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时代的响亮回声
——《〈大刀进行曲〉及其他》读后
祖振声
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位在救亡运动中颇为活跃的作曲家,他不但创作了《大刀进行曲》等著名的抗战歌曲,撰有《略论聂耳的群众歌曲》等论文,而且还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组织群众歌咏团,参加“战地服务队”,从事慰劳伤兵、教育难民等项工作。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在一次遭土匪袭击中,不幸壮烈牺牲,当时年仅三十三岁。他,就是共产党员、作曲家麦新同志。
为了纪念这位对党和人民卓有贡献的作曲家,把他用心血完成的精神财富呈现在读者面前,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音协内蒙古分会合编了《〈大刀进行曲〉及其他——麦新歌文集》。这本歌文集,收入麦新创作的主要歌曲、歌词作品五十五首,诗文、理论评论文章十二篇以及日记多篇。正值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这本书的问世是很有意义的。
麦新的《大刀进行曲》,是在他刚刚接触到音乐不久时创作的。那时,他没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青年。后来到了延安“鲁艺”,才算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在国家与民族危亡的关头,麦新以歌曲这一艺术形式,给我们展示了抗战时期社会生活以及人民革命斗争的生动图景。无论是他自己作词作曲的《大刀进行曲》,还是由他作词别人谱曲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只怕不抵抗》,都站在时代的最前哨,发出振奋人心的呐喊,从而鼓舞人们奋起救亡的斗志。他置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之中,既是时代的歌手,又是勇于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他创作的歌曲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唱出了人民的心声。
麦新虽然没接受过专门的音乐训练,但并不忽视音乐的技巧训练。他曾向冼星海学习作曲与指挥,并向许多音乐家请教,研究歌曲的创作,借以增长自己的音乐创作的本领。他创作的态度极为严肃,在作品问世后,总是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向周围的同志征求意见,努力创作出富有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且又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歌曲。
麦新一直把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驱者聂耳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因而,在他撰写的理论评论文章中,有关聂耳的占有很大比重。此外,还有关于音乐、歌咏与抗战的关系,对音乐创作、群众音乐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看法和意见。他的论述,立场与观点鲜明,态度诚恳,对于当今音乐事业的发展,很有借鉴与参考的价值。
歌文集中所收入的日记,是麦新离开延安到东北工作时所写。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日记中,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与时代。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看到一个革命者——音乐家闪光的思想和对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纪念抗战胜利上映三部新故事片
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我国电影工作者除摄制了大型纪录片《抗日烽火》外,还将献映三部新故事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流亡大学》(童汀苗、房子编剧,吴贻弓导演),描写了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战烽火中颠沛流离的生活和不断觉醒的道路,以纪实性的手法重现了那段火热的斗争生活。
另两部影片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雷北利号沉没在印度洋》(张笑天编剧,金韬导演),描写1943年一艘英国军事运输船被德军击沉后,幸存的中、英两国水手在轮机长庄海泉带领下,濒临死亡而奋力求生,在荒岛上苦斗七十余天,终于获救的故事。影片根据一次真实的海难事件编成,在我国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影片中开拓了新的题材。《死证》(徐希嵋等编剧,可人导演)塑造了忍辱负重、机智果敢、忠贞顽强地与日寇和叛徒进行斗争的东北抗日联军师长方树森的形象,他最终以生命证明了日本侵略者的狡诈、残忍,以及中国人民的英勇不屈,表现了抗联战士为民族解放不畏牺牲的高尚品德。 (朱云)(附图片)
《死证》剧照:被软禁后的方树森(右)怒斥叛徒。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中朝青年友谊之歌
本月23日,朝鲜将派出由五百名青年组成的友好参观团来我国访问,与我国青年举行友好联欢活动。中朝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两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下了休戚与共的深厚友谊。这次举办中朝青年友好联欢,就是要使这种传统的友谊在青年一代中发扬光大,让中朝友谊世代相传。本报今天特发表团中央推荐的歌曲之一《中朝青年友谊之歌》,希望青年们广为传唱。
——编者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一股清新的溪流
——听斯卡拉歌剧院弦乐队的演出
赵沨
在欧洲歌剧的故乡意大利,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许多重要的意大利歌剧都是在这里首演的,二百多年以来许多意大利的著名歌唱家都在这里演出过。甚至可以说具有在斯卡拉演出经历的歌唱家,才可能真正被称作是一个合格的意大利歌剧演员。
北京的听众和音乐工作者,久已希望斯卡拉歌剧院能到我国演出。现在,它的杰出的先遣队终于来我国访问了。这个弦乐队演奏的节目主要是音乐史上称之为“巴洛克”风格的音乐,演出给予我们一次极好的审美享受。
我们知道,“巴洛克”音乐指的是欧洲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的一个学派,巴洛克这个词源于工艺美术上的贝壳镶嵌艺术,在音乐上代表一种人情的、甘美的、典雅的风格。一些长期演奏豪放的歌剧音乐的演奏家,能够把这种婉约的音乐风格掌握得如此完美,是值得特别称道的。第一小提琴卡尔菲是弦乐组的核心,使整个弦乐队在合奏的默契上达到了很完善的程度。第一大提琴布鲁内洛出色地演奏了罗西尼的主题和变奏。女高音独唱家里恰雷利演唱了威尔弟的《圣母颂》,使这一宗教性的音乐既有虔诚圣洁的感情,又有世俗的、愉悦的人间情绪,很好地表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精神。
现在欧美音乐生活中可以说有三股潮流,一种是标新立异,拒绝传统;一种是追求商品生产的效果;一种是返朴归真,面向古代。在商品音乐的浊流和形形色色的贬意上的“先锋派”恶浪中,这个弦乐队代表了一股婉约的、典雅的清新溪流。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海外的一些商品音乐也曾经一度广泛流行。这种音乐可以说是金石与黄沙并陈,有少数好的,有不少是坏的。斯卡拉弦乐队到我国的演出,使我们联想到了在目前欧美文学、绘画、音乐上的现实主义传统又有复兴的势头这一可喜的现象,正象在欧美社会生活中对于伦理、家庭的价值观也有趋向重新确认的倾向一样,使我们看到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一些健康的东西正被人们赋予新的认识,这是使我们感到非常高兴的。
因此,斯卡拉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在我国首都博得少有的热情欢呼,更是值得我们音乐工作者热烈庆贺的。(附图片)
 女高音歌唱家卡蒂娅·里恰雷利在演唱。 明理摄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丹青漫写夕照明
——喜看南昌老战士书画会作品展览
凡可
在中国美术馆里,有一个《南昌老战士书画会作品展览》,以其独特的风貌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展厅里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以它那战士的手笔,无穷的情趣,磅礴的气势,高尚的品格,打动着每位观众的心弦。尤其当你了解到这些作品都是出自那些拿过枪、掌过“印”,从不同领导岗位上退居二、三线的老人之手,更不免要为之啧啧赞叹了。
画为心声。展览会里的近百幅作品,无论是苍劲有力的书法,还是劲节的墨竹、挺拔的苍松,以及富有真情实感的诗作,都深切地反映了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表达了老同志余热生辉,吐丝不尽的精神。
离休之后怎样使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原江西省军区副政委王一琴同志的影响和带动下,南昌地区很多离休后闲不住的老同志,也购笔买纸,练起书画来。南昌画院的同志们,看到他们对书画学习有这样浓厚的兴趣,油然而生一种无可旁贷的社会责任感,提供各种条件,1983年7月初,帮助组织起“南昌老战士书画会”,热情指导他们研习书画艺术。一些年近古稀,甚至八十多岁的老同志移情书画后,是那样的潜心认真,刻苦发奋,心又是那样的舒畅。他们企望的并不是能画出什么传世之作或求名成家,而是借此抒发情怀,陶冶情操。“革命生涯半世纪,银发飘洒鼓不息,当年刀枪夺胜利,今朝笔墨争艳奇。”“寄情书画,老而还青,歌颂时代,乐此不疲。”这铿锵有力的诗句,表达了老战士继续为人民贡献一切的崇高愿望。
许多当年的老红军、老八路兴致勃勃地赶来欣赏战友们的作品,激动地称赞说:“你们带了个好头,也为我们离休的同志争了光。”有的即席题词题诗作画,热情祝贺画展成功。华君武同志用幽默的手笔作画一幅,在题词中说:“南昌诸公,革命先进,今日离休,重当学生,师法造化,大有意境,以文会友,骑笔上京,有此毅力,何事不成,大家学习,这种精神。”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杨成武回忆录《敌后抗战》出版
杨成武同志继《忆长征》后的又一部长篇革命斗争回忆录《敌后抗战》,已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以在敌后抗战八年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生动地展现了八路军在晋察冀地区的斗争生活。从平型关战斗到雁宿崖、黄土岭歼灭战击毙侵华日军中将阿部规秀;从南管头被袭,重返娄山到东团堡歼灭战;从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到盟军观察员杜伦中尉地道遇险;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不屈,到锄奸英雄宁亚川威震敌胆等斗争史实,以及贺龙、关向应、聂荣臻、彭真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实践,书中都有正面的描述。
本书由聂荣臻同志题写书名,彭真同志题词。
(叶运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