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深圳特区发展面临新的战略阶段
刘国光
我在《深圳特区的发展战略目标》一文(见1985年8月9日《人民日报》五版)中,探讨了对深圳特区的发展战略目标作出合理抉择的问题。在确定了深圳特区发展的战略目标之后,还应当分清战略步骤,正确划分实现战略目标的阶段,一步一步地前进,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办特区的工作水平。本文再就此谈点看法。
深圳特区发展的三个战略阶段
深圳特区的发展,看来可以划分为三个战略阶段:一、从建立特区到目前,是草创阶段或奠基阶段;二、从目前到1990年前后,是开拓阶段或成型阶段;三、从1990年前后到本世纪末,是进一步提高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为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创造一个初具规模的投资环境,并且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摸索一套初见成效的经验。
第二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化,达到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产品销路以外销为主;同时实现产业结构以贸易为主向以工业为主、工贸并举的转化,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少量高技术工业,发展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传统工业,并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第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化,使高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适当比重。
在战略步骤上,还要考虑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这一重要因素,使深圳在本世纪末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尽可能缩小与香港之间历史上形成的差距,达到中等发展水平,并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过,以便进一步密切深港关系,共同促进祖国向更高的现代化目标前进。
正确评价第一个战略阶段的工作
目前,深圳正处在从第一个战略发展阶段过渡到第二个战略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为了在第二个阶段以及以后第三个阶段更好地实现特区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有必要对特区在第一个阶段走过的路作一个正确的评价。
经过五年来的努力,深圳特区建设已经走过了草创或奠基的阶段。第一,已经初步完成了三十二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成了一大批工业厂房、职工宿舍、商业楼宇、旅游设施和文教卫生设施等,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城市正在平地崛起。第二,到1984年底为止,已经同外商签订协议二千二百一十八项,协议投资总额达一百一十六亿港元,实际投入使用的外资约四十一亿港元,占全国引进外资的七分之一。在引进的技术设备中,有些是比较先进的。第三,吸收和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1984年底,已有各种专门人才一万二千三百多人。第四,按照“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和“跳出现行体制框框之外”的原则,对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建设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劳动工资制度、价格体系、外贸体制等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制订了一批特区单行法规。第五,1984年深圳全市工业生产总值达十八亿元,比1978年的六千万元增长了近三十倍;农业总产值一点一五亿元(按新口径计算),增长9.6%;财政收入五亿元,增长二十八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总起来看,几年来深圳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很大的。深圳从过去一个荒凉的边陲小镇变成现在这样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建成了具有一定基础的投资环境,为开放和改革探索了道路。深圳已经取得的这些成就,不可低估。这是党中央开放政策的胜利,也是深圳全体干部和群众在国家所给予的优惠和内地所给予的支援下,辛勤劳动、努力奋战的结果。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不能不看到,深圳经济在前一阶段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头几年深圳商业贸易和房地产业发展得特别快,那几年深圳的繁荣主要是靠商业和房地产业支撑的。这个情况在去年有所变化,工业产值开始上去了,但是还没有扭转商贸为主的局面。二是产品内销比重大,1984年仍在70%以上,销售到国际市场的不到30%,外贸进口远大于出口,深圳经济基本上还是内向型的。三是不少工业企业还是简单加工性质,1984年工业净产值只占总产值的21%,加工深度低于全国平均35%的水平。
看不到上述问题是不对的,这不利于深圳经济向新的更高的阶段过渡,更好地向战略目标前进。另一方面,因为存在着上述问题而否定深圳建设的成就,更是错误的。应当指出,深圳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作具体分析。第一,要看到客观存在的发展的阶段性。深圳原来的基础很差,资源、技术、人才都很缺,不可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建立起先进的工业和外向的经济,而必然要经历一个为达到将来目标创造条件的过程。先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做起,搞一些房地产业,相应地发展一些必需的商业贸易,为引进资金技术、建立先进工业开路,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第二,办特区是新事,没有现成的经验,对特区发展战略目标的认识和适应,也要有一个过程。第三,也要看到,我国目前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之间,存在着两个台阶式的落差。特区开放后,有了可以利用这两个落差的条件,一些单位凭借特区的优惠,利用价格落差,赚钱容易,发展了一些不正常的内向性的商业贸易,出现了炒买炒卖外汇等现象。但这类现象不是深圳所特有的,主要是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去造成的。
努力实现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化
现在,深圳特区的发展正在跨入新的战略阶段,怎样爬好两个坡(拟议中的二线管理和特区金融改革),更上一层楼,完成新阶段的战略任务,这牵涉到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寻求多方面的对策。这里我想简单谈谈三点看法。
第一,要坚定地树立转向的思想,努力克服转型过渡期的暂时困难。特区经济要不要转向?这是特区向更高发展阶段过渡时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特区在前一个发展阶段,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形成的是一种内向型的经济,而中央要求的特区,是建立外向型经济。现在到了非转向不可的时候了。转不转向,不但关系到特区本身存在的意义,而且关系到党中央举办特区的决策的贯彻,所以,转向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我认为,深圳特区在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后的一切经济工作,都应当围绕着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化,“以贸为主”向“以工为主”的转化,一般技术为主向先进技术为主的转化这样一个根本战略任务。一切对内向型经济的留恋必须克服,一切对外向型转化的障碍必须扫除。不彻底解决这个认识问题,深圳经济要朝更高的阶段迈步,是不容易的。
当然,搞外向型经济,比搞内向型经济难得多,办工业比办商业难得多,搞先进技术比搞一般技术难得多。所以,特区经济的转向,其难度不能低估。我们应当尽一切努力克服转型期的暂时困难。这些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我认为,拟议中的二线管理和特区金融改革,可以成为促使深圳克服困难、实现转向的契机和动力。在度过难关的过程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在计划安排、物资调拨、产品内销和外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照顾,继续扶一把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扶是为了促,而不单是为了保,对于少数本来就不正常、再扶也不能转成外向型的企业,要有计划地及早调整或转移,这样将更有利于特区经济的健康发展,由此而出现某些阵痛,应当看成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第二,为了比较顺利地实行转向,稳步地向战略目标前进,必须适当控制特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强宏观经济的管理。
深圳特区创办以来,实现了超高速的增长,这两年每年都翻了一番以上。这在创业阶段是可能的。但是,超高速增长往往带来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过去内联外引的项目,往往未能经过严格的筛选,不少不符合特区发展目标要求的企业也兴办起来了,有的技术落后,经营不善,影响了特区的经济效益。今后基数提高了,不可能长期继续以过去那样的超高速增长。为了转为外向型,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有必要适当控制发展速度,防止经济生活出现过热和失衡现象。
根据深圳特区的有利地位和国家给予特区的优惠条件,今后深圳经济的发展速度应当而且也有可能高于内地和香港。但是这种高速度,应当是有利于实现特区经济转向的高速度,应当是结构合理和效益提高前提下的高速度,而不应追求超高速度以致给结构和效益带来不良后果。特区资金来源门路较多,若是单从资金来源看,速度不是不可以加快,但是其他方面存在不少制约的因素,如能源、交通相当紧张,技术干部和熟练工人很缺乏,经济管理经验不足,等等。即使在资金方面,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外商投资,也带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能够引进多少并不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受国际经济状况、游资动向、国际投资条件、国内其他开放地区投资条件和深圳投资条件对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规划1990年和2000年达到的发展水平和相应的增长速度时,要注意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宁可在实际执行中超额完成,切忌规划过大,防止出现扑空或者失控现象。根据特区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对引进外资的洽谈、签约、组建、投产,要尽可能形成一个合理的配组,以保证每年都有外资投入,有生产能力投产,从而保证特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当然,在转型期适当放慢速度,应该吸取我国过去的经验教训,防止大起大落,切忌急刹车,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与控制速度和调整结构相联系的,还有一个加强宏观控制和宏观指导的问题。加强宏观控制,首先是对经济总量的控制,保证社会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的平衡,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的平衡。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形成,看来深圳物资在对外输出输入方面将是出超型的,在对内输出输入方面将可能是入超型的;随着外引内联的发展,资金运动在对外对内两个方面,在相当时期内都将是流入型的。所有这些情况,增加了特区综合平衡的复杂性,要根据这些特点,组织好特区财政、信贷、物资、外汇收支以及人民币收支的综合平衡。鉴于特区经济的运行主要靠市场调节,无论是总量控制还是结构调整,都要注意运用经济杠杆,特别是银行信贷杠杆和财政税收杠杆。
第三,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特区发展的战略目标,要进一步解决特区体制和优惠政策问题。目前条条的干预多了一些,有些从条条下来的政策措施,往往是“一刀切”,不尽符合“特事特办”的精神。这将会增加特区转向的困难,不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看来需要进一步扩大深圳特区的自主权,明确以块块为主,使特区在经济工作上有更多的机动、变通和探索、试验的权力。各部门在深圳举办企事业单位,要经由特区严格筛选,接受特区政府的节制和监督。随着深圳经济向外向型过渡的完成,要进一步从战略上考虑特区行政隶属体制同收回主权后的香港体制如何逐步接近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处理深港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第5版()
专栏:

从几个专业合作组织看供销社的改革
孔庆演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
近两年来,在农村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各地陆续出现了一批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一部分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实行多层次的联合。如:
浙江省萧山县的蜂业公司,以县供销社所属的土产果品公司为依托,由二十个养蜂群体负责人(代表三百六十一个专业养蜂户)组成,统一采购养蜂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并与杭州市的制药厂联合加工蜂蜜制品。
临安县于潜棉纸联营处,以县土特产公司为依托,由十九个合作棉纸厂组成,统一向省外采购主要原材料,销售产品和交流技术。
余杭县广大棉农麻农,以县供销社所属特产公司为依托,组成棉麻生产者购销协会,专门为棉农麻农提供良种,传递市场信息,协商定价,疏通商路。
上述组织形式除协会比较松散以外,大致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劳动者在专业生产基础上、产前产后服务环节的自愿联合,其中有的主要是劳动联合,有的既有劳动联合,又有资金联合,没有行政部门介入,是真正的群众性经济组织。
(二)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是跨地区的同行业的经济联合。
(三)不改变原来的财产关系,经营方式有统有分,统分结合。有的是分散生产,统一供销、加工;有的是小集体生产(如生产棉纸的手工工人是集中在工场内按工序分工的),大集体统一供销。
(四)民主管理。一般是专业户和供销社各派代表组成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重大问题由董事会讨论决定。
(五)实行合理分配。分配的形式除支付工资外,经营利润一部分按各人提供的劳动或产品价值返还,一部分留作企业积累,一部分按股金分红。
实践表明,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经营的规模效益,解决了专业户个人或小联合体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解决了供销社与农民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因而获得了巩固和发展。今年加入萧山县蜂业公司的养蜂户和加入于潜棉纸联营处的合作纸厂,都有较大的增长。
供销社的改革方向
上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一)合作化是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与发展合作经济是一致的,但合作化的形式要适应生产商品化、专业化的要求,使形式与内容协调。
在土地公有制条件下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基础层次,也是独立自主的农村商品生产单位,但它们在发展商品生产过程中要求有配套的社会化服务。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程度也越大。在产前产后服务环节方面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式。上述专业合作组织,实际上是专业供销合作社或专业服务合作社。
(二)供销合作社本来就是农民群众在产前产后服务环节方面的合作组织,她有扶持农村商品生产的传统,有较好的商业信誉,有现成的经营设施,能够有效地提供信息、供销、加工、储藏、运输、技术、经营辅导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和服务,在商品生产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农村经济商品化和合作化的过程中,供销社应当而且能够起引导、媒介、促进、催化的作用。综合性的供销社与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并行不悖,互相融合。供销社独包独揽固然不行,但撇开供销社而另起炉灶,就全局来看也不可取。
(三)供销社的组织形式、经营机构和经营方式必须根据生产专业化的要求加以改革、调整和完善。这应该作为供销社深入进行体制改革的方向。现在,供销社基本上还是保持五十年代的组织形式,实行购销结合,综合经营,经营方式是向农民收购农副产品,供应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农村经济尚处于半自给性生产、商品量不多的情况下,综合性的供销社便利农民购销,并可使人员、资金、设施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这种组织形式也有较大的缺陷,主要是:行业分工粗,经营品种多,职工不专,工作不细,业务技术和服务水平不高,往往顾此失彼,难以适应生产专业化的要求。综合经营的成果难以与社员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对于社员来说,不论卖给供销社多少农副产品,不论是畅销的还是滞销的,除了按股金综合分红以外,别无好处,因而不能吸引社员关心供销社的事业。特别在农村生产日益商品化、专业化,农村市场日益开放以后,农民更加关心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减少中间环节的扣除,选择符合要求的服务部门。前段时间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要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群众集体所有的合作商业,把供销社与农民群众在经济利益上紧密地结合起来,并逐步办成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必须适应农村生产商品化、专业化的需要,改革、调整、完善供销社的组织形式、经营机构和经营方式;强化适应的一面,改革不适应的一面,扬综合经营之利,抑综合经营之弊,以综合性供销合作为依托,发展专业性的供销合作和其他服务环节的合作。具体地说:
(1)现有综合性的供销社组织形式要继续保留,某些部分,如生活资料供应,还须适应农村消费结构变化、购买力向城镇集中的趋势,加强综合商场的建设。
(2)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的经营机构应适当分细,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实现系列化服务。如富阳县供销社为了组织和支持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1983年专门成立食用菌公司,负责提供菌种和培养料、技术辅导、加工、运输和销售服务,促使全县食用菌栽培面积由1982年的二十二万平方尺扩大到今年的六百万平方尺,预计收入达一千万元,从而把全县一万六千多户菇农紧密联结在自己的周围。湖州市郊区南浔供销社成立畜禽良种公司,负责向专业户提供良种、配合饲料、畜禽防病治病、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对促进当地畜禽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部分农副产品的经营方式,可以根据农民的要求,由收购改为代销,减少流通过程的扣除,使生产者得到更多的收入。
(3)对条件成熟的商品,要抓住时机,在家庭经营或联合体经营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因势利导,建立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主的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些合作组织应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形成供产销一体化;实行社员民主管理和经理人员负责相结合;实行合理的分配办法;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和公共提留制度。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也可以县供销社联合社(包括所属专业公司)为依托,在全县或跨县建立专业联合社。通过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可以进一步密切供销社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联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5版()
专栏:

注意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
顾宝华
由于工作需要,不久前,我调查一些领导班子的情况,总的觉得,按照“四化”要求配备的领导班子,大多数发挥了年龄、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工作有朝气,效率比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有些新班子的整体功能发挥得不够理想,集体领导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有的领导班子,从单个成员来看个个都很能干,但各人对工作的想法看法很不一致,行动不够协调,虽然相互之间并没有多少隔阂和成见,但工作效果不好;有的班子中的主要领导人缺乏统帅能力,没有凝聚力,不能把一班人的作用最有效地发挥出来;更有甚者,有的同志一上任就到处咋唬:“我说了算”,结果,工作时间不长,关系搞得挺僵,不得不采取组织措施重新调整。由此可见,加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建设,注意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是当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些新班子整体功能发挥不够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近几年在各级领导班子的人员调整时,比较注重每个成员个人的条件和整体年龄、文化、专业的结构,忽视整体功能的考虑;班子配好以后,也忽视对新班子相互配合、发挥集体作用方面的要求和帮助。另一方面,有些新班子也缺乏经验,缺乏发挥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认识。
现代化大生产和传统小生产的区别,不仅在于生产规模的大小,更在于小生产关心的只是个体的能量,而大生产则着眼于具有不同能量的个体的有机组合。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因此,现代管理特别强调整体效应。但是,整体效应并不是一个一个成员的简单相加。有的领导班子,从单个看都很强,但合作配合不好,整体作用并不理想;有的从单个看并不出众,但互相配合紧密,“九牛爬坡一个劲”,整体功能发挥得很好。可见,一加一可以大于二,一加一也可以等于零。
加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建设,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是我们党一贯的好传统。要做好这个工作,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班子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作为新班子来说,要把发挥集体领导作用作为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负责人要提高发挥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艺术和技巧,每一个领导成员要主动密切配合,发挥每一个零部件的作用。这样,才能使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5版()
专栏:

《外国美学》第一辑出版
由《外国美学》编委会编的《外国美学》第一辑已经出版。这是一个以研究审美哲学为中心的综合性学术丛刊,涉及美学原理、美学史以及建筑、雕刻、舞蹈、戏剧、电影、美术和技术美学等专题,同时也适当选登一些有学术参考价值的译文,以直接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向。
这一辑刊有:汝信的发刊词,朱光潜的贺词及其新译——维柯《新科学》节选,李泽厚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的“美学”词条。此外,还收入了冯至新译的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十——十八封,金克木的《印度画家阿·泰戈尔的美学思想略迹》和汝信的《论尼采悲剧理论的起源》等。 (程孟辉)


返回顶部