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5-08-07

1985-08-07新闻联播 文字版

“现管”不管

第8版()<br/>专栏:<br/><br/> “现管”不管<br/> 司徒伟智<br/> 据我观察,“不怕县官,只怕现管”这句俗话现在有点不灵了。<br/> 如果还灵,那么你如何解释:只为该在马路东头还是西头砌个垃圾箱这等小事,竟然扯皮来扯皮去,从区环卫所的科长到所长都拍不下板,非得有劳区长大驾不可;另一座城市的五幢大楼竣工一年有半了,城建部门负责人仍在为通水、通电、通煤气,搔首不已,最后还是市长出马才一通百通……<br/> 真是“现管”不灵“县官”灵。虽说是“现管”的份内事,可由他自己来干,偏不行;“县官”一试,偏就行!于是,在有些地方,“县官”们即上级领导者们纷纷受到表扬,“矛盾三年莫解,区长一锤定音”之类的新闻见报,便在情理之中了。<br/> 表扬一多,却也引出个问题:“现管”何在?事情由上司或上司的上司拍板了、解决了、代办了,身当其任的具体工作干部不是形同虚设了吗?<br/> 假如上级领导者真的能包办一切,那倒罢了。可惜“假如”毕竟是“假如”。一个区、一个市,政事之繁,头绪之多,哪里是凭一己之智、一人之力应付得了的!假如下级干部都是颟顸庸懒的草囊饭袋,那也罢了。可事实大抵并非如此。据我所知,症结往往在有些部门的干部缺少严格明确的职责权限,以至事无巨细都无章可循,动辄矛盾上交。看来,主要的不是什么个人素质问题,而是管理机构的素质问题。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系统内部的运动能否有效,效率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分清层次。就象我们思想深邃的古代哲学家说的:“毋代马走,毋代鸟飞”(宋钘、尹文)。哪里管理层次混乱,上一层次取代了下一层次甚至下下层次的工作,哪里的上级干部固然成天奔走、应付、救急,下级干部则不免无所措手足了。久而久之,“现管”就变成不管了。<br/> 自然不能把“县官”与“现管”之间的工作界限当作“楚河汉界”。于不得已时干预下级事务、为群众办好事的上级干部,确实是可敬的。韩非子有点偏激,认为郑国宰相子产在出游时偶然察破一个罪犯,就愤愤然道:“子产之治,不亦多事乎?”其实,偶发性事件是无法消除的,见机行事是永远需要的。问题在于切忌将偶然视作常规。批评下级干部不得力,可以,撤换也可以,唯独经常性的越俎代庖不可以。<br/> 然而,某些简单化肯定上一层次干预下一层次的表扬宣传,恰恰会导致视偶然作常规,乃至视反常为正常。它给予我们的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县官”在此,何事足忧?什么建立从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法规,什么健全严格明确的机关和岗位责任制,好象倒是不急之务了。

难忘布莱德湖

第8版()<br/>专栏:大地<br/><br/> 难忘布莱德湖<br/> 莫应丰<br/> 我在布莱德湖边沉睡了一晚,压根儿不知道它是何许面貌。飞机上,卡拉奇,贝尔格莱德,卢布亚那,行程数万里,半辈子道路,浓缩在一天走完。反复升腾和降落,云里雾里梦里,最后钻进一辆卧车,睡着了。究竟到了什么地方,又是怎样躺在帕克旅馆那舒适的绵床上的,印象模糊。教堂的钟声和户外啼鸟的喧闹把我惊醒。我跳下床,赤足走向阳台,拉开长垂接地遮住整整一壁的帘子。不曾想,这帘子竟象一位新娘的头帕,刚拉开,布莱德湖便以其异国天姿呈现在我面前,把我惊呆了。<br/> 我见过许多的湖,洞庭湖、太湖、鄱阳湖……“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美在气势磅礴。而布莱德湖,凭栏一望,尽览无余。它本来不大,又由于令人惊叹的洁净的水和空气,拭亮游人的眼睛,望多远,见多远,湖光山色,似伸手可以触摸。湖中有几只天鹅,一群野鸭,一、二、三、四、五……历历在目。<br/> 它四面环山,一色墨绿。好象有无数看不见的脉管把湖里的水吸上山去了,滋润着那里的草木,郁郁葱葱,这才称得上湖山一体,相映成趣呢。和谐中也有对比和变化,瞧对面那高耸入云的峭壁吧,如刀砍斧削,兀然雄踞。峭壁绝顶,有一个古老的城堡,墙根与石壁直接衔合,分不清哪是天工哪是人工。朝阳把它们镀成金色,更是浑然一体;而这金色的城堡又把清晰的影子倒映在湖中,想想吧,该有多美!还不止这些,湖心岛上那个尖顶教堂,象一柄附带着水草刺破明镜直指青天的利剑,使人产生神话的联想。往远看,高高的阿尔卑斯山脉贴在天际,山顶白雪皑皑,那是冬天跚跚而去的影子。而布莱德湖呢,遍地盛开着鲜红的郁金香,冬天和春天就是这样奇妙地共处在同一个早晨。<br/> 在湖里漫游的野鸭飞起来了。有一只竟直线朝我飞来,落在我的阳台上。我隔着玻璃门向它打招呼,它懵懂地望着我,感到陌生。我立刻揭开行李箱,取出照像机想留下这一难得的镜头。当我开门的时候,它飞了。<br/> 下了楼来到湖边,我才知道,这些野鸭是根本不怕人的,公然在行人的脚边,把头埋进翅膀底下打瞌睡。没有那一位贪吃者去捕捉他们,人和野禽相处得这样好,我还是头一次见到。<br/> 一辆辆几无声响的小车,流星般掠过山道,停在湖边。车门开处,是一对对情侣和一个个小家庭。现在还不是旅游旺季,游客大都是本地人,分不清谁是学者,谁是工人,谁是农民——衣着和肤色无多少差别。一张张面孔都是端正的,无论男人或女人,高大而健美,许是环境的濡染使他们变美的。不是吗?那么多空地,不露泥土,野草铺成无边的地毯,点缀着鲜花;树丛、建筑物和石木雕凿的艺术品,无一处有“到此一游”的污染;路上,草坪上,长凳底下,不用说没有空罐头和纸屑,就连烟头也难以找到;那些存放垃圾的塑料篓子,也以其和谐的色调与环境相融合,不但不碍眼,反而产生轻快的节奏感;空气中是没有灰尘的,游人们洁白的衬领可以作证。只有当导游的马车匆匆驰过时,马儿可能来一点恶作剧,将马粪公然留在路中间,但很快就被扫去了。<br/> 遥望马车远去,目光又被湖边的建筑物吸引住了。那不就是帕克旅馆吗,由深红和漆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线条和板块,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工艺品。它背后的所有建筑物都各以各的色彩和结构与湖山相映称。我望着它们入迷,耳边响起了交响诗。提琴的柔美,圆号的深沉,长笛的飘逸,贝斯的雄浑……这就是布莱德湖,美丽的艺术整体的湖。<br/> 我想把它看个够,可是,五天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临走时,我深深后悔着没有沿湖边走一圈。当我向它投去最后一眼时,又惊呆了,湖面上陡然绽开千万朵莲花。是童话吗?不,是青年们驾驶着帆板,在水上追逐。为什么前几天都不曾见过,偏偏只在今天?因为今天起风了。<br/> 布莱德湖,使我流连……。

《家》并没有过时——读《病中集》有感

第8版()<br/>专栏:书林漫步<br/><br/> 《家》并没有过时<br/> ——读《病中集》有感<br/> 纪申<br/> “我的小说并没有过时”。这是巴金在《病中集》中《一篇序文》里的话。作家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连他自己有一个时期也误认自己的小说早已“过时”了。1977年8月在《家》的《重印后记》中就曾写下:“我的作品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但是事隔一年,现实生活告诉了他,使他在《爝火集》序里又纠正了自己说过的话:“现在我知道我错了。明明到处都有高老太爷的鬼魂出现,我却视而不见,不能不承认自己的无知。”还说:“今天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必须大反封建。”而在另一篇《买卖婚姻》(《病中集》第135页)文中,他因听到广播某省八个姑娘联名倡议要作带头人,做到婚姻自主,与传统决裂,便发问:“五·四时期的传统哪里去了?怎么到今天封建传统还那么耀武扬威?要同它决裂,要保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年轻姑娘们还需要有人带头,还得从头做起。”若说反封建,从辛亥民主革命算起的话,到今天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何只买卖婚姻一桩!诸如等级观念,官僚主义,一言堂,特权思想,门第观念等等,不也都是封建残余或流毒么?难怪巴金直到今天还要说:“不管过时或不过时,我还是要大反封建。”<br/> 不久前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在瑞金剧场演出话剧《家》,一天夜里,我去看戏,竟在剧场外面被人拦着索买余票,使我大吃一惊。这该是近几年来“话剧危机”中的罕见现象吧!回想1943年应云卫率中华剧艺社在成都演《家》曾哄动一时,那是旧时代的事不去说了。想不到四十多年后的八十年代今天,这个戏仍然受到观众如此的喜爱,由此可见它的艺术生命力。这不同样也可以说明《家》并没有“过时”,它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么?<br/> 记得1982年荒煤同志在一篇文章里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我也说几句真话。过去我自己以及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同志对巴金同志在中国文学事业上所作的贡献,也是认识不足,了解不深的。”他说这话是有感而发的。还提到抗日战争时期中,他接触到不少“二十岁左右青年,千里迢迢冒着危险奔向延安,有好几个青年同学(投考鲁艺的)都说他们爱好文学,要革命,思想上的许多变化,都是受了巴金作品的影响。”文章的感情很真挚。使我又联想到《家》的遭遇。解放后不也有人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么?不少文学史家和评论家不也都指责《家》没有明确指出一条道路,没有写到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没有揭露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对批判人物给予过多的同情,等等。就在打倒“四人帮”以后,还有人对重版《家》表示怀疑,即使今天也还有人持以上的某些看法哩。其实早在《激流》的总序里作者就声明:“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明确地指出一条道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前些日子剧作家曹禺也说:“有人说《家》没有接触封建社会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接触一个社会的根本问题很难。靠一个剧本去写社会根本问题这就更难。从创作规律上看,应该是熟悉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创作是不能有任何禁区的。我是赞成‘陈言之务去’的,写戏不能老是那么一条路子,一个套子,什么东西搞久了也会变成陈言的。”(见《家》演出资料汇编第二辑)由于多年来“左”的思潮的影响,某些违反艺术规律的条条框框长期地制约着人们的观念,产生以上提到的一些看法,也是必然的,不足为怪。连作者自己也在改变看法,也有个认识过程。问题是面对现实,应实事求是,认真思考,不要老把自己装在“一个套子”里。不看天气,大晴天也打起雨伞,那不是“套中人”又是什么?

《塞外风情》

第8版()<br/>专栏:新书架<br/><br/> 《塞外风情》<br/>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塞外风情》,荟萃了散文六十余篇,二十四万多字。抒写了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承德避暑山庄、清代皇帝举行秋狝大典的木兰围场、燕山第一高峰雾灵山、雄浑壮观的金山岭长城等塞外一带特有的风情,读后让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受到美的熏陶和文明高雅的享受。<br/> 风光秀丽的塞外承德,早以她古香古色的宫殿,明澈活跃的湖水,苍茫蓊郁的森林,坦坦荡荡的平原驰名中外,成为中外旅游者游览观光的胜地。作家峻青以他豪放优美的笔触,酣畅淋漓地描写了承德避暑山庄富有诗意的美,及木兰围场的坝上风光,使人心驰神往。魏巍的《草原纪事》,翟向东的《巨龙飞舞燕山深处》,把读者带进了新的天地。<br/> 《塞外风情》散文集,将会使你增进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祖国壮丽山河的了解,将会使你受到一次极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在是八十年代青年和旅游者必备的佳友,也是广大文学爱好者、业余作者喜读的一部好书。(文播)

山里的八月(外一首)

第8版()<br/>专栏:<br/><br/> 山里的八月(外一首)<br/> 尹安贵<br/> 山里的八月是个满满的担儿<br/> 一头装的色彩<br/> 一头装的香味<br/> 山民挑着<br/> 晃晃悠悠<br/> 往山上走一不小心打翻了担儿<br/> 色彩流出来<br/> 香味溢出来流过一坡坡稻田<br/> 稻谷黄了流过一坡坡高粱<br/> 高粱红了流过一坡坡果林<br/> 果子熟了<br/> 流到山下两家重点户<br/> 八月就在刺绣店<br/> 展示大山斑烂的秋色<br/> 八月就在汽酒厂<br/> 扬起满县城的果香<br/> 修公路的炮响<br/> 把热烈的心曲放进去<br/> 把在嘴边磨起茧的叨念放进去<br/> 把山野所有的声音全都放进去<br/> 放进炮眼里去<br/> 只愿这一刻成为无声的定格<br/> 然后让山民在远处的山顶站成传说<br/> 然后让他们用眼睛去点燃引线<br/> 立刻有一朵烟云的昙花开放<br/> 立刻有一群碎石的飞鸟盘旋<br/> 立刻有一只轰响的车轮滚向远山<br/> 山崖久久闭塞的喉咙亮开了<br/> 城市将惊异地听见<br/> 专业户车队的新牧歌

牛的雕塑

第8版()<br/>专栏:<br/><br/> 牛的雕塑<br/> 燎原<br/> 一尊炭红色的牛,<br/> 在我的案头,拱起<br/> 成一架沉默的山。<br/> 是一个需要英雄的午夜或拂晓,<br/> 它从黑色的土地上缓缓站起。<br/> 痛苦使它硕壮头颅低垂,<br/> 使命造就了它的个性:肩胛<br/> 高出于一切痛苦之上。<br/> 所有部位都绷成负荷的力点,<br/> 直至颈项,<br/> 直至抠进土地中粗短的四肢……<br/> ……冲决一切,<br/> 必然呼啸于大野之上的<br/> 是它额间的风!

姑苏水乡(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姑苏水乡〔水印木刻〕 张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