏哈雷彗星的业务,可到南半球的秘鲁、博茨瓦纳、澳大利亚等地去,一方面旅游一方面看星,收费从一千四百美元至两万九千美元不等。有些旅游公司还聘请了著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作临场讲解员,因而更能招徕顾客。行期虽然远在明年三月,但预订观彗星旅游票的人日渐增多。
然而,科学家们说,卷入这场哈雷热的人,最后也许要大失所望。因为到明年三月,哈雷彗星和地球之间最短的距离仍达四千万英里,它的头尾总长度可横跨北斗星座,但其亮度可能不及北斗七星。


第7版()
专栏:他山片石

老外湖边一山庄
计泓赓
从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驱车一个多小时,就抵达恬静美丽的老外湖山庄。
这里湖光山色,引人入胜。农舍大多是木结构,式样精美别致。宽敞的阳台个个都是鲜花镶边。屋前屋后更是鲜花和草坪的世界。即使在公路两旁,没种庄稼的四野也是绿草如茵,好似一幅幅地毯伸向前方。人称奥地利整个城乡是个大花园,并不过分。这个国家没有固定的旅游点,因为她几乎处处有看头,有玩头,处处都可以接待游客。每年到奥地利来的外国旅游者有一千五百万人,相当于全国人口的一倍。
中午,我们随便进入一家离湖稍远的家庭饭店就餐。这爿店在山庄中并不显眼,但在那里吃饭富有异国奇趣。餐厅墙上翘着大大小小的鹿角。几个长方形的玻璃罩灯,挂在突出的鹿角下。灯泡呈蜡烛状,几乎使人觉察不出这是现代化的电灯。几扇玉米棒子疏落地悬挂在饭厅里,更给这里增添了几分农家风光。一打听,原来山庄不仅依山傍水,附近还有温泉,还可打猎呢!
这里不仅家庭式饭店多,家庭式的农民客栈也不少。饭后,我们漫步到一家客栈参观。石径小路不远处,一位上了年纪的主妇把我们迎了进去。这里楼上楼下共有七间客房,十四个床位。眼下都住满了。除客房外,楼下有大小两间客厅。厨房里冰箱、不锈钢全套炊具设备一应俱全。客人如有兴趣,还可在这里做点什么吃的。应我们要求,女主人打开了一间客人暂时不在的房间。但见房间虽不豪华,但清净素雅,住在里面是十分舒适的。
据主妇讲,他们一家四口,有两个小孩。全家有六条奶牛,十四头小牛,十五公顷草地,出售牛奶和牛。旅游客房收入占全家总收入的一半。房子是十六世纪传下来的,本已老旧不堪,州政府贷给住房建设促进款,才又重新改建。老两口每天很忙,又务农又接待客人。在这里,象他们这样的人家不少。
十年前,这个小山庄人口外流。因为山区一般收入少,人们愿意出去。后来州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民搞家庭饭店和家庭旅舍。除发放贷款外,规定凡农民出租二、三间客房的,不需申领营业执照。这样一来,农民就不出走了。
在奥地利,企业性的旅游饭店约有二万一千多家,而家庭式旅舍却有五万八千多家。整个旅游业的外汇收入是可观的。奥地利旅游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在八十年代,每年的外贸逆差70%靠旅游收入弥补。
行色匆匆,意犹未尽。当我们的汽车沿着高速公路向奥地利另一个州行进时,我默默地思索着:我国与奥地利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在旅游资源和特色上不是各有千秋吗?去年我们提出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风景名胜点的住宿难、吃饭难、坐车难等等已大见缓和。怎样进一步借鉴国外经验,让无烟工业和有烟工业一起多为国家创造外汇,把旅游事业办得更兴旺些,这虽是个老题目,但大有新文章可做呢。(附图片)
美丽的农舍,也是家庭旅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