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葛洲坝使中华鲟因祸得福
徐新民 钱金寿
1985年4月19日,长江葛洲坝二、三江工程竣工国家验收会会场上,几十条长约三寸、体重逾一百克的稀有鱼苗在两口特制的玻璃水缸里摇首摆尾,吸引了许多与会者。这就是葛洲坝工程局水产处的科研人员用人工繁殖的方法培育出来的中华鲟幼鱼。它标志着葛洲坝救鱼工作有了重大突破。正如葛洲坝二、三江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上所说的:葛洲坝建设者“找到了保护和发展中华鲟资源的途径”。
水生生物的“明星”
中华鲟,俗名鲟龙鱼,是地球上恐龙时代古棘鱼类延续至今的一种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它历经一亿四千多万年而不灭绝,回游时溯流两千多公里而不迷向,对古生物学、地质学、仿生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属国家严格保护的珍贵鱼种。它是一种回游于江海咸、淡水之间的大型鱼类,可生存五十年,口在颔下,尾如机翼,流线型的身躯象是一艘潜水艇,腹背长着五排花纹图案形的硬骨甲,煞是好看。世界上的河流中只有我国长江有这种鱼的群体。它在江里出生,海里长大,一般要九至十四年才能成熟。每年春末,成熟的亲鱼成群结伴,从东海进入长江,遨游到遥远的金沙江“度蜜月”,而决不在中途折回。
中华鲟遍身是宝,大的上千斤,小的三五百斤,是世界上现存二十七种鲟鱼中的佼佼者。肉卵可食,皮能制革,鳔可入药。尤其是鲟卵,是制作鱼子酱的上等原料。欧美市场上一公斤鱼籽可卖二百四十美元,一条中等雌鲟鱼一次所产的卵可装满两大水桶,相当于五十头肥牛的身价!
救护国宝有良策
葛洲坝工程1981年截流后,阻塞了中华鲟到长江上游产卵的回游通道。入秋,成群的鲟亲鱼滞留坝下,不时跃出水面,显得烦躁不安。这引起人们的忧虑:建了葛洲坝,中华鲟会不会绝种?长江生态会不会遭破坏?
中华鲟是国宝。救护并发展中华鲟资源受到国内各方面的重视。葛洲坝水利枢纽原来设计留有鱼道,1981年夏,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性葛洲坝救鲟学术会议上,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论证。华中农学院水产系教授易伯鲁等人提出:“毋需在葛洲坝工程建筑过鱼设施,用人工繁殖放流的方法,是保护与增殖中华鲟可行而有效的措施。”大多数专家赞同这个意见,从而确定了人工繁殖放流中华鲟的方针。经国家经委批准,农牧渔业部和水电部协商同意,于1982年6月组建了救护中华鲟的专业科研单位——葛洲坝工程局水产处。在葛洲坝库区支流黄柏河中的人工岛上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站。这里的科研人员于1984年10月首次成功地培育出五万尾鲟苗,并在坝下放流了六千尾有生存能力的幼鲟;今秋将再次放流近两万尾合格的幼鲟。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果。
现在在葛洲坝水产处可看到四条网捕的成鲟亲鱼,正在采取特别供水方式的蓄养池内绝食静伏,待秋后产卵。即将放流到长江下游去的五十多尾幼鲟在暂养间的大水缸里争食饵料,它们都有一斤多重,长势喜人。
除向长江下游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外,他们还把在坝下“请愿”、“示威”的成鲟捕“请”过坝,送它们回老家生儿育女,以保护种群。三年中网捕过坝八十三条亲鱼。1982年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还在葛洲坝下游宜昌江段发现了中华鲟的天然产卵场和幼鲟。
展望美好的未来
过去,中华鲟“远征”到金沙江后,雌鱼把上百万颗卵产在石头上,雄鱼跟着授精。但遗憾的是它们只管生,不管养,号称长江鱼王却无护幼能力。随波逐流的受精卵多灾多难,大部分被黄?、铜鱼吞食,一部分被泥沙掩埋,能闯荡大海的寥寥无几。现在用人工繁殖,受精率提高一倍,又无敌害侵袭,孵化的幼鲟有20%至30%可放流到海里去育肥。如有5%的成鲟回到长江,那么十余年后,葛洲坝下就是一个巨大的渔场了。人们有理由相信:葛洲坝的兴建和人工养殖放流的实践,将使中华鲟这一江海奇珍因祸得福,不但不会灭绝,还可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结束亿万年来“广种薄收”的不景气局面,大规模地增殖后代,为人类造福。


第5版()
专栏:书评

学习领导的科学
——《科学领导与继续教育》一书评述
钱三强 杨沛霆
田夫同志的论文集《科学领导与继续教育》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作者根据从事科技领导和管理工作的实践,从科学领导与继续教育方面,系统阐述了党中央关于党的干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在新时期都要来一次“重新学习”号召的深远意义。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作者认为,“重新学习”的根本宗旨,在于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成为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有战略眼光、系统观点、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实践家、事业家。要做到这一点,领导干部必须学习“领导科学”。
作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以及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关系,认为领导科学是领导艺术中规范化的知识结晶。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领导的战略决策、领导的一般结构、一般模式,以及领导的工作程序、规律等方面。领导艺术是属于经验形态的东西,是在一定科学知识基础上的领导经验和技能。有了领导科学的知识不等于就有了领导的才能和艺术,它有待于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提炼和升华。所以,作者提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科学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作为衡量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志。作者用一个发人深思的类比透彻地说明了其中的道理。他说,如果说,一个物理学家不懂物理学,一个化学家不懂化学,是不可思议的,那么,将来一个领导干部不懂领导科学,同样是不可思议的。
要科学领导,就要学习,要学习就有一个继续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社会实践活动在愈来愈大的规模和程度上变成了在科学知识指导下的实践,从而逐步缩小了盲目摸索、依靠经验成规和直观决策等活动方式的范围。这就要求把中高级干部及一般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为此,作者用大量篇幅,从科学技术进步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出发,从战略角度,就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干部结构等方面,阐述了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者提出,要做好干部的继续教育,需要研究和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要正确处理好学习马列主义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关系,既要使自己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又要使自己成为真正能够肩负起领导四化建设重任的“内行”;第二,要正确处理好干部专业化和知识化的关系,既要有适合领导工作的知识面,又要熟悉和精通自己所从事的领导和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第三,要正确处理好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的关系,既要不断学习,又要不断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达到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作者提出,继续教育要从更新知识入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既要学习自然科学,又要学习社会科学;既要学习“硬”科学,又要学习“软”科学。负责决策的应着重学习决策科学;负责管理的应着重学习管理科学;担负重要领导职务的则应着重学习领导科学。


第5版()
专栏:科技人物

大视野
——“体视投影图”发明者王希富的贡献与追求
本报记者 王溪元 本报通讯员 赵富林
今年6月,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全国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总有许多人围着一幅建筑图边看边议论,有些内行人还急急忙忙地要求与图的主人洽谈、订合同。
这图,乍一看莫名其妙,一大张园林鸟瞰图,用红绿两色单线条画成,两色线条既不重合也不平行,而是交叉成一定的角度,看上去不成形,叫人眼晕。但是,你若拿起复合滤色镜——一个镜片红色、一个镜片绿色的眼镜观看,奇迹便出现了:图上的景物一下子跳出纸面,楼台亭阁全都矗立起来,成了逼真的立体模型。且看那池边的钓翁,尽管是单线条的“空体人”,却象铁丝揻的一样,站在地上而直立于空间,就连他手拿的钓竿,也是翘首晴空……
这图叫“大视野动态体视投影图”。据鉴定这项成果的图学专家们说,人类研究体视投影,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停留在一百多年前研究成功的小图幅、固定视野的水平上,而现在,这项成果在扩大视野、寻求动态投影方法上,已独步于世界同行之前。这项突破,不仅能扩大体视投影在教学上的应用,而且可在需要直观表达的各行业的设计、施工、生产中取代现有的多种图样、模型。有了它,许多建筑工程设计,就不用再搞价格昂贵、费时费力的立体模型了。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因为参加交易会的多是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所以有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四百九十个单位的代表“按图索骥”,就这项成果达成了技术培训、提供资料、共同开发等五百三十八项交易,意向成交额达十六万多元。
遗憾的是,交易会还没开完,这个大视野体视图的发明者就因病被送进了医院。医生翻阅他的病历,是位“资格”满老的病号:王希富,四十七岁,第十二次住院,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钡肺、肾炎、肝炎、高血压、心绞痛……真是集众病于一身。那么,他怎么能搞出这样不一般的科研成果呢?
看看他是怎样养病的就明白了。这是以前的事:他坐在自行车上扶着儿子的肩膀,两个儿子一个推、一个扶地向北京第六医院走去。他在一阵剧烈的咳嗽之后,喷出一口殷红的血。两个儿子惊慌地呼唤爸爸,他忙摇摇头说:“没事,没事。”从此,他被迫躺在病床上。他给妻子写了张字条:“我因咯血住院,请明日送来所有体视图资料。”从这天起,日历翻过去三十四张,吊瓶在他头顶几乎挂了三十四天,他左臂专门用来输液,右手却不停地在写、在画。尽管医务人员一再劝他静养,可他总是微笑着默不作答。就在这次住院期间,他竟整理出十多万字的论文和八十多幅草图。
他是专门搞科研的吗?不。他是一位工程师,现任北京市房管局职工大学教师。职工大学条件窘迫,教员办公室十分紧张。王希富索性在楼道尽头间壁出一间“小屋”,五平方米,冬冷夏热。他把自己禁闭起来搞研究,课堂之外的时光,几乎全都耗费在这个小天地里。有一年7月盛夏,王希富正在测试“象差”,需要避开自然光。他用黑布将小屋的门窗及所有缝隙全都遮挡起来,不分早晚地埋头苦干。一天凌晨两点,妻子醒来发现他还没有回家,以为他又病倒在办公室了,便急忙奔到小屋来。妻子敲门,里边鸦雀无声,连一丝灯光也没有。她刚要抽身回去,“吱”地一声小门开了,王希富赤膊、短裤、汗流浃背地出现在门口。他一手拿着视标,一手扶着门,嘴一张一合地呼吸着门外的凉爽空气。他问妻子:“你怎么来了?”妻子心疼地说:“你看看,这又是几点了?”
他身居斗室,眼光远大,矢志不渝地要攻下“大视野”。他原本是个二十六年前毕业的中专生,二十六年来,他不仅自学了大学理工科的多门课程,还研究了多科医学、生理学方面的知识,什么心理学、解剖学、眼科学、视野学、屈光学、色彩学……全是他涉猎的对象。如今,他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房管局模范党员,局党委号召全局职工向他学习。他得了奖,出了名,有人向他道喜:“您成功了!”他伏在工作台上头也不抬地笑笑说:“哪里的话,这方面的研究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呢。”(附图片)
王希富在绘制“大视野体视图”
赵富林摄


第5版()
专栏:争鸣

西部开发的关键在人才
常州市经济研究中心 朱克
自四月二十五日以来,“科学园地”专版已陆续发表了多篇开发西部的“争鸣”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数主张先开发西部的煤、石油、草原、牲畜等特有的资源,使其变为经济优势。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我从六十年代初起,曾在西部地区工作了十几年,对西部情况粗有了解。西部地区确有上述资源优势,但据我的工作实践和亲身体会,开发西部的关键在于人才。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已成为发展生产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一切资源的开发,也都要靠人才。要加快西部的开发和建设,就必须有一支庞大的、具有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各具特色的人才大军,形成一个雄厚的智力资源。只有以智力资源来开发自然资源,才会有高效益。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多种原因,西部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业务人员的比例,都大大低于内地和东部省区,使开发受到限制。正如许多西部省区的同志说的:“千关键,万关键,只有人才是关键。”因此,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规格地培养各种开发建设人才,同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内地人才向西部转移,乃是当务之急。因为,人才的培养必须赶在资源开发之前。在研究和制订开发西部的发展战略时,只有把培养人才,开发智力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并以此破题,作为开发西部的突破口,才能使西部尽早跻身于先进地区之林。


第5版()
专栏:科学知识

经济发展战略简介
张赞恭
我在“争鸣”栏的文章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概念后,有不少读者来信要我解释它的含义。为此,简略介绍如下:
一、什么是经济发展战略?
“战略”一词,原属军事术语。它的本意是基于对战争的全面分析、判断而作出的筹划和指导,与局部出发的战术有区别。战略左右战争的全局,是制定战术的前提。
后来,“战略”这一概念被引申到经济发展领域,对经济发展的全局所作的筹划和指导,即研究经济发展带有全局性规律性的东西,称为“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一般又是相互关联和不可分割的,例如,在研究人口、就业、消费、城市化、国土开发、智力开发、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时,就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社会方面,而必须和经济问题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人们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统称之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二、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因为经济发展战略是对经济全局所作的筹划和指导,所以它要规定在较长的时期内,例如五年、十年、二十年,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规定出在这一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主攻方向、力量部署和保证经济顺利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等。这就是说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内容应该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有时还要规定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三、怎样才能科学地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一般说来,研究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就我国具体情况来说,应当把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指导思想。我们要把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要处理好发展速度和实际效益的关系,要正确处理近期规划同长远规划、近期利益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重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要考虑国内、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总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要符合国家实际情况;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要符合地区实际情况,并要具有各地的特色。
在具体研究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采用系统工程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横览整体,纵观全局,要抓住人、物、能、信息、资金和时间六大因素,从确定战略目标入手;(2)要用发展观点(即动态观点)去研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在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内,固然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稳定的指导全局的发展战略,但是,当一个经济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时候,发展战略就应有某种程度上的转移和发展;(3)要把定性分析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4)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流通、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技术与经济、人力与物力、国力与计划、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资源区与非资源区、沿海与内地、新产品试制与老产品生产等的关系;(5)要领导与群众、专业与非专业人员相结合,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6)在研究制定某个地区、某个部门战略规划时,要尽量邀请上级有关人员和兄弟地区的代表参加,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总之,研究和制定发展战略,要坚持全面性、长期性、客观性、综合性、阶段性和相对稳定性。


第5版()
专栏:科学园地

赤眼蜂在哈萨克斯坦棉田“登陆”
由千百万赤眼蜂组成的有翅膀的“登陆队”已在苏联哈萨克斯坦的棉花地里登陆。它们将使棉田免遭最凶恶敌人——棉铃虫之害。这里已开始使用对环境无害的生物保护植物方法来代替农药。
为了繁育有益的昆虫和生产细菌制剂,农庄、农场建立了生物实验室。他们推出的赤眼蜂在大田上面形成一个巨大的、害虫通不过的生物伞。它保护着二十六万公顷土地上的果类、蔬菜、谷物和技术作物以及多年生草。
根据农业生产增长任务,该共和国打算大大扩大使用生物保护植物的方法。为此,计划建设五个大型生物工厂。随着这些工厂的开工,由益虫保护的大田面积将达到五十万公顷。
(科吉)


第5版()
专栏:

生产一百六十一种中西药品的广州白云山制药厂,严格产品检验制度,以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国内外顾客的信任。这是技术人员在对“感冒清”进行出厂前的质量检查。
新华社记者 刘玉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