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记录下中华民族的伟业
——大型历史文献片《抗日烽火》观后
石之
聂荣臻元帅挥毫题名的历史文献片《抗日烽火》,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并与同盟国结成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悲壮惨烈的战斗历程。
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了我国东北,越过长城,践踏华北,又于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炮轰宛平城。中华民族怒吼了!雄壮的战歌响彻耳际,一个个镜头掠过眼前:中共中央号召全国同胞团结抗日的通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庐山座谈会的麦克风前宣布抗日;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题词:“国民党员、共产党员兄弟一般的团结起来,为抗日救国而斗争,达到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之目的,是今日唯一无二之任务。”从此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打了十年内战的国共两军,枪管还没有冷却下来,就立即掉转枪口,一致对外。他们在山西平型关并肩战斗,痛打了号称钢军的坂垣师团的一部,赢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仗,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产了。
继平型关胜利后最振奋人心的是台儿庄大捷。这也是国共两党两军的杰作。作战计划是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和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商订的,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作战。为保卫祖国的河山,国共两军的血流在一起。
银幕上映出的全民抗战,也是震撼人心的。在抗日救国献金台前,老人、妇女在献金,儿童从钱罐里倒出他们的积蓄,人力车夫掏出刚挣来的血汗钱……。这不仅是钱,是颗颗献给祖国母亲的心。还有那武器远不如敌人的人民,在四通八达的地道内,在芦苇荡中,在青纱帐里,神出鬼没打击敌人。大后方的人民,用锤子敲打出巨大的石?,上百人拉着,辗压出一个供B29重型轰炸机——空中堡垒起降的机场;汉、藏、彝、傣、傈僳等民族的十几万民工,在支援抗战的旗帜下,一下子从几十里上百里外赶来,用锄头、锤子、竹筐、扁担,冒着敌机的扫射,蚊虫的叮咬,夏日的酷暑以及长达六个月雨季中的滂沱大雨,只用一年的时间,修通了飞越水急浪高的怒江、澜沧江,跨过云遮雾绕的横断山脉的滇缅公路。这条长九百五十九公里,被称为“用手指刻成”的公路,是我国各族同胞用爱国的心血和生命筑成的。
叙述到中国军民艰苦抗战第五个年头的时候,银幕上出现中国外交部长和美、英等国签订条约的镜头。废除不平等条约,归还“租界”,取消“治外法权”,多么激动人心呀!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不知多少志士仁人为此奔走呼号,抛头颅,洒热血,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在我国的空军基地,中华健儿驾驶雄鹰和盟国飞机比翼齐飞,越过重洋,轰炸日本本土,截击日本海上交通的船舰;我国精锐的劲旅,在缅甸的密林里,和美英盟军并肩战斗,驱逐日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中国战斗最长——八年,击毙俘日军一百三十余万,拖住日军一百二十五万五千多人,占日本驻海外侵略军三百四十九万人的72%。中国是同盟国亚洲战场上的主力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烽火》的编导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突破了旧的框架,以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反映了这场战争的真貌。
影片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用血和泪描绘的历史画卷,记录了国共两党合作的丰功和中华民族的伟业。影片对激发海内外同胞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第三次国共合作,振兴中华和我国的四化建设,都将起到良好的作用。(附图片)
八路军一二○师深入敌后,向晋西北挺进。
中国战区在南京接受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的降书。


第8版()
专栏:

抗战烽火中的曲艺战士
——忆王尊三同志
罗扬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曲艺界也涌现出一些先进人物。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著名西河大鼓艺人王尊三,就是在战火中锻炼和成长起来的一位坚强的文艺战士。
王尊三同志生于河北省唐县农村,青年时代就走南闯北,说书卖艺,颇负盛名。但他同旧中国成千上万的曲艺艺人一样,社会地位低下。他到处看到虎狼当道、民不聊生的种种惨状,常常通过说唱杨家将故事和农民起义故事来抒发自己爱憎的感情和对光明的渴望,表示与旧势力的抗争。“七七”事变后,他满腔怒火,立即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行列,先后被推选为村自卫会主任、县文救会副主任。他一方面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反奸活动,一方面以大鼓为武器,揭露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鼓舞抗日军民的斗争勇气和信心。由于他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工作出色,不久便被批准入党,后又调到边区政府从事曲艺创作和演唱活动。
王尊三同志是新曲艺的先驱者和编演新书的能手。在党的教育下,他自觉地把西河大鼓当作团结、教育人民和揭露、打击敌人的武器,陆续编演出不少新鼓词。平型关战斗之后,他立即编演出《大战平型关》,生动地表现了八路军健儿英勇战斗的风貌,情景逼真,气势磅礴。他的另一篇力作《保卫大武汉》,以武汉保卫战为背景,热情歌颂了我国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团结御侮的决心和誓与国土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英勇悲壮,动人心弦。他唱到哪里,就轰动到哪里,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大武汉”。他编演的《亲骨肉》和《晋察冀小姑娘》,前者真实地反映了军民团结的血肉关系和鱼水情;后者满怀激情地塑造出一个少年爱国者的形象,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暴残忍面目,每次演出都引起群众的强烈反响。他听到皖南事变的消息,愤慨异常,很快就编演出《皖南事变》,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反共的罪行,同时热情歌颂了新四军将士坚持抗日、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他还以根据地的建设为题材,编演一些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如《大生产》、《五女拜寿》等,都在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工作中,王尊三同志不避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尤其使人敬佩。为了传播抗日救国的声音,鼓舞群众的爱国热情和胜利信心,他除了在革命根据地演出外,还经常一个人背着大鼓、三弦深入敌后,说唱抗日书词。他机警、沉着,临危不惧,即使遇到敌人盘查,他也总能在群众的掩护下应付过去。在敌人据点附近说书,危险性很大,他就把弦放低,把鼓用布蒙上,以免声音高引起敌人的注意。有一次在夜间说书,因为情绪激动,鼓声太响了,引来敌人据点的枪声,但他还是从容地把书说完,才同群众一起散开。人们都夸他胆大心细,是条好汉。王尊三同志编演新书成绩卓著,曾多次立功,受到边区人民政府的表扬和嘉奖,成为边区曲艺艺人的一面旗帜。
千千万万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做出贡献的人们,其中包括王尊三同志,将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尊敬。


第8版()
专栏:

西藏民间雕刻艺术的宝库
何溶 余珈
西藏的民族艺术,从建筑、雕刻、绘画到绚丽多彩的民间工艺品,是一座艺术宝库,举世瞩目。但是,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很难全面深入地进行考察,向世人介绍也甚少。因之有人打比方,说她是位天姿无双的美女,但总是遮着面纱,使人有一种莫名的神秘感。为了揭开面纱,打开这座人类的艺术宝库,西藏文联和美协分会用了近四年的时间,跑遍西藏境内的四面八方,包括不少人迹罕至的地区进行艺术考察,行程三万多公里,拍摄的照片数以千计,有很多新的发现。西藏的民间雕刻只是西藏民族艺术的一个部分,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而举办的“西藏民间雕刻展”,共陈列石雕、木雕、泥塑及青铜雕刻艺术精品的图片一百七十五件,其中多数首次公诸于世,令人观后赞叹不已。
现存西藏古代雕刻,都是佛教艺术。佛教入藏始于公元七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至九世纪朗达玛灭法,史称前弘期。其间,伴随宗教的传播和寺院的建设,佛教美术广泛传播。这时期的雕刻和佛教本身一样,还只是一种外来文化,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西藏历史上的所谓“黑暗时代”的百余年后,佛教于十一世纪再度入藏,史称后弘期。其间,教派四起,寺院林立,佛教成了整个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佛教美术也随之有了风格独特的发展而空前繁荣。
民间艺人在西藏雕刻的艺术创造上,表现了高度的才华与技巧。这在八世纪的莲座铜雕上就已表现得很充分,造型准确生动,具有装饰性。在十二世纪的文殊造像上,在十四世纪的千手观音、十五世纪的经文夹板和“朵玛班久”上的佛经故事以及多种多样的形象造型雕刻上,在十六世纪的“禅巴南卡”和十七世纪的十一面观音的雕刻上,在年代待考的石雕千手千眼观音和妙音女神等等雕刻造型上,我们都可看到,艺人们进行着多种多样的探索。他们随形构图,因材施刀,凿印刀痕刚劲有力而又轻快自如。他们多在线刻或平面浮雕中追求某种特殊的装饰效果,有的使人觉得有一种剪纸趣味,造型夸张有度,有着与意境神秘感相适应的奇异变形。
西藏民间雕刻艺术展再次说明,我国的民族和民间艺术传统是如何丰富多彩,也再一次打破了在继承与发扬传统问题上的狭隘观点。


第8版()
专栏:文艺随笔

浅和深
——看电视剧有感
黄允
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深为广大观众所称道。整部戏强烈地表现了一代青年人在历史转折关头思想激烈的变化,洋溢着时代精神。女主人公裴晓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她出场到最后冻死在哨位上,作者并没有通过她讲什么深奥的人生哲理,她的话都是平平常常的,但是很感人,给人回味和联想,内涵是很深的。而有些电视剧也涉及重大的主题,剧中人讲的话比裴晓云要深刻得多,如有一部电视剧中的一位老艺术家,几乎开口说话都富有哲理性,甚至吃一块蛋糕也有哲理的联想,然而却不能呼唤起观众内心更多的联想和思考。为什么看来是浅却很深,而看来是深却很浅呢?不禁想起鲁迅关于写文章的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恐怕也是创作电视剧的秘诀吧。
生活本来是复杂的,人的感情也是复杂的。如果创作时理解片面,写好人必是完人,写美必是众美尽收,人物变得简单化了,也就不象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了。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的观众对于这些拔高了的、概念化的人物,怎么能产生感情的交流和共鸣呢?有时片面地追求宣传效果或戏剧效果,也是造成电视剧浅、直、露、俗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宣传一种见解、一项政策,把人物作为传声筒,语言和行动都是为了宣传的需要,人物必然是苍白的、干巴巴的,怎么会有艺术魅力呢?
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当然应该以反映这个时代为主要任务。电视剧是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武装起来的艺术,具有迅速反映现实的优势,应该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然而它终究是一门艺术,还是要遵循艺术规律,运用艺术魅力来感染观众。至于片面追求戏剧效果,硬去人为地制造矛盾,哗众取宠地编造曲折离奇的故事,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观众感到是假的,也就失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类电视剧也许有人看,但留下的除一片不满声外,什么也没有。电视剧的观众是多层次的,需要有相当数量的通俗的、娱乐性较强的电视剧。但是,艺术的生命首先在于真和深,平庸的东西怎样修饰也无济于事。


第8版()
专栏:

第一届中国舞“桃李杯”邀请赛在京举行
第一届中国舞“桃李杯”邀请赛,于八月二十四日至三十一日在京举行。邀请赛由北京舞蹈学院、北京舞协、中央电视台、文化部教育局联合举办,目的是繁荣中国古典舞、民间舞蹈艺术,发现人才和鼓励献身舞蹈教育的教师。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上海、广东、四川、辽宁舞蹈学校,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一百一十八名在校生及毕业生,分为少年组和成年组进行古典舞淘汰比赛。每组选出十二名选手参加决赛,决定前三名。获奖者的指导教师也同时获奖。三十一日晚,中央电视台将播放决赛实况,评委、比赛者将与观众同时得知比赛结果。(张世英)


第8版()
专栏:

电视剧《小雨来》在拍摄中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河北电视台正在加紧拍摄电视连续剧《小雨来》。该剧根据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改编,表现了白洋淀儿童雨来机智勇敢地同日军和汉奸斗争的故事。该剧已拍完两集。
(罗捷 申晓义)


第8版()
专栏:

海滨小憩 高粮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