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友谊美如荷花
——访罗散记
吕梁
窗外机翼下耀眼的云海如银似雪,一直铺向远方,与远处一抹蓝天相接。从布加勒斯特飞返北京的民航班机航程已经过半,离北京越来越近了。但是,我的思绪仍然沉浸在罗马尼亚同志真诚友谊的回味之中。半个月来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活动一幕幕难忘的情景,在眼前反复萦回,不肯离去。
八个小时之前,我们在布加勒斯特国际机场的休息室里,同罗马尼亚朋友话别。罗共中央机关报《火花报》第一副总编辑尼古拉·德拉戈什同志和热情周到地始终陪同我们访问的对外刊物社总编辑乔治·勃特拉等同志,都来机场送行。德拉戈什风度潇洒,头上丝丝灰发。从1958年起他已做了二十多年新闻工作。他又是罗马尼亚著名的诗人,已经出了十多本诗集。他经常白天在报社忙于工作,深夜潜心写诗。谈话间,罗马尼亚画报社陪同我们访问的摄影记者送来一些刚赶洗出来的照片,其中一张正是我们在火花大厦前跟德拉戈什同志握别的镜头。我请他在照片上签名留念。他流利地签上姓名和年月,递还了我。忽然又把照片要回去,好象想再写点什么。我说,就请你题几句诗吧!他略加思索,写了一行字:
“友谊美如荷花”。
我高兴地接过照片,端祥着照片上他那神采飘逸的身影和流利的笔迹,禁不住欣喜地向他感谢说:虽然只有一句,却是极美的诗。在中国,把荷花比作高尚的君子,“出污泥而不染”。我们中罗两国党和人民的友谊之花,经历了患难而始终盛开,也象荷花一样美。他连连点头说,正是这样,我们对中国同志,任何时候都是真诚相待的。回味他那美妙的诗句,真挚的话语,那是多么真实、准确而又富有诗意地概括了中罗两国的友谊深情啊!
此刻,我又想起在雄伟而秀美的喀尔巴阡山麓的避暑胜地布拉索夫,我们代表团参观了一个博物馆,这是一所罗马尼亚最早建立起来的用罗马尼亚文讲课的学校。博物馆馆长请大家在木制的课桌前坐下,深情地说:“今天我给中国客人上一堂地理课。”他拿着一本这所学校一个半世纪以前用的教科书,书名《地球地理学课本》,1814年出版,是一位曾周游世界、到过中国,名叫尼古拉·尼古劳的老师写的。全书二百二十二页,却有六十页讲中国。馆长给我们一段一段地念。书中描述中国是最古老最伟大的国家,土地富饶,人口相当于整个欧洲。说中国的土地是人类的摇篮,纸张起源于中国,纺织有很高水平,中药能治各种病,出产馨香的茶叶、珍贵的瓷器。还讲了孔子、长城、北京的名胜,特别赞扬中国人民智慧,是讲礼貌的民族……上世纪初,正是殖民主义者把中国视为愚昧落后并恣意欺凌的时代,罗马尼亚的老一辈却热忱地在那里向青少年们赞美中国。这种源远而真诚的友谊,实在难能可贵。
这深厚的友谊,我们在罗马尼亚的半月中,可以说处处都能感受到。它不仅表现在亲切的会见中,在特有的民族礼仪中,在热情的碰杯和拥抱中,而且简直无所不在。在一些城镇的街头,人们主动向我们打招呼:“中国”、“北京”!有的儿童拿着明信片要我们签名。在黑海之滨,有的游客主动走过来和我们合影。在我们乘缆车登上喀尔巴阡山时,一位刚从工业中学毕业的十六岁姑娘,把采集的红色鲜花送给我们代表团的女同志,祝愿我们在罗马尼亚过得愉快。那些同中国同志有过交往的罗马尼亚人,感情就尤其深挚。一位曾在我国贵州工作过的专家,见到我们时连声称赞中国好、贵州好、遵义好、茅台酒好、中国人民好!……他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们,他不久还要再次到中国去工作。在布加勒斯特的最后一天,我们在一家百货公司观光,突然迎面走过来一位老人,对我们笑着举起手高声说:“干杯!”原来他是一位已经退休的陶瓷工人,曾经有一位中国专家来到布加勒斯特,向他们传授隧道式烘炉技术。他一直怀念着那位亲切相处过的中国朋友。他喜爱中国同志,紧紧地拥抱我们。
更有意思的是在多瑙河三角洲的门户图尔恰县,我们访问了一个乡村。乡政府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干部请我们在多瑙河边吃饭。林木成荫,蓝绿色的多瑙河水缓缓地流淌,环境幽静极了。但是,朴实的友情却如此炽热。他们为我们作了五种鱼的菜,一顿饭整整吃了三个小时,友好的话语说不完。他们特别关心我国农村的改革,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但是,当乡长在祝酒词中谈到三角洲人民最好客时,陪同我们访问的其他几位罗马尼亚朋友却提出了友好的异议,说那个“最”字不恰当。他们各自举例说明自己家乡人民的好客。最后总算达成了一个一致满意的协议:所有罗马尼亚人都好客,对中国朋友更亲热。
窗外碧空如洗,天分外地蓝。飞机很快就要到达北京,很快就可以看到亲人了。但是,罗马尼亚同志那种亲人的气氛仍然充满在我心头。正如我们在罗马尼亚同志的送别宴会上所说的:我们虽然离别了罗马尼亚,我们的心永远向着黑海之滨,向着多瑙河边和喀尔巴阡山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缆车上给我们送花的姑娘,不会忘记街头上向我们挥手的老人和儿童。我们永远记着罗马尼亚到处都是鲜花的美丽土地,更永远记着对中国人民满怀真挚情谊的罗马尼亚兄弟!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平壤公园一瞥
高浩荣
平壤有山有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素有“公园城市”之称。公园众多,也许是平壤获得这一美誉的原因之一。目前,平壤拥有近二十座公园,均匀地分布在市区和城郊。此外,各住宅区还设置了小公园。平壤人爱花、爱树、爱美。新的住宅区投入使用后,芳草如茵、花香树绿的小公园也随之点缀其间。人口只有一百多万的平壤,由于公园众多,已成为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
平壤的公园不挂园牌,也见不到高栅栏的阻隔。公园的名字以所处的地方命名。牡丹峰公园是平壤市内的大公园,园内花草芳菲,枝影摇曳,鸟雀啾鸣,曲径通幽。人们信步走去,不知不觉就置身于鸟语花香之中,没有先买门票后进园之说。其余的公园亦大都如此。人们认为,这样的公园能把城市与公园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绿化和城市的整体美,并给人以自由、开阔的感觉,而且利用率也大大提高。
平壤的大多数公园较少人工的雕凿,而是按当地景色自然布局。对于辟为公园的地方,园林管理部门只是种些花草树木,设置木椅、石凳,铺设便道即成。在有条件的地方,一般在最高处建一敞亭,供人登高远望,开阔视野。这些公园或依山,或傍水,野趣盎然,使人体会到大自然的造化,欣赏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建造这类公园花钱不多,经济实用。
除了个别大公园和游园地之外,平壤的公园很少开设小卖部、食堂。这也许同朝鲜人喜欢野餐的习惯有一定的关系。朝鲜人游公园,一般全家出动,或集体结伴而行。游园中的饮食,都是在家中准备好的。休息就餐时,一家人席地而坐,共享天伦之乐,或伙伴们围坐在一起,互相品尝各自带来的食物,显得亲密无间。这种别有一番情趣的习惯,再加上群众分片管理公园的体制,使平壤的公园总是显得清新宜人,很难见到破坏景观的废弃物和食品塑料袋、果皮等。
目前平壤市有的公园和游园地正在增设游乐设施,其种类繁多。如万景台游乐场,拥有三十六种游戏设施,每天能接待十万名游客。(附图片)
绿荫丛中起高楼——平壤一角


第7版()
专栏:

“我们是世界!”
——连接大洋两岸的空前盛大音乐会
陈封
青年人能够创造奇迹。7月13日,美、英等国一些热情的青年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同时举办了规模空前的“摇滚”音乐会,有一百多名世界著名歌星参加义务演出。
奇迹,不在于这些青年人能利用现代化传播技术,组织两场连接大西洋两岸,总共吸引了约十八万现场观众,并使一百多个国家的十五亿人能从电视屏幕看到连续十六小时实况转播的流行歌曲演唱会。奇迹在于,这批年轻人以他们喜爱和擅长的摇滚乐曲,为一个崇高的事业募捐——拯救非洲嗷嗷待哺的受灾难民。这两个以“拯救生命”为名的音乐会,已成功地募集了五千多万美元。这笔巨款可以救活成百万呻吟在死亡边缘的非洲灾民。这个“崇高的创举”,几乎是许多政治家通过喋喋不休的演说和漫无边际的讨论所难以完成的。
然而,这些曾被一揽子误认为耽于嬉戏的青年,却奇迹般地完成了一个崇高使命。更加可贵的是,并没有人要求或命令他们做这件大善举。他们的行动完全是自觉的。他们最后表演的大合唱叫作《我们是世界》。这首歌曲的名称表达了他们的思想——世界是一个整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应该互相关心,一部分境况优裕的人在道义上和物质上有责任帮助另一部分遭遇不幸的同类。
美国女歌星琼·巴兹在费城音乐会致开幕词时说得好:“我们出自内心和灵魂深处的话是:我们要从舒适的生活中挪开一些,去了解他们的痛苦……”这些“一曲万金”、生活优裕的著名歌星们能有这种思想和行动,堪称奇迹。难怪他们能激发广大群众对非洲难民的同情。捐款,随着他们的歌声源源涌来。
音乐会的组织者是爱尔兰籍歌星鲍布·盖尔多夫。他谈到:“对我来说,这不是一次流行歌曲音乐会,也不是一次电视演出,而是救人活命的一种手段。”他还表示希望各国政府能够在这次音乐会推动下,为非洲地区挨饿的人们“做些事情”。
正是由于被青年歌手们崇高的同情心所感动,挪威和英国一些议员已建议推举盖尔多夫为198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这个青年歌手,凭着一颗包容世界人民和世界和平的心,能联合他的朋友做出如此不平凡的事情,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该是当之无愧的!”(附图片)
盛况空前的费城音乐会场(左上角为盖尔多夫)。


第7版()
专栏:世界艺苑

西非艺术之花
先旺
具有浓郁西非民间特色的《加纳艺术展览》正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包括绘画和工艺品在内的六十余件展品,反映了加纳艺术的悠久历史,也表现了加纳人民在同欧洲的文化艺术交流中,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特点而作出的努力。
《反对战争的吼声》(科比纳·巴克罗作)这幅油画,以粗犷的线条、强烈的明暗对比,生动地反映了非洲人民保卫和平的强烈愿望。画面上那高举如林的拳头、愤怒的面容,表现了非洲人民誓同侵略势力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和平”月季
人类热爱和平的象征
杨其嘉
花卉是大自然的英华,也是人类生活的益友。人们热爱花卉,欣赏花卉,培育花卉,还常常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彩色缤纷的花卉上。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回顾月季名花“和平”诞生五十周年的经历和被命名的经过,是很有意思的。
中国是月季花的故乡,我国传统月季具有花形大、瓣数多、色泽丰富的特点,而且能够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因而历来受到各国的重视。十八世纪末叶以后,欧洲人将中国月季作为主要亲本进行有性杂交,使中国月季和欧洲玫瑰的优点融合到一起,育成了婀娜多姿的现代月季。
1935年,法国育种专家弗兰西斯·梅昂根据几十年培育月季的经验,作了一次有目的的定向杂交,培育出他所预想的具有奇异花朵及特色的新品种——编号为3—35—40的月季品种。
1939年夏天,他把枝芽寄往德国、意大利及美国。寄出不久,欧洲便爆发了战争,梅昂不可能与他在国外的合作者通信了。在美国,梅昂的合作者康纳—派尔公司和其它知名的种植者一致同意,为表达大众的希望而把这一品种叫做“和平。”
1945年4月29日,在加利福尼亚召开的太平洋月季协会的展览会上,正式为这一新品种命名,这天正是盟军即将攻克柏林,希特勒面临覆灭之际。
夏天,在旧金山召开第一次联合国大会。会上,美国月季花协会秘书雷·奥伦向与会的四十九名代表每人赠送一朵单枝瓶插的“和平”月季花,并在所附的卡片上写着:“我们希望这朵‘和平’月季能影响人们去向往持久的世界和平。”
这种美丽的月季花果然不负众望,她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各种地区的花园中怒放,表达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苦难的战争年月,激励人们去创造美好的和平世界。
“和平”月季所以受到人们如此喜爱,和它的优良生物学特性也是分不开的。“和平”月季花朵淡黄,初开时边缘上有一圈粉色,随后不断地由黄变粉。它长势良好,枝条坚挺。尤为奇特的是,叶片光亮,略有些皱,给人以坚韧、厚实的感觉。它还具有特别优良的风土适应性和抗病力。五十年代国外对月季进行综合性评定时,“和平”名列第一。此后,它又繁衍出了一系列优秀“子孙”,以至被誉为和平家族。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和平”月季的热爱长盛不衰。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法兰西喜剧院
何毅
在文化名城巴黎,有一座历史悠久、蜚声世界的剧院——法兰西喜剧院。它是1680 年10月21日路易十四决定建立的。从此在法国的剧坛上,出现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官方承认的剧团。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
法兰西喜剧院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由国家资助的剧团。当时国家每年拨款一万二千镑金币。喜剧院成立之初,基本上是著名喜剧大师莫里哀的原班人马。只有十五名男演员和十二名女演员。
经过艺术家们的苦心经营,喜剧院不断发展,声名大振。其经营管理上也形成一套独特的办法。法兰西喜剧院现有三百八十六人,其中一百二十四人为行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百八十九名,演员只有七十三人。剧院每年演出四百场,接待观众四十余万人。
剧院的院长由文化部长任命,是剧院的最高领导,下设行政委员会,由一名秘书长,一名司库,一名行政处长,一名创作主任,两名舞台主任及一名图书档案馆馆长组成。
为了吸引观众,保证上座率,列于剧目单的节目,剧院均要经过严格审议。剧院有一个审阅委员会,由两名协会会员以及三名有声望的戏剧家、评论家和记者组成。剧目单每年修订一次,审阅委员会审议后,交给院长,由他在每年8月份剧院放假之前,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假期后一年度的演出剧目。
另外,剧院还采取打折扣、出售月票的办法来压低票价。除了晚上演出外,星期三下午有学生专场,星期六、日演日场。星期二晚上是“盛装晚会”,这天晚上来看戏的观众,有严格的衣着规定,必须衣冠楚楚,男士们穿着黑色晚礼服,佩蝴蝶结,女士们则是长裙曳地。剧院还组织文学专场,通常是在星期四晚上,有时专场并不演戏,而是由喜剧演员朗诵一些诗或其它文学作品的著名章节。
丰富多采的节目,花样繁多的形式,演员们精湛的技艺,加上法兰西喜剧院的盛名,剧院的上座率几乎一直保持百分之百。观众常常要提前几天至几个星期预订戏票。据统计,每年大约有三十万人因未订上票而向隅兴叹。


第7版()
专栏:

汽车,惊人的另一面
汽车,已成为人类极其重要的交通工具。然而,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灾难。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拥有的汽车已达四亿辆,而每年因车祸伤亡的人数竟多达二百五十万人。
最近,保加利亚《健康》杂志援引国家交通部门的材料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世界因汽车失事导致伤残者一亿人,死亡三百多万人。
这确是相当惊人的数字。战后四十年相对和平的岁月里,车祸造成的伤亡竟甚于好些战争和冲突,以致有人感叹:“汽车与人正在进行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人们呼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交通安全,以尽量减少汽车带来的消极作用。
·卞文·


第7版()
专栏:

意大利古董失窃多
近年来,由于古代宗教艺术品受到重视,市价上升,意大利的教堂和博物馆已成为盗贼作案的主要目标。据罗马《共和日报》报道,去年意大利有三百六十五家教堂、二百九十三个收藏库和三十五家博物馆遭盗贼光顾,被盗油画、雕像等古文物达八千六百二十件。
历史悠久的意大利,文物古董甚多,而教堂、博物馆等被社会视为圣洁的场所窃案剧增,使许多人频呼世风日下。幸好这个国家的警察努力破案,已追回被窃文物七千多件,仅那不勒斯警方最近就破获一起重大案件,追回九尊十五世纪的珍贵雕像。·戈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