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来信

制止建筑工程非法转包行为
编者按:建筑工程实行招标承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工程质量。现在有些施工单位在承包工程以后,不顾原来的合同,将承包工程转包给一些无证包工队,致使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受到严重影响。希望有关方面加强建筑市场管理,严格承包施工单位的资格审查,强调承包合同的严肃性,坚决制止非法转承包的行为。
大连市自开放建筑市场以来,出现了非法转包施工项目的严重情况,给国家和建设单位造成了很大损失,影响了开放城市的正常建设。
由于基本建设项目多,一些施工企业难以承担在建项目,便采取工程转包的手段,私自拉队伍,到处招兵买马,将部分工程转包给无证包工队,从中渔利;还有的施工企业出卖印章,为无证包工队提供名头和账户,致使非法转包工程越来越多。这类工程大都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超级别施工,工程工期长,质量低劣,事故不断。
有些工程队搞的完全是空架子,他们出高价把部分工程承包给外地无证施工队,或者挖国营企业的墙脚,拉企业的工人夜间出卖劳动力。上级批准大连医学院扩建和接层第二教学楼,要求在今年全国新生入学前竣工。该校于今年5月初招标,中标单位是金县登沙河建筑公司。可是,这个公司一个多月没有开进施工队伍,却招拉了外地人员和从市内建筑企业招来工人承包,进度慢,质量差,经院方强烈要求,这个施工队才于7月末派进施工队伍,影响了教学楼的使用。大连市住宅办公室计划在金南路兴建一项住宅工程,一家施工单位承包了任务后,竟将工程倒手转包给一个区的建筑队,而这个区队又倒手转包给大连云山实业公司,实业公司又转包给庄河县步云山工程队,结果一项工程几经倒手,层层扒皮,致使施工任务迟迟落实不了,延误了工期。
在大连市,类似这种多次转包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公司成了“建筑皮包公司”。他们搞非法承包,手段五花八门,竟出现了“五包”、“六包”队。如若继续转包下去,无论是城区建筑还是开发区建筑,质量都难以保证,后患更大。如庄河县高阳乡石场工程队,本来不具备施工能力,技术水平也很低,又无施工执照,可是他们通过各种手段骗取了乡工程队的印章,承包了大连华鑫砖厂三层住宅楼的施工任务。结果于今年7月9日发生了梁板塌落严重事故,三层楼轴梁断裂,一直穿透两层楼板直砸落到地面上,成为大连市十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恶性事故。瓦房店市交流岛乡群众集资建一栋一千多平方米的小学楼,而瓦房店镇一个单位竟向无证包工队出卖公章,这个包工队偷工减料,工程预制板搭接不够,墙体开裂,无法使用。乡长找到这个无证包工队,包工队却什么也不管,全不负责任。
建筑工程关系重大,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希望大连市基建、工商、公安部门紧密配合,坚决取缔无证包工队,制止非法转包的行为,尤其对农村工程队,要加强经营、施工的资格审查,不准无证单位参加投标、承包工程,并对酿成事故的包工队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各施工企业要端正思想和经营作风,不得把工程随意转包出去,从而保证建筑市场开放的正常秩序,多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优质工程。
大连人民广播电台 王永海


第2版()
专栏:

点燃理想之火的人
——记长春卷烟厂党委书记岩石
新华社记者 陈明星 高欣
(一)
岩石烧的头把火是信任人,起用人。
1984年初,岩石担任了长春卷烟厂党委书记。他一到烟厂就面临一个难堪的局面:管理混乱,生产下降,利税落到“谷底”,1983年一年就吃掉国家补贴二百三十多万元。症结在哪里?他深入车间、班组、科室,走访职工家庭,与上百名群众促膝交谈。经过十几天的调查研究,他看到,人心不顺是这个厂搞不好的症结所在,振兴烟厂的关键在于理顺人心。
这个有五十年历史的大厂,能人济济,藏龙卧虎。但过去却被埋没了。岩石说:“职工最需要的是信任,每个人都有一颗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炽热之心,只要你去点燃它,就会发出强烈的光和热!”
岩石登门拜访总工程师段文学。段总是建厂的元老,研制卷烟新品种的专家。可前两年他不被器重,连个助手和办公室都没有,不得不到处“打游击”。于是,他暗自写了辞职书,准备“解甲归田”。
岩石把党委办公室腾出来给段总办公,尽最大努力为他创造完善的工作条件。段总被深深地打动了,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研制甲二级人参烟上。为试验口感性能,他日吸百支烟,吸得眼红了,嘴破了,舌头肿了。就这样,两个月后,一种市场畅销的新型名牌烟问世了。
在岩石的主持下,过去在厂里当“力工”的技术尖子,很快恢复了重要的技术职务;昔日有点小毛病未起用的工程师,如今委以重任……在岩石眼里,每个职工都可以成为知音,都应当给予信任;在职工们眼中,岩石是与他们息息相关、可信赖的党委书记。
(二)
用人,更要理解人、关心人。这是岩石用以启迪职工心灵的第二把火。
一天,岩石去探望退休在家、身患胃癌的厂医李荣伍。这位年近古稀的老大夫在病榻上,吃力地颤动着嘴唇:“岩书记,我活不几天了,有个终生夙愿没能实现,总觉难以瞑目。组织上能不能考虑我的入党问题?这是我大半辈子追求的……”岩石眼圈红了。他想,生活对李大夫是如此不公平:三十多年来,他工作勤勤恳恳,很有成绩,但年年申请入党,不能如愿。
经过厂卫生所党小组和行政党支部党员大会讨论,一致通过了李荣伍的入党申请;党委批准了李荣伍入党,并决定免去预备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这一系列工作是在五天内完成的。五天,历史长河中多么短暂的一瞬,而李荣伍却在人生的历程中等了三十六年!
当岩石匆匆赶到李荣伍病床前,向他宣布党委的决定时,他已是八天水米未进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泉涌般的泪水从他那深陷的眼窝流出来:“我死而无憾了,感谢党,感谢同志们!”十天后,这位新党员含笑与同志们永别了。
岩石在政治上尊重、关心厂里的职工,在工作、生活上体贴他们。工人周雅清的丈夫早年病逝,独自拉扯三个女儿,抚养年迈瘫痪的母亲,生活很困难。她的二女儿患癫痫病,只能做些轻微劳动。这些年,她几次请求厂里招工时给予照顾,都被视为“无理要求”挡在门外。
一个普通工人有了难处,不依靠相依为命的工厂依靠谁?岩石知道后,马上找到工会主席。按规定,周雅清二女儿难以就业,岩石说,工人的事,工厂不能推出去不管,特殊困难要采取特殊办法解决。在他的倡导下,工会建立了职工生活服务公司,把象周雅清女儿那样的几十个困难户家属组织起来,从事服务性劳动,既为困难户解了“难”,又方便了全厂职工生活。周雅清逢人便说:“岩书记真给我去掉了一块心病啊!”
(三)
有两千多名职工的长春卷烟厂,仅1983年受到党内外各种处分的竟达二百多人。一人受处分,全家背包袱。单纯“惩办主义”给职工带来的是心灵上的压抑。为了让那些受过处分的职工看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岩石又把很大的精力倾注到做好转化工作上。
王玉臣是五车间青年修理工,因为私自从卷烟机台上拿了十几盒烟,受到行政记大过、党内严重警告等五大处分。从此,这个争强好胜的年轻人“破罐破摔”了: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谁批评他,他就捅谁“冷底子”。可是,厂里宣布撤销他的处分后,他的工作、生活完全变了样,很快成了冒尖的生产技术能手。
厂里决定让王玉臣担任四车间带班主任。这一下可在厂内外引起不少议论。好心人劝岩石:“撤销处分已经够意思了,还要启用,出了问题谁负责?不要担这个风险喽。”岩石斩钉截铁地回答:“风险我担,责任我负!”
王玉臣没有辜负党组织的期望。他积极稳妥地实行改革,在厂里第一个实行无限额计件工资制,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今年1月,岩石又任命他为三分厂厂长。他工作更加出色,在全厂连夺一等品最多、产量最高、消耗最低三块金牌,被评为最佳管理分厂。王玉臣也当选为厂和市一轻系统的先进标兵。
如今,岩石到厂已一年多了。这一年,长春卷烟厂一举甩掉了亏损帽子,实现利润一千二百多万元,上缴税金突破一亿元,人均效益名列全省第一,卷烟单箱效益跃居全国之首。更重要的是,职工胸中的理想之火又熊熊燃烧起来。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广布点 多渠道 搞活流通
北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为用户做好服务工作
本报讯 通讯员陆霆报道:北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加强纵向联系,广布点,多渠道,从搞活流通入手,积极提供多种新型建筑材料,为改善城乡居住条件服务。截至6月底,各类产品总销额比去年同期增加二点一四倍,上半年超额完成年度利润计划1.07%。
新型建筑材料——石膏板、岩棉、轻钢龙骨等配套产品,以质优、体轻、施工速度快、性能好而取信于广大用户;特别是岩棉制品一跃成为市场上的“香馍馍”。但是,不少地区的用户慕名选购新型建材产品时,因就地难以买到,不得不长途跋涉来京订购。有的由于运输不及时,造成“长线吊远鹞,订货难运到”,影响了施工进度。
为了方便用户需要,这家厂放开手脚,打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独家经营的界限,大力发展纵向联系,开辟新的产品流通渠道,在京、津、沪和南京、沈阳、武汉、西安等十三个主要城市设经销供应处的基础上,今年又分别与广东、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八个省、市建立“龙牌”新型建筑材料联营开发公司,实行“互利互助”、“利润分成”的办法,充分发挥当地单位人头熟、部门熟、情况熟的优势,使产品销售、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黑龙江省富拉尔基联营开发公司,在推广开发新型建材产品时,不但走访当地所有的设计院(所)、建设部门和施工单位,逐户登门宣传介绍,了解情况,掌握信息,而且还积极帮助用户代购铝质门窗和各种施工用具,大大方便了用户,成交额显著上升。
最近,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疏通产品销售渠道,北京新型建材厂还有计划地协调产品比例配套供应,加强经销、联营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彼此互相调剂产品余缺,互相支持,及时调拨。另外,还按照铁路运输部门忙闲规律,组织顺向发货,分散储存,使各地用户可以就地及时取得所需要购买的材料。


第2版()
专栏:杂谈

“三不算计”“两算计”
朱传玲
石家庄市造纸厂马胜利,“毛遂自荐”当厂长,一年内使一个拥有一千多人、连年亏损的造纸厂盈利一百四十多万元。他成功的秘诀何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他的“三不算计”“两算计”算得上是办好厂的“绝招”。
“三不算计”,即不算计国家、不算计顾客、不算计工人。马胜利说:“国家给了我这个厂长自主权,我这个厂长就要为国家挣大钱!”这是多么响亮的语言!
一个厂长,是以权为公,还是以权谋私,这是能否办好企业,能否当好厂长的关键。马胜利自当厂长以来,心里想着国家,胸中装着人民。他三改上缴给国家的利润指标,从原上缴十七万元改到上缴二百八十万元,就是一个最能说服人的例子。
不算计国家,也不能算计顾客和工人。马胜利说:“必须使广大消费者对买我们的产品感到上算、方便、满意。这样,我们就能占领市场,扩大生产。生产发展了,工厂效益、工人福利也就上来了。”这和一些厂家看到自己的产品一时走俏,就来个“萝卜快了不洗泥”,质量下降、价格提高、大赚昧心钱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国家、企业、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和在发展生产上下功夫,提高企业的效益,做到“三兼顾”,这就是马胜利同志治厂的“绝招”之一。
“三不算计”赢得了全厂职工的信任。
马胜利深知,处于电子时代的今天,技术、信息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竞争很厉害。但千竞争、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广揽人才、爱护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基于此,他对厂里的科技人员和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干部,都安排得很好。做到举贤不记仇,各得其所。这样一来,连过去那些得罪过他的人,也都打消了顾虑,轻装奋进了。
全厂上下一条心,企业怎能不突飞猛进!
经常“算计”着如何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和“算计”着怎样使产品不断地升级换代,这是马胜利治厂的又一“绝招”。如果企业的厂长都象马胜利这样,“三不算计”“两算计”,何愁企业不腾飞!


第2版()
专栏:

在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上下功夫
黑龙江省化工厂面貌大改观
本报讯 记者刘瑞武、通讯员杨立业报道:黑龙江省化工厂重技术改造,少投入,多产出,近三年在全国焦化企业厂际竞赛评比中获得好成绩。1982年,这个厂进入了全国焦化企业先进行列;1983年又被化学工业部誉为“开创了中型化肥装置投产的新局面”。去年,该厂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严格治厂,实现利润三百九十万元。
黑龙江省化工厂是我国自行设计以煤为原料的中型化工企业,1958年建厂,1970年第一座焦炉建成投产后,由于工程不配套,副产品不能回收,加之管理混乱,损失浪费严重,野蛮操作,炉子冒烟冒火,有害气体超标,焦炉内壁结瘤,面临危机。到1979年第二座焦炉投产后仍没出现多大转机。
如何改变企业面貌?该厂决定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在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上下功夫。
他们摆正技术改造与当前生产的关系,有步骤地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焦炉是煤化工业的命根子,前几年因一号焦炉结构方式不合理,钢柱变形后炉框冒火冒烟,加上煤气不净化等因素,造成焦炉恶性循环,炉体使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这里的技术人员查阅了国内外资料,提出中保护板更换措施,延长了炉龄。尔后又完成了机械化自动放焦、焦粉装车线和自立中心筛等八个技术改造项目,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每年为企业增加收入一百五十万元。这个厂还进行了烧苯装置安装,供电线路改造,余热利用,大块焦运焦系统的改造等十项技术改造,为工厂增收节支一百三十六万元。同时加强了工艺操作和设备维护,使设备完好率达95.6%,控制了跑冒滴漏,实现了全厂无泄漏和清洁文明,节约了原料费用二百多万元。
现在这个化工厂能生产二十六种化工产品,可年产焦炭六十万吨,合成氨六万吨,硝酸氨十三万吨,煤焦油二万多吨。


第2版()
专栏:市场随笔

从“代杀鳝鱼”想到的
孙茂洪
假日,漫步菜市场,见到体肥肉鲜的鳝鱼,想买几条回家,可是生来怕触摸它。正徘徊不定,卖鱼者好象揣透了我的心思,说:“我给你挑几条杀好。”此话正中下怀。只见他动作熟练,剖杀有方,片刻工夫,就加工好了二斤鳝鱼片。
“给我杀几条。”
“我也要加工好的。”
一时间顾客蜂拥而至。
从卖鳝鱼的人义务为顾客加工受到大家欢迎这件小事中,我想到商业服务部门要想把生意做好做活,就应从方便消费者着眼,想顾客之所想,多为群众办点实事。要懂得:举手之劳可赢得生意兴隆。


第2版()
专栏:

来函照登编辑同志:
贵报8月10日二版“一事一议”栏《褚家庄靠“劳务输出”致富》一文中,“全村……六千七百人”应为“全村……六百七十人”,主要是我们在抄清时写错了,请更正。
李瑞发 张文光


第2版()
专栏:

铁路系统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
本报讯 据中国电子报报道:我国铁路系统已在四分之一的铁路局与铁路分局之间建立了计算机通信网。现在,铁道部及有关领导机关可以利用这个计算机通信网,在每日下午6时,准确了解六十一个分局的二十二种国家重要物资的装车、卸车、周转时间等六十六种指标。目前,全路运营系统已拥有一百一十台小型计算机,一千多台微型计算机,有四分之一的分局用计算机通信代替了电话传输。


第2版()
专栏:我说经济改革

要加强科学测算工作
张曦华
在相当广阔的领域内对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变革,由于情况复杂,要在改革中做到心中有数,客观公正,殊非易事。这就需要加强科学测算工作,给企业提供积极的指导,以避免盲目性,这对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企业改革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企业内部各工种、岗位都实行了承包责任制,而其劳动定额的考核,却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技术装备和劳动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劳动定额依旧是五六十年代制订的;也有的只是在原有的定额基础上加了一些“修正”系数,说高说低,均无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有的甚至随意制订一些被讽刺为“低栏跳高”式的定额,使承包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据了解,目前有些部门虽然正在组织重新修订和制订劳动定额,工作做得也很不过细,凭经验估算的有之,按大的已完项目实际使用的劳动加以平均的也有之,做这项工作的人员素质一般也都不高。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管理中有名的“泰罗”制的倡导人泰罗所做过的工作。他对劳动定额的测定是从研究、试验“动作与时间”开始的。他从工人中挑选出身强力壮、技术熟练者进行最紧张的劳动,然后用秒或几分之一秒的时间为单位,记录完成每一动作、每一道工序所需的时间,并把他们的动作拍成电影加以研究,去掉不必要的动作,再加上一些必要的额外时间,规定作业工具和环境的标准化,最后订出“标准劳动方法”,据以制订劳动定额的时间。由于亲自参加实验,讲究科学性,泰罗取得了被列宁称之为“最丰富的科学成就”,这是令人深思的。如果我们的经济和管理工作者,特别是一些造诣很深的专家学者,每个人都能用严格的经济方法踏踏实实地为企业做一点科学测算工作,为企业的税利标准、工资总额标准等等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必将对经济改革产生非常有益的影响。
(注:作者是冶金部武汉电器安装工程公司干部)


第2版()
专栏:山川之秀

在九曲黄河第一湾
新华社记者 姜恩宇
滔滔黄河,沿巴颜喀拉山北麓东流而出青藏高原,到岷山脚下掉头向西,在青、川、甘三省交界处,形成了九曲黄河第一湾。在这个大湾里,古老的牧场,如今迈出了经济发展的新步伐。
大湾东部的四川若尔盖县草原,是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地。去年这个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四百五十元,比1983年增加一百多元。5月中旬的一天傍晚,记者来到若尔盖县城,远远就看见一片辉煌灯影。县水电局的同志介绍说:现在若尔盖县除了火电站外,还有二十四座大小水电站,总装机达四千四百多千瓦。全县八十六个村,已有八十四个通电。不息的电流,不仅给草原带来了光明和欢乐,也使地方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去年,该县又建成一座有两条自动化生产线,年加工能力三万立方米的木材综合加工厂。过去无工业,连铁钉、马掌铁都靠外地运进的若尔盖县,去年工业(包括乡镇企业)总产值达一千七百多万元。
若尔盖以西,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我国三大名马之一——河曲马的主产区就在这里。
远在唐宋时即已成型的河曲马,古称“神骏”。解放以来,国家在河曲草原设置了三个河曲马场,对河曲马进行品种选育和科学研究。经过多年的培育,河曲马的体高平均增加五公分多,成为一种以挽为主、挽乘兼用的良马。历年来,仅玛曲一个县,输往全国各地的河曲马就有四万多匹。
玛曲县的同志告诉记者,现在,草原各地陆续兴建了一些跑马场。体形骏美、性情温顺的河曲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目前在河曲草原,各类河曲马已发展到十万多匹。
一到河曲草原西部的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就使人强烈地感到,商品生产的浪潮,正向偏远闭塞的河曲草原滚滚涌来。
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寨尔龙乡,有一户全县出名的蒙古族牧民洛布藏。去年,他提高牲畜的商品率,出售菜牛菜羊一百三十多头(只),加上毛、绒、皮等的收入,一下子成了牧业生产的万元户。而当周、沙木哲等人,则从外省外地购进烟酒糖果、日杂百货,在草原上办起了小商店。回族牧民丁秀兰,发挥自己善烹调的一技之长,在青海、甘肃交界处的交通路口开了一个饭馆,每天前来就餐者均有一百多人。寨尔龙一些祖祖辈辈握牧羊鞭的牧民,开始走上牧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的道路,这是近年来的大变化!
柯生乡的蒙族牧民达日吉,养着自家的一百多头牛、五百多只羊不算,1983年夏天还到甘肃买回了一百四十多头瘦弱牦牛。他对牛群分类饲养,最瘦弱的,用酥油炒面、奶渣补饲,其余的用配合饲料催肥。当地牧民养牦牛,一般放牧五六年后出售。而达日吉的这批牛,只养了一年,就在去年夏天市场上牛羊肉最缺的时候售出一半。仅此一项,达日吉去年净挣了一万多元。牲畜短期育肥出售、加快畜群周转的优势明显地显示了出来。从此,仅柯生一个乡,去年就有五十多户牧民向银行贷款五十多万元,到青海的玉树、果洛和川西北、甘南等地的草原购牛羊回来,育肥出售。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对记者说:现在搞牧业生产,就是要引导牧民群众破除头脑中几千年来形成的惜售思想,引导他们不仅要多养牲畜,并且要多卖,而后者更为重要。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西藏山南乃东县农民嘎玛,积极推广青稞良种,科学管理农田,1984年种田二十一亩,平均亩产九百多斤,嘎玛成为当地有名的科学种田能手。
新华社记者 马竞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