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生活文化

永远震响的号角
——《黄河大合唱》诞生前后的故事
艾克恩
《黄河大合唱》的故乡在延安。它的诞生充满着激动人心、值得回味的故事。
1939年2月,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因行军坠马受伤,结伴抗战演剧队第三队到延安治疗。当时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的冼星海赶赴边区医院看望。在两人亲切交谈共议抗日宣传中,商定再合作一次音乐创作。早在武汉、安陆相处期间,他们就是炽热的老搭档,曾合写过不少抗日歌曲,如《新时代的歌手》、《拓荒歌》、《保卫东方的马德里》、《戏剧抗战》等等。此次好友相逢,再次合作,自然兴致更浓。光未然躺在病床上,口授予三队胡志涛笔录。他一鼓作气地将他两次横渡黄河以及沿河行军的切身体会和由此激发出的民族自豪感与抗日救亡情绪,奋然写成长篇歌词。词写成后,立即请来星海在西北旅社窑洞里开了个小小朗诵会。星海听后,极为兴奋,当场表示:“我有把握把它写好!”接着,光未然每天早上派田冲、邬析零去探问晚上熬夜的成果,而每次必带回一支新曲。星海还再三嘱咐:“可以随便地改。”其中象《黄河颂》、《黄河怨》经他们“挑剔”几乎重新改写。历时六天(3月26日至31日)的突击耕耘,终于使这部抗日战争时期被公认为最优秀、最雄伟的大合唱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了。
5月11日,在鲁艺周年纪念晚会上,星海亲自指挥百余人首次公演《黄河大合唱》,获得极大成功。他当晚激动地写下一则日记:“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里面有几首非常感动人的曲。”“当我们演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不忘记今天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的。”7月8日,周恩来副主席在延安各界欢迎他从重庆归来的晚会上,听了《黄河大合唱》十分振奋,亲笔给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延安每逢举行各种群众集会,几乎无处不响彻“怒吼吧,黄河”的激越歌声。9月10日,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总团长张继和全国文协总会代表老舍一行路经延安,在盛大的欢迎晚会上,他们深为《黄河大合唱》所激动,连连赞许冼星海指挥的合唱队“好热情”!1940年2月14日,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西北电影队为拍摄《塞上风云》途经延安时,队长应云卫和盛家伦、周伯勋、吴茵、舒绣文、黎莉莉等三十余人,在听了有五百人参加的壮观演唱后,甚为惊叹,一拥围住星海说:“伟大!感动!”冼星海撰文称:象这样的大型演出“是突破全国音乐界纪录的”。
《黄河大合唱》反响如此强烈,震撼人心,因为它唱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吼声,反映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决心。郭沫若说得好:“《黄河大合唱》和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从北方吼唱起来,这是人民的声音,使得好些人民的叛徒们听见了发生了战栗。”周总理说:“我们多少同志正是在这些抗日歌曲鼓舞下参加了抗日,到前线进行斗争的。”《黄河大合唱》确实象一支永远震响的号角,鼓舞人们在新的征途上奋飞。(附图片)
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队排练《黄河大合唱》。


第8版()
专栏:生活文化

丰厚的内心
——久别之后的中国之行
〔日〕目加田诚
去年秋天,访问了久别的中国。旧地重游,她那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天地,勤劳而不知疲倦的人民,给我以许多新的感受。
这次旅行,是为了参加由上海复旦大学召开的中日学者《文心雕龙》讨论会。《文心雕龙》五十篇,是梁代刘勰于五世纪末写成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如此完整而系统的文学论著,在世界上恐怕也是最早的一部。它传入日本,似乎也是很早的事情,平安朝(公元794——1192年)初期的现存书目录中就已有了记载。近年来,在中国对这本书的研究日益兴盛,前年并成立了《文心雕龙》学会。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终于召开了这次大规模的国际讨论会。日本方面也收到了邀请书,由专攻六朝文学的十一人出席会议。其实我年已八十,右目失明,左目视力也不好,尽管表示辞退,大家仍然推举我担任了日方代表团的团长。神户大学的伊藤正文教授任秘书长,从一开始就负责处理各种繁杂的事务,所以他才是日本研究者代表团实际上的统率者。
我们除了参观上海图书馆、博物馆各处以外,会议结束后,还游览了苏州、扬州等地,这是我的旧游之地。苏州的寒山寺,因为那一首“月落乌啼”之诗,连日本人也很熟悉。过去它荒败不堪,如今已经修复得十分漂亮。吴王夫差王城所在的虎丘,被中国人数众多的游览者“淹没”了。苏州的园林久负盛名,但除了深广的拙政园,都是用大量的太湖石堆砌而成,这和日本人喜爱空寂幽冷的情趣相去甚远。无锡的蠡湖,因为范蠡的传说而得名。我们在蠡湖边散步,又坐上游览船观赏了太湖。而后从镇江乘渡船越过扬子江,到达扬州。扬州城墙已荡然无存,一条条柏油马路延伸到郊外。
瘦西湖风姿迷人,一如往昔。与欧阳修所建平山堂相邻的是大明寺,内中营造了鉴真和尚纪念堂,供奉着鉴真大师像。一位中国的青年翻译为我们导游,关于大明寺,他一无所知。不过这也是有情可原。虽说鉴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但和现代中国的年轻人大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吧。
回到镇江,又参观了因白蛇传而闻名的金山寺,和因为三国历史故事而出现的甘露寺。五十年前我到过这里,此番重游,以后不会再来了吧?由此我心里激动起来,不胜今昔之慨。走在金山寺的石级上,我看不清脚下的路,正慌张不安,一位中国青年敏捷地走来,拉着我的手腕把我引下台阶,便挥挥手去了。
坐在从镇江回上海的火车上,乱哄哄拥上一群日本人,随意地要在中国人已经定好的席位上坐下。好不容易才把他们阻止了,可是一阵阵无聊的笑声还是喧闹个不停。乘务员过来推销作为纪念品的书画,有人朝他挥着大把的钱叫嚷道:“有多少拿多少过来!”“没有。”乘务员断然拒绝。
中国之行使我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现在在物质上还很贫乏,但在精神上比起日本人远为丰厚。
(原载日本《朝日新闻》)


第8版()
专栏:生活文化

“古兰吐新妍”
——谈梁谷音的艺术表演
傅全香
梁谷音是一位著名昆剧演员,她具有深厚的传统根底,又敢于突破,善于创新。我很喜欢看她的戏。不久前,她请我看近年来新排演的《佳期》。我知道《佳期》这个戏不好演,整场戏由红娘一人演唱,叙述张生、莺莺的幽会。这个戏演得很成功,使我赞叹不已。梁谷音把红娘演得那么天真、可爱,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心地纯洁得没有一丝杂念,象水晶一样透明,给人以清风扑面,新鲜活脱之感。
由此,我联想到梁谷音几个拿手好戏,如《思凡》、《烂柯山》都有类似的特点。《思凡》是独脚戏,一个人载歌载舞长达半个小时,昆剧界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之说,可见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戏。梁谷音有一种知难而进,敢冒风险的开拓精神,她从人物着手,紧扣小尼姑年方二八、容貌美丽、来自农村、被逼出家、敢于冲破佛门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等性格特点,一变过去含蓄、拘谨的演法,在表演上既大胆夸张,又注意生活化。唱得娓娓动听,亲切感人,仿佛小尼姑在向你倾诉满腹衷情。这就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和同情。梁谷音把小尼姑演活了,《思凡》这出戏也就有了新的面貌。
《烂柯山》也是一出难度很高的传统精华戏。其中《痴梦》一折,她早就演过,艺术上很完整很成熟,而原来的《泼水》一折,却较平淡,放在《痴梦》后面,很难压住台。因此演《烂柯山》,不仅要有足够的胆量,而且要拿出新的“玩艺儿”来。梁谷音在《泼水》一折中,抓住崔氏一心想当夫人,彻夜不眠,精神失常,处于“半疯”状态的特征,大做文章。就因为“疯”,才有头戴红花,身穿红袄,腰系白腰包这种鲜艳夺目,但又不正常的打扮;就由于“疯”,才能有吸收了印度舞蹈特点的大幅度夸张的程式动作。例如,当崔氏说到“论夫人我还是第一位”时,梁谷音用了双手双脚拍跳走圆场的动作,把崔氏得意忘形和痴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这个戏的结尾,更耐人寻味:泼在地上的水,收不起来了,朱买臣冷笑一声,挥鞭而去,留下崔氏一人痴呆地倒在地上。突然,眼前水光浮动。她不知是河,以为这是能解决一切,得到一切的水,托起木盆,面露笑容,带着无限的希望,一步一步地向河中走去,人渐渐下沉,唯有那只木盆还在水面上飘浮……这样的艺术处理,意境深远,动人心魄,让人对崔氏的悲惨下场,不得不洒下一掬同情之泪。从人物性格出发,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包括传统的,外来的,但都是经过昆剧化的),为塑造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服务,这是梁谷音在艺术上能够不断创新,点铁成金,获得成功的诀窍。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古兰吐新妍”。(附图片)
梁谷音演出《思凡》


第8版()
专栏:生活文化

勇于创新的画家
——忆庞薰琴
刘开渠
我认识庞薰琴是在二十年代末期。那时我是巴黎美术专门学校雕塑系的学生,他在格朗·歇米歇尔学院学习绘画。他先于我回国。1933年我回国到杭州艺专任教时,他已在上海组织了“决澜社”。从以“决澜”二字为画会的定名,就可知道庞薰琴在绘画上的主张了。那时在中国绘画界有些倾向,一是国画界的师古不化的因袭派;一是唯西方绘画是从派;另外还有依靠官方而自称的画家。薰琴认为这不是艺术。艺术贵在创作,画家贵在有自己独具匠心的风格。他在巴黎时,虽身处在流派繁多的西方美术的中心,他总是摸索着画自己想画的画。他到了上海,看到祖国的伟大,但又对旧社会画界那种不是崇古,就是崇洋的情况非常反感,于是便组织了决澜社,力求突破妨碍创作的旧堤坝,掀起新美术运动的巨澜。
但那时的上海,那时的旧艺术习惯,是不容许自由进行创作的。此后,他于杭州、北京奔波了几年。抗日战争时期,他到了云、贵、川一带,不辞艰辛地考查和研究了大量的古代陶、铜、石工艺,收集许多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和民间工艺。那彩陶纹样的稚朴,那青铜饰线的严谨,那汉代石刻的生动,那苗族刺绣的娟秀……都使他感到极大的兴趣,受到丰富的艺术启发,尤其是各兄弟民族的生活、服饰,引起他创作的欲望。从而把他的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这个时期他所创作的带有装饰性的人物画,是他深入民族地区对群众生活进行考察和研究的成果,又是他在艺术上作新探索的艺术品。薰琴不但不因袭他人,即便是自己的画法风格,也不去重复。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198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庞薰琴绘画作品展览中,我还欣赏到薰琴在解放后三十多年来的新作品。薰琴曾说过,“我画了六十年的画是在不断地变……”,“我的一生是探索、探索、再探索的一生”。他一生的艺术道路,创作实践,确实是如此。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今年是薰琴诞生八十周年,也是他与世长辞之年。此际,我想起他为美术奋斗的一生,想起他多彩多姿的作品,怀念我们的友谊,写此以为纪念!


第8版()
专栏:生活文化

《柳州民族风情》影展在京展出
《柳州民族风情》摄影展览,从8月18日起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展出。柳州和桂林相毗邻,地理环境独特,自然风光瑰丽。这里是个多民族的地区,汉、壮、苗、瑶、侗、仫佬、毛难、回、彝、水、仡佬等十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
这个来自刘三姐故乡的影展,是向首都观众介绍柳州风光、特产和民族习俗、情趣的一个窗口。展出的百余幅照片分为优美的山水、富饶的特产和迷人的风情三大部分。影展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有浓郁的民族韵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柳影)(附图片)
梨花渡
选自《柳州民族风情》影展


第8版()
专栏:生活文化

《现代人》创刊
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大型文学艺术双月刊《现代人》最近创刊。该刊《发刊词》表示,“将竭力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四化建设服务,以促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刊物发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以及散文、诗歌等各类形式的文艺作品,同时发表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并设有“现代人论坛”。创刊号发表了巴金、丁玲、艾青、冯牧、王蒙和青海省领导同志黄静波、赵海峰、马万里的信函、题辞,以及于光远、刘白羽、秦兆阳、李瑛、萧乾等的作品。(海宣)


第8版()
专栏:生活文化

《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将出版
罗慧生撰写的《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即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系统阐述各种电影美学思潮的盛衰更替,以及它们所导致的电影理论变革、艺术创新与电影艺术语言的发展。(晋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