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修饰语的贬值
谢云
人类会使用修饰语,实在是一大进步,它使状物、写景、抒情、达意更有层次,更加准确。但如果不加节制地加以滥用,就会象滥发纸币一样,造成贬值,甚至变得毫无意义。
十年动乱中,大概是修饰语最不值钱的时刻。“敬爱的”不够用,变成了“最最敬爱的”,如果动乱继续下去,也许会有人连写十个“最”字,以表达他那“最最最最”的廉价感情。还有所谓“喜讯”,先是有讯必“喜”;“喜”之不足,加上个“大”字;又不足,再加上“特”字。于是几乎三天两头有“特大喜讯”,但实际上在人们心上剩下的只是个“讯”字。
现在,那种乱用修饰语的浪潮早已过去,但余波似乎还在荡漾。李普同志不久前在一篇文章里,批评我们的某些新闻报道“滥用形容词,滥用高级形容词”。他举了好多例子:领导同志讲话,一定是“重要讲话”;一个会议开幕了,一定叫做“胜利开幕”,闭幕了,一定叫做“胜利闭幕”。结果,读者看到“重要”、“胜利”这些字眼,却并不觉得真的那么重要和胜利了。
修饰词的滥用,实际上也是反映了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了表彰一个人,我们常说“从不”如何如何:“从不说违心的话”,“从不考虑自己”等等,其实,赵元任先生早就指出:“说‘有’易,说‘无’难。”要说某人“从不说违心的话”,便得将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来个心口对照,证明其两不相违,谈何容易!而且一个人说的某句话是否违心,别人也实在难以判定。何况,一句违心的话也不说的人,大概也只能是疯子或是神灵。对着垂危的病人,有哪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会说:“你快死了?”
誉人过甚,固不足取,但危害似乎不那么显著。同我们实际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是“严肃”这个词。什么人犯了严重错误,甚至犯了罪,几经周折,终于被碰了一下,于是称之为“严肃处理”。其实,有些案件的处理,倒是实在不很严肃,甚至很不严肃的。一个党员,私设公堂,捆绑吊打群众多人,结果只给了党纪处分,并未追究他侵犯人身自由的罪。一个领导干部严重渎职,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有的只是检讨一通了事。此类“严肃处理”多了,人们对“严肃”这个词,也就不免要产生不那么严肃的不敬心理了。
滥用修饰语,是个文风问题,但文风反映思想作风。我们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因此,说话作文,用字遣词,便得符合实际,恰如其分。在这个问题上,清除“文革”遗风的任务看来远未完成。
(原载《杂文报》)


第8版()
专栏:

悼肖华同志
莫文骅
一哀伤含泪执秃笔,难表君功千分一。出生幼小失双亲,破祠寄居无粒米!儿童虽少志气高,投身革命伸正气。年青叱咤际风云,千斤重担不回避。
二少共师中战士乖,〔注一〕枪比人高志不衰。领导艰难尽全力,勇战强敌显英才。〔注二〕长征率师称劲旅,〔注三〕层层烟雾拨云开。抗日敌后鲁中进,出生入死救国灾。〔注四〕
三破浪惊涛驭海风,为歼日寇闯辽东。〔注五〕千头万绪军扩建,东征西剿见兵戎。长白山区战不疲,皑皑银雪血殷红。围攻长春施政计,〔注六〕强敌举手不称雄。
四北平解放飞欧洲,〔注七〕青年使者怀全球。放眼开怀天地阔,笑谈握手结朋俦。政治建军新贡献,〔注八〕主持总政十余秋。忽然平地妖风起,“阎王”七载受冤囚!〔注九〕
五保卫西北主军政,〔注十〕气魄贺兰风雪劲。牛羊战马日繁殖,将士声威益强盛。离军从容辅政协,〔注十一〕统战开展人欢庆。两年艰苦正立功,啧啧钦夸得尊敬。
六将军沙场英雄气,文坛佳誉称才子。五十多载汗马功,古稀尤展凌云翅。牛年本该牛欢乐,老牛力尽今长逝!老牛哀伤悼老牛,尽力耕耘继遗志。〈注〉
一、他十七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同年任红军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
二、新成立起来的少共师,与国民党反动军队陈诚主力对战;
三、他任红军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
四、他任八路军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
五、为了歼灭日寇,一九四五年率队从胶东冒险乘帆船闯进辽东,任辽东军区第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六、一九四八年,他任兵团政治委员,率部围攻长春,执行党的正确政策,迫使守敌投降;
七、一九四九年初,解放北平后,他任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去苏联和东欧访问;
八、一九五○年起,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兼政治学院副院长;
九、一九六七年,“文化革命”时,被林彪、“四人帮”打成“阎王”,囚禁七年之久;
十、一九七七年,林彪、“四人帮”垮台后,任解放军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十一、一九八三年,离开军队,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第8版()
专栏:

挽肖华同志
刘志坚
赣水苍茫,
擎少共义帜;
蒙山逶迤,
挽伏虎长缨。
战松辽,
征幽燕,
一酹琼浆忆往事。
清风徐拂,
想音容宛在;
秋月浩洁,
伴英魂归里。
遗风范,
树楷模,
两行热泪哭斯人。


第8版()
专栏:

元宝山下芦笙节
蓝阳春〔壮族〕
“壮人歌不离口,苗家笙不离手。”芦笙,是苗家的“拿手乐器”,每一家都有大小不等的三五把,从老人到小孩都会吹。苗族有自己的芦笙节,但各地的节日时间是不一致的。位于广西北部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的元宝山脚下西北边的安泰乡一带,过去是各个寨子有自己集中吹奏芦笙的时间,而整个地区没有一个统一的芦笙节日。去年秋后,在乡政府的组织下,经过和广大苗族同胞商量,最后议定正月十三为这一带的芦笙节。今年的正月十三,便是首次庆典了。
这一天,元宝山云开露笑靥,条条山路变成滚动的流泉。乡政府附近的田垌里,聚拢着千颜万彩。花头帕、花云襟、花上衣、花百褶裙、花飘带……头钗、头圈、项圈、银珠、银牌、耳环、手镯……在争着闪光发亮,加上那一张张笑脸……
中午一时许,“火冲炮”轰响过了,成百条鸟枪也向天空鸣放过了,全场却变得静默无声,好象一个人也没有。原来,人们在屏气急待着另一种声音的发生——只见一位年近六十的长者拿着一把金色的小芦笙站在岭坡上的指挥台前吹奏了起来。当他把“引笙曲”吹奏到结尾时,两手持芦笙向空中猛地一摇一划,这时,整个田垌便响起了“嗡—嗡—嗡”的震人耳鼓、动人心房的巨响声。这声音仿佛从地下响起,又仿佛从天上落下,那样整齐、雄浑、欢跃而又有力,人们只觉得天在荡,山在摇,整个身心都融合进这个高昂、热烈、奔腾的音乐的洪涛中去了!真是“此曲难得天上有,苗山万人在吹笙”!这是三十七个芦笙队在合奏、千多把芦笙在共鸣而组成的交响乐啊!从岭坡上向田垌望去,整个田垌的底层是由锦绣汇成的五光十色的“花海”,上层是金光闪闪的、一两丈高的、比海港的桅杆还要密的、齐刷刷的“笙林”,再上层是各个芦笙队竖着的三四丈高的各色各样的“旗云”,飞飞扬扬,好看极了。当整个芦笙队统一吹完“开场三部曲”后,便是由各队自由地吹起欢乐曲、迎春曲、踩堂曲等等。在每个芦笙队所占据的田垄里,一群群的苗族姑娘便围绕着芦笙队含情脉脉地踏着笙曲跳起那得意的“踩堂舞”,这样一来,原来显得整齐划一的活动变成多层次的了,多层次的音乐,多层次的舞蹈,多层次的欢笑,整个田垌的欢乐进入了另一个高潮……
“一个人的欢乐再多,
那也算不了什么。
只有千千万万人的欢乐,
那才是值得庆贺!”
苗家人就是这样,他们要的是“多数人的欢乐”。十年动乱期间,苗家的芦笙被封、被禁、被砸、被烧,苗家的欢乐没有了。现在“责任制”在苗山开了花,安泰这地方才真正开始实现了苗家“平安、康泰”的愿望,“五谷种上摩天岭,杉林栽到白云下,田里鱼肥山菇香,电灯晃晃照万家”!今天的芦笙节不如说苗家人在露富、比富,在举行一次隆重的生动的开始走上致富道路的展览!他们深知这好日子是怎样得来的:“月亮的亮光是太阳给的,苗家的欢乐是三中全会给的。”
“山上最好看的是‘都耶’(花名),苗家最珍视的是情意。”而这情意,又都是通过芦笙体现出来的。中央民族歌舞团五十一岁的苗族芦笙演奏家金欧,1975年曾到融水生活了一段时间,他和苗胞一同生产劳动,一同登上那高高的元宝山顶。这次他受县政府的邀请,又回到融水参加苗族学术讨论会,和苗胞一起欢度芦笙节。在节日里,他和苗胞们同吹芦笙曲,同跳芦笙舞。当他向苗胞们吹奏起他来元宝山体验生活回去后创作的芦笙曲《向往》时,人们不禁为之流泪,他也流泪了:这乐曲抒发了苗家在十年内乱中的痛楚、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欢乐、三中全会带来的幸福和对实现四化美好明天的憧憬……要分别了,苗胞又一路吹笙送行,忽然间,一个苗族小伙子抱着一个长木盒子跑出人群来到金欧的面前,他打开盒子,拿出他珍藏着的用两片两尺多长的、洁白的白寒鸡羽毛合迭而成的一尾“花翎”赠给金欧,他边把羽毛插到金欧的芦笙上,边唱起动听的苗歌:“元宝山上望北京,苗家和党亲又亲。花翎插在芦笙上,岁岁年年唱好音……”这苗歌,唱出了苗家心头的情愿,使得全场又都“哈——呼”地欢呼了起来,那快慰的喝彩声又一次震撼着四周的层层山林!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马克思女儿家书》
一百多年来一直不为人所知的马克思三个女儿的一百多封书信,最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
马克思的三个女儿——燕妮、劳拉、爱琳娜,都是有影响的国际共运活动家、翻译家,对整理马克思遗著、翻译和传播马克思理论做出过杰出贡献。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动荡生活中,她们相互之间以及她们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都有大量的通信。这部通信集对了解和研究马克思的家庭以及国际共运史都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但这些信件除极少数几封被保存并已翻译出来外,大多数一直保存在马克思后裔手中。几年前,马克思长女的孩子马赛尔·沙尔·龙格才将这批信件损赠给法国著名学者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法文版的编纂家爱弥尔·博蒂格利。1982年英国多伊奇公司首次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意。
为了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湖南人民出版社在翻译出版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说明、注释工作,使这些跨越三十多年时间的信件,以当时工运历史作背景,向我们展开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高宁远)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燕都》创刊
由北京燕山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燕都》杂志已问世。
《燕都》是反映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的通俗性刊物。该刊涉及北京的历史文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民间传说以及在这里进行过卓越活动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光辉业绩等方面的内容。刊物以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内容向读者展现一幅形象生动的北京历史画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的过去,从而更加热爱北京的今天。(刘尚勇)


第8版()
专栏:大地

渔家乐〔中国画〕 吴庆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