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浪淘沙篇
邵燕祥
大浪淘沙,淘去的是沙子。过去,沙子是不值钱的:贱物,废物,可厌之物。引伸开来,革命队伍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参加革命的有龙,有鱼,有金子,也有泥沙,泥沙最终要淘汰掉的,然后显露出真金来。从某些诗歌、电影之类作品看,在各个时期被淘汰的泥沙,指的多数是知识分子,不合“时宜”的,出身非劳动人民家庭的,“社会关系复杂”的,等等。
在我们近年的政治语言中,也曾有唯一的一次,“沙”价忽然提高,就是当“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被指为“板结”的时候,据说需要派工农兵去“掺沙子”;沙子指工农兵,那是因为知识分子已降为比沙子还不如的泥土了。
哲人说过,比喻往往是跛足的。况且一时一地,心血来潮,神来之笔,在所难免,万不可去钻牛角尖。比方说,大浪淘沙,沙是淘汰对象,而苏东坡却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把千古风流人物也一股脑儿“淘尽”,岂不有一点玉石俱焚的味道么?
然而的确如此。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纯。没有泥沙不成江河,没有泥沙也不成世界。金贵沙贱,但有金之日也必然有沙;鱼龙泥沙,随波逐流一起入海,倒是鱼龙有物化之日,泥沙无飞升之期。风流人物和普通的斗筲小民都是天地间的过客,转瞬即逝,千古长流的唯有滔滔而下的江河,奔腾不息的历史。
泥沙来自上流的土地,大概是“水土保持”情况不佳,被水裹挟,随水而下,似乎不是十分自觉“向东流”的,不过多数都归入了大海;若是从顺应潮流这一点来说,总比那千古传诵的“中流砥柱”更为可取;试想,那不管一水来自昆仑,硬要挡住不放行的形象,不是有点类乎“顽固不化”吗?
据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因为石性坚重,河水冲不动它,却在“石下迎水处”冲出坎来,把沙冲走;这坎越冲越深,石头会倒回坎里,再冲再倒,于是貌似坚定不移的石头,其实是一步一步逆流而上,而被讥为松浮的沙,不管主动也罢,被动也罢,倒是借着奔泻不已的浪涌,越过石头,顺势前进了。
在历史的潮流中,为龙固好,但龙数有限,因此也不妨为鱼,而与其作“中流砥柱”或逆水而上的顽石,还不如作顺乎潮流的沙子。对于此说,也如对一切比喻一样,不必过于认真;不必从物理学的、地质学的、生物学的角度来推敲,也不必从社会学的、政治学的、历史学的角度去索隐。说来说去,闲话而已。


第8版()
专栏:

富阳去来
罗洪
富阳的一个青年朋友,总是邀我到富阳去看看。去年初冬,有一天他来了,又提到要我去富阳看看的事。他说农村形势好,固然应该去,现在重点已经移向城市,也应该看看。我同意他的看法,接受了他的邀约。不料只隔一天,他就兴冲冲跑来说,有便车等在门口,要我马上动身,我没有违拂他的好意,便急匆匆跟着他走了。
富阳在抗日战争中遭到的破坏是十分惨重的。日本侵略军最害怕我们的游击队,便把这座离杭州只有几十里地的小县城全部烧光,夷为平地,只留下县城边缘靠近富春江的一些低矮民房。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一片废墟上因陋就简地盖了一些非盖不可的屋子,连个“旧观”也未恢复。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才陆续兴办了一些工厂企业,修筑了一些道路,市容有所改观,但真正有计划地开发和建设,真正有特色地发挥这个城市的优势,却是在新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正式确立以后。半个世纪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当地人的体会自然更深,难怪那位青年朋友一定要我来看看了。
新建的富阳,以其明快的色泽和匀称的布局屹立于富春江边。它不是旧观的恢复,而是新城的开拓,以崭新的姿态迎送来往的游客。它这幅美景是在一张空白图纸上描绘出来的。到处是新的建筑、新的街道,一眼就看得出它有一个总体的规划,不是零敲碎打拼凑而成的:它整齐却不单调,匀称而不呆板。连每条街道的绿化都各不相同。有一条马路,两旁栽着一般儿高的桂树,都已经成长,每逢桂子飘香时节,往往会引来无数游人,留连忘返。广州是个花城,富阳也将以夹道的桂树而成为一座奇香的城市。
傍山依水是富阳的地理特色。山坡上一些建筑,是外地单位来这里修造的,有疗养所,也有科研所。山上种的大半是松树,这些建筑是红砖红瓦,松树常绿,在这冬天仍然红绿相映,别饶情趣。
富阳是以城区的鹳山和远郊的瑶琳溶洞作为旅游胜地的。鹳山很小,人们只是利用它的天然形态,修筑了一些石级、亭台,在山腰和山巅,各建一座小小的楼阁。山虽不大,平台倒有两处,那是便于游人俯视清澈的富春江水,远眺对岸迷离的景色。富春江沿着富阳绕了半个县城,到了鹳山脚下,便沿着鹳山,从它左侧流去,所以雄踞富阳东南角的鹳山,两面临水,无限幽美。
每天清晨,鹳山上免费让人们练太极拳,作柔软体操,进行健身活动。八点开始就迎接游客。
山上有一座为纪念郁达夫而修建的竹亭,近傍就是郁达夫的墓地。十年动乱期间,它们都遭到破坏,现在的墓碑是重新树立的。竹亭内外,题词很多。记得我最初接触新文学的时候,郁达夫先生的著作,也是我喜爱的读物之一。我站在他墓碑前面,默默地致以敬意。
从鹳山的后背,可以总览整个富阳县城。后山给拦住了,不能前去,可是旁边还有一点驻足的余地。从高处俯瞰,更感到这些有分有合的建筑群,既错落有致,又浑成一体。抗战中幸存的那些民房,形成一条长带,正好在沿江大道旁边,将改建成绿化地。毗连着这条长带,还有形成一个方块的十来幢屋子,其中有郁达夫的故居,听说这屋子会保存下来,作为纪念。
走下鹳山,那青年朋友告诉我,打算第二天陪我到瑶琳溶洞去;我的兴趣却在花坞,也想看看这里的工厂。他听了我的意见,似乎吃了一惊。我的意思是瑶琳不久前才开辟,几年之内不会大变,而花坞却是会大变的,工厂也会变动。用富阳的水制造的啤酒已行销好几个省市,几年以后又将发展到怎样的规模?近年来农民手头宽裕了,有些人家在花坞里造了房子。原来的树丛和竹林已日见减少,但先前的模样还是依稀可辨。几年以后,也许连痕迹也找不到了。时代的列车永远向前,不了解旧的,哪能理解新事物的美好呢!
这里的人们,努力发挥风景美的优势,也利用地处公路网络枢纽的特点,发展公路运输事业。商品生产丰富了,需要多种多样的流通渠道,办运输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想起这几年常去的农村,那是水稻地区。近几年也办了不少副业和工业。水稻地区原先收入很低,通过多种经营,现在也相当高了。
富春江水缓缓地流着,我在江边漫步,不禁浮想联翩。一条整齐的、被花木簇拥着的新沿江大道,不久将平坦地展现在这里。到那时,我会再来鹳山,俯瞰富阳县城,相信一定会比今天所见到的更加壮观,更加美丽。


第8版()
专栏:

杨度为齐白石题画
唐伯固
1917年7月,因参与袁世凯洪宪帝制失败而被北京政府通缉的杨度,正躲避在天津租界里过着“往来二三子,皆复患难余”的隐居生活。信仰了十几年的君主立宪道路走不通了,思想上受到严重的打击,在没有找到新的出路之前,他只好用参禅学佛来解除内心的苦闷和消磨日子。出乎意料,著名画家齐白石突然出现在他门前。画家是千里迢迢特意从湖南跑来看望他的。原来,杨度和齐白石之间有着亲密的友谊,他们不仅同乡,而且同学,都是晚清国学大师王湘绮的门生。他们虽然多年没见面了,但始终心息相通。在这最困难的时候,齐白石给杨度带来了故乡亲人的情意,带来了腊肉和辣椒,更带来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五十二幅《借山图》请他欣赏。老友的到来使杨度得到极大的安慰,为了表示感谢,他在《借山图》卷上题长诗一首,全诗如下:
数年扰扰羁城市,每忆江南采兰芷。昨宵一梦到家山,犹似渔樵洞庭里。今晨盥毕闻叩门,忽见故友齐山人。问君几日别湘渚,却乘兵乱来京津?当今群帅方争战,飞机直达乾清门。九陌惊传复辟诏,四郊骤见共和军。山人仓猝遇锋镝,青鞋草笠奔风尘。嗟尔平生浪游士,酷爱名山耽画里。暮泊黄河吊日斜,朝登少室看云起。淋漓风雨入纤毫,洒落烟云归片纸。箧里寥寥几画图,胸中无数奇山水。落拓江湖老画师,晚遭兵燹更支离。十五年来一相见,各讶苍颜非昔时。湘潭已没樊山老,夏大逋亡郭五羸。昔与游山题画者,今日披图一泪垂。世事苍茫谁料得,六年五见兴兵革。群雄战斗任纵横,吾辈诗歌莫萧瑟。白日苍苍照海头,当前行乐更何求。君无山隐借山隐,我未游山借画游。眼底山川能适意,乱离身世听悠悠。
这首《题齐山人〈借山图〉》过去未曾发表,是在去年收集杨度文稿,杨度的女儿杨云慧同志向笔者提供的。长诗反映了民国初年战乱频仍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山水的眷恋热爱,对老友齐白石的深切情谊,并悼念了他们的湘绮老师。诗中所指“复辟”是辫子大帅张勋拥溥仪复位,在“四郊”进攻的“共和军”是皖系首领段祺瑞的队伍,并配有飞机助战,向故宫扔了三个尺把长的小炸弹,一个落进水池里,一个没爆炸,但已把溥仪和太监们吓得半死。这次复辟丑剧不到半个月就收场了,由于上次失败的教训,杨度没有公开参加这次复辟活动。诗句中提到的樊山是近代湖北著名诗人樊增祥,夏大是曾经给袁世凯当过“内史”的夏寿田,郭五是湘潭同乡郭人漳,民国初任过师长,他们都是有诗文交往的老朋友。
“眼底山川能适意,乱离身世听悠悠”。美丽的图画和丑恶的现实毕竟不能统一,企图“悠悠”遁入空门的杨度,最后终于走向了共产主义的光明大道。


第8版()
专栏:

山的雕像
晨箫
把巨浪拍天的刹那凝固
这里,横空崛起一群雕塑
于是有了渊远的江河之源
和原始森林的基座
也因为挤走了海水
才铺好人类的产床——土地
于是有了松涛般喘息
和山洪般行进的历史
以及强悍、雄伟、旷达、不屈不挠……
这些属于父亲的词句
太阳走过他古铜色的大大背脊
绚烂的花草便欢快地跑进
属于后辈的
满坡的传说和鸟语芳馨
月亮走过他藏青色的背脊
清亮的小溪便庄严地跨入
属于他的
沟壑般的皱折和苍莽的记忆
用春风的手臂揽开雾帘
我想
那挺立肩头的座座峭崖
是一次次扑向穹窿的他的子孙
不然,怎么理解矢志不渝
和生生不息


第8版()
专栏:大地漫笔

少来一点“酌情处理”
某单位有位年逾五旬的知识分子,一家六口,三世同堂,挤在一间“巴掌”大的房子里,别的人住房问题都解决了,他却年复一年,外甥打灯笼——照旧。不得已,他斗胆越级向上反映,信很快批下来了,但问题依旧是“外甥打灯笼”。他找到顶头上司,人家晃着批件振振有词:“不假,上边是批了,让‘酌情处理’,咱们这儿就是这个情况呀!”“酌情处理”在这里被人钻了空子。有位基层领导就曾对记者说过,他最头痛“酌情处理”这种批复,不知应该怎么“酌”,如何“处”,批了比不批还难办。
许多领导者这样批示,恐怕出于因循习惯,但亦有用心良苦者。那就是在必要之时可以成为一种遁词。据说就有那么一位领导,在一份冤案申诉书上如此这般一批,不仅未解决问题,反而把含冤者送上了绝路。后来上级查下来了,这位领导自然也无甚大错:“我批了,让他们酌情处理呀!”
我以为,如此“酌情处理”还是少一点的好。领导者当然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亲自查清后再批示,但有许多问题是显然能够置可置否的,这时就该表示明确的态度。情况确实不明的,也应对如何“酌情”提出具体的意见,不要用这万能的四个字敷衍了事。赵玉福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当代小说文库》
作家出版社将出版一套创作丛书——《当代小说文库》。
“文库”邀请全国知名作家撰稿,重点出版长篇力作,并择优选用青年作家的作品。第一批为“文库”创作长篇小说的作家有张贤亮、从维熙、李国文、梁晓声、陆文夫、刘心武等。1985年下半年起陆续出书。
在这套“文库”里,读者将看到张贤亮的系列长篇《感情的历程——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的第一部,它由《初吻》,以及经过修订的《绿化树》和《菩提树》组成。(秋子)


第8版()
专栏:

宣传画 周义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